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籍清華博士之《村落裡的中國》13: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

作者:李華東,四川雅安人,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工學博士,長期從事文化遺產研究、文物建築保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工作。現為北京工業大學建規學院副教授,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專家委員會工作組祕書,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民居建築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文化遺產》編委會委員。

今生無論你走多遠,心裡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鄉愁。如今,城市化的浪潮改變了滄海桑田,但在那些鋼筋混泥土澆築的樓宇之間,我們依舊遙望著傳統村落裡的鄉情和童年。從6月6日起,本號推出雅安老鄉李華東博士關於傳統村落的系列文章,歡迎各位朋友關注。


雅安籍清華博士之《村落裡的中國》13: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


修橋、鋪路、造涼亭……,都是過去中國鄉村中,常見的善舉。

涼亭,也是茶亭、路亭。

過去很多地方民風淳樸,樂善好施。有能力的宗族或人家,或籌資,或捐地,或出力,在道旁、橋頭、渡口,搭建涼亭,為出門的旅人,提供儘可能的方便。

有的路亭免費供應茶水,還有專門的民約,村民輪流在涼亭執守燒茶、設法照顧生病或有急事的路人。實在偏遠的地方,也放個瓢,置個桶,讓人能夠取水、解渴。

這些亭子基本以實用為主,大小不過方寸,結構只求堅固,茅草瓦頂不論,要的只是能遮陽避雨。

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路亭,還弄些楹聯匾額,雕花彩繪,宣揚節孝忠義,順便擔負些教化功能。

主客在這裡告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歸鄉的遊子,在這裡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而對長途跋涉的旅客,在這裡,多多少少能得到身心的一絲撫慰……

既然是亭,自然要停。停下來,歇歇腳,躲躲雨,喝喝茶,聊聊天,閒閒話……

甚至,羞怯地躲在柱子後面,潑辣地唱道:“借問家中可娶嫂,要不小妹常往來?”

然而,所有這些,隨著現代交通、信息技術等的發達,都不再需要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湮沒了荒城古道,遠去了人聲馬嘶。

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形制簡單,結構粗陋、材料質樸……沒有“突出的價值”,很少納入保護的範疇。

它們往往離村落的“核心區”、“保護範圍”、“主要景點”較遠,人跡罕至。

它們自然也隨之廢棄、傾頹、消逝……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結合文化線路的保護、全域旅遊的開發,有足夠的錢去修繕、再次發揮它們的作用當然上佳;錢不多也可以簡單搶救一下,拿塑料布堵上漏雨的殘瓦、砍根竹子支撐快要傾倒的牆體;如果只剩遺蹟,最好也立個牌牌,等待有心的後人去發現;至不濟也可以拍些照片,不要讓它們就連在記憶中,也無痕無跡……

且亭且珍惜。

雅安籍清華博士之《村落裡的中國》13: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

曾經遍佈鄉野的路亭




雅安籍清華博士之《村落裡的中國》13: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

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就知道,我回來了




雅安籍清華博士之《村落裡的中國》13: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

現代社會中不再有用、逐漸消失的路亭




雅安籍清華博士之《村落裡的中國》13:又見離家時爹孃送別的路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