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社區Mini健身倉來了,餓了麼早期成員創辦共享運動倉「覓跑」,一週估值過億

健身 餓了麼 O2O 跑步 36氪 36氪 2017-08-12

無人便利店、共享充電寶和自助娃娃機之後,2017年的新零售風口還在繼續。36氪獲悉,前餓了麼創始成員7月份創辦共享健身倉覓跑,近日獲兩輪共計數千萬人民幣融資,投資方來自經緯創投、信中利、合鯨資本、獵鷹創投。兩輪融資在公司創立半月內完成,一週估值過億。

覓跑運動倉和MiniKTV模式類似:4平方米場地容納1-2人、配置跑步機等運動器械、自助門禁按時付費。但不同的是,這一模式的關鍵點在於社區場景和運動需求。按照覓跑創始人畢振的說法,共享租賃以佔用商圈和學校等場景為主,但社區流量場景仍是藍海,“室外運動是剛需,自助運動倉可能是切入這一場景的最有效方式”。

36氪獨家|社區Mini健身倉來了,餓了麼早期成員創辦共享運動倉「覓跑」,一週估值過億

覓跑1.0實拍圖 圖片來源:東方IC

畢振為餓了麼早期成員,後創辦外賣平臺餓勢力和眾包地推平臺人人地推,在O2O和地推業務經驗豐富。他在早期地推的經驗中發現,外賣點、共享單車等大多數O2O服務可以進商圈和學校,但被禁止大規模進入小區。與此同時,社區場景的流量規模卻非常可觀,按照畢振的說法,“如果學校場景規模為10,商圈為100,社區能達到1000的規模”,場景佔有意義巨大。

切入這一場景的前提,在於共享運動倉的需求。畢振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按照公司在北京的實地調研,10%的白領用戶有購買健身卡,但保持健身習慣的並不多;95%的用戶有運動需求,但運動習慣仍未完全保持,場地和設備限制是一大原因。把“健身”的門檻降到“運動”,將有助於提高用戶的運動參與度。

一些數據確實表明健身需求正快速上升,2016 年雙十一單日,跑步機品類的銷售量為 10 萬臺,比同期大幅增長。2015年健身俱樂部數量增長20%,達到4425家,而2017年互聯網健身的大規模拓店,表明了運動健身的需求正在快速加大。但與之相對的是,家用跑步機的閒置率也同步升高,健身房持卡用戶的到店率和留存率同比下降,健身門檻過高是主要問題

健身用戶習慣和距離便捷性,是降低門檻的主要方面。社區運動倉以小區“5分鐘步行圈”為主要區域覆蓋,共享運動倉配備的跑步機和動感單車等設備使用門檻低,按時付費和自助開關滿足碎片化使用需求。加上區域屬性較強的霧霾、天氣等因素,共享運動倉的使用率降同步提高。

36氪獨家|社區Mini健身倉來了,餓了麼早期成員創辦共享運動倉「覓跑」,一週估值過億

覓跑共享運動倉

覓跑健身倉配置空調和空氣淨化設備,採用智能門禁和運動倉內置電子屏幕,運動器械主要分跑步機、動感單車、橢圓機等主題倉,其中跑步機佔主要。手機app端線上預約、掃碼開門,整體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為主題。

從財務模型上看,按照每分鐘0.2元,單次運動20-30分鐘計,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4-5元,算上設備成本、能耗、折舊和運維成本,預計回本週期在8-10月左右。

與單個設備的C端收入相比,覓跑的盈利空間更多在於B端。包括場景內的廣告營銷和聯合用戶運動數據的品牌營銷,相當於社區戶外場景的“分眾”。作為一個流量入口,家庭和運動相關的品牌都可以進行很好的營銷,而這些收入的增長,也有助於設備的使用成本的降低。

由於較強的社區屬性,共享運動倉的商業壁壘在於場地和市場。其中場地在於物業方的合作,而市場則依賴於地推,物業端和地推效率是這一商業模式的主要壁壘。創始人畢振表示,覓跑計劃年底在北京投放1000個小區,並快速進行共享運動倉的產品迭代,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

目前覓跑團隊規模在20人左右,大部分為人人地推主要成員,在地推和進社區經驗豐富。人人地推早先覆蓋全國100個城市,5萬個眾包地推人員,在未來運動倉進社區方面有較多經驗和資源。

自助運動倉其實早已有之,36氪早先報道過的超級猩猩健身艙和商圈共享跑步機“班跑VRun”,提供了類似服務。覓跑的關鍵在於用戶需求的培養,和單個用戶的服務效率問題。以“4平米運動倉”概念切入社區,滿足的是更大範圍的用戶,意義在於社區範圍內線上線下流量整合,和國內B2C租賃為主題的共享設備邏輯類似,需要依靠大範圍的線下服務快速佔領市場。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用戶社區戶外健身的需求被激發,共享運動設備將迎來今年新零售的又一風口。

我是36氪作者克里斯唐,關注科技金融和體育產業。歡迎行業交流,微信:Chris19910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