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

· 提示:青島國際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一座北方大港為什麼只在膠東街道存在了450年?為什麼膠東街道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讀罷此文,可知答案。

開篇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已近尾聲,隨著轉場的臨近,關注度也隨之升溫。那麼這個青島4F級樞紐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機場坐落在膠州市膠東街道,根據民航局的有關規定,命名為青島膠東國際機場。

那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簡單地說,我們通常把山東半島膠萊河以東的那部分稱為膠東,而膠萊河的南部起點在膠東街道,加上膠東街道駐地臨近膠東村和膠東火車站,”膠東“二字由此而來。

進一步探究緣由的話,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

1901年,膠濟鐵路膠州至青島段通車,在大荒村設立了大荒火車站。後因青島大港站發音相近,改名為膠東火車站。改名原因,或與該車站地處膠州東部和膠東半島起點有關。

1964年,大荒村因村名的內涵與人民公社的發展不相符而改名,因緊鄰膠東火車站改名為膠東村。

1993年,小麻灣鎮改名,因臨近膠東村改為膠東鎮。

2012年膠東鎮撤鎮設處,因歷史和地理原因保留了"膠東"二字,改為膠東街道辦事處。(詳情請參閱徐崇德先生《追根溯源說膠東》。)

關注膠東國際機場,也應瞭解膠東歷史文化。這些文章將幫你瞭解歷史上的膠東。

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的深處

板橋鎮,是以港口和貿易寫入歷史的,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山東乃至整個北方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板橋港口始於膠東街道。

據《齊乘》記載,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膠西縣(今膠州)併入高密,其地為板橋鎮,港口在陳村,稱陳村港。

陳村,就是現在的膠東街道大店村。自此之後的450年,陳村港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大港。這也是大店最為繁盛的時期。

"

· 提示:青島國際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一座北方大港為什麼只在膠東街道存在了450年?為什麼膠東街道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讀罷此文,可知答案。

開篇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已近尾聲,隨著轉場的臨近,關注度也隨之升溫。那麼這個青島4F級樞紐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機場坐落在膠州市膠東街道,根據民航局的有關規定,命名為青島膠東國際機場。

那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簡單地說,我們通常把山東半島膠萊河以東的那部分稱為膠東,而膠萊河的南部起點在膠東街道,加上膠東街道駐地臨近膠東村和膠東火車站,”膠東“二字由此而來。

進一步探究緣由的話,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

1901年,膠濟鐵路膠州至青島段通車,在大荒村設立了大荒火車站。後因青島大港站發音相近,改名為膠東火車站。改名原因,或與該車站地處膠州東部和膠東半島起點有關。

1964年,大荒村因村名的內涵與人民公社的發展不相符而改名,因緊鄰膠東火車站改名為膠東村。

1993年,小麻灣鎮改名,因臨近膠東村改為膠東鎮。

2012年膠東鎮撤鎮設處,因歷史和地理原因保留了"膠東"二字,改為膠東街道辦事處。(詳情請參閱徐崇德先生《追根溯源說膠東》。)

關注膠東國際機場,也應瞭解膠東歷史文化。這些文章將幫你瞭解歷史上的膠東。

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的深處

板橋鎮,是以港口和貿易寫入歷史的,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山東乃至整個北方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板橋港口始於膠東街道。

據《齊乘》記載,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膠西縣(今膠州)併入高密,其地為板橋鎮,港口在陳村,稱陳村港。

陳村,就是現在的膠東街道大店村。自此之後的450年,陳村港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大港。這也是大店最為繁盛的時期。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建於隋唐時期的大店太平寺(重建) 攝影 王炳慧

陳村之所以能成為港口,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膠州灣水域深闊,波平浪靜,即使冬天,也很少結冰,具備天然良港的條件。隋唐時代的膠州灣比現在要大得多。那個時候城陽區紅島還是海中的一片孤島,棘洪灘是一片汪洋。膠州灣的北海岸線應該在水寨--周家灘--大、小西莊--三角灣--大店(陳村)這一線。

陳村作為大沽河流入膠州灣的入海口,不僅水闊浪平,方便船隻停靠。而且貨物可以隨著大沽河水系通達大沽河流域。這對水運為主的古代物流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來往的並非只有貨物。

在十分開放的唐代,新羅、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僑民常常飄洋過海從陳村港登陸,去新羅、日本的使節從這裡啟程。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的圓仁曾在此登陸後轉乘西去求學。甚至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有商船來做生意。據有關專家考證,廣泛流傳的板橋三娘子的傳說就是來自這裡停靠的阿拉伯商船。

至宋熙寧十年(1077年),儘管還沒有設置海舶司,但每年的港口稅收達到7338貫,比當時的州治掖縣還多1000多貫。在宋朝,一貫錢是1000文,相當於現在450-900元人民幣左右。港口一年的稅收應該在330-660萬元之間。

在宋熙寧十年(1077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的這六年間,板橋鎮港口從陳村遷移至膠州水寨附近。發展重心隨之轉移。

現在的膠州城並非一直是治所所在地,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之前,膠州當時叫膠西縣,縣城在膠水之西,是現在高密境內一個民間稱為朱晏城的地方。直到元祐三年,板橋鎮才成為膠西縣的治所所在地。在此之前的板橋鎮性質類似現在的經濟特區。而大店就是這個經濟特區最初階段的中心。至北宋元祐年間,陳村還是膠州境內的三大重鎮之一,之後便淡出人們的視野。

直到200多年以後,大店村迎來了第二個輝煌時期。

元朝定都燕京(北京),僅僅靠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遠遠不能滿足北方的需要。後開闢海運。雖然海運成本低、運量大,但海運要經過山東最東端的成山角,繞行山東半島,路途遙遠而凶險,又常常遇到風暴。每年都有大量的船隻沉沒,人員和糧食損失嚴重。

為了縮短路程,降低海運風險,元至十七年(1280年),萊州姚演提出貫穿膠州灣和萊州灣開挖膠萊河,用河運+海運的方式提高運輸效率。忽必烈對此極為重視,很快批准了這個建議,當年開始組織施工。經過數萬士兵和民工長達兩年的辛苦勞作,長達130公里的膠萊河終於建成啟用。膠萊河的南端就是陳村。陳村是連接海運與漕運的節點。

海船巨大,並不適合在膠萊河航行。在膠萊河上航行的是一種小型的平地貨船。海船需要停在港口,把貨物分裝到小船上,然後進入膠萊河,經過一道道船閘北上,到達萊州灣,再北上直達燕京。這條通道,既無繞行山東半島的遙遠,也無颶風巨浪的凶險。

據記載,至元二十年(1283年),膠萊河運量只有2萬石,次年便達到膠萊河漕運高峰。那一年總共有一百萬石從江南運到了燕京,其中60萬石是通過膠萊河運輸的。

膠萊河漕運的興盛也給陳村帶了繁榮。一艘艘海運船在這裡把糧食轉運到上千艘漕運船上,場面巍巍壯觀。南來北往的客商再度在此聚首,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可惜好景不長,由於膠州灣入口處的險灘常常引發海船觸礁的事故,加之膠萊河水量減少、會通河的開鑿等原因,膠萊河漕運逐漸衰落。1290年,膠萊河開鑿十年之後停止漕運。

在以後的七百多年間,膠萊河一直在重修與廢棄之間搖擺,爭論從未間斷。明朝初期,膠萊河時用時廢。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黃島開鑿了一條長達7公里的馬濠運河,使南來的江淮之舟可以避開石牙林立的險灘,直達陳村。之後,又把張魯河、白沙河等四條河引入膠萊河,以壯膠萊河水勢。陳村隨著膠萊河進入了歷史上的又一個興旺時期。後來由於倭寇為患,明朝實施海禁,陳村隨膠萊河在繁盛了十年之後,再次陷入蕭條。

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關於膠萊河的爭論還在持續。2006年,全國政協有一個建設膠萊人工海河的提案提交了國務院。在以後的論證和座談會上,由此引起的爭論在各學科的專家學者中間繼續。

大店村在一千多年的盛衰起伏中,固然有其歷史的原因,但影響更大的自然因素。膠州灣灣流攜著泥沙在水流較緩的北岸沉積,尤其是在水流最緩的大沽河口。同時大沽河河水攜帶的泥沙同樣會在入海口沉積。兩者疊加,加速了海岸線的南移。明代膠州大規模移民之後,土地開墾面積迅速擴大。尤其是1749年以後,地瓜被引入膠州,然後推廣到全省之後,一些嶺地、斜坡也被種上地瓜,造成水土加速流失。不到300年,海岸線南移了十幾公里。也是這個原因,膠州的港口從水寨退縮到十幾公里外的東營村,從北方大港萎縮城一個小漁港。

在大店村,曾有一座叫太平寺的寺廟,建於隋唐年間。那正是大店最興盛的時候。寺內有佛殿、壽姑廟、送生娘娘廟、鐘樓等建築。令人稱奇的是,寺內兩株相鄰的銀杏樹各寄生一樹,東株生槐,西株生桑。有詩云:白果籠門雙鳳舞,蒼松護牖一龍盤。可惜,太平寺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被拆毀,只留下兩棵銀杏樹,歷經千年至今依然繁茂。如今舊址上重建了太平寺,可以讓我們重見昔日的風采。重建的太平寺已成為大沽河沿岸的一處景點。

"

· 提示:青島國際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一座北方大港為什麼只在膠東街道存在了450年?為什麼膠東街道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讀罷此文,可知答案。

開篇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已近尾聲,隨著轉場的臨近,關注度也隨之升溫。那麼這個青島4F級樞紐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機場坐落在膠州市膠東街道,根據民航局的有關規定,命名為青島膠東國際機場。

那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簡單地說,我們通常把山東半島膠萊河以東的那部分稱為膠東,而膠萊河的南部起點在膠東街道,加上膠東街道駐地臨近膠東村和膠東火車站,”膠東“二字由此而來。

進一步探究緣由的話,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

1901年,膠濟鐵路膠州至青島段通車,在大荒村設立了大荒火車站。後因青島大港站發音相近,改名為膠東火車站。改名原因,或與該車站地處膠州東部和膠東半島起點有關。

1964年,大荒村因村名的內涵與人民公社的發展不相符而改名,因緊鄰膠東火車站改名為膠東村。

1993年,小麻灣鎮改名,因臨近膠東村改為膠東鎮。

2012年膠東鎮撤鎮設處,因歷史和地理原因保留了"膠東"二字,改為膠東街道辦事處。(詳情請參閱徐崇德先生《追根溯源說膠東》。)

關注膠東國際機場,也應瞭解膠東歷史文化。這些文章將幫你瞭解歷史上的膠東。

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的深處

板橋鎮,是以港口和貿易寫入歷史的,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山東乃至整個北方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板橋港口始於膠東街道。

據《齊乘》記載,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膠西縣(今膠州)併入高密,其地為板橋鎮,港口在陳村,稱陳村港。

陳村,就是現在的膠東街道大店村。自此之後的450年,陳村港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大港。這也是大店最為繁盛的時期。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建於隋唐時期的大店太平寺(重建) 攝影 王炳慧

陳村之所以能成為港口,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膠州灣水域深闊,波平浪靜,即使冬天,也很少結冰,具備天然良港的條件。隋唐時代的膠州灣比現在要大得多。那個時候城陽區紅島還是海中的一片孤島,棘洪灘是一片汪洋。膠州灣的北海岸線應該在水寨--周家灘--大、小西莊--三角灣--大店(陳村)這一線。

陳村作為大沽河流入膠州灣的入海口,不僅水闊浪平,方便船隻停靠。而且貨物可以隨著大沽河水系通達大沽河流域。這對水運為主的古代物流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來往的並非只有貨物。

在十分開放的唐代,新羅、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僑民常常飄洋過海從陳村港登陸,去新羅、日本的使節從這裡啟程。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的圓仁曾在此登陸後轉乘西去求學。甚至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有商船來做生意。據有關專家考證,廣泛流傳的板橋三娘子的傳說就是來自這裡停靠的阿拉伯商船。

至宋熙寧十年(1077年),儘管還沒有設置海舶司,但每年的港口稅收達到7338貫,比當時的州治掖縣還多1000多貫。在宋朝,一貫錢是1000文,相當於現在450-900元人民幣左右。港口一年的稅收應該在330-660萬元之間。

在宋熙寧十年(1077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的這六年間,板橋鎮港口從陳村遷移至膠州水寨附近。發展重心隨之轉移。

現在的膠州城並非一直是治所所在地,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之前,膠州當時叫膠西縣,縣城在膠水之西,是現在高密境內一個民間稱為朱晏城的地方。直到元祐三年,板橋鎮才成為膠西縣的治所所在地。在此之前的板橋鎮性質類似現在的經濟特區。而大店就是這個經濟特區最初階段的中心。至北宋元祐年間,陳村還是膠州境內的三大重鎮之一,之後便淡出人們的視野。

直到200多年以後,大店村迎來了第二個輝煌時期。

元朝定都燕京(北京),僅僅靠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遠遠不能滿足北方的需要。後開闢海運。雖然海運成本低、運量大,但海運要經過山東最東端的成山角,繞行山東半島,路途遙遠而凶險,又常常遇到風暴。每年都有大量的船隻沉沒,人員和糧食損失嚴重。

為了縮短路程,降低海運風險,元至十七年(1280年),萊州姚演提出貫穿膠州灣和萊州灣開挖膠萊河,用河運+海運的方式提高運輸效率。忽必烈對此極為重視,很快批准了這個建議,當年開始組織施工。經過數萬士兵和民工長達兩年的辛苦勞作,長達130公里的膠萊河終於建成啟用。膠萊河的南端就是陳村。陳村是連接海運與漕運的節點。

海船巨大,並不適合在膠萊河航行。在膠萊河上航行的是一種小型的平地貨船。海船需要停在港口,把貨物分裝到小船上,然後進入膠萊河,經過一道道船閘北上,到達萊州灣,再北上直達燕京。這條通道,既無繞行山東半島的遙遠,也無颶風巨浪的凶險。

據記載,至元二十年(1283年),膠萊河運量只有2萬石,次年便達到膠萊河漕運高峰。那一年總共有一百萬石從江南運到了燕京,其中60萬石是通過膠萊河運輸的。

膠萊河漕運的興盛也給陳村帶了繁榮。一艘艘海運船在這裡把糧食轉運到上千艘漕運船上,場面巍巍壯觀。南來北往的客商再度在此聚首,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可惜好景不長,由於膠州灣入口處的險灘常常引發海船觸礁的事故,加之膠萊河水量減少、會通河的開鑿等原因,膠萊河漕運逐漸衰落。1290年,膠萊河開鑿十年之後停止漕運。

在以後的七百多年間,膠萊河一直在重修與廢棄之間搖擺,爭論從未間斷。明朝初期,膠萊河時用時廢。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黃島開鑿了一條長達7公里的馬濠運河,使南來的江淮之舟可以避開石牙林立的險灘,直達陳村。之後,又把張魯河、白沙河等四條河引入膠萊河,以壯膠萊河水勢。陳村隨著膠萊河進入了歷史上的又一個興旺時期。後來由於倭寇為患,明朝實施海禁,陳村隨膠萊河在繁盛了十年之後,再次陷入蕭條。

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關於膠萊河的爭論還在持續。2006年,全國政協有一個建設膠萊人工海河的提案提交了國務院。在以後的論證和座談會上,由此引起的爭論在各學科的專家學者中間繼續。

大店村在一千多年的盛衰起伏中,固然有其歷史的原因,但影響更大的自然因素。膠州灣灣流攜著泥沙在水流較緩的北岸沉積,尤其是在水流最緩的大沽河口。同時大沽河河水攜帶的泥沙同樣會在入海口沉積。兩者疊加,加速了海岸線的南移。明代膠州大規模移民之後,土地開墾面積迅速擴大。尤其是1749年以後,地瓜被引入膠州,然後推廣到全省之後,一些嶺地、斜坡也被種上地瓜,造成水土加速流失。不到300年,海岸線南移了十幾公里。也是這個原因,膠州的港口從水寨退縮到十幾公里外的東營村,從北方大港萎縮城一個小漁港。

在大店村,曾有一座叫太平寺的寺廟,建於隋唐年間。那正是大店最興盛的時候。寺內有佛殿、壽姑廟、送生娘娘廟、鐘樓等建築。令人稱奇的是,寺內兩株相鄰的銀杏樹各寄生一樹,東株生槐,西株生桑。有詩云:白果籠門雙鳳舞,蒼松護牖一龍盤。可惜,太平寺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被拆毀,只留下兩棵銀杏樹,歷經千年至今依然繁茂。如今舊址上重建了太平寺,可以讓我們重見昔日的風采。重建的太平寺已成為大沽河沿岸的一處景點。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歷經千年依然繁茂的大店銀杏樹(攝影 王炳慧)

大店,這個曾經的大港、膠萊河的橋頭堡逐漸在歲月的流逝中和爭論中洗盡鉛華,逐漸淡出歷史。一座良港逐漸淹沒在歷史的深處。

然海港雖去,空港來臨。

"

· 提示:青島國際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一座北方大港為什麼只在膠東街道存在了450年?為什麼膠東街道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讀罷此文,可知答案。

開篇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已近尾聲,隨著轉場的臨近,關注度也隨之升溫。那麼這個青島4F級樞紐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機場坐落在膠州市膠東街道,根據民航局的有關規定,命名為青島膠東國際機場。

那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簡單地說,我們通常把山東半島膠萊河以東的那部分稱為膠東,而膠萊河的南部起點在膠東街道,加上膠東街道駐地臨近膠東村和膠東火車站,”膠東“二字由此而來。

進一步探究緣由的話,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

1901年,膠濟鐵路膠州至青島段通車,在大荒村設立了大荒火車站。後因青島大港站發音相近,改名為膠東火車站。改名原因,或與該車站地處膠州東部和膠東半島起點有關。

1964年,大荒村因村名的內涵與人民公社的發展不相符而改名,因緊鄰膠東火車站改名為膠東村。

1993年,小麻灣鎮改名,因臨近膠東村改為膠東鎮。

2012年膠東鎮撤鎮設處,因歷史和地理原因保留了"膠東"二字,改為膠東街道辦事處。(詳情請參閱徐崇德先生《追根溯源說膠東》。)

關注膠東國際機場,也應瞭解膠東歷史文化。這些文章將幫你瞭解歷史上的膠東。

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的深處

板橋鎮,是以港口和貿易寫入歷史的,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山東乃至整個北方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板橋港口始於膠東街道。

據《齊乘》記載,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膠西縣(今膠州)併入高密,其地為板橋鎮,港口在陳村,稱陳村港。

陳村,就是現在的膠東街道大店村。自此之後的450年,陳村港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大港。這也是大店最為繁盛的時期。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建於隋唐時期的大店太平寺(重建) 攝影 王炳慧

陳村之所以能成為港口,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膠州灣水域深闊,波平浪靜,即使冬天,也很少結冰,具備天然良港的條件。隋唐時代的膠州灣比現在要大得多。那個時候城陽區紅島還是海中的一片孤島,棘洪灘是一片汪洋。膠州灣的北海岸線應該在水寨--周家灘--大、小西莊--三角灣--大店(陳村)這一線。

陳村作為大沽河流入膠州灣的入海口,不僅水闊浪平,方便船隻停靠。而且貨物可以隨著大沽河水系通達大沽河流域。這對水運為主的古代物流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來往的並非只有貨物。

在十分開放的唐代,新羅、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僑民常常飄洋過海從陳村港登陸,去新羅、日本的使節從這裡啟程。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的圓仁曾在此登陸後轉乘西去求學。甚至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有商船來做生意。據有關專家考證,廣泛流傳的板橋三娘子的傳說就是來自這裡停靠的阿拉伯商船。

至宋熙寧十年(1077年),儘管還沒有設置海舶司,但每年的港口稅收達到7338貫,比當時的州治掖縣還多1000多貫。在宋朝,一貫錢是1000文,相當於現在450-900元人民幣左右。港口一年的稅收應該在330-660萬元之間。

在宋熙寧十年(1077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的這六年間,板橋鎮港口從陳村遷移至膠州水寨附近。發展重心隨之轉移。

現在的膠州城並非一直是治所所在地,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之前,膠州當時叫膠西縣,縣城在膠水之西,是現在高密境內一個民間稱為朱晏城的地方。直到元祐三年,板橋鎮才成為膠西縣的治所所在地。在此之前的板橋鎮性質類似現在的經濟特區。而大店就是這個經濟特區最初階段的中心。至北宋元祐年間,陳村還是膠州境內的三大重鎮之一,之後便淡出人們的視野。

直到200多年以後,大店村迎來了第二個輝煌時期。

元朝定都燕京(北京),僅僅靠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遠遠不能滿足北方的需要。後開闢海運。雖然海運成本低、運量大,但海運要經過山東最東端的成山角,繞行山東半島,路途遙遠而凶險,又常常遇到風暴。每年都有大量的船隻沉沒,人員和糧食損失嚴重。

為了縮短路程,降低海運風險,元至十七年(1280年),萊州姚演提出貫穿膠州灣和萊州灣開挖膠萊河,用河運+海運的方式提高運輸效率。忽必烈對此極為重視,很快批准了這個建議,當年開始組織施工。經過數萬士兵和民工長達兩年的辛苦勞作,長達130公里的膠萊河終於建成啟用。膠萊河的南端就是陳村。陳村是連接海運與漕運的節點。

海船巨大,並不適合在膠萊河航行。在膠萊河上航行的是一種小型的平地貨船。海船需要停在港口,把貨物分裝到小船上,然後進入膠萊河,經過一道道船閘北上,到達萊州灣,再北上直達燕京。這條通道,既無繞行山東半島的遙遠,也無颶風巨浪的凶險。

據記載,至元二十年(1283年),膠萊河運量只有2萬石,次年便達到膠萊河漕運高峰。那一年總共有一百萬石從江南運到了燕京,其中60萬石是通過膠萊河運輸的。

膠萊河漕運的興盛也給陳村帶了繁榮。一艘艘海運船在這裡把糧食轉運到上千艘漕運船上,場面巍巍壯觀。南來北往的客商再度在此聚首,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可惜好景不長,由於膠州灣入口處的險灘常常引發海船觸礁的事故,加之膠萊河水量減少、會通河的開鑿等原因,膠萊河漕運逐漸衰落。1290年,膠萊河開鑿十年之後停止漕運。

在以後的七百多年間,膠萊河一直在重修與廢棄之間搖擺,爭論從未間斷。明朝初期,膠萊河時用時廢。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黃島開鑿了一條長達7公里的馬濠運河,使南來的江淮之舟可以避開石牙林立的險灘,直達陳村。之後,又把張魯河、白沙河等四條河引入膠萊河,以壯膠萊河水勢。陳村隨著膠萊河進入了歷史上的又一個興旺時期。後來由於倭寇為患,明朝實施海禁,陳村隨膠萊河在繁盛了十年之後,再次陷入蕭條。

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關於膠萊河的爭論還在持續。2006年,全國政協有一個建設膠萊人工海河的提案提交了國務院。在以後的論證和座談會上,由此引起的爭論在各學科的專家學者中間繼續。

大店村在一千多年的盛衰起伏中,固然有其歷史的原因,但影響更大的自然因素。膠州灣灣流攜著泥沙在水流較緩的北岸沉積,尤其是在水流最緩的大沽河口。同時大沽河河水攜帶的泥沙同樣會在入海口沉積。兩者疊加,加速了海岸線的南移。明代膠州大規模移民之後,土地開墾面積迅速擴大。尤其是1749年以後,地瓜被引入膠州,然後推廣到全省之後,一些嶺地、斜坡也被種上地瓜,造成水土加速流失。不到300年,海岸線南移了十幾公里。也是這個原因,膠州的港口從水寨退縮到十幾公里外的東營村,從北方大港萎縮城一個小漁港。

在大店村,曾有一座叫太平寺的寺廟,建於隋唐年間。那正是大店最興盛的時候。寺內有佛殿、壽姑廟、送生娘娘廟、鐘樓等建築。令人稱奇的是,寺內兩株相鄰的銀杏樹各寄生一樹,東株生槐,西株生桑。有詩云:白果籠門雙鳳舞,蒼松護牖一龍盤。可惜,太平寺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被拆毀,只留下兩棵銀杏樹,歷經千年至今依然繁茂。如今舊址上重建了太平寺,可以讓我們重見昔日的風采。重建的太平寺已成為大沽河沿岸的一處景點。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歷經千年依然繁茂的大店銀杏樹(攝影 王炳慧)

大店,這個曾經的大港、膠萊河的橋頭堡逐漸在歲月的流逝中和爭論中洗盡鉛華,逐漸淡出歷史。一座良港逐漸淹沒在歷史的深處。

然海港雖去,空港來臨。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重建的太平寺一角

"

· 提示:青島國際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一座北方大港為什麼只在膠東街道存在了450年?為什麼膠東街道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讀罷此文,可知答案。

開篇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已近尾聲,隨著轉場的臨近,關注度也隨之升溫。那麼這個青島4F級樞紐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機場坐落在膠州市膠東街道,根據民航局的有關規定,命名為青島膠東國際機場。

那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簡單地說,我們通常把山東半島膠萊河以東的那部分稱為膠東,而膠萊河的南部起點在膠東街道,加上膠東街道駐地臨近膠東村和膠東火車站,”膠東“二字由此而來。

進一步探究緣由的話,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

1901年,膠濟鐵路膠州至青島段通車,在大荒村設立了大荒火車站。後因青島大港站發音相近,改名為膠東火車站。改名原因,或與該車站地處膠州東部和膠東半島起點有關。

1964年,大荒村因村名的內涵與人民公社的發展不相符而改名,因緊鄰膠東火車站改名為膠東村。

1993年,小麻灣鎮改名,因臨近膠東村改為膠東鎮。

2012年膠東鎮撤鎮設處,因歷史和地理原因保留了"膠東"二字,改為膠東街道辦事處。(詳情請參閱徐崇德先生《追根溯源說膠東》。)

關注膠東國際機場,也應瞭解膠東歷史文化。這些文章將幫你瞭解歷史上的膠東。

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的深處

板橋鎮,是以港口和貿易寫入歷史的,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山東乃至整個北方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板橋港口始於膠東街道。

據《齊乘》記載,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膠西縣(今膠州)併入高密,其地為板橋鎮,港口在陳村,稱陳村港。

陳村,就是現在的膠東街道大店村。自此之後的450年,陳村港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大港。這也是大店最為繁盛的時期。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建於隋唐時期的大店太平寺(重建) 攝影 王炳慧

陳村之所以能成為港口,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膠州灣水域深闊,波平浪靜,即使冬天,也很少結冰,具備天然良港的條件。隋唐時代的膠州灣比現在要大得多。那個時候城陽區紅島還是海中的一片孤島,棘洪灘是一片汪洋。膠州灣的北海岸線應該在水寨--周家灘--大、小西莊--三角灣--大店(陳村)這一線。

陳村作為大沽河流入膠州灣的入海口,不僅水闊浪平,方便船隻停靠。而且貨物可以隨著大沽河水系通達大沽河流域。這對水運為主的古代物流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來往的並非只有貨物。

在十分開放的唐代,新羅、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僑民常常飄洋過海從陳村港登陸,去新羅、日本的使節從這裡啟程。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的圓仁曾在此登陸後轉乘西去求學。甚至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有商船來做生意。據有關專家考證,廣泛流傳的板橋三娘子的傳說就是來自這裡停靠的阿拉伯商船。

至宋熙寧十年(1077年),儘管還沒有設置海舶司,但每年的港口稅收達到7338貫,比當時的州治掖縣還多1000多貫。在宋朝,一貫錢是1000文,相當於現在450-900元人民幣左右。港口一年的稅收應該在330-660萬元之間。

在宋熙寧十年(1077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的這六年間,板橋鎮港口從陳村遷移至膠州水寨附近。發展重心隨之轉移。

現在的膠州城並非一直是治所所在地,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之前,膠州當時叫膠西縣,縣城在膠水之西,是現在高密境內一個民間稱為朱晏城的地方。直到元祐三年,板橋鎮才成為膠西縣的治所所在地。在此之前的板橋鎮性質類似現在的經濟特區。而大店就是這個經濟特區最初階段的中心。至北宋元祐年間,陳村還是膠州境內的三大重鎮之一,之後便淡出人們的視野。

直到200多年以後,大店村迎來了第二個輝煌時期。

元朝定都燕京(北京),僅僅靠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遠遠不能滿足北方的需要。後開闢海運。雖然海運成本低、運量大,但海運要經過山東最東端的成山角,繞行山東半島,路途遙遠而凶險,又常常遇到風暴。每年都有大量的船隻沉沒,人員和糧食損失嚴重。

為了縮短路程,降低海運風險,元至十七年(1280年),萊州姚演提出貫穿膠州灣和萊州灣開挖膠萊河,用河運+海運的方式提高運輸效率。忽必烈對此極為重視,很快批准了這個建議,當年開始組織施工。經過數萬士兵和民工長達兩年的辛苦勞作,長達130公里的膠萊河終於建成啟用。膠萊河的南端就是陳村。陳村是連接海運與漕運的節點。

海船巨大,並不適合在膠萊河航行。在膠萊河上航行的是一種小型的平地貨船。海船需要停在港口,把貨物分裝到小船上,然後進入膠萊河,經過一道道船閘北上,到達萊州灣,再北上直達燕京。這條通道,既無繞行山東半島的遙遠,也無颶風巨浪的凶險。

據記載,至元二十年(1283年),膠萊河運量只有2萬石,次年便達到膠萊河漕運高峰。那一年總共有一百萬石從江南運到了燕京,其中60萬石是通過膠萊河運輸的。

膠萊河漕運的興盛也給陳村帶了繁榮。一艘艘海運船在這裡把糧食轉運到上千艘漕運船上,場面巍巍壯觀。南來北往的客商再度在此聚首,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可惜好景不長,由於膠州灣入口處的險灘常常引發海船觸礁的事故,加之膠萊河水量減少、會通河的開鑿等原因,膠萊河漕運逐漸衰落。1290年,膠萊河開鑿十年之後停止漕運。

在以後的七百多年間,膠萊河一直在重修與廢棄之間搖擺,爭論從未間斷。明朝初期,膠萊河時用時廢。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黃島開鑿了一條長達7公里的馬濠運河,使南來的江淮之舟可以避開石牙林立的險灘,直達陳村。之後,又把張魯河、白沙河等四條河引入膠萊河,以壯膠萊河水勢。陳村隨著膠萊河進入了歷史上的又一個興旺時期。後來由於倭寇為患,明朝實施海禁,陳村隨膠萊河在繁盛了十年之後,再次陷入蕭條。

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關於膠萊河的爭論還在持續。2006年,全國政協有一個建設膠萊人工海河的提案提交了國務院。在以後的論證和座談會上,由此引起的爭論在各學科的專家學者中間繼續。

大店村在一千多年的盛衰起伏中,固然有其歷史的原因,但影響更大的自然因素。膠州灣灣流攜著泥沙在水流較緩的北岸沉積,尤其是在水流最緩的大沽河口。同時大沽河河水攜帶的泥沙同樣會在入海口沉積。兩者疊加,加速了海岸線的南移。明代膠州大規模移民之後,土地開墾面積迅速擴大。尤其是1749年以後,地瓜被引入膠州,然後推廣到全省之後,一些嶺地、斜坡也被種上地瓜,造成水土加速流失。不到300年,海岸線南移了十幾公里。也是這個原因,膠州的港口從水寨退縮到十幾公里外的東營村,從北方大港萎縮城一個小漁港。

在大店村,曾有一座叫太平寺的寺廟,建於隋唐年間。那正是大店最興盛的時候。寺內有佛殿、壽姑廟、送生娘娘廟、鐘樓等建築。令人稱奇的是,寺內兩株相鄰的銀杏樹各寄生一樹,東株生槐,西株生桑。有詩云:白果籠門雙鳳舞,蒼松護牖一龍盤。可惜,太平寺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被拆毀,只留下兩棵銀杏樹,歷經千年至今依然繁茂。如今舊址上重建了太平寺,可以讓我們重見昔日的風采。重建的太平寺已成為大沽河沿岸的一處景點。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歷經千年依然繁茂的大店銀杏樹(攝影 王炳慧)

大店,這個曾經的大港、膠萊河的橋頭堡逐漸在歲月的流逝中和爭論中洗盡鉛華,逐漸淡出歷史。一座良港逐漸淹沒在歷史的深處。

然海港雖去,空港來臨。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重建的太平寺一角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大店休閒廣場

"

· 提示:青島國際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一座北方大港為什麼只在膠東街道存在了450年?為什麼膠東街道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讀罷此文,可知答案。

開篇

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已近尾聲,隨著轉場的臨近,關注度也隨之升溫。那麼這個青島4F級樞紐機場為什麼叫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機場坐落在膠州市膠東街道,根據民航局的有關規定,命名為青島膠東國際機場。

那膠東街道為什麼叫膠東?

這個說起來有點複雜。簡單地說,我們通常把山東半島膠萊河以東的那部分稱為膠東,而膠萊河的南部起點在膠東街道,加上膠東街道駐地臨近膠東村和膠東火車站,”膠東“二字由此而來。

進一步探究緣由的話,應該追溯到上個世紀。

1901年,膠濟鐵路膠州至青島段通車,在大荒村設立了大荒火車站。後因青島大港站發音相近,改名為膠東火車站。改名原因,或與該車站地處膠州東部和膠東半島起點有關。

1964年,大荒村因村名的內涵與人民公社的發展不相符而改名,因緊鄰膠東火車站改名為膠東村。

1993年,小麻灣鎮改名,因臨近膠東村改為膠東鎮。

2012年膠東鎮撤鎮設處,因歷史和地理原因保留了"膠東"二字,改為膠東街道辦事處。(詳情請參閱徐崇德先生《追根溯源說膠東》。)

關注膠東國際機場,也應瞭解膠東歷史文化。這些文章將幫你瞭解歷史上的膠東。

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的深處

板橋鎮,是以港口和貿易寫入歷史的,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山東乃至整個北方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板橋港口始於膠東街道。

據《齊乘》記載,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膠西縣(今膠州)併入高密,其地為板橋鎮,港口在陳村,稱陳村港。

陳村,就是現在的膠東街道大店村。自此之後的450年,陳村港一直是我國古代北方大港。這也是大店最為繁盛的時期。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建於隋唐時期的大店太平寺(重建) 攝影 王炳慧

陳村之所以能成為港口,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膠州灣水域深闊,波平浪靜,即使冬天,也很少結冰,具備天然良港的條件。隋唐時代的膠州灣比現在要大得多。那個時候城陽區紅島還是海中的一片孤島,棘洪灘是一片汪洋。膠州灣的北海岸線應該在水寨--周家灘--大、小西莊--三角灣--大店(陳村)這一線。

陳村作為大沽河流入膠州灣的入海口,不僅水闊浪平,方便船隻停靠。而且貨物可以隨著大沽河水系通達大沽河流域。這對水運為主的古代物流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來往的並非只有貨物。

在十分開放的唐代,新羅、日本的商賈、使臣、僧人、僑民常常飄洋過海從陳村港登陸,去新羅、日本的使節從這裡啟程。日本佛教史上有名的"入唐八大家"之一的圓仁曾在此登陸後轉乘西去求學。甚至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有商船來做生意。據有關專家考證,廣泛流傳的板橋三娘子的傳說就是來自這裡停靠的阿拉伯商船。

至宋熙寧十年(1077年),儘管還沒有設置海舶司,但每年的港口稅收達到7338貫,比當時的州治掖縣還多1000多貫。在宋朝,一貫錢是1000文,相當於現在450-900元人民幣左右。港口一年的稅收應該在330-660萬元之間。

在宋熙寧十年(1077年)至元豐六年(1083年)的這六年間,板橋鎮港口從陳村遷移至膠州水寨附近。發展重心隨之轉移。

現在的膠州城並非一直是治所所在地,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之前,膠州當時叫膠西縣,縣城在膠水之西,是現在高密境內一個民間稱為朱晏城的地方。直到元祐三年,板橋鎮才成為膠西縣的治所所在地。在此之前的板橋鎮性質類似現在的經濟特區。而大店就是這個經濟特區最初階段的中心。至北宋元祐年間,陳村還是膠州境內的三大重鎮之一,之後便淡出人們的視野。

直到200多年以後,大店村迎來了第二個輝煌時期。

元朝定都燕京(北京),僅僅靠京杭大運河南糧北運,遠遠不能滿足北方的需要。後開闢海運。雖然海運成本低、運量大,但海運要經過山東最東端的成山角,繞行山東半島,路途遙遠而凶險,又常常遇到風暴。每年都有大量的船隻沉沒,人員和糧食損失嚴重。

為了縮短路程,降低海運風險,元至十七年(1280年),萊州姚演提出貫穿膠州灣和萊州灣開挖膠萊河,用河運+海運的方式提高運輸效率。忽必烈對此極為重視,很快批准了這個建議,當年開始組織施工。經過數萬士兵和民工長達兩年的辛苦勞作,長達130公里的膠萊河終於建成啟用。膠萊河的南端就是陳村。陳村是連接海運與漕運的節點。

海船巨大,並不適合在膠萊河航行。在膠萊河上航行的是一種小型的平地貨船。海船需要停在港口,把貨物分裝到小船上,然後進入膠萊河,經過一道道船閘北上,到達萊州灣,再北上直達燕京。這條通道,既無繞行山東半島的遙遠,也無颶風巨浪的凶險。

據記載,至元二十年(1283年),膠萊河運量只有2萬石,次年便達到膠萊河漕運高峰。那一年總共有一百萬石從江南運到了燕京,其中60萬石是通過膠萊河運輸的。

膠萊河漕運的興盛也給陳村帶了繁榮。一艘艘海運船在這裡把糧食轉運到上千艘漕運船上,場面巍巍壯觀。南來北往的客商再度在此聚首,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可惜好景不長,由於膠州灣入口處的險灘常常引發海船觸礁的事故,加之膠萊河水量減少、會通河的開鑿等原因,膠萊河漕運逐漸衰落。1290年,膠萊河開鑿十年之後停止漕運。

在以後的七百多年間,膠萊河一直在重修與廢棄之間搖擺,爭論從未間斷。明朝初期,膠萊河時用時廢。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黃島開鑿了一條長達7公里的馬濠運河,使南來的江淮之舟可以避開石牙林立的險灘,直達陳村。之後,又把張魯河、白沙河等四條河引入膠萊河,以壯膠萊河水勢。陳村隨著膠萊河進入了歷史上的又一個興旺時期。後來由於倭寇為患,明朝實施海禁,陳村隨膠萊河在繁盛了十年之後,再次陷入蕭條。

即便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關於膠萊河的爭論還在持續。2006年,全國政協有一個建設膠萊人工海河的提案提交了國務院。在以後的論證和座談會上,由此引起的爭論在各學科的專家學者中間繼續。

大店村在一千多年的盛衰起伏中,固然有其歷史的原因,但影響更大的自然因素。膠州灣灣流攜著泥沙在水流較緩的北岸沉積,尤其是在水流最緩的大沽河口。同時大沽河河水攜帶的泥沙同樣會在入海口沉積。兩者疊加,加速了海岸線的南移。明代膠州大規模移民之後,土地開墾面積迅速擴大。尤其是1749年以後,地瓜被引入膠州,然後推廣到全省之後,一些嶺地、斜坡也被種上地瓜,造成水土加速流失。不到300年,海岸線南移了十幾公里。也是這個原因,膠州的港口從水寨退縮到十幾公里外的東營村,從北方大港萎縮城一個小漁港。

在大店村,曾有一座叫太平寺的寺廟,建於隋唐年間。那正是大店最興盛的時候。寺內有佛殿、壽姑廟、送生娘娘廟、鐘樓等建築。令人稱奇的是,寺內兩株相鄰的銀杏樹各寄生一樹,東株生槐,西株生桑。有詩云:白果籠門雙鳳舞,蒼松護牖一龍盤。可惜,太平寺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被拆毀,只留下兩棵銀杏樹,歷經千年至今依然繁茂。如今舊址上重建了太平寺,可以讓我們重見昔日的風采。重建的太平寺已成為大沽河沿岸的一處景點。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歷經千年依然繁茂的大店銀杏樹(攝影 王炳慧)

大店,這個曾經的大港、膠萊河的橋頭堡逐漸在歲月的流逝中和爭論中洗盡鉛華,逐漸淡出歷史。一座良港逐漸淹沒在歷史的深處。

然海港雖去,空港來臨。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重建的太平寺一角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大店休閒廣場

'關注膠東機場,瞭解膠東歷史'系列:一座大港,漸隱在歷史深處

廣場東側的故事牆

· 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許多文章資料,不能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