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重機槍追敵累到吐血的拼命三郎,偏師一隅深受劉鄧賞識,長期任職總後的開國中將


扛重機槍追敵累到吐血的拼命三郎,偏師一隅深受劉鄧賞識,長期任職總後的開國中將

文/張瑞安

李耀,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曾任紅28軍手槍隊隊長,新四軍第6支隊總隊長、太嶽軍區旅政治委員,陝南軍區、第19軍副政治委員,總後勤部幹部部部長、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等職。先後參加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和紅25軍長征,率部轉戰豫皖邊開闢抗日根據地,率部參加同蒲路、呂梁、晉南等戰役戰鬥和開闢陝南解放區。他對黨忠誠,作戰勇敢,作風頑強,堅持原則,是一位優秀的軍隊政治工作幹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一、李耀扛重機槍追敵、累得吐血也不歇步的事蹟,被戰友們傳為佳話

1911年12月,李耀生於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東嶽村一個貧寒家庭,幼年隨母親外出討過飯,生活的苦難與地主的殘酷壓榨使他對舊社會產生了不滿。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李耀走上了革命道路,並於192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10月,他參加紅軍,被分配至紅1軍第1師第3團機槍連當戰士,不久被提升為班長。12月,國民黨調集10萬兵力,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30日,紅軍在距麻埠10餘公里的東香火嶺與敵遭遇。按照部署,李耀把機槍架在一個山頭上,戰鬥打響後,李耀猛烈掃射,敵人成片倒下。紅軍趁機將敵先頭團分割包圍,聚而殲之。其餘2個團,見勢不好,掉頭往後就跑。徐向前下令急追,紅軍戰士呼喊著向國民黨軍追去。李耀扛起灌滿水的重機槍筒,踏著崎嶇的山路向前追去。沉重的槍身壓得他氣喘吁吁,突然一口鮮血從喉嚨噴了出來,但他沒有停步,猛追10多公里,終於趕上了潰逃的國民黨軍。他架起機槍,一陣猛掃,紅軍戰士像餓虎撲羊一樣殺向國民黨軍,又全殲國民黨軍1個團。李耀扛重機槍追敵、累得吐血也不歇步的事蹟,被戰友們傳為佳話。

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在黃安七裡坪成立,轄紅4、紅25兩個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全軍近3萬人。紅四方面軍抓住有利戰機,主動向國民黨軍發起了進攻,此時,李耀擔任皖西六安縣保衛局保衛連連長兼指導員。他帶領保衛連和兄弟部隊一起在10多公里的淠河防線上與國民黨軍對陣,並不斷組織小分隊和民兵襲擊國民黨軍,鉗制了國民黨1個師的兵力。

紅四方面軍成立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張國燾推行“左”傾錯誤路線,使部隊遭致慘重損失,為求得生存,被迫離開鄂豫皖邊區。1932年10月,由留下的零星部隊和地方武裝,組建為紅27軍,李耀擔任紅27軍第3團第3營代理營長兼政治委員。

11月中旬,當紅27軍來到豫南吳家店時,國民黨軍第32、第47師尾追而來,同時出動30多架次飛機輪番轟炸。李耀率領第3營隨主力部隊進行反擊,戰鬥打得極為激烈。突然一顆炸彈在李耀身旁不遠的地方爆炸,一股熱浪向他撲來,炸起的泥土蓋住了他的全身。萬幸的是,他沒有被彈片擊中,站起來抖抖身上的泥土,又繼續指揮戰鬥。經過3晝夜激戰,終於打退國民黨軍的進攻,紅27軍勝利地返回到皖西北根據地。11月24日,紅27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分別編入紅25、紅28軍。29日,紅25軍重建後,李耀所在第3團編入第74師。

1933年3月初,國民黨寧夏軍閥馬鴻逵第35師的2個團,進佔河南省光山縣郭家河。中共鄂豫皖省委研究認為:馬鴻逵的第35師裝備較差,戰鬥力較弱,又是初來乍到,人地兩生,可乘其立足未穩之際,集中力量將其殲滅之。3月6日拂曉,戰鬥打響,李耀帶領全營打前鋒。國民黨軍猝不及防,亂成一團,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戰,馬鴻逵部2個團被殲滅。其第207團團長馬兆圖以下100多人被擊斃,第205團團長馬鳴池以下2000餘人被俘;還繳獲山炮1門、迫擊炮8門、機槍12挺、戰馬100餘匹、長短槍2000餘支、子彈10萬餘發。這是堅持鄂豫皖地區鬥爭的紅軍,在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後,取得的一次較大勝利。戰鬥即將結束時,李耀被子彈打傷,戰後被送往醫院治療。4月,李耀傷愈出院,調任紅28軍軍部手槍隊隊長兼指導員。

9月14日,國民黨軍第224、第225旅在飛機配合下,向紅軍駐地商城縣瓦屋基進攻,雙方為爭奪一個制高點,展開激戰。為擊退國民黨軍的進攻,紅軍第82師師長劉德利命令李耀組成敢死隊,把國民黨軍打下去。受命後,李耀對手槍隊進行動員,然後手持盒子槍,腰繫手榴彈,背插大刀,在主力部隊掩護下,帶領隊員向國民黨軍衝殺過去。後續部隊緊隨他們前進,打得第224旅招架不住,丟下一堆屍體潰逃。

二、在徐海東率領下,李耀隨紅25軍參加了長征

1934年2月底,張學良被任命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張學良不斷調兵遣將,使“圍剿”紅軍的總兵力達到80多個團。為適應形勢變化,鄂豫皖地區紅軍進行調整,紅28軍編入紅25軍,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李耀被分配到紅25軍第223團1營2連當文書。紅25軍與數十倍的“圍剿”軍進行了艱苦戰鬥,不斷給國民黨軍以殺傷。但眾寡懸殊,一直未能擺脫被動局面。11月,根據黨中央指示,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率紅25軍向平漢鐵路以西轉移,開始了長征。

26日,紅25軍來到河南西南部伏牛山麓的方城縣與葉縣之間的獨樹鎮,準備從這裡進入伏牛山。當時遇上寒流,北風刺骨,大雪紛飛。李耀和大家一樣,穿著單衣,赤腳而行。正在這時,突然前面槍聲大作。國民黨軍龐炳勳第40軍第115旅和騎兵團,先紅軍一步已在前面形成一個半包圍圈,向紅軍壓來。由於風雪交加,視線不良,紅軍竟未及早發現。此時後面又有國民黨的5個進剿支隊追了上來。紅25軍處於極危險的狀況,危機關頭,軍政治委員吳煥先從交通隊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同志們,現在是生死存亡的關頭,決不能後退!共產黨員跟我來!”隨即率領部隊同國民黨軍展開了白刃戰。李耀聞聲而動,揮舞大刀猛向國民黨軍砍去,殺得渾身是血。當戰鬥正激烈進行時,副軍長徐海東率後衛團趕到,經過一場惡戰,終於打退了國民黨軍的進攻。天黑以後,雨雪仍然不止,紅軍戰士不顧極度的疲勞和飢餓,繞道急行,從獨樹鎮之北的保安寨跨過許南公路,於27日拂曉進入伏牛山區。

1935年1月9日,李耀跟隨部隊攻克陝西鎮安縣城。隨後,紅軍又消滅山陽縣及湖北鄖西、鄖陽等縣的民團和國民黨保安部隊,在這4個縣開闢出了一塊革命根據地。2月,李耀隨紅25軍乘勝北上,在陝西商縣、藍田縣、柞水縣等地發動群眾,建立工農政權,開闢了另一塊革命根據地,其勢力一直髮展到西安以南幾十公里的地方。蔣介石當然絕不會坐視紅軍勢力的發展,先後調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陝軍,組織了兩次對紅25軍的“圍剿”,但均被粉碎。

7月,李耀跟隨主力部隊北出秦嶺終南山,打到西安以南的長安縣境內。紅25軍領導人吳煥先、徐海東、程子華從《大公報》上了解到了中央紅軍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的消息,萬分高興。15日晚,中共鄂豫陝省委在長安縣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紅25軍立即離開陝南西征。8月下旬,部隊到達甘肅涇川縣四坡村。部隊南渡汭河時,遭遇國民黨軍第35師第208團阻擊,紅25軍第223團在軍政治委員吳煥先指揮下,向敵人英勇反擊。李耀端起機槍,向蜂擁而至的國民黨軍掃射,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激戰中,吳煥先被一顆子彈擊中胸膛,壯烈犧牲。他的犧牲激起紅軍指戰員的無限悲痛,他們高呼著“為政委報仇”,拼命追殲逃敵。李耀抓起機槍,邊跑邊射擊,把敵人逼到一個幾丈深的懸崖邊上,敵人紛紛跌下山崖,死傷無數。戰鬥結束後,李耀擔任第223團第3營8連指導員。

1936年夏,李耀進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學習。6月1日,李耀與同學們在瓦窯堡米糧山校門前廣場參加了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親臨大會並講話。毛澤東說:為了適應新的情況,迎接民族革命戰爭的到來,我們的幹部需要重新學習,重新訓練,以便將來能夠擔負獨當一面的工作。過去我們長期處於行軍作戰中,沒時間坐下來學習,從戰爭中學會了打仗。但革命需要有理論知識來指導,否則革命就難以成功。毛澤東的講話讓李耀深受啟發,他爭分奪秒地投入到學習之中。紅大環境艱苦,李耀和同學們都住在破爛的土窯洞裡,沒有床就睡石板炕,沒門窗就在門口掛個草簾子,全班人每晚圍在蠟燭下學習,滅燈後就摸黑進行討論,在這樣的艱苦生活中,李耀系統地學習了有關政治理論和軍事理論。10月,李耀畢業後,被調至紅軍前敵指揮部兵站醫院任政治委員。


扛重機槍追敵累到吐血的拼命三郎,偏師一隅深受劉鄧賞識,長期任職總後的開國中將


◆1939年,遊擊支隊團以上幹部在渦陽縣曹市集:前排左起:李耀、譚友林、王靜敏、蕭望東、方中鐸、林士笑、王子光、周時源;第二排左起:雷明、資風、滕海清、彭雪楓、任泊生、吳芝圃、張光舟;第三排左起:張震、王少庸、嶽夏。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的紅5、9和紅30軍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向寧夏、甘肅一帶發展。但在西進的戰鬥中屢屢受挫,部隊遭受極大損失。1937年2月,黨中央決定組建援西軍援助西路軍。3月,李耀擔任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長,當援西軍進至甘肅鎮原時,黨中央來電稱:西路軍已失敗潰散,援西軍在鎮原地區待命,除了整訓外,還擔負接應西路軍失散人員歸隊的任務。李耀積極協助政治部領導和各軍政治部,組織人員四處尋找接應西路軍失散人員,並給他們以儘可能周到的安置。

三、葉劍英指示:統戰工作另有安排,經研究,派你去西華縣中共豫東特委搞地方抗日武裝工作

抗戰全面爆發後,李耀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3期學習,兼任學員4隊黨支部書記。這期學員共1272名。由於人數多,校舍和生活保障都發生了困難。李耀與隊長李壽軒帶領大家一邊學習、一邊建校。在學校的統一組織下,掄鎬揮汗,在鳳凰山麓打出一排排窯洞,接著,他們又圍繞校園修築了一條3000多米長的盤山公路,並命名為“抗大公路”。儘管生活艱苦,但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李耀在這裡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學習了中國革命歷史及統一戰線問題,聆聽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授課,思想理論水平提高很快。

1938年3月,李耀從抗大畢業。為加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中國共產黨派遣李耀去駐河南漯河的高樹勳部搞統戰工作。但當李耀輾轉到達漯河後,高樹勳部已開往河北省去了。為明確下一步行動,李耀南下武漢去見葉劍英,葉劍英指示:統戰工作另有安排,經研究,派你去西華縣中共豫東特委搞地方抗日武裝工作,明天由交通員帶你一起去。李耀到達西華縣後,擔任抗敵自衛軍參謀長兼幹部訓練大隊大隊長和軍政主任教官,負責部隊整訓,健全各級組織,在各級幹部中進行遊擊戰的教育和抗日救國思想的教育,使這支地方抗日武裝的軍事政治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扛重機槍追敵累到吐血的拼命三郎,偏師一隅深受劉鄧賞識,長期任職總後的開國中將


◆1939年9月,李耀(左二)在曹市集與新四軍遊擊支隊部分團級幹部合影。

12月,根據彭雪楓的要求,李耀率部到達永城書案店,與新四軍遊擊支隊會合。1939年3月,擔任新四軍遊擊支隊第1團政治委員。11月,黨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指示新四軍第6支隊和豫皖蘇邊區:要努力創建永(城)夏(邑)蕭(縣)宿(縣)等四縣根據地和其他小塊根據地,以便而後連成一片;還應鞏固和擴大部隊,加強政權建設。根據劉少奇的指示,彭雪楓決定抽調大批幹部充實永城、夏邑、蕭縣、宿縣的抗日政權機構和武裝力量。12月,李耀調任蕭縣抗敵總隊(亦稱遊擊支隊第3總隊)政治委員。

1940年3月中旬,永城日偽軍2000餘人向蕭(縣)永(城)宿(縣)地區“掃蕩”,李耀與總隊長帶領部隊協同第1總隊展開反“掃蕩”戰鬥,他們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游擊戰術,殲日偽軍300餘人,粉碎日軍的這次“掃蕩”。4月1日,日偽軍3000多人又向永城東北一帶進行報復性“掃蕩”,他們配以30多輛汽車,氣勢洶洶分三路向活動在山城集一帶的新四軍部隊進行合擊。李耀與總隊長帶領第3總隊與第1總隊密切協同,連續打退日偽軍14次進攻,予敵以重大殺傷。

10月,李耀同郭述申、戴季英、譚友林等人,一起從豫皖蘇地區出發,去延安參加中共七大會議。1941年1月,到達延安。但隨著形勢變化,中共七大推遲召開,已到延安的七大代表先進入有關院校學習。李耀根據上級安排,進入延安軍政學院學習。1942年2月,軍政學院與中央黨校合併,李耀分在中央黨校一部學習。學習期間,李耀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其理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44年秋冬,為加強豫西新區黨政軍的領導力量,黨中央決定從黨校學員中抽調100多名縣團以上幹部,隨王樹聲一起挺進豫西,開展抗戰工作,李耀的名字被列入其中。1945年1月,李耀隨王樹聲及其他幹部到達豫西澠池,與從太嶽軍區進入豫西的抗日遊擊第2支隊會合,並在這裡成立河南軍區第2軍分區,李耀擔任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同時兼任中共豫西地委組織部部長。作為一個新區,要做的事情很多,地委和軍分區首先大抓發動群眾,建立基層政權的工作;同時派出兵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打擊當地反動勢力,壯大人民武裝力量。在整個河南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密切配合下,經過半年艱苦努力,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打退了頑軍的進攻,而且開闢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完成了黨中央制定的戰略目標。豫西抗日根據地發展到20個縣,300多萬人;部隊也發展到1萬多人,勝利完成了開闢豫西的任務。

四、隨陳謝兵團戰鬥在太嶽軍區

抗戰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成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4個軍區。為增強機動作戰力量,太嶽軍區成立了獨立旅,劉金軒任旅長,李耀為政治委員。1945年10月,太嶽軍區所屬各軍分區部隊編為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


扛重機槍追敵累到吐血的拼命三郎,偏師一隅深受劉鄧賞識,長期任職總後的開國中將


◆1939年9月,李耀出席中共遊擊支隊第一次黨代會。圖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前排左起:李耀、譚友林、彭雪楓、滕海清、蕭望東、方中鐸;後排左二張震、左四吳芝圃。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但蔣介石密令其部隊搶佔戰略要地。閻錫山聞風而動,抽調8個師2萬餘人,在第7集團軍司令官趙承綬指揮下,沿白晉路向晉東南進犯,企圖奪占上黨地區。於是,太行、太嶽軍區部隊奉命發起白晉路自衛反擊戰。2月17日,劉金軒、李耀率領本旅部隊冒著鵝毛大雪和攝氏零下20多度的嚴寒,佔領南關車站,阻擊閻錫山軍隊的進犯。3月16日,他們攻佔祁縣境內的北關車站,切斷了閻錫山軍隊的南北聯絡。閻錫山部瘋狂反撲,劉金軒、李耀率部堅守陣地。第78團第8連在史莊山寨戰鬥中,連續打退國民黨軍17次進攻,斃傷敵人500多人,全連180多名指戰員,僅倖存3人。獨立旅經過1個多月的戰鬥,協同兄弟部隊終於打退了閻錫山軍隊的進犯。

11月上旬,蔣介石命令胡宗南抽調駐晉南的4個旅,西渡黃河入陝,準備會同原包圍陝甘寧邊區的部隊突襲延安。為打破蔣介石的突襲延安計劃,晉冀魯豫野戰軍命令太嶽軍區獨立旅迅速挺進呂梁地區,在晉綏軍區第359旅和獨立第4旅的配合下,於11月22日發起呂梁戰役。戰役打響後,李耀和劉金軒率獨立旅負責攻打閻錫山在晉西的指揮中心隰縣縣城。

隰縣位於呂梁區中心,是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公署所屬之山西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由“晉西地區總指揮”楊澄源率3000餘兵力據守。城外築有數百個碉堡,大小石堡90多座,挖有交通溝,並有隧道通往城內。要佔領隰縣,必須先攻佔外圍據點餘家垣。餘家垣位於縣城外東山上,方圓5公里,山上碉堡密佈,還佈設了很多雷區。李耀把攻打餘家垣的突擊任務交給第70團第3連,並對該連作了戰前動員。26日,第3連在營長王友常帶領下,經幾次衝鋒,在付出近百人的傷亡後,終於佔領了餘家垣。28日,劉金軒、李耀指揮獨立旅3個團從兩個方向向縣城發動進攻,在兄弟部隊配合下,一舉攻克閻錫山苦心經營的隰縣縣城,全殲守軍3000多人,活捉了楊澄源。接著,劉金軒、李耀帶領部隊又與兄弟部隊一起連克永和、大寧、石樓、中陽、蒲縣等地。胡宗南因側背受敵,急令已入陝的整編第1師、第90師東返呂梁進行反撲,但在行進途中,遭到我軍伏擊。至1947年1月1日,呂梁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約1.1萬人,成功打破了胡宗南偷襲延安的計劃。

5月,太嶽軍區獨立旅改稱第12旅,李耀仍擔任政治委員。10月,陳賡向李耀傳達指示:要求第12旅和第17師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膽向陝南、鄂西北挺進,開闢陝南根據地,這就等於在蔣介石背上插了一刀。得到指示後,李耀組織部隊再次南下,於11月7日渡過丹江,11日解放陝南山陽縣城,14日解放鳳凰嘴,16日解放鄂西北的鄖西縣,17日解放陝南鎮安縣。

1948年元旦,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上級批准成立鄂豫皖軍分區、中共鄂豫陝地委,李耀兼軍分區政治委員和地委書記。儘管陝南地區崇山峻嶺,交通閉塞,但地處西北、中原兩大戰場的樞紐地帶,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蔣介石也看到了這一點,不斷抽調兵力對陝南根據地進行圍攻,這一時期吸引國民黨6個軍、20餘個旅的兵力。

5月,李耀去向縱隊領導彙報工作時,見到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聽了李耀的彙報後,鄧小平指出:“陝南雖然艱苦,但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我們開闢陝南根據地,現在為的是直接配合我軍西北和中原兩大戰場,將來要成為我們入川的通道和後方基地,你們在那裡堅持鬥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是十分光榮的。”鄧小平的話使李耀深受鼓舞。6月,由第12旅和第17師組成陝南軍區,李耀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7月,中原軍區部隊發起襄樊戰役,李耀奉命指揮所部參戰。激戰中,第34團第3營教導員張景純率20餘名戰士趁守軍混亂之機衝入守軍陣地,活捉守軍中將副司令官郭勳祺。襄樊戰役歷時14天,殲守軍2.1萬人,其中陝南軍區部隊殲守軍6900餘人。受到中原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嘉獎。

11月,淮海戰役打響後,劉金軒、李耀等領導奉命抽調兵力參加阻擊國民黨軍黃維兵團的作戰。在陝南作戰任務重、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李耀等軍區領導堅決抽調主力參加了淮海戰役。在小李莊堅守戰中,陝南軍區部隊打退了國民黨軍4個精銳師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10餘次突圍,戰後獲得劉伯承、鄧小平獎勵的“鋼鐵陣地”錦旗。

五、建國後,李耀長期任職總後勤部,在工作中堅持黨的幹部政策,任人唯賢,公道正派

1951年2月,李耀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政治委員,這個步兵學校主要是為西北軍區培養排連幹部,初設於甘肅天水,後遷移至西安南郊長安縣的王曲鎮。李耀帶領大家從抓學校的營建開始,到選配教員,編寫教材教案,直至招生上課經歷了建校的全過程,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所新型步兵學校。

1952年11月,李耀調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幹部部部長。到任後,他主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按中央軍委批准的編制,繼續調整完善總後機關各級幹部的配備。

二是協助總後領導,搞好後勤各類院校的組建和調整。

三是搞好青年幹部的選拔、培養。

1953年12月,李耀升任總後勤部政治部主任,併兼幹部部部長。這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結束,部隊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進入現代化建設時期。要統一修建營房,要更換老舊裝備,將要實行薪金和軍銜制,相當一部分人還要轉業復員到地方。在這歷史性的轉換時期,後勤系統一些人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波動:有的人居功自傲,開始追求物質享受;有的人爭名爭利;有的人不願在部隊幹,要轉業到地方去過輕鬆日子;有的人則又不願離開部隊,不服從組織分配等等。根據總後黨委和總後領導的指示,李耀領導政治部在機關、院校和部隊廣泛開展了思想教育活動,較好地解決了一些人的思想問題,使廣大幹部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隊現代化建設的熱潮中。

1955年6月,李耀升任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分管幹部工作。此後10年間,總後勤部主要領導更換了幾茬,部長由黃克誠到洪學智、邱會作;政治委員由黃克誠到餘秋裡、李聚奎,但李耀一直擔任分管幹部工作的副政治委員。他在工作中堅持按黨的幹部政策辦事,任人唯賢,公道正派,機關幹部都認為他是個原則性很強的領導。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李耀受到林彪、江青一夥的迫害,被扣上各種各樣的政治帽子,遭到殘酷批鬥,使他的身心受到嚴重損害。“文革”結束後,李耀恢復總後勤部副政治委員職務,後來,又擔任總後黨委紀委書記。在平反冤假錯案中,堅持實事求是,做了大量工作,獲得幹部群眾的廣泛讚譽。

1987年10月,中央軍委批准李耀按大軍區正職離職休養。2003年4月9日,李耀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聯繫《黨史博採》

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