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每天收入250塊 工作12小時 因後繼無人他們成“末代茭農”
新民印象
1/8 眼下正是茭白大量上市的季節,“華東茭白第一鎮”練塘鎮,兩萬多畝茭白地一片蔥翠、碧綠連天,成為初夏滬郊的一大盛景。 新民晚報新民印象 程績 文 練塘鎮 圖
2/8 對於上海本地的茭農來說,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早晨5點半下地,直到晚上天色全暗了才收工。
3/8 這些茭農涉水揮刀、動作麻利,只有走近採訪,才發發現其中半數都已經年逾花甲。75歲的張陶清就是練塘茭農的代表,摘了五十幾年的茭白,粗糲的雙手滿是割傷留下的疤和繭。記者問他,“75歲了,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老張回答,“那麼多茭白熟了總要有人摘,摘茭白太辛苦,現在年輕人不願意做這個。”
4/8 練塘鎮地勢低窪、水網密佈、蕩田居多,培育的茭白享有“水中人蔘”的美譽。作為全國茭白之鄉,目前練塘鎮的茭白種植面積在2.3萬畝左右,年產量近12萬噸。活躍著近兩千茭農,其中一半是練塘本地人,他們的平均年輕超過65歲,因為後繼無人,他們被稱為“最後的茭農”。
5/8 沈連生是練塘鎮數一數二的茭白大戶,種了600畝茭白,僱了六七十個茭農,“本地茭農和外地茭農各一半”,75歲的張陶清就是其中之一。張陶清是練塘北大村顧巷村人,家裡原本十一畝地,現在流轉9畝留下2畝,現在都種了茭白。每天早晨5點剛過,張陶清就踏著特製的“雨靴”下地了,茭農的“雨靴”超過膝蓋20釐米,鞋幫的頂部各有兩根帶子,將它們綁在皮帶上,兩條腿就被包裹起來,“茭白地的水又冷又深,必須穿這個才能行。
6/8 張陶清邊說邊忙碌著,一會兒功夫就拔了好幾十根茭白,紮成一捆扔到了田埂上,“要一株株找過去,中間鼓起的就已經成熟了”,只見他一隻手拽住一根茭白的底部,手腕輕輕一轉,茭白就被拔下來。
7/8 茭農下地必須要“全副武裝”,不僅是長靴,長袖衣服和手套更是不能少,“茭白葉子很厲害的,看,帶了袖套手還是劃傷了。” 茭農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收入每年都在增加,現在一天能掙200元到250元。練塘本地沒有年輕人願意“接班”,而正是張陶清這一輩的茭農,為練塘鎮“守住了”多片萬畝良田,成為古鎮發展生態旅遊的寶貴資源。
8/8 練塘鎮正在打造旅遊休閒精品項目,挖掘茭白特有的文化底蘊,“以後來上海的遊客,白天在迪斯尼玩,晚上住在練塘,第二天早晨在鳥語花香中開窗見綠”,練塘旅遊公司負責人吳永春這樣描繪未來的“國際生態小鎮”。
2017-06-0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