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房價收入比已達9.3:1超臨界點,對消費擠出效應明顯

經濟 購房 投資 今日頭條 銀行 合肥 專聊房君 2019-07-01

中國社科院:房價收入比已達9.3:1超臨界點,對經濟貢獻由正轉負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如火如荼發展。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房地產對經濟的直接貢獻,這些年每年至少保持在5%以上。民間機構有做過測算,加上房地產關聯的數百個行業,對GDP的間接貢獻甚至達到20%以上,這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情,發展到今天,房地產已經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7:住房,關係國與家》中提到,房價較低時,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是正向的,當房價過高時,房價對經濟的貢獻將由對經濟的正向拉動效應轉換為擠出效應,這就是房地產與經濟的“U”型關係。報告明確指出,按照以往的經驗研究發現,當房價收入比超過9:1後,房地產對經濟的貢獻由正轉負,對消費擠出效應明顯。

中國社科院:房價收入比已達9.3:1超臨界點,對消費擠出效應明顯

報告通過對2018年全國商品房平均售價來測算,2018年中國房價收入比為9.3:1,已經超過9:1的臨界點,也就說2018年已成為房地產對經濟貢獻由正轉負的拐點。

當然,上面測算的依據是全國的商品房銷售均價,事實上,城市規模和等級稍大一些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遠超這個均值數據的。根據此前易居地產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顯示,一線城市中,房價收入比最高的深圳為34.2:1,最低的廣州為17.5:1,諸如廈門、杭州、南京、合肥、鄭州、武漢等熱門二線城市,其房價收入比均在12:1以上。

不僅是大城市,即使等級稍低一些的三線城市也是如此,房價絕對值雖然相對低些,但由於收入也低,比如揚州、溫州、大連、南通、徐州等城市房價收入比也超過了9:1。

中國社科院:房價收入比已達9.3:1超臨界點,對消費擠出效應明顯

報告認為,房地產對經濟負面作用至少從3個方面反映,一是銀行貸款和民間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對實體經濟投資造成擠佔效應。去年新增信貸中,房地產增量貸款佔比近4成;二是本身是實體的企業紛紛投資或購房,資金不好好搞實體,反而作為房價的推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目前,3600多家上市公司有近一半公司投資房產;三是過高的房價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一些企業不得不考慮戰略收縮或轉型,企業升級就更無從談起。

針對社科院的報告,筆者談3點看法:

1.房價收入比超出正常水平屬實,但問題的本質不在此。我們說要改變一個不好的現象,需要權衡利弊,也就是說得失問題。當前,我們的經濟正處於中高速發展階段,城市化正進入一個關鍵時期,城市基礎建設、設施提檔升級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錢從何來?蛋糕就那麼大,每個地方也不可能指望全靠國家撥款,城市內生動力才是最主要的,在我們沒有資本原始積累的情況下,通過土地換取發展資金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年,凡是土地收入不錯的城市,其城市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土地對城市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所以,允許房價收入比適當高出一定水平是現實選擇。

中國社科院:房價收入比已達9.3:1超臨界點,對消費擠出效應明顯

2.實體企業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平穩過渡才是正確選擇。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產業這麼多年,突然退出顯然不現實,實體企業發展涉及很多基礎的發展和研究,不是一年兩年能夠發展起來的,需要國家加強基礎性的長期投入,這些投入資金也包括來自房地產方面的財政收入。事實上我們應該知道,你購一套房子的價格,包含土地出讓金和各種稅費,其比重佔比達到7-8成,作為開發商企業,若除去管理、人工和經營、建材等,大都獲得不到1成的利潤。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發展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最終到城市基礎建設進入平穩期,以及實體企業進入成熟期,達到二者平衡。

3.客觀看待未來房價發展變化。房地產經過這些年快速發展,房價也是漲過多輪,全國住房均價也逐步在朝萬元靠近,住房價格基數越來越大。從短期來看,在樓市調控政策嚴厲加持下,房價難有大幅上升的空間。從長期來看,隨著經濟進入“L”型,城市化進程進入下半場,加之超發貨幣M2增速放緩,以及政策推動的棚改貨幣化安置逐步退出,舊改替代棚改政策的逐步實施,未來房價增幅將進入穩定期,暴漲時代漸行漸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專注購房研究,歡迎關注本號

往期熱文:

房產專家肺腑之言!2019年買房、賣房經驗良心總結篇,建議收藏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