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萬寧古橋

我們一行人還沒走進火神廟山門,卻被廟南邊的萬寧古橋(後門橋)吸引,這座元代古橋滄桑斑駁,橋下趴著四隻滿身鱗片的分水石獸,河邊立碑寫著“漕運碼頭遺址”。原來,這裡正是元代大運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積水潭的漕運碼頭。

專家考證,元明時代火神廟的興盛和萬寧橋漕運碼頭有著直接的關係。 1292年,由於元大都規模擴大,水源不夠,郭守敬開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萬寧古橋

我們一行人還沒走進火神廟山門,卻被廟南邊的萬寧古橋(後門橋)吸引,這座元代古橋滄桑斑駁,橋下趴著四隻滿身鱗片的分水石獸,河邊立碑寫著“漕運碼頭遺址”。原來,這裡正是元代大運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積水潭的漕運碼頭。

專家考證,元明時代火神廟的興盛和萬寧橋漕運碼頭有著直接的關係。 1292年,由於元大都規模擴大,水源不夠,郭守敬開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分水石獸

我們依稀可以遙想當年勝景,隨著漕船直抵什剎海,元明時期,這裡日日猶如廟會,夜半如晝,千百艘大小船艇停泊在什剎海的碼頭,排列有致,宛如梁山水寨,中間有水道相通,每一艘船隻均裝飾一新,或雕龍畫鳳,或彩旗招展,包括三角旗、長方旗、龍牙旗等,或羅傘繽紛,或燈籠香燭。凡船隻到港後,船主第一件事就是到火神廟燒香,感謝祝融大神庇佑一路平安,船隻返回杭州之時,船主也一定要到火神廟燒香,祈求航運平安。

當年,什剎海沿岸文化和商業活動非常繁華,運送的物資都會從通州進入積水潭內,很多王公貴族都會來到這裡,進入火神廟燒香喝茶,並且會將物資中的一部分捐贈給火神廟。香火供奉與楫櫓咿呀之聲讓火德之神盡享盛世繁榮,火神廟的香火就這樣一天天旺盛起來。

全城爭看中元節燒“法船”

當我們走進火神廟的山門,才得以仔細端詳這座古剎的面貌,和尋常寺廟的古樸肅穆有些不同,這裡處處顯示輝煌富麗的皇家氣派。我們發現,火神廟山門和大殿頂上使用了黃、綠 、黑三色琉璃瓦,這在京城寺廟中極為少見,似乎有“越制”的嫌疑。琉璃瓦為皇室專用,火神廟為什麼也能使用琉璃瓦呢?據記載,這是明、清皇帝御賜火神廟鎮火之用,尤其是黑瓦,黑為玄色,而北方屬玄色,五行從水,故而以黑瓦覆頂,取意以水鎮火。

站在廟內主殿火神殿內抬頭望去,只覺眼前一片金光閃爍,滿目生輝,原來是殿頂有一個巨大的漆金八角蟠龍藻井,精巧無比,令人驚歎。藻井屬於等級較高的建築裝飾物,沒有一定的等級,是萬萬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麼,為什麼一個區區的火神廟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據說這也和“鎮水”的用途有關,專家考證,藻井作為一種裝飾物,它不僅展示了等級的尊嚴,還體現了古人避火的一種觀念。藻井形似水井,冗繁的紋樣酷似井中之水藻,所以,將一個“有水”、“有藻”的金井裝飾在天花板正中,不僅有裝飾效果,還有以水鎮火之意。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萬寧古橋

我們一行人還沒走進火神廟山門,卻被廟南邊的萬寧古橋(後門橋)吸引,這座元代古橋滄桑斑駁,橋下趴著四隻滿身鱗片的分水石獸,河邊立碑寫著“漕運碼頭遺址”。原來,這裡正是元代大運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積水潭的漕運碼頭。

專家考證,元明時代火神廟的興盛和萬寧橋漕運碼頭有著直接的關係。 1292年,由於元大都規模擴大,水源不夠,郭守敬開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分水石獸

我們依稀可以遙想當年勝景,隨著漕船直抵什剎海,元明時期,這裡日日猶如廟會,夜半如晝,千百艘大小船艇停泊在什剎海的碼頭,排列有致,宛如梁山水寨,中間有水道相通,每一艘船隻均裝飾一新,或雕龍畫鳳,或彩旗招展,包括三角旗、長方旗、龍牙旗等,或羅傘繽紛,或燈籠香燭。凡船隻到港後,船主第一件事就是到火神廟燒香,感謝祝融大神庇佑一路平安,船隻返回杭州之時,船主也一定要到火神廟燒香,祈求航運平安。

當年,什剎海沿岸文化和商業活動非常繁華,運送的物資都會從通州進入積水潭內,很多王公貴族都會來到這裡,進入火神廟燒香喝茶,並且會將物資中的一部分捐贈給火神廟。香火供奉與楫櫓咿呀之聲讓火德之神盡享盛世繁榮,火神廟的香火就這樣一天天旺盛起來。

全城爭看中元節燒“法船”

當我們走進火神廟的山門,才得以仔細端詳這座古剎的面貌,和尋常寺廟的古樸肅穆有些不同,這裡處處顯示輝煌富麗的皇家氣派。我們發現,火神廟山門和大殿頂上使用了黃、綠 、黑三色琉璃瓦,這在京城寺廟中極為少見,似乎有“越制”的嫌疑。琉璃瓦為皇室專用,火神廟為什麼也能使用琉璃瓦呢?據記載,這是明、清皇帝御賜火神廟鎮火之用,尤其是黑瓦,黑為玄色,而北方屬玄色,五行從水,故而以黑瓦覆頂,取意以水鎮火。

站在廟內主殿火神殿內抬頭望去,只覺眼前一片金光閃爍,滿目生輝,原來是殿頂有一個巨大的漆金八角蟠龍藻井,精巧無比,令人驚歎。藻井屬於等級較高的建築裝飾物,沒有一定的等級,是萬萬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麼,為什麼一個區區的火神廟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據說這也和“鎮水”的用途有關,專家考證,藻井作為一種裝飾物,它不僅展示了等級的尊嚴,還體現了古人避火的一種觀念。藻井形似水井,冗繁的紋樣酷似井中之水藻,所以,將一個“有水”、“有藻”的金井裝飾在天花板正中,不僅有裝飾效果,還有以水鎮火之意。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盤龍藻井

火神廟的建築這樣肆無忌憚的“越制”與皇室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從明至清,火神廟都被正式列於皇家祀典,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寺的大小官員就會代表皇帝和國家,到火神廟祭祀火德真君,以求得消弭災患,乾隆皇帝還連續兩年到火神廟“親詣拈香”。清末,慈禧太后也多次率大臣親自到火神廟進香,祈保國泰民安。有了皇室的“光顧”,無論是在京城的還是外地的達官貴人,也都紛紛到火神廟進香,一是祈求平安,二是藉機與皇室接近。

數百年間,什剎海邊的這座古剎可謂看盡繁華,盡享風流。當年,殿試登科的進士們吃完瓊林宴,就匯聚這裡,賞馬似游龍、車如流水,觀宮樹紅牆、鷗鷺漁舟。引發詩興,彼此唱和,直到燈火熒熒、星河澹澹,彷彿天下宮闕也離自己近了……

而中元盛會更是讓京城百姓傾城而動,據記載,清末及民國年間,火神廟連年舉行中元法會,由大戶人家出資建造巨大的“普渡船”, 亦稱“濟孤船”(法船分兩種——濟孤船和淨業船,濟孤船是渡一切孤魂野鬼的,淨業船是渡善人的)。其長度總共十丈,高度約五六丈,在廟外甬道上焚化。據說,有一年做這隻法船竟花了五萬兩白銀,和真船一般大小,可謂奢矣!前來觀禮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從後門橋到鼓樓前,交通整個中斷。晚間,火神廟後的什剎海上,荷燈有如萬點繁星,上下通明,水動燈搖,輝煌奪月,後門大街的民間“鬥爭會”更是一片蓮花燈的海洋。

關於火神廟的傳說與記載,可以說是北京社會生活史的一部分,對上蒼神靈的籲請和民間世俗的歡樂交織在一起,成為令人難忘的帝都往事。

大雜院裡藏著寶貝

民國後期,社會動盪,火神廟的香火逐漸哀微。常人春先生自小在什剎海邊長大,對這裡的變遷最為熟悉,據他回憶,當年廟的外院擠進了烏榮壽的經綢局,專應佛、道兩教法事上的彩活,還有一個由鄧雲峰主辦的四民武機社,甚至風箏攤也擺在了牌坊內的山門之前,就是風箏老藝人金富忠做的著名的“黑鍋底”沙燕兒風箏,所以,人們都說“黑鍋底”是火神廟的名牌風箏。

建國之後,火神廟的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1956年廟產劃歸公有,這裡逐漸被一家部隊招待所和某單位家屬宿舍佔據,曾經名動一時的火神廟就這樣在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同行的尋訪者中有一位是在西城文委工作的馬毅先生,火神廟的道長們至今見了他,都會尊他一聲“火神廟的恩人”,原來,10多年前,第一個提出騰退修繕火神廟建議的正是馬毅。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見到的情景,對比今夕,馬毅感慨萬千。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萬寧古橋

我們一行人還沒走進火神廟山門,卻被廟南邊的萬寧古橋(後門橋)吸引,這座元代古橋滄桑斑駁,橋下趴著四隻滿身鱗片的分水石獸,河邊立碑寫著“漕運碼頭遺址”。原來,這裡正是元代大運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積水潭的漕運碼頭。

專家考證,元明時代火神廟的興盛和萬寧橋漕運碼頭有著直接的關係。 1292年,由於元大都規模擴大,水源不夠,郭守敬開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分水石獸

我們依稀可以遙想當年勝景,隨著漕船直抵什剎海,元明時期,這裡日日猶如廟會,夜半如晝,千百艘大小船艇停泊在什剎海的碼頭,排列有致,宛如梁山水寨,中間有水道相通,每一艘船隻均裝飾一新,或雕龍畫鳳,或彩旗招展,包括三角旗、長方旗、龍牙旗等,或羅傘繽紛,或燈籠香燭。凡船隻到港後,船主第一件事就是到火神廟燒香,感謝祝融大神庇佑一路平安,船隻返回杭州之時,船主也一定要到火神廟燒香,祈求航運平安。

當年,什剎海沿岸文化和商業活動非常繁華,運送的物資都會從通州進入積水潭內,很多王公貴族都會來到這裡,進入火神廟燒香喝茶,並且會將物資中的一部分捐贈給火神廟。香火供奉與楫櫓咿呀之聲讓火德之神盡享盛世繁榮,火神廟的香火就這樣一天天旺盛起來。

全城爭看中元節燒“法船”

當我們走進火神廟的山門,才得以仔細端詳這座古剎的面貌,和尋常寺廟的古樸肅穆有些不同,這裡處處顯示輝煌富麗的皇家氣派。我們發現,火神廟山門和大殿頂上使用了黃、綠 、黑三色琉璃瓦,這在京城寺廟中極為少見,似乎有“越制”的嫌疑。琉璃瓦為皇室專用,火神廟為什麼也能使用琉璃瓦呢?據記載,這是明、清皇帝御賜火神廟鎮火之用,尤其是黑瓦,黑為玄色,而北方屬玄色,五行從水,故而以黑瓦覆頂,取意以水鎮火。

站在廟內主殿火神殿內抬頭望去,只覺眼前一片金光閃爍,滿目生輝,原來是殿頂有一個巨大的漆金八角蟠龍藻井,精巧無比,令人驚歎。藻井屬於等級較高的建築裝飾物,沒有一定的等級,是萬萬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麼,為什麼一個區區的火神廟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據說這也和“鎮水”的用途有關,專家考證,藻井作為一種裝飾物,它不僅展示了等級的尊嚴,還體現了古人避火的一種觀念。藻井形似水井,冗繁的紋樣酷似井中之水藻,所以,將一個“有水”、“有藻”的金井裝飾在天花板正中,不僅有裝飾效果,還有以水鎮火之意。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盤龍藻井

火神廟的建築這樣肆無忌憚的“越制”與皇室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從明至清,火神廟都被正式列於皇家祀典,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寺的大小官員就會代表皇帝和國家,到火神廟祭祀火德真君,以求得消弭災患,乾隆皇帝還連續兩年到火神廟“親詣拈香”。清末,慈禧太后也多次率大臣親自到火神廟進香,祈保國泰民安。有了皇室的“光顧”,無論是在京城的還是外地的達官貴人,也都紛紛到火神廟進香,一是祈求平安,二是藉機與皇室接近。

數百年間,什剎海邊的這座古剎可謂看盡繁華,盡享風流。當年,殿試登科的進士們吃完瓊林宴,就匯聚這裡,賞馬似游龍、車如流水,觀宮樹紅牆、鷗鷺漁舟。引發詩興,彼此唱和,直到燈火熒熒、星河澹澹,彷彿天下宮闕也離自己近了……

而中元盛會更是讓京城百姓傾城而動,據記載,清末及民國年間,火神廟連年舉行中元法會,由大戶人家出資建造巨大的“普渡船”, 亦稱“濟孤船”(法船分兩種——濟孤船和淨業船,濟孤船是渡一切孤魂野鬼的,淨業船是渡善人的)。其長度總共十丈,高度約五六丈,在廟外甬道上焚化。據說,有一年做這隻法船竟花了五萬兩白銀,和真船一般大小,可謂奢矣!前來觀禮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從後門橋到鼓樓前,交通整個中斷。晚間,火神廟後的什剎海上,荷燈有如萬點繁星,上下通明,水動燈搖,輝煌奪月,後門大街的民間“鬥爭會”更是一片蓮花燈的海洋。

關於火神廟的傳說與記載,可以說是北京社會生活史的一部分,對上蒼神靈的籲請和民間世俗的歡樂交織在一起,成為令人難忘的帝都往事。

大雜院裡藏著寶貝

民國後期,社會動盪,火神廟的香火逐漸哀微。常人春先生自小在什剎海邊長大,對這裡的變遷最為熟悉,據他回憶,當年廟的外院擠進了烏榮壽的經綢局,專應佛、道兩教法事上的彩活,還有一個由鄧雲峰主辦的四民武機社,甚至風箏攤也擺在了牌坊內的山門之前,就是風箏老藝人金富忠做的著名的“黑鍋底”沙燕兒風箏,所以,人們都說“黑鍋底”是火神廟的名牌風箏。

建國之後,火神廟的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1956年廟產劃歸公有,這裡逐漸被一家部隊招待所和某單位家屬宿舍佔據,曾經名動一時的火神廟就這樣在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同行的尋訪者中有一位是在西城文委工作的馬毅先生,火神廟的道長們至今見了他,都會尊他一聲“火神廟的恩人”,原來,10多年前,第一個提出騰退修繕火神廟建議的正是馬毅。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見到的情景,對比今夕,馬毅感慨萬千。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成了大雜院

“那是2001年底,我到火神廟實地勘察,廟裡密密麻麻蓋滿了低矮的私搭亂建的小平房,很多是當年唐山地震後搭建的臨時防震棚,狹窄的過道僅能容一個人推著自行車通過,不大的前院就擠了43戶人家,平均每戶不到9平方米,那種擁擠雜亂可想而知。”雖然火神廟1984年就被評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火災隱患也越來越嚴重。

當時恰逢市裡撥下一筆文保資金,馬毅立刻想到了火神廟,他向政府提出了建議。經過多方努力,文物部門、西城區政府和道教協會共同出資3500元萬元啟動了火神廟騰退修繕項目。

“當時騰退工作可以說進行得很順利,拿到拆遷補償金可以改善居住環境,老百姓都很高興。我記得後院住的不少是部隊幹部,有一位還是《上甘嶺》電影中衛生員的原型吳世今先生,當時他是師級幹部,甚至住戶中還有老將軍、大校,部隊專門派出兩名團級幹部來這裡做拆遷動員,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騰退全部完成。”當時,搬走一家,馬屹就換一把鎖,鎖好門。最後,他把這一大堆鑰匙鄭重交給了道教協會負責修繕火神廟工作的金銘超道長。

金道長從那時起就一直駐守在火神廟,直到今天。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廟裡四處巡查溜達,看得出他對這裡極為熟悉,感情深厚,因為他見證了火神廟重生的全過程。“那是2002年1月1日,特別冷,我帶著一床被子搬到火神廟角落的一個小房子裡住下來,接過那一大把鑰匙,修繕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歷經千餘年間的風風雨雨,昔日殿堂莊嚴、流光溢彩的火神廟已經變得滿目瘡痍、樑朽椽爛了,當時人們想不到,在這一片形同廢墟的建築中,地上地下,竟然藏著那麼多寶貝。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萬寧古橋

我們一行人還沒走進火神廟山門,卻被廟南邊的萬寧古橋(後門橋)吸引,這座元代古橋滄桑斑駁,橋下趴著四隻滿身鱗片的分水石獸,河邊立碑寫著“漕運碼頭遺址”。原來,這裡正是元代大運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積水潭的漕運碼頭。

專家考證,元明時代火神廟的興盛和萬寧橋漕運碼頭有著直接的關係。 1292年,由於元大都規模擴大,水源不夠,郭守敬開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分水石獸

我們依稀可以遙想當年勝景,隨著漕船直抵什剎海,元明時期,這裡日日猶如廟會,夜半如晝,千百艘大小船艇停泊在什剎海的碼頭,排列有致,宛如梁山水寨,中間有水道相通,每一艘船隻均裝飾一新,或雕龍畫鳳,或彩旗招展,包括三角旗、長方旗、龍牙旗等,或羅傘繽紛,或燈籠香燭。凡船隻到港後,船主第一件事就是到火神廟燒香,感謝祝融大神庇佑一路平安,船隻返回杭州之時,船主也一定要到火神廟燒香,祈求航運平安。

當年,什剎海沿岸文化和商業活動非常繁華,運送的物資都會從通州進入積水潭內,很多王公貴族都會來到這裡,進入火神廟燒香喝茶,並且會將物資中的一部分捐贈給火神廟。香火供奉與楫櫓咿呀之聲讓火德之神盡享盛世繁榮,火神廟的香火就這樣一天天旺盛起來。

全城爭看中元節燒“法船”

當我們走進火神廟的山門,才得以仔細端詳這座古剎的面貌,和尋常寺廟的古樸肅穆有些不同,這裡處處顯示輝煌富麗的皇家氣派。我們發現,火神廟山門和大殿頂上使用了黃、綠 、黑三色琉璃瓦,這在京城寺廟中極為少見,似乎有“越制”的嫌疑。琉璃瓦為皇室專用,火神廟為什麼也能使用琉璃瓦呢?據記載,這是明、清皇帝御賜火神廟鎮火之用,尤其是黑瓦,黑為玄色,而北方屬玄色,五行從水,故而以黑瓦覆頂,取意以水鎮火。

站在廟內主殿火神殿內抬頭望去,只覺眼前一片金光閃爍,滿目生輝,原來是殿頂有一個巨大的漆金八角蟠龍藻井,精巧無比,令人驚歎。藻井屬於等級較高的建築裝飾物,沒有一定的等級,是萬萬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麼,為什麼一個區區的火神廟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據說這也和“鎮水”的用途有關,專家考證,藻井作為一種裝飾物,它不僅展示了等級的尊嚴,還體現了古人避火的一種觀念。藻井形似水井,冗繁的紋樣酷似井中之水藻,所以,將一個“有水”、“有藻”的金井裝飾在天花板正中,不僅有裝飾效果,還有以水鎮火之意。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盤龍藻井

火神廟的建築這樣肆無忌憚的“越制”與皇室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從明至清,火神廟都被正式列於皇家祀典,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寺的大小官員就會代表皇帝和國家,到火神廟祭祀火德真君,以求得消弭災患,乾隆皇帝還連續兩年到火神廟“親詣拈香”。清末,慈禧太后也多次率大臣親自到火神廟進香,祈保國泰民安。有了皇室的“光顧”,無論是在京城的還是外地的達官貴人,也都紛紛到火神廟進香,一是祈求平安,二是藉機與皇室接近。

數百年間,什剎海邊的這座古剎可謂看盡繁華,盡享風流。當年,殿試登科的進士們吃完瓊林宴,就匯聚這裡,賞馬似游龍、車如流水,觀宮樹紅牆、鷗鷺漁舟。引發詩興,彼此唱和,直到燈火熒熒、星河澹澹,彷彿天下宮闕也離自己近了……

而中元盛會更是讓京城百姓傾城而動,據記載,清末及民國年間,火神廟連年舉行中元法會,由大戶人家出資建造巨大的“普渡船”, 亦稱“濟孤船”(法船分兩種——濟孤船和淨業船,濟孤船是渡一切孤魂野鬼的,淨業船是渡善人的)。其長度總共十丈,高度約五六丈,在廟外甬道上焚化。據說,有一年做這隻法船竟花了五萬兩白銀,和真船一般大小,可謂奢矣!前來觀禮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從後門橋到鼓樓前,交通整個中斷。晚間,火神廟後的什剎海上,荷燈有如萬點繁星,上下通明,水動燈搖,輝煌奪月,後門大街的民間“鬥爭會”更是一片蓮花燈的海洋。

關於火神廟的傳說與記載,可以說是北京社會生活史的一部分,對上蒼神靈的籲請和民間世俗的歡樂交織在一起,成為令人難忘的帝都往事。

大雜院裡藏著寶貝

民國後期,社會動盪,火神廟的香火逐漸哀微。常人春先生自小在什剎海邊長大,對這裡的變遷最為熟悉,據他回憶,當年廟的外院擠進了烏榮壽的經綢局,專應佛、道兩教法事上的彩活,還有一個由鄧雲峰主辦的四民武機社,甚至風箏攤也擺在了牌坊內的山門之前,就是風箏老藝人金富忠做的著名的“黑鍋底”沙燕兒風箏,所以,人們都說“黑鍋底”是火神廟的名牌風箏。

建國之後,火神廟的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1956年廟產劃歸公有,這裡逐漸被一家部隊招待所和某單位家屬宿舍佔據,曾經名動一時的火神廟就這樣在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同行的尋訪者中有一位是在西城文委工作的馬毅先生,火神廟的道長們至今見了他,都會尊他一聲“火神廟的恩人”,原來,10多年前,第一個提出騰退修繕火神廟建議的正是馬毅。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見到的情景,對比今夕,馬毅感慨萬千。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成了大雜院

“那是2001年底,我到火神廟實地勘察,廟裡密密麻麻蓋滿了低矮的私搭亂建的小平房,很多是當年唐山地震後搭建的臨時防震棚,狹窄的過道僅能容一個人推著自行車通過,不大的前院就擠了43戶人家,平均每戶不到9平方米,那種擁擠雜亂可想而知。”雖然火神廟1984年就被評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火災隱患也越來越嚴重。

當時恰逢市裡撥下一筆文保資金,馬毅立刻想到了火神廟,他向政府提出了建議。經過多方努力,文物部門、西城區政府和道教協會共同出資3500元萬元啟動了火神廟騰退修繕項目。

“當時騰退工作可以說進行得很順利,拿到拆遷補償金可以改善居住環境,老百姓都很高興。我記得後院住的不少是部隊幹部,有一位還是《上甘嶺》電影中衛生員的原型吳世今先生,當時他是師級幹部,甚至住戶中還有老將軍、大校,部隊專門派出兩名團級幹部來這裡做拆遷動員,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騰退全部完成。”當時,搬走一家,馬屹就換一把鎖,鎖好門。最後,他把這一大堆鑰匙鄭重交給了道教協會負責修繕火神廟工作的金銘超道長。

金道長從那時起就一直駐守在火神廟,直到今天。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廟裡四處巡查溜達,看得出他對這裡極為熟悉,感情深厚,因為他見證了火神廟重生的全過程。“那是2002年1月1日,特別冷,我帶著一床被子搬到火神廟角落的一個小房子裡住下來,接過那一大把鑰匙,修繕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歷經千餘年間的風風雨雨,昔日殿堂莊嚴、流光溢彩的火神廟已經變得滿目瘡痍、樑朽椽爛了,當時人們想不到,在這一片形同廢墟的建築中,地上地下,竟然藏著那麼多寶貝。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重修的山門

“火神廟地下是個寶庫!”金道長語出驚人,原來,在清理修繕的過程中,石碑、礎石、香爐座,一大批老物件紛紛重見天日。火神廟歷經1300多年,數次被大火焚燬重建,新的基石在廢墟上立起,有多少祕密被就此埋葬?金道長表示他曾經親眼見過,火神廟挖出過的最古老的一塊石碑是唐朝貞觀年間的,如今誰也不知道地下還有大大小小多少石碑,“我們還是不要去驚動它們吧!”金道長說。

金道長還記得清理火神殿的情景,騰退前這裡是一個倉庫,當時屋頂上積滿灰塵,工人慢慢挑開頂棚,大家忽然感到眼前閃過一道金光,竟是從頂棚上面發出來的。及至把頂棚掀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整個屋頂上是極其精美的蟠龍藻井圖案,層層疊疊,紛繁複雜,溢彩流光,金黃耀眼,幸好有頂棚的保護使它免遭破壞,竟和百年前沒什麼差別,這種藻井圖案在北京古建中相當罕見。

修繕中,不少殿堂的頂棚,都發現了彩繪、墨線大點金、雙龍和璽、樑心素彩畫等等,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彩繪在火神廟一個接一個地被發現。由於歷史悠久,這座廟內有不少“獨一份”,隨著火神廟修繕完成,這些塵封多年的寶貝終於重見天日了。

別讓古廟毀在這代人手裡

金道長告訴我們,在維修過程中,火神廟保留了“明骨清衣”,即格局為萬曆重建時的狀態,而建築風格以清光緒大修時為主的風格。中路建築的瓦面和樑柱基本上都是原裝,60%保存完好的彩繪,只是做了除塵處理。

為了更好地瞭解火神廟昔日的建築格局,金道長還特意到文物博物館查閱,找到了火神廟早期的地圖,正是靠著這張地圖,金道長在推土機下救回了後院角落裡的五間房子,當時有人認為這房子是部隊使用時加蓋的,正要拆除。按照地圖,火神廟山門之外還有一座牌樓,有鐘樓鼓樓各一座,有一座三層的觀海樓,曾經是火神廟著名景點,因為多年前已經消失,如今難以重建,這成了金道長深感遺憾的一件事。

經過將近10年的修復,火神廟在2010年12月12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大典,火神廟作為中國道教協會的直屬宮觀對外開放,成為北京又一座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火神廟又逐漸香火旺盛,門前熱鬧起來。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萬寧古橋

我們一行人還沒走進火神廟山門,卻被廟南邊的萬寧古橋(後門橋)吸引,這座元代古橋滄桑斑駁,橋下趴著四隻滿身鱗片的分水石獸,河邊立碑寫著“漕運碼頭遺址”。原來,這裡正是元代大運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積水潭的漕運碼頭。

專家考證,元明時代火神廟的興盛和萬寧橋漕運碼頭有著直接的關係。 1292年,由於元大都規模擴大,水源不夠,郭守敬開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分水石獸

我們依稀可以遙想當年勝景,隨著漕船直抵什剎海,元明時期,這裡日日猶如廟會,夜半如晝,千百艘大小船艇停泊在什剎海的碼頭,排列有致,宛如梁山水寨,中間有水道相通,每一艘船隻均裝飾一新,或雕龍畫鳳,或彩旗招展,包括三角旗、長方旗、龍牙旗等,或羅傘繽紛,或燈籠香燭。凡船隻到港後,船主第一件事就是到火神廟燒香,感謝祝融大神庇佑一路平安,船隻返回杭州之時,船主也一定要到火神廟燒香,祈求航運平安。

當年,什剎海沿岸文化和商業活動非常繁華,運送的物資都會從通州進入積水潭內,很多王公貴族都會來到這裡,進入火神廟燒香喝茶,並且會將物資中的一部分捐贈給火神廟。香火供奉與楫櫓咿呀之聲讓火德之神盡享盛世繁榮,火神廟的香火就這樣一天天旺盛起來。

全城爭看中元節燒“法船”

當我們走進火神廟的山門,才得以仔細端詳這座古剎的面貌,和尋常寺廟的古樸肅穆有些不同,這裡處處顯示輝煌富麗的皇家氣派。我們發現,火神廟山門和大殿頂上使用了黃、綠 、黑三色琉璃瓦,這在京城寺廟中極為少見,似乎有“越制”的嫌疑。琉璃瓦為皇室專用,火神廟為什麼也能使用琉璃瓦呢?據記載,這是明、清皇帝御賜火神廟鎮火之用,尤其是黑瓦,黑為玄色,而北方屬玄色,五行從水,故而以黑瓦覆頂,取意以水鎮火。

站在廟內主殿火神殿內抬頭望去,只覺眼前一片金光閃爍,滿目生輝,原來是殿頂有一個巨大的漆金八角蟠龍藻井,精巧無比,令人驚歎。藻井屬於等級較高的建築裝飾物,沒有一定的等級,是萬萬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麼,為什麼一個區區的火神廟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據說這也和“鎮水”的用途有關,專家考證,藻井作為一種裝飾物,它不僅展示了等級的尊嚴,還體現了古人避火的一種觀念。藻井形似水井,冗繁的紋樣酷似井中之水藻,所以,將一個“有水”、“有藻”的金井裝飾在天花板正中,不僅有裝飾效果,還有以水鎮火之意。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盤龍藻井

火神廟的建築這樣肆無忌憚的“越制”與皇室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從明至清,火神廟都被正式列於皇家祀典,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寺的大小官員就會代表皇帝和國家,到火神廟祭祀火德真君,以求得消弭災患,乾隆皇帝還連續兩年到火神廟“親詣拈香”。清末,慈禧太后也多次率大臣親自到火神廟進香,祈保國泰民安。有了皇室的“光顧”,無論是在京城的還是外地的達官貴人,也都紛紛到火神廟進香,一是祈求平安,二是藉機與皇室接近。

數百年間,什剎海邊的這座古剎可謂看盡繁華,盡享風流。當年,殿試登科的進士們吃完瓊林宴,就匯聚這裡,賞馬似游龍、車如流水,觀宮樹紅牆、鷗鷺漁舟。引發詩興,彼此唱和,直到燈火熒熒、星河澹澹,彷彿天下宮闕也離自己近了……

而中元盛會更是讓京城百姓傾城而動,據記載,清末及民國年間,火神廟連年舉行中元法會,由大戶人家出資建造巨大的“普渡船”, 亦稱“濟孤船”(法船分兩種——濟孤船和淨業船,濟孤船是渡一切孤魂野鬼的,淨業船是渡善人的)。其長度總共十丈,高度約五六丈,在廟外甬道上焚化。據說,有一年做這隻法船竟花了五萬兩白銀,和真船一般大小,可謂奢矣!前來觀禮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從後門橋到鼓樓前,交通整個中斷。晚間,火神廟後的什剎海上,荷燈有如萬點繁星,上下通明,水動燈搖,輝煌奪月,後門大街的民間“鬥爭會”更是一片蓮花燈的海洋。

關於火神廟的傳說與記載,可以說是北京社會生活史的一部分,對上蒼神靈的籲請和民間世俗的歡樂交織在一起,成為令人難忘的帝都往事。

大雜院裡藏著寶貝

民國後期,社會動盪,火神廟的香火逐漸哀微。常人春先生自小在什剎海邊長大,對這裡的變遷最為熟悉,據他回憶,當年廟的外院擠進了烏榮壽的經綢局,專應佛、道兩教法事上的彩活,還有一個由鄧雲峰主辦的四民武機社,甚至風箏攤也擺在了牌坊內的山門之前,就是風箏老藝人金富忠做的著名的“黑鍋底”沙燕兒風箏,所以,人們都說“黑鍋底”是火神廟的名牌風箏。

建國之後,火神廟的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1956年廟產劃歸公有,這裡逐漸被一家部隊招待所和某單位家屬宿舍佔據,曾經名動一時的火神廟就這樣在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同行的尋訪者中有一位是在西城文委工作的馬毅先生,火神廟的道長們至今見了他,都會尊他一聲“火神廟的恩人”,原來,10多年前,第一個提出騰退修繕火神廟建議的正是馬毅。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見到的情景,對比今夕,馬毅感慨萬千。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成了大雜院

“那是2001年底,我到火神廟實地勘察,廟裡密密麻麻蓋滿了低矮的私搭亂建的小平房,很多是當年唐山地震後搭建的臨時防震棚,狹窄的過道僅能容一個人推著自行車通過,不大的前院就擠了43戶人家,平均每戶不到9平方米,那種擁擠雜亂可想而知。”雖然火神廟1984年就被評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火災隱患也越來越嚴重。

當時恰逢市裡撥下一筆文保資金,馬毅立刻想到了火神廟,他向政府提出了建議。經過多方努力,文物部門、西城區政府和道教協會共同出資3500元萬元啟動了火神廟騰退修繕項目。

“當時騰退工作可以說進行得很順利,拿到拆遷補償金可以改善居住環境,老百姓都很高興。我記得後院住的不少是部隊幹部,有一位還是《上甘嶺》電影中衛生員的原型吳世今先生,當時他是師級幹部,甚至住戶中還有老將軍、大校,部隊專門派出兩名團級幹部來這裡做拆遷動員,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騰退全部完成。”當時,搬走一家,馬屹就換一把鎖,鎖好門。最後,他把這一大堆鑰匙鄭重交給了道教協會負責修繕火神廟工作的金銘超道長。

金道長從那時起就一直駐守在火神廟,直到今天。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廟裡四處巡查溜達,看得出他對這裡極為熟悉,感情深厚,因為他見證了火神廟重生的全過程。“那是2002年1月1日,特別冷,我帶著一床被子搬到火神廟角落的一個小房子裡住下來,接過那一大把鑰匙,修繕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歷經千餘年間的風風雨雨,昔日殿堂莊嚴、流光溢彩的火神廟已經變得滿目瘡痍、樑朽椽爛了,當時人們想不到,在這一片形同廢墟的建築中,地上地下,竟然藏著那麼多寶貝。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重修的山門

“火神廟地下是個寶庫!”金道長語出驚人,原來,在清理修繕的過程中,石碑、礎石、香爐座,一大批老物件紛紛重見天日。火神廟歷經1300多年,數次被大火焚燬重建,新的基石在廢墟上立起,有多少祕密被就此埋葬?金道長表示他曾經親眼見過,火神廟挖出過的最古老的一塊石碑是唐朝貞觀年間的,如今誰也不知道地下還有大大小小多少石碑,“我們還是不要去驚動它們吧!”金道長說。

金道長還記得清理火神殿的情景,騰退前這裡是一個倉庫,當時屋頂上積滿灰塵,工人慢慢挑開頂棚,大家忽然感到眼前閃過一道金光,竟是從頂棚上面發出來的。及至把頂棚掀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整個屋頂上是極其精美的蟠龍藻井圖案,層層疊疊,紛繁複雜,溢彩流光,金黃耀眼,幸好有頂棚的保護使它免遭破壞,竟和百年前沒什麼差別,這種藻井圖案在北京古建中相當罕見。

修繕中,不少殿堂的頂棚,都發現了彩繪、墨線大點金、雙龍和璽、樑心素彩畫等等,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彩繪在火神廟一個接一個地被發現。由於歷史悠久,這座廟內有不少“獨一份”,隨著火神廟修繕完成,這些塵封多年的寶貝終於重見天日了。

別讓古廟毀在這代人手裡

金道長告訴我們,在維修過程中,火神廟保留了“明骨清衣”,即格局為萬曆重建時的狀態,而建築風格以清光緒大修時為主的風格。中路建築的瓦面和樑柱基本上都是原裝,60%保存完好的彩繪,只是做了除塵處理。

為了更好地瞭解火神廟昔日的建築格局,金道長還特意到文物博物館查閱,找到了火神廟早期的地圖,正是靠著這張地圖,金道長在推土機下救回了後院角落裡的五間房子,當時有人認為這房子是部隊使用時加蓋的,正要拆除。按照地圖,火神廟山門之外還有一座牌樓,有鐘樓鼓樓各一座,有一座三層的觀海樓,曾經是火神廟著名景點,因為多年前已經消失,如今難以重建,這成了金道長深感遺憾的一件事。

經過將近10年的修復,火神廟在2010年12月12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大典,火神廟作為中國道教協會的直屬宮觀對外開放,成為北京又一座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火神廟又逐漸香火旺盛,門前熱鬧起來。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法師為火神像開光

即使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天,我們看到進香的人依然絡繹不絕。按照民間的說法,火神既能保佑家宅平安、增福延壽、消災去禍,又可以致功名以加爵,進祿以增財,因此,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求取功名還是經商進財,都可以向火神祈求恩賜,可以說火神是一個萬能的特別接地氣兒的神靈,所以如此受到老百姓的喜愛,人們向他祈福,正是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火神廟住持張凱道長告訴我們,如今每年正月初一凌晨,來燒新年頭炷香的市民早早就開始排長隊。火神廟燒頭香歷史悠久,以前它屬於皇室御用道觀,尋常百姓能在廟內進香已屬難得,想燒到一年的頭炷香,其難度堪比科舉中狀元。相傳明朝每次科舉考試後,考中進士者在皇宮吃完瓊琳宴後,都要到火神廟進香,以祈求官運通達、家宅興旺,而燒頭炷香非狀元莫屬。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龍脈”——中軸線,它南起永定門,向北經過前門大街、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地安門大街、鼓樓,最後到達鐘樓。在這條風水寶地“龍脈”上,有一座千年古廟,它就是火德真君廟,民間俗稱火神廟。

說起這座火神廟,上點歲數的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民間還流傳著“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專門用於祭祀火神的皇家道觀,千百年間留下了無數傳說,從唐太宗李世民沼澤中建廟,到忽必烈水困火神,甚至明代不解之謎“王恭廠爆炸案”都和它有關……1300多年來,它屹立於什剎海邊,看北京改朝換代,看運河船來船往,看人間繁華興衰。

火神廟歷經幾次浴火重生,浩劫時代滿目瘡痍,甚至曾經一度淪為大雜院,令人唏噓不已。2002年,火神廟騰退修復工程啟動,經過多年的修繕,如今已是煥然一新,光彩重現。什剎海邊,雕樑畫棟的古廟掩映于波光疊翠中,似乎聯通了古今,訴說著過往,讓人忍不住去探尋它的前世今生。

大運河帶來的旺盛香火

一個寒冷的冬日,筆者和幾位訪古的朋友一起來到什剎海邊的火神廟探尋。遠遠望去,一片古色古香的紅牆碧瓦映襯在碧藍的天色下,遠處冰封的湖面發出冷冽的光澤,如同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讓人不禁遙想千百年前它的樣子。

據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考證,《帝京景物略》、《明熹宗實錄》、《燕都叢考》、《日下舊聞考》等多部古籍對火神廟的歷史沿革均有所記載,火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370餘年的歷史。當時的什剎海還是一片沼澤地,一些學者認為這座火神廟很有可能就是李世民東征高麗駐兵北京時修建的。

雖然最初的設計建造者已經不可考,但是常人春認為火神廟的設計別具匠心。他指出:從廟的四周環境佈局上看,同樣帶有以水鎮火的含義,廟西、南兩面有海子(什剎海)之水,山門東開,朝向“紫氣之方”還衝著“龍脈”亦家徵著水,北面建亭,命曰“水亭”而喻水。總之,廟的四周皆以實水或象徵性的水來鎮火。“看來,當初建廟的設計者用心亦良苦矣!”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萬寧古橋

我們一行人還沒走進火神廟山門,卻被廟南邊的萬寧古橋(後門橋)吸引,這座元代古橋滄桑斑駁,橋下趴著四隻滿身鱗片的分水石獸,河邊立碑寫著“漕運碼頭遺址”。原來,這裡正是元代大運河直抵北京城中心積水潭的漕運碼頭。

專家考證,元明時代火神廟的興盛和萬寧橋漕運碼頭有著直接的關係。 1292年,由於元大都規模擴大,水源不夠,郭守敬開始引水工程,修建通惠河,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分水石獸

我們依稀可以遙想當年勝景,隨著漕船直抵什剎海,元明時期,這裡日日猶如廟會,夜半如晝,千百艘大小船艇停泊在什剎海的碼頭,排列有致,宛如梁山水寨,中間有水道相通,每一艘船隻均裝飾一新,或雕龍畫鳳,或彩旗招展,包括三角旗、長方旗、龍牙旗等,或羅傘繽紛,或燈籠香燭。凡船隻到港後,船主第一件事就是到火神廟燒香,感謝祝融大神庇佑一路平安,船隻返回杭州之時,船主也一定要到火神廟燒香,祈求航運平安。

當年,什剎海沿岸文化和商業活動非常繁華,運送的物資都會從通州進入積水潭內,很多王公貴族都會來到這裡,進入火神廟燒香喝茶,並且會將物資中的一部分捐贈給火神廟。香火供奉與楫櫓咿呀之聲讓火德之神盡享盛世繁榮,火神廟的香火就這樣一天天旺盛起來。

全城爭看中元節燒“法船”

當我們走進火神廟的山門,才得以仔細端詳這座古剎的面貌,和尋常寺廟的古樸肅穆有些不同,這裡處處顯示輝煌富麗的皇家氣派。我們發現,火神廟山門和大殿頂上使用了黃、綠 、黑三色琉璃瓦,這在京城寺廟中極為少見,似乎有“越制”的嫌疑。琉璃瓦為皇室專用,火神廟為什麼也能使用琉璃瓦呢?據記載,這是明、清皇帝御賜火神廟鎮火之用,尤其是黑瓦,黑為玄色,而北方屬玄色,五行從水,故而以黑瓦覆頂,取意以水鎮火。

站在廟內主殿火神殿內抬頭望去,只覺眼前一片金光閃爍,滿目生輝,原來是殿頂有一個巨大的漆金八角蟠龍藻井,精巧無比,令人驚歎。藻井屬於等級較高的建築裝飾物,沒有一定的等級,是萬萬不可能使用藻井的,那麼,為什麼一個區區的火神廟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呢? 據說這也和“鎮水”的用途有關,專家考證,藻井作為一種裝飾物,它不僅展示了等級的尊嚴,還體現了古人避火的一種觀念。藻井形似水井,冗繁的紋樣酷似井中之水藻,所以,將一個“有水”、“有藻”的金井裝飾在天花板正中,不僅有裝飾效果,還有以水鎮火之意。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盤龍藻井

火神廟的建築這樣肆無忌憚的“越制”與皇室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從明至清,火神廟都被正式列於皇家祀典,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寺的大小官員就會代表皇帝和國家,到火神廟祭祀火德真君,以求得消弭災患,乾隆皇帝還連續兩年到火神廟“親詣拈香”。清末,慈禧太后也多次率大臣親自到火神廟進香,祈保國泰民安。有了皇室的“光顧”,無論是在京城的還是外地的達官貴人,也都紛紛到火神廟進香,一是祈求平安,二是藉機與皇室接近。

數百年間,什剎海邊的這座古剎可謂看盡繁華,盡享風流。當年,殿試登科的進士們吃完瓊林宴,就匯聚這裡,賞馬似游龍、車如流水,觀宮樹紅牆、鷗鷺漁舟。引發詩興,彼此唱和,直到燈火熒熒、星河澹澹,彷彿天下宮闕也離自己近了……

而中元盛會更是讓京城百姓傾城而動,據記載,清末及民國年間,火神廟連年舉行中元法會,由大戶人家出資建造巨大的“普渡船”, 亦稱“濟孤船”(法船分兩種——濟孤船和淨業船,濟孤船是渡一切孤魂野鬼的,淨業船是渡善人的)。其長度總共十丈,高度約五六丈,在廟外甬道上焚化。據說,有一年做這隻法船竟花了五萬兩白銀,和真船一般大小,可謂奢矣!前來觀禮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從後門橋到鼓樓前,交通整個中斷。晚間,火神廟後的什剎海上,荷燈有如萬點繁星,上下通明,水動燈搖,輝煌奪月,後門大街的民間“鬥爭會”更是一片蓮花燈的海洋。

關於火神廟的傳說與記載,可以說是北京社會生活史的一部分,對上蒼神靈的籲請和民間世俗的歡樂交織在一起,成為令人難忘的帝都往事。

大雜院裡藏著寶貝

民國後期,社會動盪,火神廟的香火逐漸哀微。常人春先生自小在什剎海邊長大,對這裡的變遷最為熟悉,據他回憶,當年廟的外院擠進了烏榮壽的經綢局,專應佛、道兩教法事上的彩活,還有一個由鄧雲峰主辦的四民武機社,甚至風箏攤也擺在了牌坊內的山門之前,就是風箏老藝人金富忠做的著名的“黑鍋底”沙燕兒風箏,所以,人們都說“黑鍋底”是火神廟的名牌風箏。

建國之後,火神廟的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1956年廟產劃歸公有,這裡逐漸被一家部隊招待所和某單位家屬宿舍佔據,曾經名動一時的火神廟就這樣在北京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同行的尋訪者中有一位是在西城文委工作的馬毅先生,火神廟的道長們至今見了他,都會尊他一聲“火神廟的恩人”,原來,10多年前,第一個提出騰退修繕火神廟建議的正是馬毅。回想起第一次來到這裡見到的情景,對比今夕,馬毅感慨萬千。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成了大雜院

“那是2001年底,我到火神廟實地勘察,廟裡密密麻麻蓋滿了低矮的私搭亂建的小平房,很多是當年唐山地震後搭建的臨時防震棚,狹窄的過道僅能容一個人推著自行車通過,不大的前院就擠了43戶人家,平均每戶不到9平方米,那種擁擠雜亂可想而知。”雖然火神廟1984年就被評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火災隱患也越來越嚴重。

當時恰逢市裡撥下一筆文保資金,馬毅立刻想到了火神廟,他向政府提出了建議。經過多方努力,文物部門、西城區政府和道教協會共同出資3500元萬元啟動了火神廟騰退修繕項目。

“當時騰退工作可以說進行得很順利,拿到拆遷補償金可以改善居住環境,老百姓都很高興。我記得後院住的不少是部隊幹部,有一位還是《上甘嶺》電影中衛生員的原型吳世今先生,當時他是師級幹部,甚至住戶中還有老將軍、大校,部隊專門派出兩名團級幹部來這裡做拆遷動員,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騰退全部完成。”當時,搬走一家,馬屹就換一把鎖,鎖好門。最後,他把這一大堆鑰匙鄭重交給了道教協會負責修繕火神廟工作的金銘超道長。

金道長從那時起就一直駐守在火神廟,直到今天。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廟裡四處巡查溜達,看得出他對這裡極為熟悉,感情深厚,因為他見證了火神廟重生的全過程。“那是2002年1月1日,特別冷,我帶著一床被子搬到火神廟角落的一個小房子裡住下來,接過那一大把鑰匙,修繕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歷經千餘年間的風風雨雨,昔日殿堂莊嚴、流光溢彩的火神廟已經變得滿目瘡痍、樑朽椽爛了,當時人們想不到,在這一片形同廢墟的建築中,地上地下,竟然藏著那麼多寶貝。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火神廟重修的山門

“火神廟地下是個寶庫!”金道長語出驚人,原來,在清理修繕的過程中,石碑、礎石、香爐座,一大批老物件紛紛重見天日。火神廟歷經1300多年,數次被大火焚燬重建,新的基石在廢墟上立起,有多少祕密被就此埋葬?金道長表示他曾經親眼見過,火神廟挖出過的最古老的一塊石碑是唐朝貞觀年間的,如今誰也不知道地下還有大大小小多少石碑,“我們還是不要去驚動它們吧!”金道長說。

金道長還記得清理火神殿的情景,騰退前這裡是一個倉庫,當時屋頂上積滿灰塵,工人慢慢挑開頂棚,大家忽然感到眼前閃過一道金光,竟是從頂棚上面發出來的。及至把頂棚掀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整個屋頂上是極其精美的蟠龍藻井圖案,層層疊疊,紛繁複雜,溢彩流光,金黃耀眼,幸好有頂棚的保護使它免遭破壞,竟和百年前沒什麼差別,這種藻井圖案在北京古建中相當罕見。

修繕中,不少殿堂的頂棚,都發現了彩繪、墨線大點金、雙龍和璽、樑心素彩畫等等,明清民國等不同時期的彩繪在火神廟一個接一個地被發現。由於歷史悠久,這座廟內有不少“獨一份”,隨著火神廟修繕完成,這些塵封多年的寶貝終於重見天日了。

別讓古廟毀在這代人手裡

金道長告訴我們,在維修過程中,火神廟保留了“明骨清衣”,即格局為萬曆重建時的狀態,而建築風格以清光緒大修時為主的風格。中路建築的瓦面和樑柱基本上都是原裝,60%保存完好的彩繪,只是做了除塵處理。

為了更好地瞭解火神廟昔日的建築格局,金道長還特意到文物博物館查閱,找到了火神廟早期的地圖,正是靠著這張地圖,金道長在推土機下救回了後院角落裡的五間房子,當時有人認為這房子是部隊使用時加蓋的,正要拆除。按照地圖,火神廟山門之外還有一座牌樓,有鐘樓鼓樓各一座,有一座三層的觀海樓,曾經是火神廟著名景點,因為多年前已經消失,如今難以重建,這成了金道長深感遺憾的一件事。

經過將近10年的修復,火神廟在2010年12月12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大典,火神廟作為中國道教協會的直屬宮觀對外開放,成為北京又一座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火神廟又逐漸香火旺盛,門前熱鬧起來。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法師為火神像開光

即使是在這樣寒冷的冬天,我們看到進香的人依然絡繹不絕。按照民間的說法,火神既能保佑家宅平安、增福延壽、消災去禍,又可以致功名以加爵,進祿以增財,因此,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求取功名還是經商進財,都可以向火神祈求恩賜,可以說火神是一個萬能的特別接地氣兒的神靈,所以如此受到老百姓的喜愛,人們向他祈福,正是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火神廟住持張凱道長告訴我們,如今每年正月初一凌晨,來燒新年頭炷香的市民早早就開始排長隊。火神廟燒頭香歷史悠久,以前它屬於皇室御用道觀,尋常百姓能在廟內進香已屬難得,想燒到一年的頭炷香,其難度堪比科舉中狀元。相傳明朝每次科舉考試後,考中進士者在皇宮吃完瓊琳宴後,都要到火神廟進香,以祈求官運通達、家宅興旺,而燒頭炷香非狀元莫屬。

北京大雜院裡清出千年古剎火神廟 誰也不知它地下埋著多少寶貝

月老殿前系鈴祈福

臘八節施粥火神廟也是人山人海,每次都要施五六千碗,正月十五元宵節更甚,排隊多達上萬人。“架著幾個大鍋煮元宵,從夜裡就開始煮,一天用光了10多個煤氣罐。”每到這種時候,張凱住持就發愁人手不夠用,廟裡只有10多個道士,實在忙不過來,只好請志願者來幫忙。這些傳統民間習俗的恢復使人們的生活更為豐富多元,很多傳統文化也得以延續。

如今,金銘超道長心心念唸的是,火神廟尚需新一輪的修繕,“上次的尾活兒還沒完呢。”而且,地鐵從火神廟地下通過,古建常年振動,會不會受損也讓他擔心。“這些古建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千萬別毀在我們這幾代人手裡,這是對老祖宗負責!”金道長鄭重地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