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建築 金融 鹿港鎮 清朝 福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 2017-06-14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行走在泉州城南,你不時會看到三五成群的揹包客,看到舉著相機、手機在拍攝的遊客。他們漫步於如今靜謐的古街巷,依著“古話”——“市井十洲人”、“金青龍,銀聚寶”、“南門兜擠燒包,擠不過路角頭”,想象著它們曾經的繁華模樣。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青龍巷

古“金融街”賞“豪宅”

到青龍巷,不能不看各具韻味的古民居。這條235米長的巷子,形成於宋代,相傳是外國商人兌貨和商賈聚居之地,被稱為古泉州的金融街。也有這麼一說,人們在聚寶街做生意,在寧靜的青龍巷建住宅,這裡曾是達官貴人集中居住之地。

沿著橫街走到底後,轉角處便是青龍宮。青龍巷是古城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街區之一,據說因青龍宮得名。古巷悠悠,幾個阿婆搬了椅子,坐在家門口聊著天,她們也是這條巷子歲月變遷的見證者。

進入青龍巷後“逆行”,53號是臺灣總兵清朝武亞元(武科全省第二,編者注)林拔瑞故居,據說故居前的空地為當時的練兵場。

再往前走,32號是林濂平民居,這是一座蚵殼大厝,也是海絲貿易的見證。泉州閩南文化生態園項目指揮部工作人員小鄭請社區人員幫忙打開了這座大厝的 門,讓我們得以走進其中,細細觀賞集蚵殼、閩南紅磚和出磚入石為一體的牆面。經過這裡的遊客,也可以從房子旁邊的巷弄往裡走,看看蚵殼牆體的風采。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丨林濂平民居集蚵殼、閩南紅磚和出磚入石為一體的牆面

再往前走,路過青龍巷7號黃雪珍民居。這座四層磚混水泥結構洋樓建成於1948年,俗稱鷹哥樓,民居形狀像鷹,樓頂上以前有隻石雕大鷹,是華僑建築代表作之一。據說20世紀五十年代,從石頭街方向進城,都會先看到這幢樓,它曾經是刺桐港入海口望泉州的最高標誌性建築。

緊挨著的青龍巷5號是建於1927年的李妙森荷蘭式番仔樓,俗稱龍樓,典型的閩南紅牆結合西式窗櫺,別有一番風味。門口兩側“象頭人身”瓷磚拼起來的壁畫十分搶眼,凸顯了印度教的文化色彩,至今依舊色澤明亮。大門兩側暗藏一對磚雕楹聯——“青風紫氣,龍垵流芳”,很多人看了半天也認不出是什麼字。這幢樓在設 計上還利用房屋的柱子作排水系統,它的構思之巧妙和建築之精美,贏得不少遊客的點贊。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丨李妙森荷蘭式番仔樓,閩南紅牆結合西式窗櫺,別有韻味。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丨妙森番仔樓大門邊用“象頭人身”瓷磚拼成壁畫

穿道才巷

鑽“一線天”聽故事

隨後,我們從青龍巷走進具有“城市一線天”之稱的道才巷。道才在泉州方言中為“肚臍”,應是用於形容這條巷子細長如腸,細到有“城市一線天”之稱。

巷中有蘇家花園殘址,它曾經是泉州最美、最大、最具特色的私家花園,而蘇家曾經經營著泉州最大的典當行,據說還出過泉州第一個女大學生蘇子固。小鄭打開蘇家花園的門後,我們驚訝於眼前看到的景象,院內一片敗落荒廢的樣子,一棵稱不上“高齡”的榕樹,卻生長得極其茂盛。20世紀中後期,蘇家花園的小亭子、石拱橋、石筍等被移入開元寺內東塔旁,欣賞過這幾個構件的人們,總是據此想象著蘇家花園原來的樣子。

道才巷的古井隱泉,據說也已經說不清楚它的年份了,又被稱為靈氣之水,水質極佳。不同於市民置於家中的發財樹,隱泉邊上的這株祈福樹長得高大茂盛,據說因為得到靈泉水的養育,常年開花結果,非常罕見。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丨道才巷與院子中的隱泉井

站在祈福樹一旁的空地上,背對著老宅的大門,抬頭就能看到古厝的燕尾脊,同時出現在視線中的還有基督教聚寶堂的頂部和十字架。正因為這樣,這裡也成為不少攝影愛好者的取景地。

過車橋頭

如今依然“擠燒包”

穿行道才巷,來到聚寶街。宋元時期,古話“市井十洲人”中描述的聚寶街,曾是中外商人集市貿易的地方。如今行走在聚寶街,踩著斑駁的樹影,邊走邊看一路的古舊建築,門額上寫著“1957”字樣的何宅、門邊瓷磚仍然色彩斑斕的蘇宅……做生意的人們仍在忙碌著,只是這一鬧一靜,跨越了數百年,時間在這裡流淌而過。

小鄭帶我們走進兩座大宅之間的小巷,只見兩堵牆上各嵌有兩方石頭,刻有上世紀初期標註的宅界告示,其中,蘇家告示上的字還比較清楚。據說,城南曾經有過蘇、黃、張、何四大家族。

接著往南走,來到熱鬧的車橋頭。這裡是“明來遠驛遺址”,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4年在此立了一方石碑。來遠驛是泉州最早的涉外賓館,顧名思義為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據記載,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在車橋村建有“來遺驛”,專門接待國外使者、客人之用。而那時的車橋頭也是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的車橋頭依然是這一帶最熱鬧的地方,小攤小販在此吆喝不斷,彷彿能看到昔日“南門兜,擠燒包”的縮影。

走到這裡,你不妨停下腳步,品品小吃歇歇腳。聚寶街與車橋頭交界處的幾家油炸小攤,以獨特的香味吸引著過往路人,令人不禁想起媽媽的手藝。車橋頭的“文啊小吃店”是泉州有名的老字號小吃, 以水丸、雞卷、魚粳等著稱。過了橋頭再往前走幾步有家“一啊面線”,他家的面線湯味道非常鮮美。

經過車橋頭十字路口,從打鐵巷步入後山社小巷,來到金萬源,這是一座三落的古厝,是城南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民居之一,前落中落是建於明末清初的紅磚古厝,後落是中西合璧兼具阿拉伯風格的兩層樓房,建於20世紀初。

古厝原主人陳喬木是清末商人,紅磚古厝在家業興旺時,獲得泉州商會贈送的金匾“金萬源”。後落那幢樓房,以它中國式的屋頂、西歐建築的外觀、 阿拉伯式的窗櫺,向人們訴說著泉州多元文化的交融。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丨金萬源是城南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八舍後尾

南音名曲石也醉

走到聚寶街最南端,再往右走,就能來到大部分泉州人都不知道的八舍後尾了。八舍後尾一帶,曾是舊泉州的商貿繁華地段,文化底蘊濃厚,南拳、南音、西洋文化交相融合。

據說,“八舍後尾”的來歷不一般:明朝有官員在城南建府邸,後花園就在此地,當地人稱之為“後尾”;清末民國初時期,又有吳、楊、蔡、陳、丁、紀、蘇、徐八 姓“阿舍”(即官宦子弟)聚集在這裡,經營洋行、錢莊等,他們私下以練南拳、聽南音為樂,於是這一帶得名“八舍後尾”。位於26號的中西合璧式洋樓,醒目地雕著“靜觀潮流”幾個字。

我們彷彿能看到房子主人站在二樓,安靜地觀看潮水流動的樣子。據說,房子以前的院子會更大些,直面晉江,甚至有站在院子前就可以戲水的說法。如今,這幢房子前面是防洪堤石階,僅留有過道。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丨八舍後尾26號,遙想當年“靜觀潮流”的景緻

八舍後尾35號是“昇平奏”創始地。清末民國初南音興盛,“昇平奏”等泉州南音名社開傳承研究之先聲,名家輩出。

1952年,“昇平奏”、“迴風閣”、“迴風閣俱樂部”三個民間南音社合併為“泉州市南音研究社”。而門前的石敢當,據說失而復得,因為臉朝著“昇平奏”這幢樓,一副專心傾聽的模樣,有人便說它是因為醉心於南音才回來的。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丨“醉心南音”的石敢當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石頭“話古”

漲海聲中萬國商

從八舍後尾可走到泉郡富美宮,遊客如果留心就會看到富美宮門前的石敢當,其上有一尊土地公。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頭之一,是連接內地與出海貨物集散的重地。

明武宗正德年間,於泉州城南晉江下游的富美古渡頭,建立富美宮,以蕭太傅作為主神奉祀。從富美宮可繞到海關口,往前再走一小段路,便可看到一方“奉督撫兩院示禁碑”,碑文所述的是清康熙後期泉州海關稅役私自對出入關口的漁船、商船及其貨物徵收私禮陋規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地方政府勒石示禁,這方碑是海絲文化重要文物,也為研究清代的商貿、稅制等提供了重要史料。離開這處省級文保單位,沿竹樹港來到萬壽路,再沿著萬壽路往北走,左手邊有一小巷便是宮塔巷。巷名來源於宋元時期,鰲璇宮及旁邊有一白塔群。在宮塔巷中段,有一個極不起眼的石碑立在路邊,上面刻有“清代,泉臺貿易頻繁。這裡是經營臺灣鹿港生意的商業行會館所”等字樣。這幾句話寫的是閩臺交易的一段歷史,而此處正是當年臺灣鹿港商人在泉的商會會館。清代道光年間,兩岸開闢了泉州蚶江與臺灣鹿港的對渡貿易,從事兩岸貿易的商人被稱為“鹿郊”,在清代道光年間,經營鹿郊的商行就有46家,他們共同組織了一個商會。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從宮塔巷折回,繼續沿萬壽路走一小段路,我們回到了出發的地點。

走累了你,別忘了萬壽路上有家百年老字號林記正泉茂綠豆餅,玻璃櫃臺裡陳列的是綠豆餅、蒜蓉枝、桔紅糕等,還是“古早味”的包裝,仍有兒時的味道。當然,很多遊客會慕名前往天后宮旁的秉正堂石花膏,喝著冰爽的四果湯,回味著剛剛聽來的城南舊事。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

(來源:泉州晚報)

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溫陵志丨走進泉州那些小巷豪宅 看盡舊時金融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