'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

粵港澳大灣區———粵即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這9個內地城市,港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它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成立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對我國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在“9+2”城市群的版圖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南海的主要經濟核心區,這樣的一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海上交通的優越條件。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高———在鄧小平繪製的改革開放藍圖上,廣東各城市成為了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其中以深圳為首的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利用外資額佔到了全國總額的1/5。

"

粵港澳大灣區———粵即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這9個內地城市,港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它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成立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對我國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在“9+2”城市群的版圖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南海的主要經濟核心區,這樣的一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海上交通的優越條件。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高———在鄧小平繪製的改革開放藍圖上,廣東各城市成為了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其中以深圳為首的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利用外資額佔到了全國總額的1/5。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領軍企業眾多、創新能力突出。在“9+2”城市群的企業分佈上,聚集了華為、萬科、騰訊、格力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市場佔有額在不斷增加,並且有大量創新型人才也聚集到了這些企業中,這些新鮮血液將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與創造性的物質財富。在《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統計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2)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可看出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筆者為此感到驕傲與欣慰,但從數據也要看到與其他三大灣區存在的差距,從擁有第三產業的數量上、人均GDP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調查上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需要政府、社會、人民共同做出努力的地方。

第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受到“一國兩制”的制約

眾所周知,香港、澳門長久以來一直作為殖民地被其他國家佔有,兩者分別於1997年、1999年才回歸祖國懷抱。由於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於是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施行“一國兩制”方針,這就導致香港和澳門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享有自主權和決策權,粵港澳地區作為統一發展體在具體的政策制定、法規制度制定、行業間標準規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

粵港澳大灣區———粵即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這9個內地城市,港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它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成立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對我國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在“9+2”城市群的版圖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南海的主要經濟核心區,這樣的一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海上交通的優越條件。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高———在鄧小平繪製的改革開放藍圖上,廣東各城市成為了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其中以深圳為首的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利用外資額佔到了全國總額的1/5。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領軍企業眾多、創新能力突出。在“9+2”城市群的企業分佈上,聚集了華為、萬科、騰訊、格力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市場佔有額在不斷增加,並且有大量創新型人才也聚集到了這些企業中,這些新鮮血液將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與創造性的物質財富。在《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統計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2)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可看出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筆者為此感到驕傲與欣慰,但從數據也要看到與其他三大灣區存在的差距,從擁有第三產業的數量上、人均GDP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調查上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需要政府、社會、人民共同做出努力的地方。

第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受到“一國兩制”的制約

眾所周知,香港、澳門長久以來一直作為殖民地被其他國家佔有,兩者分別於1997年、1999年才回歸祖國懷抱。由於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於是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施行“一國兩制”方針,這就導致香港和澳門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享有自主權和決策權,粵港澳地區作為統一發展體在具體的政策制定、法規制度制定、行業間標準規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並且粵港澳“9+2”城市群中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各方面都處於核心地位,比如在定位上廣州是政治文化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中心,這種擁有多方位核心的關係確實可以讓粵港澳大灣區更具潛力與活力,但是卻使城市間的合理分工和資源配置成為了一個難題,這樣的難題終究需要一個“領頭羊”來解決,否則幾個城市仍舊像以前的定位一樣各自為政與延續,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樣最終會阻礙大灣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融合發展的限制

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的差異巨大,各個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不暢通,雖然三者語言相通,但基於特定的歷史文化原因社會融合度仍舊很差,基礎設施上也仍然需要政府大力去發展,雖然現在珠港澳大橋的建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但是珠港澳大橋對內地車輛的限制很多,港澳過關手續也依舊存在,並且由於這些內容涉及政府及其他人士的相關利益,這樣的限制又很難得到解放,所以截至目前也終究仍有不便。

一直希望找到一個三者都能容易接受的平衡點去協調、平衡港澳和內地的關係,但是這樣的平衡點細分下來又涉及很多問題,比如說內地企業如何擴充港澳市場、港澳企業又如何以更加親民的方式走向內地、港澳人士在內地生活的國民待遇問題、內地人才奔赴港澳的工作待遇和居民待遇保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去考慮去設想去解決的。

"

粵港澳大灣區———粵即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這9個內地城市,港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它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成立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對我國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在“9+2”城市群的版圖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南海的主要經濟核心區,這樣的一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海上交通的優越條件。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高———在鄧小平繪製的改革開放藍圖上,廣東各城市成為了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其中以深圳為首的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利用外資額佔到了全國總額的1/5。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領軍企業眾多、創新能力突出。在“9+2”城市群的企業分佈上,聚集了華為、萬科、騰訊、格力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市場佔有額在不斷增加,並且有大量創新型人才也聚集到了這些企業中,這些新鮮血液將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與創造性的物質財富。在《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統計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2)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可看出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筆者為此感到驕傲與欣慰,但從數據也要看到與其他三大灣區存在的差距,從擁有第三產業的數量上、人均GDP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調查上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需要政府、社會、人民共同做出努力的地方。

第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受到“一國兩制”的制約

眾所周知,香港、澳門長久以來一直作為殖民地被其他國家佔有,兩者分別於1997年、1999年才回歸祖國懷抱。由於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於是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施行“一國兩制”方針,這就導致香港和澳門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享有自主權和決策權,粵港澳地區作為統一發展體在具體的政策制定、法規制度制定、行業間標準規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並且粵港澳“9+2”城市群中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各方面都處於核心地位,比如在定位上廣州是政治文化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中心,這種擁有多方位核心的關係確實可以讓粵港澳大灣區更具潛力與活力,但是卻使城市間的合理分工和資源配置成為了一個難題,這樣的難題終究需要一個“領頭羊”來解決,否則幾個城市仍舊像以前的定位一樣各自為政與延續,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樣最終會阻礙大灣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融合發展的限制

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的差異巨大,各個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不暢通,雖然三者語言相通,但基於特定的歷史文化原因社會融合度仍舊很差,基礎設施上也仍然需要政府大力去發展,雖然現在珠港澳大橋的建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但是珠港澳大橋對內地車輛的限制很多,港澳過關手續也依舊存在,並且由於這些內容涉及政府及其他人士的相關利益,這樣的限制又很難得到解放,所以截至目前也終究仍有不便。

一直希望找到一個三者都能容易接受的平衡點去協調、平衡港澳和內地的關係,但是這樣的平衡點細分下來又涉及很多問題,比如說內地企業如何擴充港澳市場、港澳企業又如何以更加親民的方式走向內地、港澳人士在內地生活的國民待遇問題、內地人才奔赴港澳的工作待遇和居民待遇保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去考慮去設想去解決的。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制約經濟發展就目前的產業結構而言,廣東省是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雖然經濟上來了,但是對環境汙染較為嚴重,老百姓也對環境汙染怨聲載道,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兩者中必有一個做出犧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到底如何平衡?眾所周知其他三大知名灣區所展示給世界的名片都是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經濟與環境都能得到認可,所以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灣區存在差距的一個方面。

2 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府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深化發展

首先,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應當找出新路徑,積極探索“一國兩制”下如何平衡粵港澳政策體制問題、法律法規上的銜接問題、社會發展上的優勢互補問題,從政治、社會層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開放水平。

其次,中央政府要發揮主導功能,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中確立一個核心城市,並且作為輔助管理機構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核心+委員會”共同負責灣區的規劃建設。

"

粵港澳大灣區———粵即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這9個內地城市,港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它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成立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對我國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在“9+2”城市群的版圖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南海的主要經濟核心區,這樣的一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海上交通的優越條件。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高———在鄧小平繪製的改革開放藍圖上,廣東各城市成為了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其中以深圳為首的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利用外資額佔到了全國總額的1/5。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領軍企業眾多、創新能力突出。在“9+2”城市群的企業分佈上,聚集了華為、萬科、騰訊、格力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市場佔有額在不斷增加,並且有大量創新型人才也聚集到了這些企業中,這些新鮮血液將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與創造性的物質財富。在《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統計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2)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可看出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筆者為此感到驕傲與欣慰,但從數據也要看到與其他三大灣區存在的差距,從擁有第三產業的數量上、人均GDP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調查上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需要政府、社會、人民共同做出努力的地方。

第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受到“一國兩制”的制約

眾所周知,香港、澳門長久以來一直作為殖民地被其他國家佔有,兩者分別於1997年、1999年才回歸祖國懷抱。由於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於是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施行“一國兩制”方針,這就導致香港和澳門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享有自主權和決策權,粵港澳地區作為統一發展體在具體的政策制定、法規制度制定、行業間標準規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並且粵港澳“9+2”城市群中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各方面都處於核心地位,比如在定位上廣州是政治文化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中心,這種擁有多方位核心的關係確實可以讓粵港澳大灣區更具潛力與活力,但是卻使城市間的合理分工和資源配置成為了一個難題,這樣的難題終究需要一個“領頭羊”來解決,否則幾個城市仍舊像以前的定位一樣各自為政與延續,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樣最終會阻礙大灣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融合發展的限制

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的差異巨大,各個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不暢通,雖然三者語言相通,但基於特定的歷史文化原因社會融合度仍舊很差,基礎設施上也仍然需要政府大力去發展,雖然現在珠港澳大橋的建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但是珠港澳大橋對內地車輛的限制很多,港澳過關手續也依舊存在,並且由於這些內容涉及政府及其他人士的相關利益,這樣的限制又很難得到解放,所以截至目前也終究仍有不便。

一直希望找到一個三者都能容易接受的平衡點去協調、平衡港澳和內地的關係,但是這樣的平衡點細分下來又涉及很多問題,比如說內地企業如何擴充港澳市場、港澳企業又如何以更加親民的方式走向內地、港澳人士在內地生活的國民待遇問題、內地人才奔赴港澳的工作待遇和居民待遇保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去考慮去設想去解決的。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制約經濟發展就目前的產業結構而言,廣東省是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雖然經濟上來了,但是對環境汙染較為嚴重,老百姓也對環境汙染怨聲載道,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兩者中必有一個做出犧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到底如何平衡?眾所周知其他三大知名灣區所展示給世界的名片都是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經濟與環境都能得到認可,所以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灣區存在差距的一個方面。

2 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府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深化發展

首先,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應當找出新路徑,積極探索“一國兩制”下如何平衡粵港澳政策體制問題、法律法規上的銜接問題、社會發展上的優勢互補問題,從政治、社會層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開放水平。

其次,中央政府要發揮主導功能,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中確立一個核心城市,並且作為輔助管理機構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核心+委員會”共同負責灣區的規劃建設。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最後,在社會發展上粵港澳要互相學習,學習各方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制度等,取其精華作為地區學習的榜樣。

(2)加快推進跨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方位鼓勵社會融合發展

首先,實體空間上繼續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互通的軌道交通建設的進程,以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鐵路、輪渡等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綜合性的交通網絡,為三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提供便利,虛擬空間上利用高速、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各城市,實現網絡空間共享化與一體化,特別是為企業間的聯通與學習提供便利空間。

其次,落實內地居民和港澳居民的待遇問題,大力倡導港澳居民來珠三角工作與學習,並對其實行同等國民待遇或相關鼓勵性政策,包括子女的教育問題、醫療服務、社會保障、公積金繳納、購買住房資格等方面的待遇。

"

粵港澳大灣區———粵即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這9個內地城市,港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它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成立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對我國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在“9+2”城市群的版圖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南海的主要經濟核心區,這樣的一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海上交通的優越條件。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高———在鄧小平繪製的改革開放藍圖上,廣東各城市成為了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其中以深圳為首的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利用外資額佔到了全國總額的1/5。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領軍企業眾多、創新能力突出。在“9+2”城市群的企業分佈上,聚集了華為、萬科、騰訊、格力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市場佔有額在不斷增加,並且有大量創新型人才也聚集到了這些企業中,這些新鮮血液將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與創造性的物質財富。在《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統計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2)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可看出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筆者為此感到驕傲與欣慰,但從數據也要看到與其他三大灣區存在的差距,從擁有第三產業的數量上、人均GDP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調查上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需要政府、社會、人民共同做出努力的地方。

第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受到“一國兩制”的制約

眾所周知,香港、澳門長久以來一直作為殖民地被其他國家佔有,兩者分別於1997年、1999年才回歸祖國懷抱。由於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於是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施行“一國兩制”方針,這就導致香港和澳門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享有自主權和決策權,粵港澳地區作為統一發展體在具體的政策制定、法規制度制定、行業間標準規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並且粵港澳“9+2”城市群中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各方面都處於核心地位,比如在定位上廣州是政治文化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中心,這種擁有多方位核心的關係確實可以讓粵港澳大灣區更具潛力與活力,但是卻使城市間的合理分工和資源配置成為了一個難題,這樣的難題終究需要一個“領頭羊”來解決,否則幾個城市仍舊像以前的定位一樣各自為政與延續,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樣最終會阻礙大灣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融合發展的限制

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的差異巨大,各個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不暢通,雖然三者語言相通,但基於特定的歷史文化原因社會融合度仍舊很差,基礎設施上也仍然需要政府大力去發展,雖然現在珠港澳大橋的建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但是珠港澳大橋對內地車輛的限制很多,港澳過關手續也依舊存在,並且由於這些內容涉及政府及其他人士的相關利益,這樣的限制又很難得到解放,所以截至目前也終究仍有不便。

一直希望找到一個三者都能容易接受的平衡點去協調、平衡港澳和內地的關係,但是這樣的平衡點細分下來又涉及很多問題,比如說內地企業如何擴充港澳市場、港澳企業又如何以更加親民的方式走向內地、港澳人士在內地生活的國民待遇問題、內地人才奔赴港澳的工作待遇和居民待遇保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去考慮去設想去解決的。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制約經濟發展就目前的產業結構而言,廣東省是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雖然經濟上來了,但是對環境汙染較為嚴重,老百姓也對環境汙染怨聲載道,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兩者中必有一個做出犧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到底如何平衡?眾所周知其他三大知名灣區所展示給世界的名片都是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經濟與環境都能得到認可,所以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灣區存在差距的一個方面。

2 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府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深化發展

首先,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應當找出新路徑,積極探索“一國兩制”下如何平衡粵港澳政策體制問題、法律法規上的銜接問題、社會發展上的優勢互補問題,從政治、社會層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開放水平。

其次,中央政府要發揮主導功能,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中確立一個核心城市,並且作為輔助管理機構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核心+委員會”共同負責灣區的規劃建設。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最後,在社會發展上粵港澳要互相學習,學習各方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制度等,取其精華作為地區學習的榜樣。

(2)加快推進跨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方位鼓勵社會融合發展

首先,實體空間上繼續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互通的軌道交通建設的進程,以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鐵路、輪渡等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綜合性的交通網絡,為三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提供便利,虛擬空間上利用高速、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各城市,實現網絡空間共享化與一體化,特別是為企業間的聯通與學習提供便利空間。

其次,落實內地居民和港澳居民的待遇問題,大力倡導港澳居民來珠三角工作與學習,並對其實行同等國民待遇或相關鼓勵性政策,包括子女的教育問題、醫療服務、社會保障、公積金繳納、購買住房資格等方面的待遇。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與此同時,港澳也應當放寬人才引進政策,招收更多創新型人才,並且制定包括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福利性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內地居民在香港和澳門的工作生活能享受到與港澳居民同等的待遇。

(3)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大力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使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

首先,應當優化已有的產業結構,改變產業重點,作為大灣區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高端技術產業,這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產業優勢,推進各城市產業協同發展與補充發展,加快向高端技術產業群邁進的進程。

"

粵港澳大灣區———粵即是指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這9個內地城市,港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則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它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後成立的世界第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與共同進步,並且對我國保持長期穩定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1)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第一,地理位置優越———在“9+2”城市群的版圖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唯一一個地處南海的主要經濟核心區,這樣的一種地理環境造就了海上交通的優越條件。

第二,對外開放程度高———在鄧小平繪製的改革開放藍圖上,廣東各城市成為了最早的對外開放城市,其中以深圳為首的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利用外資額佔到了全國總額的1/5。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領軍企業眾多、創新能力突出。在“9+2”城市群的企業分佈上,聚集了華為、萬科、騰訊、格力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全球市場佔有額在不斷增加,並且有大量創新型人才也聚集到了這些企業中,這些新鮮血液將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活力與創造性的物質財富。在《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統計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2)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可看出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筆者為此感到驕傲與欣慰,但從數據也要看到與其他三大灣區存在的差距,從擁有第三產業的數量上、人均GDP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調查上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需要政府、社會、人民共同做出努力的地方。

第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受到“一國兩制”的制約

眾所周知,香港、澳門長久以來一直作為殖民地被其他國家佔有,兩者分別於1997年、1999年才回歸祖國懷抱。由於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於是港澳作為特別行政區施行“一國兩制”方針,這就導致香港和澳門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享有自主權和決策權,粵港澳地區作為統一發展體在具體的政策制定、法規制度制定、行業間標準規定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並且粵港澳“9+2”城市群中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各方面都處於核心地位,比如在定位上廣州是政治文化中心、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則是科技創新中心,這種擁有多方位核心的關係確實可以讓粵港澳大灣區更具潛力與活力,但是卻使城市間的合理分工和資源配置成為了一個難題,這樣的難題終究需要一個“領頭羊”來解決,否則幾個城市仍舊像以前的定位一樣各自為政與延續,而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這樣最終會阻礙大灣區經濟的發展。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融合發展的限制

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的差異巨大,各個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不暢通,雖然三者語言相通,但基於特定的歷史文化原因社會融合度仍舊很差,基礎設施上也仍然需要政府大力去發展,雖然現在珠港澳大橋的建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但是珠港澳大橋對內地車輛的限制很多,港澳過關手續也依舊存在,並且由於這些內容涉及政府及其他人士的相關利益,這樣的限制又很難得到解放,所以截至目前也終究仍有不便。

一直希望找到一個三者都能容易接受的平衡點去協調、平衡港澳和內地的關係,但是這樣的平衡點細分下來又涉及很多問題,比如說內地企業如何擴充港澳市場、港澳企業又如何以更加親民的方式走向內地、港澳人士在內地生活的國民待遇問題、內地人才奔赴港澳的工作待遇和居民待遇保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去考慮去設想去解決的。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第三,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制約經濟發展就目前的產業結構而言,廣東省是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雖然經濟上來了,但是對環境汙染較為嚴重,老百姓也對環境汙染怨聲載道,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兩者中必有一個做出犧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到底如何平衡?眾所周知其他三大知名灣區所展示給世界的名片都是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經濟與環境都能得到認可,所以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灣區存在差距的一個方面。

2 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1)政府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深化發展

首先,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上應當找出新路徑,積極探索“一國兩制”下如何平衡粵港澳政策體制問題、法律法規上的銜接問題、社會發展上的優勢互補問題,從政治、社會層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對外開放水平。

其次,中央政府要發揮主導功能,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中確立一個核心城市,並且作為輔助管理機構要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核心+委員會”共同負責灣區的規劃建設。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最後,在社會發展上粵港澳要互相學習,學習各方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制度等,取其精華作為地區學習的榜樣。

(2)加快推進跨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方位鼓勵社會融合發展

首先,實體空間上繼續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互通的軌道交通建設的進程,以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鐵路、輪渡等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綜合性的交通網絡,為三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提供便利,虛擬空間上利用高速、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各城市,實現網絡空間共享化與一體化,特別是為企業間的聯通與學習提供便利空間。

其次,落實內地居民和港澳居民的待遇問題,大力倡導港澳居民來珠三角工作與學習,並對其實行同等國民待遇或相關鼓勵性政策,包括子女的教育問題、醫療服務、社會保障、公積金繳納、購買住房資格等方面的待遇。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與此同時,港澳也應當放寬人才引進政策,招收更多創新型人才,並且制定包括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福利性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內地居民在香港和澳門的工作生活能享受到與港澳居民同等的待遇。

(3)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大力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使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

首先,應當優化已有的產業結構,改變產業重點,作為大灣區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高端技術產業,這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產業優勢,推進各城市產業協同發展與補充發展,加快向高端技術產業群邁進的進程。

珠三角9市佔全國1/5外資,優勢凸顯,經濟潛能持續釋放

其次,優化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國際化、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吸引國內外高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就業、創業、居住的配套制度,在此基礎上形成創新人才富集區;大力吸引發達國家知名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到大灣區合作建立科技創新中心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區。

最後,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借鑑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做法,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城市生活圈。老百姓需要經濟發展,老百姓也需要藍天白雲。政府應當針對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出臺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社會各方也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去進行科研、開發和創造;推進區域間的旅遊發展,既要經濟發展又要環境優化,支持珠海、肇慶、惠州共同打造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完善以城市群為中心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共建綠色大灣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