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問出處,討飯出身的富豪——樑希森

樑希森,1955年3月出生於山東省樂陵市樑錐村。樑希森兄弟姐妹眾多、家境貧寒,經常食不果腹。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弟弟餓死在他懷裡,10歲那年,不堪忍受飢餓折磨的樑希森離家到河北省討飯。13歲開始,樑希森跟著別人幹了4年打鐵的生計。17歲,他在河北滄州的一個鍛造工廠當鍛工,後來被提拔為車間主任。1976年,21歲的樑希森孑然一身闖蕩東北。一個一度討飯的農民,卻擁有北京最好最貴的別墅群玫瑰園。與樑希森到底有多少資產一樣,樑希森到底認識多少字同樣是一個謎。

英雄不問出處,討飯出身的富豪——樑希森

樑希森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在那個憑膽量起家的時代就造就了一個十足的草根出身的企業英雄。從1980年代開始,樑希森在家鄉樂陵先後創辦了麵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後來又進入了建築和房地產領域。1995年,樑希森以自己的名字註冊了樂陵市希森集團,註冊資本2.7億元。1996年,樑希森帶著自己的施工隊來到北京,參與了玫瑰園的建設, 1999年,樑希森以最大債權人的身份,用3.98億元拍得了破產的北京最大別墅工程玫瑰園。

從討飯娃到億萬富豪,20年間樑希森的命運完成巨大的轉變,在感慨人生無常的同時,樑希森發家的過程更像是命運開的一次玩笑。樑希森的命運是和北京玫瑰園別墅綁在一起的,在玫瑰園可能毀了樑希森的同時,卻給了他一次人生的轉機,樑希森開始成為地產界的傳奇人物。

1996年,樑希森已是身家過億,希森集團的年產值達近4億元人民幣。此時,樑希森面臨著一次重大抉擇——企業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最終,樑希森決定介入房地產行業,並決定到最具潛力的北京發展,選擇一家最具影響力的房地產項目,從房地產最基礎的建築裝飾入手,摸清底數後再伺機轉入房地產開發業。而此時,號稱國內最大的利達玫瑰園因資金短缺,已陷於停工狀態,接手這樣的工程無異於自投羅網,其結果必定是血本無歸。但在樑希森看來,以玫瑰園知名度之高、影響力之大,在北京乃至全國都無有能出其右,接手這樣的項目,對於自己這樣剛剛涉足房地產業的外地企業來說,機會實在難得,樑希森決定介入。

玫瑰園項目,中國房地產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房地產項目,也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上最說不清楚的項目。這個項目幾經易手,讓瘋狂的劉常明、香港的房地產營銷天才鄧智仁、香港富豪陸蒼都身敗名裂,甚至撒手西去的項目,竟然讓樑希森成了最後的贏家。

雖然認字不多的樑希森卻有著超高的商人天賦,對風險控制相當熟稔。樑希森在與利達玫瑰園簽訂的墊資施工協議中明確規定: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後,以乙方“希森集團”的名義辦理並保存產權證,待甲方在合同規定期限內付清全部工程款後,再將產權移交。

1996年2月起,樑希森先是墊資7000萬元,分包玫瑰園40套別墅的建築裝飾工程和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並於當年7月完工,然而,這時候的玫瑰園已根本無力支付工程款了。玫瑰園面臨著兩種命運:一是有雄厚資金注入,起死回生;二是徹底癱瘓,直到破產。對於樑希森來說,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雖然預測到了風險,但卻沒想到風險來得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大。剛過不惑之年的樑希森卻作出了一個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繼續加大對玫瑰園的投資,直至其資不抵債,然後首先申請財產保全,繼而申請玫瑰園破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競買,直接由建築商轉變為開發商。

至1996年底,樑希森在玫瑰園共投入2.3億元,完成了186棟別墅的建設和內外裝修工程,並按協議取得了186棟別墅的房產證,成為了利達玫瑰園最大的債權人。

1997年8月,樑希森聯同另一債權人向北京法院提出玫瑰園破產申請,同時申請了財產保全。隨後,法院下達受理破產案通知書,玫瑰園進入破產程序;

1998年7月21日,北京一中院下達玫瑰園破產民事裁定書,宣告玫瑰園破產,並進入清查債務階段;

1999年7月16日,在玫瑰園的拍賣會上樑希森以3.98億元競買成功,樑希森的險棋走成了活棋。

此時,樑希森的機會來了。就在樑希森拍下了這個全國最大的爛攤子別墅群不久之後,北京市宣佈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成為北京最後的別墅群,加之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砸到樑希森手裡的爛尾盤一下子奇貨可居,玫瑰園再次生機盎然,僅三期工程銷售額就突破20億元。這個“大翻盤”項目,使樑希森的個人資產飆升到十六七億元人民幣。

英雄不問出處,討飯出身的富豪——樑希森

北京玫瑰園

樑希森一戰成名,名字開始為地產界所熟知。然而,與樑希森做的事情相比,瘋狂可能只是出自一個商人的本能,而相對於他正在實踐的“農村烏托邦”之夢只能是小巫見大巫。

如同融創集團董事長孫宏斌,口無文采、表達甚至沒有邏輯性的背後卻是獨到的眼光和過人的思維。樑希森也會給見過其面的人留下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表達能力很弱;二是思維能力很強。這位富豪操著一口流利的山東德州話,但在思維方面,他則很擅長抓住事情的重點,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很簡潔。

等樑希森在北京玫瑰園大賺一筆之後,他心中有個更大膽、更瘋狂的想法——投資10億元,把家鄉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所有農民改造成工人。

樑希森先從自己所住的村子著手,2001年,樑希森在樑錐村附近闢出100畝地,投資4200萬,蓋起了歐式聯排別墅,樑錐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層小樓的居住面積280平方米減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積,剩下的每平方米麵積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給希森集團;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則由希森集團按照同樣的方式,付給該村民。費用結清之後,希森集團只收到了不到30萬的資金,不到總投資的1%。同時,村民也紛紛到希森集團的魯西牛業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並享受過節福利和養老保險等。

此後,樑希森開始向第二個村子許家村推進。在談起他改造樑錐村乃至黃夾鎮的設想的時候,樑希森說了一句很樸素的話:“我不贏利我不幹。”魯西牛業公司已經開始盈利,每個月的利潤達到200萬。而按照樑希森的思路,只有這兩個村子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把整個黃夾鎮100多個村子全部按照樑錐村的模式進行改造,這是一個鄉村的“烏托邦”夢想。樑希森表示,“憑自己的能力,能改變一個村就改變一個村,能改變一個鄉就改變一個鄉,能改變一個縣就改變一個縣”。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夢想不一定都會實現。在旁人看來是不可能實的“烏托邦”夢想,樑希森卻把它付之於行動,雖然不排除商人的本質,但這份勇氣仍值得欽佩。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樑希森透露,自己不僅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且還寫得相當不錯。除名字之外,還能認二三百個字。至於讀書看報,樑希森則表示沒有時間,要是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信件或傳真,交由司機和祕書念給他聽。而更為關鍵、祕密的文字則讓老婆看。“我不能和人比認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學生、博士生是上學,我這也是上學——社會大學我感覺更厲害。但這個厲害和他們不一樣,比如高科技的東西我做不了。”樑希森表示。

英雄不問出處,討飯出身的富豪——樑希森

樑希森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個人的命運總是與時代和機遇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綁在一起,我們選擇不了時代,更難以祈求機遇,唯一能做的是付出自己的努力,在機遇來臨時果斷的抓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