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娃、紀娃,打死響馬,洪洞“響馬”疙瘩樑軼事

轎車 問我老家在何處 2017-06-14

“姚娃、紀娃,打死響馬”,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洪洞劉家垣、萬安,蒲縣一帶流傳

響馬疙瘩樑軼事

“姚娃、紀娃,打死響馬”,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洪洞劉家垣、萬安,蒲縣一帶流傳了100多年。記者曾經採訪姚娃、紀娃的後人,並將這個故事見諸報端。

響馬又叫土匪,舊稱放出響箭攔路搶劫的強盜。因馬身系鈴或搶劫時先放響箭,故稱響馬。《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那響馬賊數十人,齊聲打了一個忽哨,飛奔出來。”《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既作綠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也斷不肯悄悄地下來,放這支響箭,就如同告訴那行人說,我可來打刼來了,不然為什麼叫作響馬呢?”

2013年記者與同事張春茂經多方尋找,知道張姚娃為西義村人。在村民的幫助下,找到了張姚娃的後人張寶順。2014年元宵節記者與洪洞通背拳第八代傳人樊漢武先生在洪洞洪段山頭鄉移民新村見到了紀娃的曾孫王交生。兩人講述了父輩口口相傳的先祖智取響馬寨,合力戰勝首領的過程。

響馬疙瘩樑有石窯與石刻

古稀老人李國富先生不但是金石拓片的行家,而那不服老的追索精神著實讓人敬佩。今年春夏之交,他打聽到山野裡有幾通元代石碑,便約記者一起去看個究竟。由於消息來源缺失,拓元代石碑的計劃落空,這時他拿出了手機微信儲存的資源說,“咱們今天去西龍門”。

設定手機導航,原來要去的地方是洪洞山頭鄉與蒲縣交界的一個村。找到嚮導後,記者驅車前往石窯與石刻山樑。望著陡峭的山坡,微型轎車只能望而卻步。兩人在嚮導的引領下向石崖走去。與嚮導交談中得知他姓楊名連鎖,今年69歲。常年生活在大山,還放養幾頭牛。行走山地如履平地,李國富先生行走山地則有點力不從心。他讓楊連鎖看了看要找的石窯與石刻,楊連鎖指了指綠色山林中裸露的岩石說。不遠,就一里多地。

穿過荊棘叢,裸露的手臂上劃出了幾道血痕,驕陽在林蔭中雖然不那麼灸烤人了,但悶熱隨之襲來。路在腳下,嚮導老楊不停地吆喝著:“向左、向上,你們休息一下,我找到再叫你們。”聽到向上的指令,透過樹葉,天空湛藍,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順著聲音看到了老楊,他說,“好長時間沒有到這裡了,方位沒有錯就是不好找。”

姚娃、紀娃,打死響馬,洪洞“響馬”疙瘩樑軼事

不一會兒,“找到石窯”的聲音從來。年近八旬的李先生一聽來了勁,尋著聲音,在林中左衝右突,比記者早一步看到石窯。楊連鎖則悠閒地坐地石窯口講述,這裡邊有壁畫,父輩說,這裡面曾經住過響馬的首領,“姚娃、紀娃,打死響馬”的故事就發生這一帶,翻過山樑就是蒲縣的太林和以前通往克城的官道。

石窯是人工雕鑿在懸崖上的,洞口四周有方形雕鑿痕跡。藉助一棵柞樹,記者走進石窯,裡邊的壁畫有人為毀損痕跡。坐在窯口的老楊酷似“守護神”。從洞中向遠方望去,由於樹林茂密,雖然居高臨下,遠望的效果大打折扣。從殘留的壁畫看,石窯應為遠古時期佛家與道家供奉的場所,具體那個年代沒有人能說的清楚。在李老先生執著的堅持下,早有下山之意的老楊又引領著向雕鑿有十八羅漢的山崖走去。在七縱八橫的荊棘叢中,透過樹林眺望著心中的“十八羅漢”,用長焦鏡頭也只能看個輪廓,留下遺憾。“下次來再補上這一課”,李國富老人嘴裡說道著。

姚娃、紀娃,打死響馬,洪洞“響馬”疙瘩樑軼事

箭鏃鋒利成了獸醫的手術刀

“農民飼養豬、牛、羊需要閹割術,那時我已經記事了。村裡的人在響馬疙瘩樑拾到了一個箭鏃,簡單打磨後,特別的鋒利。”楊連鎖介紹。

後來拾到箭鏃人,就將那鋒利的箭鏃給了村裡的獸醫先生。從那以後,獸醫便用那箭鏃給鄉親們飼養的豬、牛、羊施行閹割術,獸醫也誇那箭鏃比手術刀還好使。

獸醫在方圓十里八鄉名氣很大,從他使用箭鏃給牲畜閹割後,就有十幾頭豬、牛、羊莫名其妙的死去。人們紛紛找獸醫訴說,獸醫也感到奇怪。經多反覆思考、尋找,最後將目標鎖定在那隻鋒利無比的箭鏃上。原來凡是使用手術刀的牲畜都健康生長,而使用箭鏃閹割的牲畜都死了。獸醫從那以後就將鋒利的箭鏃棄掉。從那以後,經獸醫之手閹割的牲畜再沒有出現死亡的現象。

“響馬在這裡消失了許多年,但丟棄的箭鏃卻給今人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楊連鎖感慨地說,響馬在搶劫上也是下了功夫,雖然已經過了100多年,箭鏃還有奇特的毒性,如果在當時,響馬在攔路搶劫時,箭鏃射殺馬匹及人那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姚娃、紀娃,打死響馬,洪洞“響馬”疙瘩樑軼事

姚娃、紀娃,打死響馬,洪洞“響馬”疙瘩樑軼事

來源:臨汾日報晚報版(2017年6月12日05版)

記者:王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