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家庭教育 李銀橋 朱德 劉少奇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6-20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宗禾君

古人有云: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毛澤東、朱德、鄧小平、劉少奇、賀龍等人可以稱之為“賢父”了,他們不僅在革命事業中做出了巨大功績,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毛澤東:讓子女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毛澤東對子女品格修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對待他人。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1946年1月,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相別19年的父親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洋裝,換上布衣,到陝北貧瘠的鄉村當農民,拜農民為師。一開始,毛岸英是和毛澤東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澤東就讓毛岸英搬到中央機關去住。

他還問毛岸英:“你吃什麼灶?”毛岸英如實地回答:“中灶。”毛澤東一聽便生氣地責問毛岸英:“你有什麼資格吃中灶?你應該跟戰士一起吃大灶。”毛澤東如此“苛刻”,就是要讓毛岸英“接地氣”,讓他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1952年8月9日,毛澤東同李敏、李訥、毛遠新在香山聽李訥講故事。

李訥是毛澤東最小的女兒,毛澤東對她疼愛有加,但也一再告誡她,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學後,李訥努力過著工農子弟般的生活,住學校,吃食堂,每週六下課才回家。

有一次,李訥離校晚,衛士李銀橋擔心一個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瞞著毛澤東派車去接李訥。毛澤東得知此事後,狠狠地批評了李銀橋。李銀橋委屈地說:“就是怕不安全。”毛澤東嚴厲地說:“別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行?不許用車接,說過就要照辦,讓她們自己騎車子回來。”

(聶文婷 羅平漢)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朱德:教育子女克服優越感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1947年,朱德和劉少奇率中央工委東渡黃河,來到晉察冀根據地。4月,朱德到兒子朱琦所在的冀中軍區檢查工作時,在聽完軍分區司令員杜文達彙報後,特意詢問了朱琦的情況。杜文達說:“朱琦同志工作積極,學習也好,責任心也很強,他負責的通訊聯絡工作做得很出色。”

朱德聽了很高興,但又問道:“難道他就沒有缺點嗎?”

當聽說朱琦在生活上有些散漫時,朱德嚴肅地告訴杜文達:“朱琦生活散漫,說話隨便,這就是自以為是我的兒子,有優越感嘛!這樣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是會脫離群眾的。因此,我要求你對他嚴格管教,不能搞特殊,要把他的優越感克服掉。你回去找他談談,告訴他這是我朱德交代給你的任務。要他今後一定要克服自己身上的毛病,加強組織紀律觀念。他是個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而不是當官做老爺的,更不準耍威風、擺官架子。”

朱琦後來回憶說,他得知父親的教誨後觸動很大,心靈深處受到了震撼,獲益良多。

(郎中清輯)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鄧小平:沒大出息,要有中出息、小出息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據鄧小平之女鄧林回憶,父親不是那種特別認真、非要子女如何如何的(家長),“父親曾經把孩子們招呼到一起講過道理。他提出,你們應該對國家有貢獻,沒有大出息,也要有中出息和小出息。就是平常很普通的一些語言,讓我們受益匪淺。”

子女們一直遵從著鄧小平的教育。身為長女,鄧林一生中受父親的影響很大。她表示,作為中國公民、作為鄧小平的女兒很驕傲,“雖然我現在七十多了,但是我爸爸七十五歲才搞改革開放,我們要繼續努力、繼續生活,看著我們祖國的光明未來。”

(上官雲)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劉少奇:對孩子不嬌慣,重視對他們的鍛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劉少奇對自己的孩子從不嬌慣,而是讓他們在社會上得到歷練,經歷大風大浪的洗禮,努力在實踐中鍛鍊成才。

劉允若在莫斯科航空學院留學期間,因與同學關係不睦,想要轉系甚至調換學校。他連續給劉少奇寫了幾封信,希望得到父親的幫助和支持。

針對兒子的思想問題,劉少奇即刻寫了回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並對兒子提出殷切希望。劉少奇通過耐心的勸誡,指導兒子正確對待批評和正確處理人際關係,使劉允若糾正了錯誤思想,樹立起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

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劉少奇把三個孩子送到學校寄宿。

在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糧食緊張,食品短缺,學校的伙食比較差,細糧少,粗糧多,還要搭配吃些白薯,有時還吃不飽。看到孩子們的臉色越來越不好,同志們都很心疼,有的同志便對劉少奇之妻王光美說,本來孩子們的身體就不好,再時常吃不飽,這怎麼行?還是把他們接回家住吧。但是,劉少奇和王光美都不同意接回孩子。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古人有云: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毛澤東、朱德、鄧小平、劉少奇、賀龍等人可以稱之為“賢父”了,他們不僅在革命事業中做出了巨大功績,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毛澤東:讓子女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毛澤東對子女品格修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對待他人。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1946年1月,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相別19年的父親讓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脫下洋裝,換上布衣,到陝北貧瘠的鄉村當農民,拜農民為師。一開始,毛岸英是和毛澤東住在一起的,但不久,毛澤東就讓毛岸英搬到中央機關去住。

他還問毛岸英:“你吃什麼灶?”毛岸英如實地回答:“中灶。”毛澤東一聽便生氣地責問毛岸英:“你有什麼資格吃中灶?你應該跟戰士一起吃大灶。”毛澤東如此“苛刻”,就是要讓毛岸英“接地氣”,讓他明白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1952年8月9日,毛澤東同李敏、李訥、毛遠新在香山聽李訥講故事。

李訥是毛澤東最小的女兒,毛澤東對她疼愛有加,但也一再告誡她,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搞特殊。上大學後,李訥努力過著工農子弟般的生活,住學校,吃食堂,每週六下課才回家。

有一次,李訥離校晚,衛士李銀橋擔心一個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瞞著毛澤東派車去接李訥。毛澤東得知此事後,狠狠地批評了李銀橋。李銀橋委屈地說:“就是怕不安全。”毛澤東嚴厲地說:“別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行?不許用車接,說過就要照辦,讓她們自己騎車子回來。”

(聶文婷 羅平漢)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朱德:教育子女克服優越感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1947年,朱德和劉少奇率中央工委東渡黃河,來到晉察冀根據地。4月,朱德到兒子朱琦所在的冀中軍區檢查工作時,在聽完軍分區司令員杜文達彙報後,特意詢問了朱琦的情況。杜文達說:“朱琦同志工作積極,學習也好,責任心也很強,他負責的通訊聯絡工作做得很出色。”

朱德聽了很高興,但又問道:“難道他就沒有缺點嗎?”

當聽說朱琦在生活上有些散漫時,朱德嚴肅地告訴杜文達:“朱琦生活散漫,說話隨便,這就是自以為是我的兒子,有優越感嘛!這樣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是會脫離群眾的。因此,我要求你對他嚴格管教,不能搞特殊,要把他的優越感克服掉。你回去找他談談,告訴他這是我朱德交代給你的任務。要他今後一定要克服自己身上的毛病,加強組織紀律觀念。他是個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而不是當官做老爺的,更不準耍威風、擺官架子。”

朱琦後來回憶說,他得知父親的教誨後觸動很大,心靈深處受到了震撼,獲益良多。

(郎中清輯)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鄧小平:沒大出息,要有中出息、小出息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據鄧小平之女鄧林回憶,父親不是那種特別認真、非要子女如何如何的(家長),“父親曾經把孩子們招呼到一起講過道理。他提出,你們應該對國家有貢獻,沒有大出息,也要有中出息和小出息。就是平常很普通的一些語言,讓我們受益匪淺。”

子女們一直遵從著鄧小平的教育。身為長女,鄧林一生中受父親的影響很大。她表示,作為中國公民、作為鄧小平的女兒很驕傲,“雖然我現在七十多了,但是我爸爸七十五歲才搞改革開放,我們要繼續努力、繼續生活,看著我們祖國的光明未來。”

(上官雲)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劉少奇:對孩子不嬌慣,重視對他們的鍛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劉少奇對自己的孩子從不嬌慣,而是讓他們在社會上得到歷練,經歷大風大浪的洗禮,努力在實踐中鍛鍊成才。

劉允若在莫斯科航空學院留學期間,因與同學關係不睦,想要轉系甚至調換學校。他連續給劉少奇寫了幾封信,希望得到父親的幫助和支持。

針對兒子的思想問題,劉少奇即刻寫了回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並對兒子提出殷切希望。劉少奇通過耐心的勸誡,指導兒子正確對待批評和正確處理人際關係,使劉允若糾正了錯誤思想,樹立起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

為了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劉少奇把三個孩子送到學校寄宿。

在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糧食緊張,食品短缺,學校的伙食比較差,細糧少,粗糧多,還要搭配吃些白薯,有時還吃不飽。看到孩子們的臉色越來越不好,同志們都很心疼,有的同志便對劉少奇之妻王光美說,本來孩子們的身體就不好,再時常吃不飽,這怎麼行?還是把他們接回家住吧。但是,劉少奇和王光美都不同意接回孩子。

(李穎 王剛)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賀龍:做人要有精氣神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偉人父親|“不普通”的他們,一心把孩子當“普通人”培養

建國後,賀龍元帥給子女立了不少規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求子女和普通老百姓一樣,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賀曉明回憶,哥哥賀鵬飛上初中時,一次踢足球腿部骨折。按理說,父母心疼都來不及。可是一個星期後,父親就讓打著石膏的哥哥去學校,而且不允許坐他的專車,在街上包了一輛人力三輪車每天負責接送。

賀鵬飛每天堅持拄著柺杖坐三輪車上學,也全然沒有因為是元帥的兒子覺得不自在。當時,有些老戰友認為父親不近人情,而父親卻說,“兒子本來就是普通一員,正好藉機讓他受到磨鍊,把未來的路走得更好。”

“我們家有一條規矩,不允許以父親的名義向學校、組織要求特殊的照顧和待遇,如果這種行為發生了,全家都會非常鄙視,這也是父親最不喜歡的事情。”賀曉明說,1963年9月,哥哥賀鵬飛第一次報考清華大學失利,眼巴巴地等著父親出面幫忙。

父親卻說:“要想實現人生理想,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努力,再沒有第二個途徑。”明白了父親意思的賀鵬飛,在清華附中復讀一年後,終於如願以償進入清華大學機械系學習。

“父親經常教育我們做人要有精氣神。”在賀曉明印象中,她小時候總是給人腰伸不直的感覺,父親曾責令她每天必須靠牆站立一個小時進行自我矯正。如今賀曉明68歲了身板依然挺拔。

(向國生 廖聲田 覃章衡)

偉人有大愛,就像對人民;偉人亦有小愛,就像對子女。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宗禾君

編輯:韓新新

編審:曲延濤

綜合:解放軍報、學習時報、湖南日報、中國新聞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