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成祖朱棣

明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奪得帝位後,稱北京。永樂十四年(1416年)決策把元大都改建為新的都城,創建新的宮殿。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改稱“京師”,以區別於南京。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紫禁城

一、明北京城的風水佈局理念

陰陽八卦思想在明代的北京城隨處可見。當時,北京城是由外城和內城組成的。位於南面的外城處於乾位,為陽,象徵“天”位於北面的內城處於坤位,為陰,象徵“地”。為了配合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外城呈扁圓形,稍寬;內城呈方形,稍窄。外城東南為兌位,象徵“澤”,有個凸起的角;內城西北為艮位,象徵“山”,向內呈凹陷狀。內城作為人居住的場所,本來應該陽氣充足,卻屬陰。由於九在八卦中是老陽之數,所以內城設置了九道城門,轉陰為陽。外城原本屬陽,因此只用少陽之數設置了七道城門。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陰陽八卦

從永定門經正陽門、紫禁城到達鐘鼓二樓,北京城有一條長達十五里的筆直中軸線。以此為軸線,北京城按九宮來設置:南面設九宮,中間設五宮,北面設一宮。而天子的宮殿就設置在中央,象徵九五至尊,駕馭四方四隅。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天壇

除此以外,按照九宮八卦還設置了天地、日、月、社稷五壇。其中天壇在南,在外城之內,呈圓形;地壇在北,在內城之外,呈方形;日壇在東,在內城之外,呈圓形;月壇在西,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居於中央,在內城之中。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正陽門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永定門

二、明永樂年間把元大都改建為北京所採取的主要措施

中國古代有一個壞傳統,即新興王朝大都要把前朝的標誌性建築如宮室、宗廟甚至都城毀去,以絕其“復辟”之望,並樹立自己的標誌。秦始皇滅六國後,拆毀六國宮殿,故項羽出於報復也燒燬咸陽,以後就成為慣例,在各王朝更迭時大都發生過這種破壞。但明代拆改元大都,除延續這個傳統外,還有民族因素。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朱棣劇照

元末農民起義的目的是反對元的暴政,特別是民族壓迫,口號是“驅逐胡虜”,因此,明建國後的基本措施是恢復和發展唐宋以來的漢族傳統。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的,所以其規劃思想也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蒙元特色,形成能代表“恢復中華”的明朝的新面貌。但大都的街道格局形成已近百年,很難做重大改變,所以只能基本沿用,而儘量去除城市中帶有標誌性的佈局和建築群,依照唐宋以來漢族文化傳統加以改變。為把元大都改建為明北京,大體上採取了城與宮都向南移、改變宮與城的比例關係和以宮城軸線為全城軸線等措施。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朱棣劇照

1.城向南移。明北京城的東西面沿用元大都舊城牆,北牆即洪武時建的新北城牆,南牆則因宮城南移,向南拓展了約七百米。所以明北京的位置比元大都稍向南移,並非全在元大都舊址上重建,面積也由元大都的五千零九十萬平方米縮減為三千五百萬平方米。都城南移後,東、西城保留了元代城牆上三門中的南、中兩門,但改變了門名。南、北面城雖為新建,因街道網未變,城門只是沿街道向南推移,但也改變門名。這樣,城門數由十一座減為九座,城門名也全部改變。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朝北京城平面圖

2.拆元宮建新宮。建都之始即徹底拆毀元宮,在代表元代皇權的元后宮正殿延春閣基址上堆積大量拆元宮的渣土,形成人工土山,即現在的景山。此舉含有對元政權鎮壓的象徵意義,所以明人稱它為鎮山。明把新宮建在原元大內的南半部,東西宮牆沿用部分元代之舊,南北宮牆則向南拓展,形成現在的紫禁城。紫禁城寬與元宮同,而深度則有所縮減。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朝北京城

3.改變都城與宮城間的比例關係。在都城、宮殿尺度改變後,都城與宮城間的比例關係也發生變化。明代都城、宮城的東西寬度與元代相同,其比例仍為九比一,但在南北深度上的比例改為五點五比一,這樣,都城與宮城的面積比改為四十九點五比一。如考慮北京西北角內斜所缺部分,可視為四十九比一。《周易·繫辭》有“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說法,改建時令北京城與宮的關係為四十九比一,正是隱喻“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說法,改變了元大都以九比五象徵“九五之尊”的含義,在建都的經典依據上做了根本性的改變。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4.確立全城唯一的南北軸線。新建的紫禁城在元宮基礎上南移,所以仍位於元大都的規劃中軸線上。同時,又拆毀了作為元大都幾何中分線標誌的鼓樓、鐘樓和其東的中心閣,在原中心閣一線上建成新的鼓樓、鐘樓,南對景山及紫禁城。這樣,全城就只有這一條穿過紫禁城基本上縱貫南北的規劃中軸線,改變了元大都幾何中軸線與規劃中軸線並存的現象。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永樂始建時北京平面示意

到宣德、正統時(15世紀上半葉)又進一步完善,在土築的城牆內外側包磚,形成完整的磚城。又修建了九個城門的門樓、甕城,在城門外建牌樓和石橋,到正統四年(1439年)基本完工,形成遠比大都土城壯麗的磚砌城池。正統七年(1442年),又在皇城正門承天門(今天安門)與皇城南突的外郛正門大明門(近代稱中華門,已拆)間御道東、西側的千步廊外側按南京的佈置特點分別建六部、五府等中央官署,改變了元大都官署分散佈置的情況。這樣,就基本上完成新都城的宮室和中央官署建設,也進一步突顯了城市的中軸線。儘管原來大都的主要幹道和東西向的衚衕保留下來,但作為元政權標誌的宮殿、壇廟、官署、城門、城牆等重要部分已被明代的新建築所取代,元大都遂被改造成明代的新都城北京。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北京城商業

三、明北京城的佈局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內城)東西寬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積為三千五百四十萬平方米。城南面三門,東、西、北各兩門,共有九門。它的城市幹道和衚衕基本沿元大都之舊,因南北向的城門不相對,城內沒有南北貫穿的街道,東西向的城門雖相對,卻受積水潭與皇城阻隔,也未能形成橫貫全城的街道,各城門內的大道的盡端大都是丁字街,成為北京城市幹道的特點。城內由主、次幹道形成縱長矩形的街道網,網格內即街區,街區內為橫向的衚衕。城內大道作丁字街在巷戰時可阻礙敵方騎兵衝擊,有利於城市防守,可能是與蒙古騎兵作戰得到的經驗。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北京城商業

新建的紫禁城宮殿在元宮基址上南移,其四周圍以皇城。皇城內主要佈置為宮廷供應、服務的機構,因其西側包納了三海苑囿區,所以形成偏向西側的佈置。宮城、皇城基本佔據了城內的中心部分,自南城正門正陽門向北,經大明門、承天門、端門,穿過宮殿的午門、前三殿、後兩宮、玄武門,再經景山、地安門,北抵鼓樓和鐘樓,聚集了全城最重要、最高大壯麗的建築物,形成一條長四千六百米的城市規劃中軸線和天際線,並在皇城前部左右集中建中央官署,最大程度彰顯了高度中央集權王朝的都城的霸氣。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正陽門

由於皇城居中,遮斷了城中部的東西向主要通道,北京最重要的表現帝京街道面貌的只能是崇文門內大街和宣武門內大街兩條南北向長街。在它們與東、西長安街和朝陽門內、阜成門內大街相交處各建有牌坊,作為路的階段標誌,並打破長街的單調。在朝陽門內大街、阜成門內大街相交處的十字路口所建的四座跨街的牌樓的周圍形成商業集中區。作為居民區的衚衕雖可直通大街,但在衚衕口設有柵欄,並建有供看守人居留的稱為“堆撥”的小屋,以管理居民夜間出入,明清北京並不是一座居民不受限制、晝夜都可自由出入的完全開放的城市。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城牆

北京的街道基本為土路面。它的下水道系統基本沿用大都之舊,並隨新城南拓有所發展。街渠有明溝和暗渠。乾渠為明溝,暗渠大多用磚石砌成,上蓋石板。史載乾隆時內城小巷溝渠長九萬八千一百丈,明代雖小於此,也應有相當規模。這些暗渠雖考慮到利用夏季雨水沖刷清淤,但每年仍要輪番挖淘汙泥,屆時即形成城市的重要汙染源,且常有行人失足陷溝的記載。明代歷朝都有命有關官吏巡查,及時修理,防止地溝淤塞或遭到破壞的記載,表明它始終是城市維護管理上必須時時注意的較嚴重的問題。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城牆

四、明後期拓建南外城

明自正統以後,北方邊警頻傳,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俘獲了明正統帝,北京震動。至明嘉靖年間,蒙古俺答部又屢次入侵,明廷遂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決計修築北京外城。原計劃四面都建外城,總長七十餘里,但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裡左右後,就因人力、財力困難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時的矩形發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劇照

南外城東西寬約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約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門,東、西面各開一門,北面兩門。由三條南北向街與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幹道網。建外城後,北京的城市中軸線向南延伸至永定門,長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區面積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萬平方米(下圖)。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嘉靖三十二年增築南外城後的北京平面示意

南外城原為關廂,西側曾是元代由南城(金中都)到大都的通道,形成幾條由西南向東北走向的斜街,只有西側靠近前門大街的部分,因為明初官府在這裡修建了若干排稱為“廊房”的出租房屋,供外來經商、務工人員暫住,在正陽門外大街的東、西側形成商業橫巷,並逐漸發展成北京的重要商業、手工業地區。新建南外城後,商業手工業更為繁榮,還出現大型酒樓、戲樓,成為明後期北京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帶動了北京經濟的整體發展。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朝的商業手工業

在大城市中隨著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必然出現暫住外來人口,元大都雖未見記載,但從發掘出的西絛衚衕元代聯排簡易住宅遺址,證明已有此類建築。明初在南京也建有聯排的商業用房,供出租之用。現存正陽門外的廊房頭條等就是這種由官府有規劃地成片建造的出租廊房的遺例,是商業發展後城市中新出現的建築類型。

明永樂年間北京規劃建築風水佈局,彰顯了中央高度集權的皇城霸氣

明朝的商業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