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榮山村陳氏老宅: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

建築 儒家 傢俱 藝術 人民網 2017-04-17
海口榮山村陳氏老宅: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

海口市秀英區榮山村,百年陳氏老宅裡的精美木雕。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海口榮山村陳氏老宅: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

百年陳氏老宅後人陳基權。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海口榮山村陳氏老宅: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

百年陳氏老宅裡頗有歷史厚重感的老傢俱。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海口榮山村陳氏老宅: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

俯視海口榮山村百年陳氏老宅。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一個地方的老建築猶如一部立體的史書,記錄著歷史舞臺中一個個真實的片段。無論是其中的建築佈局亦或做工細節,都透露著專屬於一個時代的文化、歷史、美學和藝術等信息。

在海口市西秀鎮榮山村1086號,靜靜佇立著一座歷經百餘年風霜的古舊宅邸。這座陳氏老宅,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築,如同一位重情念舊的故人,收藏著遙遠的過去,展示著那些漸漸走遠的歲月,留住這片土地特有的韻味、靈魂和內涵。

近日,在陳氏後人的帶領下,海南日報記者得以一探究竟,大開眼界。

走入榮山村,老宅與新屋交錯分佈,古樸與現代交融的氣息撲面而來。踩著青石地板沿街行走,一扇斑駁的木門不經意闖入視線。這扇木門好比是隔離時光的結界,將門外浮躁的現代世界與門內的古舊歲月分隔。

百年老宅古意幽深

推開原本緊鎖的門扉,陳氏老宅便展現在眼前。一眼看去,老宅的外觀素淨簡樸,所採用的建築石材為瓊北地區特有的火山石,即玄武岩。外牆厚達一尺有餘,牆面本被刷成白色,早已風化成暗黃,因此在斑駁的牆面上,依稀可見火山石漆黑的底色,平添幾許滄桑的感覺。屋頂採用傳統民居中常見的坡屋頂結構,有排水和隔熱之效。

老宅至今已有近140年曆史,是陳氏先人陳法煌在清代被授予“文林郎”期間組織修建的。

“正因為是官家之屋,和普通宅邸大不一樣呢。”陳氏老宅後人陳基權說,老宅的屋脊採用的是“龍脊”結構,如同官帽般兩頭翹起,且左右各分佈三隻屋脊獸。由於年代久遠,屋脊獸已經損壞,只剩下殘留的石料展露它們曾存在的印記。同時,進屋處設有一尺餘高的門檻,有防止地氣外逸之意。“這些都是官家宅邸的配置,尋常百姓家採用這樣的設計,可是要被治罪的。”

中國人自古追求“道法自然”。在浩瀚歷史中,各地百姓在修築民居時,總依照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則,尋求並創造最適宜居住的建築。古時,榮山村是一個位於海岸邊的小漁村,村民世世代代捕魚為生,房屋容易受到海水的侵蝕而腐朽破敗。為保證房屋堅固耐用,陳氏老宅在修建內部木結構時,多采用坤甸木(海南地區稱為“黑鹽木”)和菠蘿格木。

“正因用料上的講究,老宅才能經風浪而不衰,歷百年而不腐,在輾轉歲月中,兀自傳承幽深古意。”陳基權介紹,坤甸木因有著置於潮溼處不會腐蝕,浸於水中則越堅實的特性,被作為船隻內外龍骨的極佳用材,用於建屋可保證房屋不被海水腐化。而需要用數十年的時光才開始生成的菠蘿格木,材質細膩堅硬,防蟲防潮,也是當地人建造屋宅時所追求的頂級配置之一,能擁有一套菠蘿格木的柱樑隔斷,是老輩人一生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在平面佈局上,陳氏老宅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中軸做左右對稱,中為主,旁為從,其中作為老宅核心的主廳位置,被用於供奉祖先牌位,兩旁各有前後兩進木板隔斷上架半樓的廂房,共計四間,在舊時,依照宗法制中“左昭右穆”為原則,被分配給父子兄弟居住,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家族中的人倫關係,尊卑序位以及親屬關係。

屋內頗有些上了年頭的桌椅床櫃等舊物,皆是從老宅落成之初就存在,上面栩栩如生地雕刻了蓮花、瓶子、牧童、麒麟等形象,凡是能寄託美好祝願的木雕紋飾圖案一應俱全,技藝十分精湛,反映了屋主祈求福壽、喜慶、吉祥、如意、富貴和平安的美好心願。

嚴密的防海盜設施

由於過去榮山村位於海岸邊,村民們時常受到海盜侵襲,所以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宅邸,當地的老建築都有一套嚴密的海盜防禦設施。

在陳氏老宅,即使大門洞開,屋內仍然十分昏暗。細看之下,諾大的老宅裡竟然沒有一扇窗戶。陳基權說,沒有窗子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當地氣候炎熱多雨,少開或小開窗口能防止熱氣侵襲屋內並防止雨水漂入有關;二是由於陳氏作為大戶人家,最易被海盜滋擾,不開窗,海盜便難以破窗而入,搶劫家財了。

此外,陳氏老宅的圍牆大門及屋宅門後都裝有大型的石門鉤栓,一排六七個對列而下。居民夜間閉宅,便用二十公分高、六公分厚的數條木栓扣栓橫護,給家門加上第二層堅固的防護,以此抵禦海匪白天劫掠或是夜間突襲。

門窗緊閉,採光和透氣問題應如何解決?在陳基權的引導下,記者看到兩側廂房的山牆高處都留有長近二十釐米,寬約十餘釐米的矩形洞口。這些洞口既有通風采光功效,又有在高處瞭望,視察海盜蹤跡之用。同時,在主廳前門的左右兩側,還鑿有兩個矩形坑,可用於放置燭臺,點燈照明。

“海盜入侵時,除了搶劫財物,還會將村民掠去做苦力。那些被海盜抓去的人,除了極少部分幸運地逃回了村子,大多數人都葬身在茫茫海上。為了保護村民,祖輩們會將村中房屋殘破、無力抵抗的村民和孤身在家的老弱婦孺接到家中避難。”陳基權說,在那個年代,老宅還承載了先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情懷。

後人護老宅傳記憶

而今,在和平年代裡,榮山村的海盜之患早已被根絕,為了追求更大的居住空間和更舒適的生活體驗,當地的村民們早已摒棄這樣的防禦設施,紛紛搬進窗明几淨的現代化住宅之中。

但陳氏老宅的存在,保留了古人匠心獨具的建築智慧,以及那個時代人們守家衛土的情懷。若有機會,走入陳氏老宅,看一看這無窗居所,摸一摸那粗糙的石牆,感受在悠久歷史長河中,人們以建築所存留的載道之意。

近年來,城市建設使得住在村莊裡的人漸漸少了。由於工作需要,陳基權也早已搬出榮山村,去到海口市區居住。但每逢週末,他總要和兒子一起回到老宅,打開前後門,讓新鮮的空氣湧入老宅,使老宅不至於發黴腐敗。

“雖然人們總說老宅留著沒用,勸我把它重建。但每每回到老宅,看著它在時光中一點點變老,我總是暗下決心,一定要保護它,不然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財富就可惜了。”陳基權說,他願意一直守護著老宅,讓它在面對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時仍保留一份溫暖與情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