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村落】|皁戶村,因建灶煮鹽,故初定村名為“灶戶”

即墨 雲南 山東 嶗山 最城陽 2019-04-19

“最城陽”,提供最好的城陽資訊,趕緊關注吧

【城陽村落】|皁戶村,因建灶煮鹽,故初定村名為“灶戶”

村莊概述

皁戶村位於城陽街道西部,東臨膠濟鐵路與城子村、寺西村接壤,西靠雙元路與棘洪灘街道前、後海西村相連,南鄰京口村,北隔墨水河接即墨市東、西元莊。全村土地2987畝,其中海灘鹽鹼地佔41.4%,總面積3.2547平方公里。

村莊來歷

據《王氏族譜》載:明永樂初年(1403年),王氏始祖由雲南烏撒衛大槐樹裡頭奉檄遷即墨於里仁鄉城陽社之西皁戶疃而居,迄今已傳19世,有600年曆史。據傳膠州灣海鹽是當時的極佳貢品。王氏因建灶煮鹽,故初定村名為“灶戶”,後逐步演化為現名。王氏立村後,袁氏、陸氏、葛氏、任氏先後遷來。1949年,皁戶村有470戶,1900人。2004年,全村有1623戶,4032人。

【城陽村落】|皁戶村,因建灶煮鹽,故初定村名為“灶戶”

煮鹽圖。圖文無關。

主要姓氏

主要姓氏為袁、王、任,其中袁姓人口最多。

建制沿革

皁戶村明清時期屬即墨縣裡仁鄉城陽社。民國初年,屬即墨縣裡仁區城陽鄉。1928年屬即墨縣第五區城陽鎮。抗日戰爭時期,沿用戰前區劃。1951年4月,屬即墨縣城陽鎮皁戶鄉。1956年3月城陽鎮與仲村合併為城陽區,同年11月城陽鎮屬的城陽、皁戶、小寨子3鄉合組城陽鄉後,屬即墨縣城陽區城陽鄉。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後屬即墨縣城陽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屬嶗山郊區城陽人民公社,同年10月屬嶗山縣城陽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公社設鎮後屬嶗山縣城陽鎮。1988年11月,屬嶗山區城陽鎮。1994年6月,新城陽區設立後,屬城陽區城陽鎮。2001年6月,城陽區撤鎮設街道,改屬城陽街道。2004年8月,皁戶村委會改為皁戶社區委員會。

傳統手藝

皁戶村素有“王家的灘、袁家的木匠、任家的網”之說。王氏定居時,膠州灣海水到村邊。明萬曆七年(1579年),王氏村民便開始在村西海灘築鍋灶煮鹽,先從海灘鹽鹼地上刮鹽鹼土放於鍋內,添加上海水後用乾柴草煮沸,結晶成鹽後從鍋內撈出。經過幾百年的煮鹽,後人採用建鹽田,把鹽水放入鹽田內利用日光晒的方法制鹽。1949年,皁戶村有鹽田100餘畝,從事鹽業的有10餘家,年生產食鹽10萬公斤。1953年實行公私合營,成立了鹽業合作社,1956年轉為國營生產。

【城陽村落】|皁戶村,因建灶煮鹽,故初定村名為“灶戶”

【城陽村落】|皁戶村,因建灶煮鹽,故初定村名為“灶戶”

圖文無關

文化教育

皁戶村文化底蘊豐厚。1949年前就有“七書房、八拳房”之說。村民袁忠久,清末庠生,是皁戶村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也是村莊開辦學堂的第一人。1937年前村有私塾學堂6處。1947年,參加拳房習武的村民20餘人。建國初期,皁戶村組織了村民識字班,其掃盲教育成果受到即墨縣人民政府的表彰和獎勵。1995年,建立村文化教育中心,極大地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1996年,投資60餘萬元,建立了村藝術團鑼鼓樂隊,多次參加市、區民間藝術調演和重大節日慶典活動,受到市、區表彰獎勵。

文化名人

皁戶村人袁暉,系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美協理事、省新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其作品入選《中國美術年鑑》、《中國藝術家詞典》。

你知道這個村嗎?歡迎關注,發表留言討論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