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

導讀

一桌佳餚配好牙,腰纏萬貫得有命花;賞一路風光要走得動,揀座金山還需有力氣拿......

生動的小段子,道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海量剛需,加持了保健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繁華之下,衍生亂象也在叢生。一個權健,擊碎了盛景。行業洗牌持續發酵,一個個高光企業,跌下價值神壇。

作為行業龍頭的健康元、海王生物,自然甘苦自知。面對市場萎靡、業績下降、資金壓力、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屢遭問詢等問題。想必兩位大佬,也驚訝於洗牌的發酵威力吧。如何避免更嚴重的衍生問題?如何調整盲目、激進的步伐?如何轉變粗放打法?連串疑問,考驗著朱保國、張思民的大智慧。

作者:寧小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個穿越式鏡頭,總能挑動無限味蕾。

相比之下,刀尖上的企業,話題就沉重許多。食品安全的高危紅線,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

這樣的敬畏感,來之不易,也是企業行業進階成熟的表現。不過,這注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的企業。

聚焦敏感的保健品業,上述話題感更加豐富,健康元、海王生物的身影尤顯亮眼。

先來看健康元。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元前身為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1997年收購海濱製藥,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控股麗珠醫藥集團,2003年更名為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拓展到保健品、原料藥和製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中成藥與化學制劑、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憑藉一款神品“太太口服液”,奠定保健品行業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創始人朱保國多次提及要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其在2018年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企業做成國內行業中最好、最強的公司。

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權健黑幕曝光,一場行業洗牌打破了朱保國的美好願景。同時,“太太牌”部分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伴隨監管層的管控力度。健康元迎來逆風時刻。

"

導讀

一桌佳餚配好牙,腰纏萬貫得有命花;賞一路風光要走得動,揀座金山還需有力氣拿......

生動的小段子,道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海量剛需,加持了保健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繁華之下,衍生亂象也在叢生。一個權健,擊碎了盛景。行業洗牌持續發酵,一個個高光企業,跌下價值神壇。

作為行業龍頭的健康元、海王生物,自然甘苦自知。面對市場萎靡、業績下降、資金壓力、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屢遭問詢等問題。想必兩位大佬,也驚訝於洗牌的發酵威力吧。如何避免更嚴重的衍生問題?如何調整盲目、激進的步伐?如何轉變粗放打法?連串疑問,考驗著朱保國、張思民的大智慧。

作者:寧小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個穿越式鏡頭,總能挑動無限味蕾。

相比之下,刀尖上的企業,話題就沉重許多。食品安全的高危紅線,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

這樣的敬畏感,來之不易,也是企業行業進階成熟的表現。不過,這注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的企業。

聚焦敏感的保健品業,上述話題感更加豐富,健康元、海王生物的身影尤顯亮眼。

先來看健康元。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元前身為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1997年收購海濱製藥,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控股麗珠醫藥集團,2003年更名為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拓展到保健品、原料藥和製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中成藥與化學制劑、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憑藉一款神品“太太口服液”,奠定保健品行業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創始人朱保國多次提及要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其在2018年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企業做成國內行業中最好、最強的公司。

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權健黑幕曝光,一場行業洗牌打破了朱保國的美好願景。同時,“太太牌”部分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伴隨監管層的管控力度。健康元迎來逆風時刻。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困局

公司的不景氣,最先體現在財務業績上。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健康元實現營收112.04億元,同比增長3.94%;實現歸母淨利潤6.99億元,同比下降67.21%,到了2019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3.05億元。

對此,公司解釋稱,2017 年,轉讓珠海維星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歸母淨利潤增加14.85 億元,導致2018年淨利潤下降。

這種說辭,顯然不能令市場滿意。有媒體報道指出,健康元確實業績不佳,保健業務不景氣才是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健康元保健品實現營收2.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4%;毛利率58.69%,比上年減少8.40%;營業成本8771.56萬元,比上年增加22.49%。

其中,太太美容口服液銷量612.55(萬支/萬盒/萬瓶),營業收入僅1880.52萬元,營業毛利為1326.39萬元。

2018年,健康元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化學制劑以及診斷試劑及設備分別實現營收34.47億元、52.55億元以及6.9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7%、10.93%、9.68%;而中藥、保健品分別實現營收15.47億元、2.0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4.64%、3.57%。

聚焦保健品業績,健康元解釋稱:2018年傳統渠道保健品市場整體疲軟,公司在品牌推廣、策劃、品牌基礎構建、新模式嘗試等方面投入較大。太太牌產品銷售欠佳的原因主要由於保健品業整體技術門檻低、毛利高,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所致。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問題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考量是,太太製藥曾委託廠家加工劣質阿膠糕,使其口碑下降,進而導致公司保健品業績不佳。

據媒體報道,部分藥店已不再進購太太相關產品,各大電商平臺也已搜索不到太太阿膠糕。

專業人士稱,長期以來,保健品市場缺乏規範的行業標準,且常涉及“傳銷”、“非法添加”、“製售假”等情況,整個保健品行業呈現一種零散狀態。問題堆積之下,產生了權健等一系列問題企業和產品,市場也在一次次亂象中,逐漸丟失消費信心。

轉移重心

顯然,保健品市場正在進入下行期,而健康元往期的不規範、不嚴謹之舉,也終於嚐到市場苦果。如何突破呢?

2019年後,健康元逐漸轉移業務重心,聚焦呼吸吸入製劑。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2月,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將嚴格區分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和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將珠海基地中的四個呼吸系統用藥,轉移至海濱基地項目。使珠海基地專注保健品和食品生產,海濱基地專注於化學制劑生產。

調整產品佈局後,珠海基地與海濱基地總投資,分別調減9.81億元、12.88億元。

在健康元看來,這兩個項目將大力支持健康元發展,預計珠海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11.93億元,淨利潤約2.7億元;海濱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25.7億元,淨利潤約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27日,公司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太太藥業,近日收到《藥品GMP證書》,且已累計投入約2671.71萬元,涉及生產車間的有非激素液體車間吸入溶液生產線,年產能為3000萬支,主要產品是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

同時,健康元在製劑業務方面的投入已初見成效。

根據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健康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35.29%;營業收入33.42億元,同比增11.05%。

健康元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壁壘高,公司是能夠按照更高標準吸入製劑審批路徑,獲得產品批准的國內第一家企業。公司的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是國內首個按照新4類獲批的吸入製劑,用於治療氣道阻塞性疾病有關的可逆性支氣管痙攣。未來有望憑藉價格優勢和先發優勢,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

客觀而言,上述動作踏準了一些行業風口,更利好於業務市場。遺憾的是,資本市場並沒有太大回響,濃厚的觀望態度頗具玩味感。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10048.72萬股,截至2019年6月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合計39.62萬股,比2018年年末驟降99%。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了擔憂:上述項目建設期間,公司在賬面資金充裕前提下,多次發佈募資公告,從募投項目涉及的產品進度看,有不少仍處於在研階段,獲批生產需等待1到3年,有的甚至更長。同時,達產和銷售也是一個不斷放量和博弈的過程。

"

導讀

一桌佳餚配好牙,腰纏萬貫得有命花;賞一路風光要走得動,揀座金山還需有力氣拿......

生動的小段子,道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海量剛需,加持了保健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繁華之下,衍生亂象也在叢生。一個權健,擊碎了盛景。行業洗牌持續發酵,一個個高光企業,跌下價值神壇。

作為行業龍頭的健康元、海王生物,自然甘苦自知。面對市場萎靡、業績下降、資金壓力、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屢遭問詢等問題。想必兩位大佬,也驚訝於洗牌的發酵威力吧。如何避免更嚴重的衍生問題?如何調整盲目、激進的步伐?如何轉變粗放打法?連串疑問,考驗著朱保國、張思民的大智慧。

作者:寧小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個穿越式鏡頭,總能挑動無限味蕾。

相比之下,刀尖上的企業,話題就沉重許多。食品安全的高危紅線,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

這樣的敬畏感,來之不易,也是企業行業進階成熟的表現。不過,這注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的企業。

聚焦敏感的保健品業,上述話題感更加豐富,健康元、海王生物的身影尤顯亮眼。

先來看健康元。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元前身為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1997年收購海濱製藥,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控股麗珠醫藥集團,2003年更名為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拓展到保健品、原料藥和製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中成藥與化學制劑、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憑藉一款神品“太太口服液”,奠定保健品行業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創始人朱保國多次提及要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其在2018年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企業做成國內行業中最好、最強的公司。

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權健黑幕曝光,一場行業洗牌打破了朱保國的美好願景。同時,“太太牌”部分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伴隨監管層的管控力度。健康元迎來逆風時刻。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困局

公司的不景氣,最先體現在財務業績上。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健康元實現營收112.04億元,同比增長3.94%;實現歸母淨利潤6.99億元,同比下降67.21%,到了2019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3.05億元。

對此,公司解釋稱,2017 年,轉讓珠海維星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歸母淨利潤增加14.85 億元,導致2018年淨利潤下降。

這種說辭,顯然不能令市場滿意。有媒體報道指出,健康元確實業績不佳,保健業務不景氣才是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健康元保健品實現營收2.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4%;毛利率58.69%,比上年減少8.40%;營業成本8771.56萬元,比上年增加22.49%。

其中,太太美容口服液銷量612.55(萬支/萬盒/萬瓶),營業收入僅1880.52萬元,營業毛利為1326.39萬元。

2018年,健康元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化學制劑以及診斷試劑及設備分別實現營收34.47億元、52.55億元以及6.9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7%、10.93%、9.68%;而中藥、保健品分別實現營收15.47億元、2.0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4.64%、3.57%。

聚焦保健品業績,健康元解釋稱:2018年傳統渠道保健品市場整體疲軟,公司在品牌推廣、策劃、品牌基礎構建、新模式嘗試等方面投入較大。太太牌產品銷售欠佳的原因主要由於保健品業整體技術門檻低、毛利高,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所致。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問題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考量是,太太製藥曾委託廠家加工劣質阿膠糕,使其口碑下降,進而導致公司保健品業績不佳。

據媒體報道,部分藥店已不再進購太太相關產品,各大電商平臺也已搜索不到太太阿膠糕。

專業人士稱,長期以來,保健品市場缺乏規範的行業標準,且常涉及“傳銷”、“非法添加”、“製售假”等情況,整個保健品行業呈現一種零散狀態。問題堆積之下,產生了權健等一系列問題企業和產品,市場也在一次次亂象中,逐漸丟失消費信心。

轉移重心

顯然,保健品市場正在進入下行期,而健康元往期的不規範、不嚴謹之舉,也終於嚐到市場苦果。如何突破呢?

2019年後,健康元逐漸轉移業務重心,聚焦呼吸吸入製劑。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2月,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將嚴格區分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和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將珠海基地中的四個呼吸系統用藥,轉移至海濱基地項目。使珠海基地專注保健品和食品生產,海濱基地專注於化學制劑生產。

調整產品佈局後,珠海基地與海濱基地總投資,分別調減9.81億元、12.88億元。

在健康元看來,這兩個項目將大力支持健康元發展,預計珠海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11.93億元,淨利潤約2.7億元;海濱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25.7億元,淨利潤約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27日,公司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太太藥業,近日收到《藥品GMP證書》,且已累計投入約2671.71萬元,涉及生產車間的有非激素液體車間吸入溶液生產線,年產能為3000萬支,主要產品是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

同時,健康元在製劑業務方面的投入已初見成效。

根據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健康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35.29%;營業收入33.42億元,同比增11.05%。

健康元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壁壘高,公司是能夠按照更高標準吸入製劑審批路徑,獲得產品批准的國內第一家企業。公司的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是國內首個按照新4類獲批的吸入製劑,用於治療氣道阻塞性疾病有關的可逆性支氣管痙攣。未來有望憑藉價格優勢和先發優勢,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

客觀而言,上述動作踏準了一些行業風口,更利好於業務市場。遺憾的是,資本市場並沒有太大回響,濃厚的觀望態度頗具玩味感。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10048.72萬股,截至2019年6月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合計39.62萬股,比2018年年末驟降99%。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了擔憂:上述項目建設期間,公司在賬面資金充裕前提下,多次發佈募資公告,從募投項目涉及的產品進度看,有不少仍處於在研階段,獲批生產需等待1到3年,有的甚至更長。同時,達產和銷售也是一個不斷放量和博弈的過程。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股東減持質押

看來,健康元業務狀況,看上去很美,實則處於尷尬的博弈階段。

由此產生的悲觀情緒,在股東層面也有鮮明體現。比如股東“無情”的減持質押。

2015年4月1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香港鴻信行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減持其持有的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鴻信行由福都投資有限公司持股0.1%、太太藥業持股99.9%。其中,朱保國是福都投資實際控制人,其母親劉苗擁有太太藥業100%股份。

對於這種“自家人”減持的行為,許多人士還是難以理解。

2017年11月10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總經理楊冬雲持有公司245萬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0.16%。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楊冬雲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減持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流通股份不超612,500股。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13日,健康元股東深圳市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向工商銀行深圳紅圍支行質押1.78億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9.19%,用於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

本次質押後,百業源投資累計質押的股份2.48億股,佔其所持有公司總股數的26.96%,佔公司總股本的12.81%。

百業源投資稱,質押健康元股份,主要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還款來源包括自有資金等。公司控股股東具備較強的資金償還能力,不存在可能引發平倉風險或被強制平倉的情形。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股權質押的風險不容小覷,許多企業出現危機,都是股東質押的衍生風險所致。比如泰禾地產的連鎖風險,再如有強大中信背書的中信國安集團,也在大規模質押中,陷入危機泥潭。

監管問詢

另一方面,急需資金轉型之下,健康元募資進程也頗為不順。

早在2016年11月,健康元出臺一份募集資金28.5億元的定增方案。這引發了證監會反饋意見:要求健康元說明近三年在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受到行政處罰的有關情況,並要求其30日內予以回覆。

對此,健康元發佈公告表示,爭取於2017年5月24日進行回覆。

最終,市場沒有等到回覆聲音,2017年5月12日,健康元宣佈終止近定增方案,改為配股募資不超過20億元,擬11.5 億元投向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建設項目,8.5 億元投向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

這種變通打法,實在有些小聰明之舉。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定增,配股融資存在認購率不足而發行失敗風險。另外,配股是原股東擁有新股的優先認購權,股東可參與認購,也可選擇放棄,但如果不認購又不及時離開,就會面臨經濟損失。

對於此次配股,健康元不可避免的又收到證監會問詢。

2017年7月20日,證監會要求健康元說明,在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尚有41.35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餘額 14.10 億元的情況下,本次配股融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017年8月8日,健康元發佈公告回覆稱,因業務涉及醫藥、保健品、食品等領域,對生產、流通、管理要求較高,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方面存在持續的購置、維修、改建需求,年支出金額較大。

"

導讀

一桌佳餚配好牙,腰纏萬貫得有命花;賞一路風光要走得動,揀座金山還需有力氣拿......

生動的小段子,道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海量剛需,加持了保健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繁華之下,衍生亂象也在叢生。一個權健,擊碎了盛景。行業洗牌持續發酵,一個個高光企業,跌下價值神壇。

作為行業龍頭的健康元、海王生物,自然甘苦自知。面對市場萎靡、業績下降、資金壓力、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屢遭問詢等問題。想必兩位大佬,也驚訝於洗牌的發酵威力吧。如何避免更嚴重的衍生問題?如何調整盲目、激進的步伐?如何轉變粗放打法?連串疑問,考驗著朱保國、張思民的大智慧。

作者:寧小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個穿越式鏡頭,總能挑動無限味蕾。

相比之下,刀尖上的企業,話題就沉重許多。食品安全的高危紅線,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

這樣的敬畏感,來之不易,也是企業行業進階成熟的表現。不過,這注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的企業。

聚焦敏感的保健品業,上述話題感更加豐富,健康元、海王生物的身影尤顯亮眼。

先來看健康元。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元前身為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1997年收購海濱製藥,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控股麗珠醫藥集團,2003年更名為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拓展到保健品、原料藥和製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中成藥與化學制劑、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憑藉一款神品“太太口服液”,奠定保健品行業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創始人朱保國多次提及要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其在2018年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企業做成國內行業中最好、最強的公司。

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權健黑幕曝光,一場行業洗牌打破了朱保國的美好願景。同時,“太太牌”部分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伴隨監管層的管控力度。健康元迎來逆風時刻。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困局

公司的不景氣,最先體現在財務業績上。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健康元實現營收112.04億元,同比增長3.94%;實現歸母淨利潤6.99億元,同比下降67.21%,到了2019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3.05億元。

對此,公司解釋稱,2017 年,轉讓珠海維星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歸母淨利潤增加14.85 億元,導致2018年淨利潤下降。

這種說辭,顯然不能令市場滿意。有媒體報道指出,健康元確實業績不佳,保健業務不景氣才是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健康元保健品實現營收2.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4%;毛利率58.69%,比上年減少8.40%;營業成本8771.56萬元,比上年增加22.49%。

其中,太太美容口服液銷量612.55(萬支/萬盒/萬瓶),營業收入僅1880.52萬元,營業毛利為1326.39萬元。

2018年,健康元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化學制劑以及診斷試劑及設備分別實現營收34.47億元、52.55億元以及6.9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7%、10.93%、9.68%;而中藥、保健品分別實現營收15.47億元、2.0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4.64%、3.57%。

聚焦保健品業績,健康元解釋稱:2018年傳統渠道保健品市場整體疲軟,公司在品牌推廣、策劃、品牌基礎構建、新模式嘗試等方面投入較大。太太牌產品銷售欠佳的原因主要由於保健品業整體技術門檻低、毛利高,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所致。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問題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考量是,太太製藥曾委託廠家加工劣質阿膠糕,使其口碑下降,進而導致公司保健品業績不佳。

據媒體報道,部分藥店已不再進購太太相關產品,各大電商平臺也已搜索不到太太阿膠糕。

專業人士稱,長期以來,保健品市場缺乏規範的行業標準,且常涉及“傳銷”、“非法添加”、“製售假”等情況,整個保健品行業呈現一種零散狀態。問題堆積之下,產生了權健等一系列問題企業和產品,市場也在一次次亂象中,逐漸丟失消費信心。

轉移重心

顯然,保健品市場正在進入下行期,而健康元往期的不規範、不嚴謹之舉,也終於嚐到市場苦果。如何突破呢?

2019年後,健康元逐漸轉移業務重心,聚焦呼吸吸入製劑。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2月,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將嚴格區分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和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將珠海基地中的四個呼吸系統用藥,轉移至海濱基地項目。使珠海基地專注保健品和食品生產,海濱基地專注於化學制劑生產。

調整產品佈局後,珠海基地與海濱基地總投資,分別調減9.81億元、12.88億元。

在健康元看來,這兩個項目將大力支持健康元發展,預計珠海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11.93億元,淨利潤約2.7億元;海濱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25.7億元,淨利潤約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27日,公司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太太藥業,近日收到《藥品GMP證書》,且已累計投入約2671.71萬元,涉及生產車間的有非激素液體車間吸入溶液生產線,年產能為3000萬支,主要產品是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

同時,健康元在製劑業務方面的投入已初見成效。

根據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健康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35.29%;營業收入33.42億元,同比增11.05%。

健康元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壁壘高,公司是能夠按照更高標準吸入製劑審批路徑,獲得產品批准的國內第一家企業。公司的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是國內首個按照新4類獲批的吸入製劑,用於治療氣道阻塞性疾病有關的可逆性支氣管痙攣。未來有望憑藉價格優勢和先發優勢,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

客觀而言,上述動作踏準了一些行業風口,更利好於業務市場。遺憾的是,資本市場並沒有太大回響,濃厚的觀望態度頗具玩味感。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10048.72萬股,截至2019年6月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合計39.62萬股,比2018年年末驟降99%。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了擔憂:上述項目建設期間,公司在賬面資金充裕前提下,多次發佈募資公告,從募投項目涉及的產品進度看,有不少仍處於在研階段,獲批生產需等待1到3年,有的甚至更長。同時,達產和銷售也是一個不斷放量和博弈的過程。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股東減持質押

看來,健康元業務狀況,看上去很美,實則處於尷尬的博弈階段。

由此產生的悲觀情緒,在股東層面也有鮮明體現。比如股東“無情”的減持質押。

2015年4月1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香港鴻信行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減持其持有的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鴻信行由福都投資有限公司持股0.1%、太太藥業持股99.9%。其中,朱保國是福都投資實際控制人,其母親劉苗擁有太太藥業100%股份。

對於這種“自家人”減持的行為,許多人士還是難以理解。

2017年11月10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總經理楊冬雲持有公司245萬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0.16%。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楊冬雲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減持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流通股份不超612,500股。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13日,健康元股東深圳市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向工商銀行深圳紅圍支行質押1.78億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9.19%,用於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

本次質押後,百業源投資累計質押的股份2.48億股,佔其所持有公司總股數的26.96%,佔公司總股本的12.81%。

百業源投資稱,質押健康元股份,主要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還款來源包括自有資金等。公司控股股東具備較強的資金償還能力,不存在可能引發平倉風險或被強制平倉的情形。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股權質押的風險不容小覷,許多企業出現危機,都是股東質押的衍生風險所致。比如泰禾地產的連鎖風險,再如有強大中信背書的中信國安集團,也在大規模質押中,陷入危機泥潭。

監管問詢

另一方面,急需資金轉型之下,健康元募資進程也頗為不順。

早在2016年11月,健康元出臺一份募集資金28.5億元的定增方案。這引發了證監會反饋意見:要求健康元說明近三年在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受到行政處罰的有關情況,並要求其30日內予以回覆。

對此,健康元發佈公告表示,爭取於2017年5月24日進行回覆。

最終,市場沒有等到回覆聲音,2017年5月12日,健康元宣佈終止近定增方案,改為配股募資不超過20億元,擬11.5 億元投向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建設項目,8.5 億元投向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

這種變通打法,實在有些小聰明之舉。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定增,配股融資存在認購率不足而發行失敗風險。另外,配股是原股東擁有新股的優先認購權,股東可參與認購,也可選擇放棄,但如果不認購又不及時離開,就會面臨經濟損失。

對於此次配股,健康元不可避免的又收到證監會問詢。

2017年7月20日,證監會要求健康元說明,在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尚有41.35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餘額 14.10 億元的情況下,本次配股融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017年8月8日,健康元發佈公告回覆稱,因業務涉及醫藥、保健品、食品等領域,對生產、流通、管理要求較高,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方面存在持續的購置、維修、改建需求,年支出金額較大。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環境汙染

至於敏感的環保問題,健康元稱報告期內,公司未發生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及環境糾紛事件,未受到相關環境保護行政處罰。

不過,在多次問詢下,健康元終於對此做了詳細真實的披露。

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6年,健康元旗下5家子公司涉及11項環保行政處罰事件。

被處罰事由包括排放水汙染物超標、生產線未辦理環評審批、違反規定設置排汙口,以及生產廢水溢流到廠界外無防滲漏的渠道,造成環境汙染等。這5家公司除被責令整改外,還分別繳納罰金2萬元至39萬元。

此外,健康元寧夏新北江、寧夏福興2家子公司,分別涉及5起安全生產事件,包括火災事件、傷害事件、爆炸事件及相關建設項目未提交試生產重新備案申請,仍在繼續進行試生產等問題。

對於上述處罰,健康元表示,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的行政處罰,不屬於重大行政處罰,且涉及的下屬企業最近年度收入、淨利潤佔公司近年整體收入、淨利潤的比例較小,對公司業績經營影響也較小。

值得強調的是,除了環保問題,健康元旗下子公司還涉及多起訴訟。

相關資料顯示,健康元子公司焦作健康元、新鄉海濱藥業有限公司、珠海保稅區麗珠合成製藥、麗珠集團福州福興醫藥、麗珠集團麗珠製藥廠、珠海麗珠試劑等存在合同糾紛、勞動糾紛。

簡單梳理之下,行業龍頭健康元的問題,還真是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保健品業務變局之下,健康元的市場業績正面臨多維挑戰。同時,無論是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還是珠海、海濱兩基地的分化建設,都處關鍵培育期,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股東的減持質押和環保、訴訟問題的多維纏身,加之募資渠道的不通暢,都為健康元的轉型帶來變數。

類似的變數情況,也表現在海王生物身上。

無獨有偶

公開資料顯示,海王生物成立於1989年,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業務覆蓋醫藥健康產品研發、製造、醫藥物流、連鎖藥店、互聯網、大健康等全產業鏈。

2016年,海王生物開展國際合作,拓展精準醫療服務領域。2018年,其銷售規模已近600億元,員工達三萬人。

如此體量規模,少不了當家人——張思民的資本運作。

相關數據顯示,1988年張思民下海前往深圳創業,依靠保健品“金牡蠣”,淘到第一桶金。

1998年,海王生物成功上市後,張思民開始在資本市場大顯身手。

一個著名案例是,海王生物曾用3.5億元,投資北京巨能公司的“巨能鈣”項目,預計三年實現利潤1.59億元。

可是,2004年,巨能鈣被曝出過氧化氫超標,海王生物的這筆交易最終虧損2848萬元。

不過,2009年下半年,張思民終於迎來好運。海王生物抓住“抗流感”大勢,生產抗流感疫苗,股價大漲近200%。

2017年1月,國家提出“兩票”之後,嗅覺靈敏的張思民又抓住時機,提出陽光集中採購,還定下營收500億元目標。

彼時,公司財報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營收136.06億元,距500億元目標差364億元。若要完成指標,2017年公司營收增長必須達到267.65%。

顯然,這是個大挑戰。關鍵時刻,海王生物在主營業務保健品上,又爆發了產品質量問題。

2017年7月4日,食藥監總局發佈通告稱,杭州海王星辰健康藥房濱盛路店,銷售的標稱杭州海王生物工程委託江蘇海王健康生物科技生產的海王牌鈣加維D咀嚼片,大腸菌群檢出值為2.3MPN/g,比標準規定(不超過0.92MPN/g)高出1.5倍。

頻繁併購

簡單梳理,不難發現,伴隨高速發展,海王星辰也有不少冒險激進打法。一個更鮮明體現,即是其頻繁的併購動作。

上市之初,以醫藥保健品製造為主業的海王生物,通過頻繁併購謀求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共併購78家企業,每年分別併購19家、25家、34家。

只是,頻繁併購的背後是諸多負面效應。

首先是商譽飆升

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4.77億元,2017年末,其賬面商譽價值飆升至35.4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44%。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已達39.18億元,佔期末淨資產的65.88%。

且2018年,公司資產減值3.35億元,主要為海王生物對山東康諾盛醫藥有限公司等10家標的公司,相關商譽計提減值準備2.6億元。

其次是費用高增

數據顯示,2018年,海王生物期間費用率為10.1%,較上年升高1.2%。期間費用合計達38.9億,同比上升74.6%。

其中,2018年,海王生物銷售費用為17.71億元,同比增長41.90%;管理費用為11.75億元,同比增長91.46%;財務費用為9.04億元,同比增長184.28%。

同時,公司營業成本333.4億元,同比增長56.2%,高於營業收入53.9%的增速,導致毛利率下降1.3%。經營性現金流近兩期均為負,本期為-11.4億,上期為-24.3億。

再次,是沉重的資金壓力。

近三年來,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2016年末至2018年末,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4.72%、79.05%、82.69%。

而同類型醫藥企業,如中國醫藥、瑞康醫藥、九州通等,其資產負債率均低於70%。

並且,從2017年底開始,公司有息負債規模持續增加,且以短期借款為主。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有息負債規模高達130.69億元,其中,短期借款約87.49億元,較2017年年末翻了一番。

據媒體報道,2018年海王生物的應收賬款較上年末增加49.41億元,存貨增加6.2億元。同期,對上游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僅增加7.3億元。

對此,有醫藥分析師表示,醫藥商業企業上游是生產企業,下游是醫院等終端機構。商業企業往往需要承擔資金墊付功能。這個行業普遍有回款週期長、庫存商品佔用大等特點。

不過,相比行業,海王生物快速增加的應收賬款,還是隱藏不少風險,尤其是伴隨負債規模的持續高企,對企業資金鍊產生不小影響,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此外,公司還存在增收不增利狀況。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6.06億元、249.4億元、383.81億元,平均增長率達53.19%。

可是,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淨利率分別為3.67%、3.29%、1.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分別為4.04億元、6.95億元、8925.86萬元;其扣非後歸母淨利同比增速分別為197.79%、71.97%、-87.16%。

並且,2019年一季度,海王生物實現營業總收入105.5億元,同比增長14.6%;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3億元,同比下降13.5%。

這些數據均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在惡化。

種種利空之下,公司的資金狀況也自然好不到哪去。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4.97億元、-24.33億元、-11.35億元。

並且,2018年年末,海王生物的貨幣資金僅有40.89億元,其中有28.11億元處於受限狀態,主要是銀行(票據)融資形成的保證金。

到2019年一季度,公司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為6945萬元,投資活動淨現金流為-1.2億元,而且公司短期債務達到6.0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1.46億元。資料顯示,海王集團共持有海王生物12.16億股股份,約佔總股本的44.03%。其中,約12.14億股已經進行質押,股權質押比例高達99.83%。

"

導讀

一桌佳餚配好牙,腰纏萬貫得有命花;賞一路風光要走得動,揀座金山還需有力氣拿......

生動的小段子,道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海量剛需,加持了保健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繁華之下,衍生亂象也在叢生。一個權健,擊碎了盛景。行業洗牌持續發酵,一個個高光企業,跌下價值神壇。

作為行業龍頭的健康元、海王生物,自然甘苦自知。面對市場萎靡、業績下降、資金壓力、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屢遭問詢等問題。想必兩位大佬,也驚訝於洗牌的發酵威力吧。如何避免更嚴重的衍生問題?如何調整盲目、激進的步伐?如何轉變粗放打法?連串疑問,考驗著朱保國、張思民的大智慧。

作者:寧小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個穿越式鏡頭,總能挑動無限味蕾。

相比之下,刀尖上的企業,話題就沉重許多。食品安全的高危紅線,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

這樣的敬畏感,來之不易,也是企業行業進階成熟的表現。不過,這注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的企業。

聚焦敏感的保健品業,上述話題感更加豐富,健康元、海王生物的身影尤顯亮眼。

先來看健康元。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元前身為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1997年收購海濱製藥,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控股麗珠醫藥集團,2003年更名為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拓展到保健品、原料藥和製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中成藥與化學制劑、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憑藉一款神品“太太口服液”,奠定保健品行業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創始人朱保國多次提及要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其在2018年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企業做成國內行業中最好、最強的公司。

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權健黑幕曝光,一場行業洗牌打破了朱保國的美好願景。同時,“太太牌”部分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伴隨監管層的管控力度。健康元迎來逆風時刻。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困局

公司的不景氣,最先體現在財務業績上。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健康元實現營收112.04億元,同比增長3.94%;實現歸母淨利潤6.99億元,同比下降67.21%,到了2019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3.05億元。

對此,公司解釋稱,2017 年,轉讓珠海維星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歸母淨利潤增加14.85 億元,導致2018年淨利潤下降。

這種說辭,顯然不能令市場滿意。有媒體報道指出,健康元確實業績不佳,保健業務不景氣才是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健康元保健品實現營收2.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4%;毛利率58.69%,比上年減少8.40%;營業成本8771.56萬元,比上年增加22.49%。

其中,太太美容口服液銷量612.55(萬支/萬盒/萬瓶),營業收入僅1880.52萬元,營業毛利為1326.39萬元。

2018年,健康元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化學制劑以及診斷試劑及設備分別實現營收34.47億元、52.55億元以及6.9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7%、10.93%、9.68%;而中藥、保健品分別實現營收15.47億元、2.0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4.64%、3.57%。

聚焦保健品業績,健康元解釋稱:2018年傳統渠道保健品市場整體疲軟,公司在品牌推廣、策劃、品牌基礎構建、新模式嘗試等方面投入較大。太太牌產品銷售欠佳的原因主要由於保健品業整體技術門檻低、毛利高,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所致。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問題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考量是,太太製藥曾委託廠家加工劣質阿膠糕,使其口碑下降,進而導致公司保健品業績不佳。

據媒體報道,部分藥店已不再進購太太相關產品,各大電商平臺也已搜索不到太太阿膠糕。

專業人士稱,長期以來,保健品市場缺乏規範的行業標準,且常涉及“傳銷”、“非法添加”、“製售假”等情況,整個保健品行業呈現一種零散狀態。問題堆積之下,產生了權健等一系列問題企業和產品,市場也在一次次亂象中,逐漸丟失消費信心。

轉移重心

顯然,保健品市場正在進入下行期,而健康元往期的不規範、不嚴謹之舉,也終於嚐到市場苦果。如何突破呢?

2019年後,健康元逐漸轉移業務重心,聚焦呼吸吸入製劑。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2月,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將嚴格區分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和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將珠海基地中的四個呼吸系統用藥,轉移至海濱基地項目。使珠海基地專注保健品和食品生產,海濱基地專注於化學制劑生產。

調整產品佈局後,珠海基地與海濱基地總投資,分別調減9.81億元、12.88億元。

在健康元看來,這兩個項目將大力支持健康元發展,預計珠海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11.93億元,淨利潤約2.7億元;海濱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25.7億元,淨利潤約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27日,公司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太太藥業,近日收到《藥品GMP證書》,且已累計投入約2671.71萬元,涉及生產車間的有非激素液體車間吸入溶液生產線,年產能為3000萬支,主要產品是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

同時,健康元在製劑業務方面的投入已初見成效。

根據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健康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35.29%;營業收入33.42億元,同比增11.05%。

健康元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壁壘高,公司是能夠按照更高標準吸入製劑審批路徑,獲得產品批准的國內第一家企業。公司的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是國內首個按照新4類獲批的吸入製劑,用於治療氣道阻塞性疾病有關的可逆性支氣管痙攣。未來有望憑藉價格優勢和先發優勢,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

客觀而言,上述動作踏準了一些行業風口,更利好於業務市場。遺憾的是,資本市場並沒有太大回響,濃厚的觀望態度頗具玩味感。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10048.72萬股,截至2019年6月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合計39.62萬股,比2018年年末驟降99%。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了擔憂:上述項目建設期間,公司在賬面資金充裕前提下,多次發佈募資公告,從募投項目涉及的產品進度看,有不少仍處於在研階段,獲批生產需等待1到3年,有的甚至更長。同時,達產和銷售也是一個不斷放量和博弈的過程。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股東減持質押

看來,健康元業務狀況,看上去很美,實則處於尷尬的博弈階段。

由此產生的悲觀情緒,在股東層面也有鮮明體現。比如股東“無情”的減持質押。

2015年4月1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香港鴻信行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減持其持有的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鴻信行由福都投資有限公司持股0.1%、太太藥業持股99.9%。其中,朱保國是福都投資實際控制人,其母親劉苗擁有太太藥業100%股份。

對於這種“自家人”減持的行為,許多人士還是難以理解。

2017年11月10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總經理楊冬雲持有公司245萬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0.16%。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楊冬雲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減持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流通股份不超612,500股。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13日,健康元股東深圳市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向工商銀行深圳紅圍支行質押1.78億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9.19%,用於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

本次質押後,百業源投資累計質押的股份2.48億股,佔其所持有公司總股數的26.96%,佔公司總股本的12.81%。

百業源投資稱,質押健康元股份,主要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還款來源包括自有資金等。公司控股股東具備較強的資金償還能力,不存在可能引發平倉風險或被強制平倉的情形。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股權質押的風險不容小覷,許多企業出現危機,都是股東質押的衍生風險所致。比如泰禾地產的連鎖風險,再如有強大中信背書的中信國安集團,也在大規模質押中,陷入危機泥潭。

監管問詢

另一方面,急需資金轉型之下,健康元募資進程也頗為不順。

早在2016年11月,健康元出臺一份募集資金28.5億元的定增方案。這引發了證監會反饋意見:要求健康元說明近三年在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受到行政處罰的有關情況,並要求其30日內予以回覆。

對此,健康元發佈公告表示,爭取於2017年5月24日進行回覆。

最終,市場沒有等到回覆聲音,2017年5月12日,健康元宣佈終止近定增方案,改為配股募資不超過20億元,擬11.5 億元投向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建設項目,8.5 億元投向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

這種變通打法,實在有些小聰明之舉。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定增,配股融資存在認購率不足而發行失敗風險。另外,配股是原股東擁有新股的優先認購權,股東可參與認購,也可選擇放棄,但如果不認購又不及時離開,就會面臨經濟損失。

對於此次配股,健康元不可避免的又收到證監會問詢。

2017年7月20日,證監會要求健康元說明,在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尚有41.35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餘額 14.10 億元的情況下,本次配股融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017年8月8日,健康元發佈公告回覆稱,因業務涉及醫藥、保健品、食品等領域,對生產、流通、管理要求較高,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方面存在持續的購置、維修、改建需求,年支出金額較大。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環境汙染

至於敏感的環保問題,健康元稱報告期內,公司未發生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及環境糾紛事件,未受到相關環境保護行政處罰。

不過,在多次問詢下,健康元終於對此做了詳細真實的披露。

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6年,健康元旗下5家子公司涉及11項環保行政處罰事件。

被處罰事由包括排放水汙染物超標、生產線未辦理環評審批、違反規定設置排汙口,以及生產廢水溢流到廠界外無防滲漏的渠道,造成環境汙染等。這5家公司除被責令整改外,還分別繳納罰金2萬元至39萬元。

此外,健康元寧夏新北江、寧夏福興2家子公司,分別涉及5起安全生產事件,包括火災事件、傷害事件、爆炸事件及相關建設項目未提交試生產重新備案申請,仍在繼續進行試生產等問題。

對於上述處罰,健康元表示,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的行政處罰,不屬於重大行政處罰,且涉及的下屬企業最近年度收入、淨利潤佔公司近年整體收入、淨利潤的比例較小,對公司業績經營影響也較小。

值得強調的是,除了環保問題,健康元旗下子公司還涉及多起訴訟。

相關資料顯示,健康元子公司焦作健康元、新鄉海濱藥業有限公司、珠海保稅區麗珠合成製藥、麗珠集團福州福興醫藥、麗珠集團麗珠製藥廠、珠海麗珠試劑等存在合同糾紛、勞動糾紛。

簡單梳理之下,行業龍頭健康元的問題,還真是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保健品業務變局之下,健康元的市場業績正面臨多維挑戰。同時,無論是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還是珠海、海濱兩基地的分化建設,都處關鍵培育期,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股東的減持質押和環保、訴訟問題的多維纏身,加之募資渠道的不通暢,都為健康元的轉型帶來變數。

類似的變數情況,也表現在海王生物身上。

無獨有偶

公開資料顯示,海王生物成立於1989年,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業務覆蓋醫藥健康產品研發、製造、醫藥物流、連鎖藥店、互聯網、大健康等全產業鏈。

2016年,海王生物開展國際合作,拓展精準醫療服務領域。2018年,其銷售規模已近600億元,員工達三萬人。

如此體量規模,少不了當家人——張思民的資本運作。

相關數據顯示,1988年張思民下海前往深圳創業,依靠保健品“金牡蠣”,淘到第一桶金。

1998年,海王生物成功上市後,張思民開始在資本市場大顯身手。

一個著名案例是,海王生物曾用3.5億元,投資北京巨能公司的“巨能鈣”項目,預計三年實現利潤1.59億元。

可是,2004年,巨能鈣被曝出過氧化氫超標,海王生物的這筆交易最終虧損2848萬元。

不過,2009年下半年,張思民終於迎來好運。海王生物抓住“抗流感”大勢,生產抗流感疫苗,股價大漲近200%。

2017年1月,國家提出“兩票”之後,嗅覺靈敏的張思民又抓住時機,提出陽光集中採購,還定下營收500億元目標。

彼時,公司財報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營收136.06億元,距500億元目標差364億元。若要完成指標,2017年公司營收增長必須達到267.65%。

顯然,這是個大挑戰。關鍵時刻,海王生物在主營業務保健品上,又爆發了產品質量問題。

2017年7月4日,食藥監總局發佈通告稱,杭州海王星辰健康藥房濱盛路店,銷售的標稱杭州海王生物工程委託江蘇海王健康生物科技生產的海王牌鈣加維D咀嚼片,大腸菌群檢出值為2.3MPN/g,比標準規定(不超過0.92MPN/g)高出1.5倍。

頻繁併購

簡單梳理,不難發現,伴隨高速發展,海王星辰也有不少冒險激進打法。一個更鮮明體現,即是其頻繁的併購動作。

上市之初,以醫藥保健品製造為主業的海王生物,通過頻繁併購謀求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共併購78家企業,每年分別併購19家、25家、34家。

只是,頻繁併購的背後是諸多負面效應。

首先是商譽飆升

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4.77億元,2017年末,其賬面商譽價值飆升至35.4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44%。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已達39.18億元,佔期末淨資產的65.88%。

且2018年,公司資產減值3.35億元,主要為海王生物對山東康諾盛醫藥有限公司等10家標的公司,相關商譽計提減值準備2.6億元。

其次是費用高增

數據顯示,2018年,海王生物期間費用率為10.1%,較上年升高1.2%。期間費用合計達38.9億,同比上升74.6%。

其中,2018年,海王生物銷售費用為17.71億元,同比增長41.90%;管理費用為11.75億元,同比增長91.46%;財務費用為9.04億元,同比增長184.28%。

同時,公司營業成本333.4億元,同比增長56.2%,高於營業收入53.9%的增速,導致毛利率下降1.3%。經營性現金流近兩期均為負,本期為-11.4億,上期為-24.3億。

再次,是沉重的資金壓力。

近三年來,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2016年末至2018年末,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4.72%、79.05%、82.69%。

而同類型醫藥企業,如中國醫藥、瑞康醫藥、九州通等,其資產負債率均低於70%。

並且,從2017年底開始,公司有息負債規模持續增加,且以短期借款為主。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有息負債規模高達130.69億元,其中,短期借款約87.49億元,較2017年年末翻了一番。

據媒體報道,2018年海王生物的應收賬款較上年末增加49.41億元,存貨增加6.2億元。同期,對上游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僅增加7.3億元。

對此,有醫藥分析師表示,醫藥商業企業上游是生產企業,下游是醫院等終端機構。商業企業往往需要承擔資金墊付功能。這個行業普遍有回款週期長、庫存商品佔用大等特點。

不過,相比行業,海王生物快速增加的應收賬款,還是隱藏不少風險,尤其是伴隨負債規模的持續高企,對企業資金鍊產生不小影響,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此外,公司還存在增收不增利狀況。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6.06億元、249.4億元、383.81億元,平均增長率達53.19%。

可是,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淨利率分別為3.67%、3.29%、1.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分別為4.04億元、6.95億元、8925.86萬元;其扣非後歸母淨利同比增速分別為197.79%、71.97%、-87.16%。

並且,2019年一季度,海王生物實現營業總收入105.5億元,同比增長14.6%;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3億元,同比下降13.5%。

這些數據均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在惡化。

種種利空之下,公司的資金狀況也自然好不到哪去。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4.97億元、-24.33億元、-11.35億元。

並且,2018年年末,海王生物的貨幣資金僅有40.89億元,其中有28.11億元處於受限狀態,主要是銀行(票據)融資形成的保證金。

到2019年一季度,公司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為6945萬元,投資活動淨現金流為-1.2億元,而且公司短期債務達到6.0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1.46億元。資料顯示,海王集團共持有海王生物12.16億股股份,約佔總股本的44.03%。其中,約12.14億股已經進行質押,股權質押比例高達99.83%。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頻頻問詢

海王生物的財務隱患,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

相關資料顯示,2002年,因未及時預警或預虧,海王生物收到深交所公開譴責,此後在2003年、2007年、2014年至2017年,又多次收到監管部門的問詢。

2019年5月30日,海王生物又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要求海王生物對短期借款大幅增加原因、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值、是否存在短融長投行為等關鍵問題作出解釋,並要求海王生物說明是否存在債務償付風險。

對此,海王生物回覆表示,短期借款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銷售規模擴大,從銀行借款及票據融資增加所致。公司融資工作準備充分,融資渠道和能力穩定,足以覆蓋2019年剛性兌付規模(不超過17.87億元),所面臨的債務償付風險可控。

後遺症隱憂

以此來看,相比外界擔憂,海王生物自身仍感覺良好。分析人士指出,對於資金壓力、償債風險,海王生物更多依仗與銀行良好的信貸關係,頻頻發債。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海王生物定增30億元,由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全額認購,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2017年開始,海王生物累計發行各項長期債務,募資總額約為46.32億元。

2019年4月11日,海王生物披露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公司擬定增募資25億元。

海王生物表示,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本次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20%,即不超5.53億股。本次定增扣除發行費用後,10億元用於償還銀行借款,1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並且,此次非公開發行的發行對象為,包括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其中,海王集團擬認購金額1億元至5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這次定增沒有募投項目,只是為還債,這部分資本的效益無從談起。而且是擬在股價低位增發,對原有投資者的稀釋攤薄效應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子公司也急需大量資金支持。

2019年6月29日,海王生物發佈為控股子公司提供擔保實施情況的公告,經股東大會審批,公司近期為旗下近17家公司,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申請綜合授信額度等事項提供了擔保。

這17家子公司申請綜合授信,以及海王生物承擔連帶責任擔保合計21筆,總授信融資額度為12.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這21筆授信擔保中,最大金額為山東海王,向齊魯銀行申請綜合授信額度不超2.6億元,海王生物為其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有行業分析師表示,海王生物及其子公司多筆融資,凸顯公司目前資金壓力較大,尤其在債務槓桿已高於同業基礎上,現金流已無法滿足公司日常運營,只能持續融資,這也造成公司槓桿率將繼續攀高。

關聯交易

顯然,海王生物資金壓力不小。甚至由此引發了一些違規動作。比如關聯交易。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及2017年前,海王生物前五大供應商除貿易公司外,均為知名藥企。

可是,2018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發生變化,新增深圳市全藥網藥業有限公司、河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為公司第二、第三、第五大供應商。

這些供應商,均與海王生物關係密切。

據天眼查顯示,深圳市全藥網藥業有限公司為公司控股股東孫公司;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為海王生物子公司;而河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與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關係密切。

這也引發了輿論質疑:海王生物通過關聯交易,與上述關聯方構成了交易資金閉環模式。

"

導讀

一桌佳餚配好牙,腰纏萬貫得有命花;賞一路風光要走得動,揀座金山還需有力氣拿......

生動的小段子,道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海量剛需,加持了保健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繁華之下,衍生亂象也在叢生。一個權健,擊碎了盛景。行業洗牌持續發酵,一個個高光企業,跌下價值神壇。

作為行業龍頭的健康元、海王生物,自然甘苦自知。面對市場萎靡、業績下降、資金壓力、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屢遭問詢等問題。想必兩位大佬,也驚訝於洗牌的發酵威力吧。如何避免更嚴重的衍生問題?如何調整盲目、激進的步伐?如何轉變粗放打法?連串疑問,考驗著朱保國、張思民的大智慧。

作者:寧小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個穿越式鏡頭,總能挑動無限味蕾。

相比之下,刀尖上的企業,話題就沉重許多。食品安全的高危紅線,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

這樣的敬畏感,來之不易,也是企業行業進階成熟的表現。不過,這注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的企業。

聚焦敏感的保健品業,上述話題感更加豐富,健康元、海王生物的身影尤顯亮眼。

先來看健康元。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元前身為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1997年收購海濱製藥,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控股麗珠醫藥集團,2003年更名為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拓展到保健品、原料藥和製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中成藥與化學制劑、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憑藉一款神品“太太口服液”,奠定保健品行業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創始人朱保國多次提及要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其在2018年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企業做成國內行業中最好、最強的公司。

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權健黑幕曝光,一場行業洗牌打破了朱保國的美好願景。同時,“太太牌”部分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伴隨監管層的管控力度。健康元迎來逆風時刻。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困局

公司的不景氣,最先體現在財務業績上。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健康元實現營收112.04億元,同比增長3.94%;實現歸母淨利潤6.99億元,同比下降67.21%,到了2019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3.05億元。

對此,公司解釋稱,2017 年,轉讓珠海維星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歸母淨利潤增加14.85 億元,導致2018年淨利潤下降。

這種說辭,顯然不能令市場滿意。有媒體報道指出,健康元確實業績不佳,保健業務不景氣才是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健康元保健品實現營收2.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4%;毛利率58.69%,比上年減少8.40%;營業成本8771.56萬元,比上年增加22.49%。

其中,太太美容口服液銷量612.55(萬支/萬盒/萬瓶),營業收入僅1880.52萬元,營業毛利為1326.39萬元。

2018年,健康元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化學制劑以及診斷試劑及設備分別實現營收34.47億元、52.55億元以及6.9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7%、10.93%、9.68%;而中藥、保健品分別實現營收15.47億元、2.0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4.64%、3.57%。

聚焦保健品業績,健康元解釋稱:2018年傳統渠道保健品市場整體疲軟,公司在品牌推廣、策劃、品牌基礎構建、新模式嘗試等方面投入較大。太太牌產品銷售欠佳的原因主要由於保健品業整體技術門檻低、毛利高,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所致。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問題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考量是,太太製藥曾委託廠家加工劣質阿膠糕,使其口碑下降,進而導致公司保健品業績不佳。

據媒體報道,部分藥店已不再進購太太相關產品,各大電商平臺也已搜索不到太太阿膠糕。

專業人士稱,長期以來,保健品市場缺乏規範的行業標準,且常涉及“傳銷”、“非法添加”、“製售假”等情況,整個保健品行業呈現一種零散狀態。問題堆積之下,產生了權健等一系列問題企業和產品,市場也在一次次亂象中,逐漸丟失消費信心。

轉移重心

顯然,保健品市場正在進入下行期,而健康元往期的不規範、不嚴謹之舉,也終於嚐到市場苦果。如何突破呢?

2019年後,健康元逐漸轉移業務重心,聚焦呼吸吸入製劑。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2月,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將嚴格區分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和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將珠海基地中的四個呼吸系統用藥,轉移至海濱基地項目。使珠海基地專注保健品和食品生產,海濱基地專注於化學制劑生產。

調整產品佈局後,珠海基地與海濱基地總投資,分別調減9.81億元、12.88億元。

在健康元看來,這兩個項目將大力支持健康元發展,預計珠海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11.93億元,淨利潤約2.7億元;海濱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25.7億元,淨利潤約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27日,公司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太太藥業,近日收到《藥品GMP證書》,且已累計投入約2671.71萬元,涉及生產車間的有非激素液體車間吸入溶液生產線,年產能為3000萬支,主要產品是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

同時,健康元在製劑業務方面的投入已初見成效。

根據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健康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35.29%;營業收入33.42億元,同比增11.05%。

健康元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壁壘高,公司是能夠按照更高標準吸入製劑審批路徑,獲得產品批准的國內第一家企業。公司的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是國內首個按照新4類獲批的吸入製劑,用於治療氣道阻塞性疾病有關的可逆性支氣管痙攣。未來有望憑藉價格優勢和先發優勢,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

客觀而言,上述動作踏準了一些行業風口,更利好於業務市場。遺憾的是,資本市場並沒有太大回響,濃厚的觀望態度頗具玩味感。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10048.72萬股,截至2019年6月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合計39.62萬股,比2018年年末驟降99%。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了擔憂:上述項目建設期間,公司在賬面資金充裕前提下,多次發佈募資公告,從募投項目涉及的產品進度看,有不少仍處於在研階段,獲批生產需等待1到3年,有的甚至更長。同時,達產和銷售也是一個不斷放量和博弈的過程。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股東減持質押

看來,健康元業務狀況,看上去很美,實則處於尷尬的博弈階段。

由此產生的悲觀情緒,在股東層面也有鮮明體現。比如股東“無情”的減持質押。

2015年4月1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香港鴻信行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減持其持有的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鴻信行由福都投資有限公司持股0.1%、太太藥業持股99.9%。其中,朱保國是福都投資實際控制人,其母親劉苗擁有太太藥業100%股份。

對於這種“自家人”減持的行為,許多人士還是難以理解。

2017年11月10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總經理楊冬雲持有公司245萬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0.16%。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楊冬雲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減持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流通股份不超612,500股。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13日,健康元股東深圳市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向工商銀行深圳紅圍支行質押1.78億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9.19%,用於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

本次質押後,百業源投資累計質押的股份2.48億股,佔其所持有公司總股數的26.96%,佔公司總股本的12.81%。

百業源投資稱,質押健康元股份,主要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還款來源包括自有資金等。公司控股股東具備較強的資金償還能力,不存在可能引發平倉風險或被強制平倉的情形。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股權質押的風險不容小覷,許多企業出現危機,都是股東質押的衍生風險所致。比如泰禾地產的連鎖風險,再如有強大中信背書的中信國安集團,也在大規模質押中,陷入危機泥潭。

監管問詢

另一方面,急需資金轉型之下,健康元募資進程也頗為不順。

早在2016年11月,健康元出臺一份募集資金28.5億元的定增方案。這引發了證監會反饋意見:要求健康元說明近三年在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受到行政處罰的有關情況,並要求其30日內予以回覆。

對此,健康元發佈公告表示,爭取於2017年5月24日進行回覆。

最終,市場沒有等到回覆聲音,2017年5月12日,健康元宣佈終止近定增方案,改為配股募資不超過20億元,擬11.5 億元投向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建設項目,8.5 億元投向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

這種變通打法,實在有些小聰明之舉。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定增,配股融資存在認購率不足而發行失敗風險。另外,配股是原股東擁有新股的優先認購權,股東可參與認購,也可選擇放棄,但如果不認購又不及時離開,就會面臨經濟損失。

對於此次配股,健康元不可避免的又收到證監會問詢。

2017年7月20日,證監會要求健康元說明,在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尚有41.35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餘額 14.10 億元的情況下,本次配股融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017年8月8日,健康元發佈公告回覆稱,因業務涉及醫藥、保健品、食品等領域,對生產、流通、管理要求較高,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方面存在持續的購置、維修、改建需求,年支出金額較大。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環境汙染

至於敏感的環保問題,健康元稱報告期內,公司未發生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及環境糾紛事件,未受到相關環境保護行政處罰。

不過,在多次問詢下,健康元終於對此做了詳細真實的披露。

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6年,健康元旗下5家子公司涉及11項環保行政處罰事件。

被處罰事由包括排放水汙染物超標、生產線未辦理環評審批、違反規定設置排汙口,以及生產廢水溢流到廠界外無防滲漏的渠道,造成環境汙染等。這5家公司除被責令整改外,還分別繳納罰金2萬元至39萬元。

此外,健康元寧夏新北江、寧夏福興2家子公司,分別涉及5起安全生產事件,包括火災事件、傷害事件、爆炸事件及相關建設項目未提交試生產重新備案申請,仍在繼續進行試生產等問題。

對於上述處罰,健康元表示,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的行政處罰,不屬於重大行政處罰,且涉及的下屬企業最近年度收入、淨利潤佔公司近年整體收入、淨利潤的比例較小,對公司業績經營影響也較小。

值得強調的是,除了環保問題,健康元旗下子公司還涉及多起訴訟。

相關資料顯示,健康元子公司焦作健康元、新鄉海濱藥業有限公司、珠海保稅區麗珠合成製藥、麗珠集團福州福興醫藥、麗珠集團麗珠製藥廠、珠海麗珠試劑等存在合同糾紛、勞動糾紛。

簡單梳理之下,行業龍頭健康元的問題,還真是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保健品業務變局之下,健康元的市場業績正面臨多維挑戰。同時,無論是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還是珠海、海濱兩基地的分化建設,都處關鍵培育期,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股東的減持質押和環保、訴訟問題的多維纏身,加之募資渠道的不通暢,都為健康元的轉型帶來變數。

類似的變數情況,也表現在海王生物身上。

無獨有偶

公開資料顯示,海王生物成立於1989年,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業務覆蓋醫藥健康產品研發、製造、醫藥物流、連鎖藥店、互聯網、大健康等全產業鏈。

2016年,海王生物開展國際合作,拓展精準醫療服務領域。2018年,其銷售規模已近600億元,員工達三萬人。

如此體量規模,少不了當家人——張思民的資本運作。

相關數據顯示,1988年張思民下海前往深圳創業,依靠保健品“金牡蠣”,淘到第一桶金。

1998年,海王生物成功上市後,張思民開始在資本市場大顯身手。

一個著名案例是,海王生物曾用3.5億元,投資北京巨能公司的“巨能鈣”項目,預計三年實現利潤1.59億元。

可是,2004年,巨能鈣被曝出過氧化氫超標,海王生物的這筆交易最終虧損2848萬元。

不過,2009年下半年,張思民終於迎來好運。海王生物抓住“抗流感”大勢,生產抗流感疫苗,股價大漲近200%。

2017年1月,國家提出“兩票”之後,嗅覺靈敏的張思民又抓住時機,提出陽光集中採購,還定下營收500億元目標。

彼時,公司財報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營收136.06億元,距500億元目標差364億元。若要完成指標,2017年公司營收增長必須達到267.65%。

顯然,這是個大挑戰。關鍵時刻,海王生物在主營業務保健品上,又爆發了產品質量問題。

2017年7月4日,食藥監總局發佈通告稱,杭州海王星辰健康藥房濱盛路店,銷售的標稱杭州海王生物工程委託江蘇海王健康生物科技生產的海王牌鈣加維D咀嚼片,大腸菌群檢出值為2.3MPN/g,比標準規定(不超過0.92MPN/g)高出1.5倍。

頻繁併購

簡單梳理,不難發現,伴隨高速發展,海王星辰也有不少冒險激進打法。一個更鮮明體現,即是其頻繁的併購動作。

上市之初,以醫藥保健品製造為主業的海王生物,通過頻繁併購謀求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共併購78家企業,每年分別併購19家、25家、34家。

只是,頻繁併購的背後是諸多負面效應。

首先是商譽飆升

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4.77億元,2017年末,其賬面商譽價值飆升至35.4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44%。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已達39.18億元,佔期末淨資產的65.88%。

且2018年,公司資產減值3.35億元,主要為海王生物對山東康諾盛醫藥有限公司等10家標的公司,相關商譽計提減值準備2.6億元。

其次是費用高增

數據顯示,2018年,海王生物期間費用率為10.1%,較上年升高1.2%。期間費用合計達38.9億,同比上升74.6%。

其中,2018年,海王生物銷售費用為17.71億元,同比增長41.90%;管理費用為11.75億元,同比增長91.46%;財務費用為9.04億元,同比增長184.28%。

同時,公司營業成本333.4億元,同比增長56.2%,高於營業收入53.9%的增速,導致毛利率下降1.3%。經營性現金流近兩期均為負,本期為-11.4億,上期為-24.3億。

再次,是沉重的資金壓力。

近三年來,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2016年末至2018年末,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4.72%、79.05%、82.69%。

而同類型醫藥企業,如中國醫藥、瑞康醫藥、九州通等,其資產負債率均低於70%。

並且,從2017年底開始,公司有息負債規模持續增加,且以短期借款為主。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有息負債規模高達130.69億元,其中,短期借款約87.49億元,較2017年年末翻了一番。

據媒體報道,2018年海王生物的應收賬款較上年末增加49.41億元,存貨增加6.2億元。同期,對上游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僅增加7.3億元。

對此,有醫藥分析師表示,醫藥商業企業上游是生產企業,下游是醫院等終端機構。商業企業往往需要承擔資金墊付功能。這個行業普遍有回款週期長、庫存商品佔用大等特點。

不過,相比行業,海王生物快速增加的應收賬款,還是隱藏不少風險,尤其是伴隨負債規模的持續高企,對企業資金鍊產生不小影響,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此外,公司還存在增收不增利狀況。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6.06億元、249.4億元、383.81億元,平均增長率達53.19%。

可是,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淨利率分別為3.67%、3.29%、1.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分別為4.04億元、6.95億元、8925.86萬元;其扣非後歸母淨利同比增速分別為197.79%、71.97%、-87.16%。

並且,2019年一季度,海王生物實現營業總收入105.5億元,同比增長14.6%;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3億元,同比下降13.5%。

這些數據均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在惡化。

種種利空之下,公司的資金狀況也自然好不到哪去。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4.97億元、-24.33億元、-11.35億元。

並且,2018年年末,海王生物的貨幣資金僅有40.89億元,其中有28.11億元處於受限狀態,主要是銀行(票據)融資形成的保證金。

到2019年一季度,公司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為6945萬元,投資活動淨現金流為-1.2億元,而且公司短期債務達到6.0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1.46億元。資料顯示,海王集團共持有海王生物12.16億股股份,約佔總股本的44.03%。其中,約12.14億股已經進行質押,股權質押比例高達99.83%。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頻頻問詢

海王生物的財務隱患,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

相關資料顯示,2002年,因未及時預警或預虧,海王生物收到深交所公開譴責,此後在2003年、2007年、2014年至2017年,又多次收到監管部門的問詢。

2019年5月30日,海王生物又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要求海王生物對短期借款大幅增加原因、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值、是否存在短融長投行為等關鍵問題作出解釋,並要求海王生物說明是否存在債務償付風險。

對此,海王生物回覆表示,短期借款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銷售規模擴大,從銀行借款及票據融資增加所致。公司融資工作準備充分,融資渠道和能力穩定,足以覆蓋2019年剛性兌付規模(不超過17.87億元),所面臨的債務償付風險可控。

後遺症隱憂

以此來看,相比外界擔憂,海王生物自身仍感覺良好。分析人士指出,對於資金壓力、償債風險,海王生物更多依仗與銀行良好的信貸關係,頻頻發債。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海王生物定增30億元,由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全額認購,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2017年開始,海王生物累計發行各項長期債務,募資總額約為46.32億元。

2019年4月11日,海王生物披露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公司擬定增募資25億元。

海王生物表示,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本次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20%,即不超5.53億股。本次定增扣除發行費用後,10億元用於償還銀行借款,1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並且,此次非公開發行的發行對象為,包括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其中,海王集團擬認購金額1億元至5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這次定增沒有募投項目,只是為還債,這部分資本的效益無從談起。而且是擬在股價低位增發,對原有投資者的稀釋攤薄效應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子公司也急需大量資金支持。

2019年6月29日,海王生物發佈為控股子公司提供擔保實施情況的公告,經股東大會審批,公司近期為旗下近17家公司,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申請綜合授信額度等事項提供了擔保。

這17家子公司申請綜合授信,以及海王生物承擔連帶責任擔保合計21筆,總授信融資額度為12.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這21筆授信擔保中,最大金額為山東海王,向齊魯銀行申請綜合授信額度不超2.6億元,海王生物為其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有行業分析師表示,海王生物及其子公司多筆融資,凸顯公司目前資金壓力較大,尤其在債務槓桿已高於同業基礎上,現金流已無法滿足公司日常運營,只能持續融資,這也造成公司槓桿率將繼續攀高。

關聯交易

顯然,海王生物資金壓力不小。甚至由此引發了一些違規動作。比如關聯交易。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及2017年前,海王生物前五大供應商除貿易公司外,均為知名藥企。

可是,2018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發生變化,新增深圳市全藥網藥業有限公司、河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為公司第二、第三、第五大供應商。

這些供應商,均與海王生物關係密切。

據天眼查顯示,深圳市全藥網藥業有限公司為公司控股股東孫公司;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為海王生物子公司;而河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與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關係密切。

這也引發了輿論質疑:海王生物通過關聯交易,與上述關聯方構成了交易資金閉環模式。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在資金流出方面,海王生物通過關聯採購,使上市公司資金流入關聯方;在資金流入方面,海王生物通過向關聯方進行資金拆借,使資金又重新迴流至上市公司。顯然,海王生物的動作,已是十分危險。

希望挑戰

也許,是到了做出改變的時刻了。

消費升級、監管加強的背景下,大健康產業是希望與挑戰並存。

一方面,行業存在發展潛力。

需求角度看,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對自身健康、生活質量的追求,促進了行業的持續繁榮。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人均年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人們就會關注健康,並願投資健康。

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4萬元,同比增長8.10%。在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情況下,我國消費者對健康消費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對保健品的需求也會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我國65歲老年人佔總人口的12.4%,這表明我國已處於人口老齡化環境,老年保健品市場容量增大。

從政策角度看。 2016年10月25日,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健康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16萬億,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017年6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計劃》明確今後一段時期內,國民營養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實施策略和重大行動。

諸多政策利好的前提下,我國健康產業和營養產業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市場角度看。市場藍海,也吸引了眾多企業。

2014年,騰訊宣佈進入大健康領域,2016年加快在大健康領域的佈局,投資了幾十個醫健項目。

2015年,阿里上市前,馬雲提出“Double H”戰略——Health & Happiness,其未來的戰略核心圍繞“健康”和“快樂”。

阿里健康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持續注入與醫藥電商相關的業務,二是在淘寶和支付寶等平臺提供服務入口,實現資源的打通和轉化。

另外,百度、京東、小米等巨頭,也動作頻頻。諸多大企業跨界大健康產業的舉動,預示產業的發展潛力。

另一方面,行業目前也在泥沼之憂。

以保健食品為例,資深電視評論員魏明認為,有部分保健品行業廠家目光短視,輕研發,重推廣。商家把包裝做得好看,實際效果未必好,但商家花巨資做營銷、做推廣,也能把產品賣得很好。可是,如果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遲早會被消費者拋棄,以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

從行業來看。由於我國保健品行業門檻不高,導致許多保健品生產企業規模實力弱、技術水平低、品牌無核心競爭力、隨意效仿、缺乏創新,由此出現惡性競爭局面。

從市場看,行業監管的威力仍在發酵。近期,多地區出臺通知,禁止藥店銷售保健食品。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國內已有20多個城市以文件通知、協議約定、口頭通知、會議通知等方式,要求醫保定點藥店下架保健食品等非醫療產品。換言之,在醫保定點藥店不能使用職工醫保卡購買上述種類的商品。顯然,這讓本已業績承壓的企業,再受打擊。

從藥品業看,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分級診療等重磅政策,也在攪動行業春水,擁有核心競爭力、持續創新的企業將迎來價值升騰時刻。反之,也有不少問題企業陷入困境。

"

導讀

一桌佳餚配好牙,腰纏萬貫得有命花;賞一路風光要走得動,揀座金山還需有力氣拿......

生動的小段子,道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海量剛需,加持了保健產業的蓬勃發展。不過繁華之下,衍生亂象也在叢生。一個權健,擊碎了盛景。行業洗牌持續發酵,一個個高光企業,跌下價值神壇。

作為行業龍頭的健康元、海王生物,自然甘苦自知。面對市場萎靡、業績下降、資金壓力、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屢遭問詢等問題。想必兩位大佬,也驚訝於洗牌的發酵威力吧。如何避免更嚴重的衍生問題?如何調整盲目、激進的步伐?如何轉變粗放打法?連串疑問,考驗著朱保國、張思民的大智慧。

作者:寧小軒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個個穿越式鏡頭,總能挑動無限味蕾。

相比之下,刀尖上的企業,話題就沉重許多。食品安全的高危紅線,讓不少企業如履薄冰。

這樣的敬畏感,來之不易,也是企業行業進階成熟的表現。不過,這注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尤其是對那些習慣了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的企業。

聚焦敏感的保健品業,上述話題感更加豐富,健康元、海王生物的身影尤顯亮眼。

先來看健康元。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元前身為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1997年收購海濱製藥,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控股麗珠醫藥集團,2003年更名為健康元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將業務拓展到保健品、原料藥和製劑、處方藥與非處方藥、中成藥與化學制劑、檢測試劑等多個領域。憑藉一款神品“太太口服液”,奠定保健品行業龍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元創始人朱保國多次提及要構建大健康產業體系。其在2018年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企業做成國內行業中最好、最強的公司。

也就是在這一年,隨著權健黑幕曝光,一場行業洗牌打破了朱保國的美好願景。同時,“太太牌”部分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伴隨監管層的管控力度。健康元迎來逆風時刻。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業績困局

公司的不景氣,最先體現在財務業績上。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健康元實現營收112.04億元,同比增長3.94%;實現歸母淨利潤6.99億元,同比下降67.21%,到了2019年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為3.05億元。

對此,公司解釋稱,2017 年,轉讓珠海維星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歸母淨利潤增加14.85 億元,導致2018年淨利潤下降。

這種說辭,顯然不能令市場滿意。有媒體報道指出,健康元確實業績不佳,保健業務不景氣才是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健康元保健品實現營收2.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24%;毛利率58.69%,比上年減少8.40%;營業成本8771.56萬元,比上年增加22.49%。

其中,太太美容口服液銷量612.55(萬支/萬盒/萬瓶),營業收入僅1880.52萬元,營業毛利為1326.39萬元。

2018年,健康元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化學制劑以及診斷試劑及設備分別實現營收34.47億元、52.55億元以及6.9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7%、10.93%、9.68%;而中藥、保健品分別實現營收15.47億元、2.05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4.64%、3.57%。

聚焦保健品業績,健康元解釋稱:2018年傳統渠道保健品市場整體疲軟,公司在品牌推廣、策劃、品牌基礎構建、新模式嘗試等方面投入較大。太太牌產品銷售欠佳的原因主要由於保健品業整體技術門檻低、毛利高,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所致。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問題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考量是,太太製藥曾委託廠家加工劣質阿膠糕,使其口碑下降,進而導致公司保健品業績不佳。

據媒體報道,部分藥店已不再進購太太相關產品,各大電商平臺也已搜索不到太太阿膠糕。

專業人士稱,長期以來,保健品市場缺乏規範的行業標準,且常涉及“傳銷”、“非法添加”、“製售假”等情況,整個保健品行業呈現一種零散狀態。問題堆積之下,產生了權健等一系列問題企業和產品,市場也在一次次亂象中,逐漸丟失消費信心。

轉移重心

顯然,保健品市場正在進入下行期,而健康元往期的不規範、不嚴謹之舉,也終於嚐到市場苦果。如何突破呢?

2019年後,健康元逐漸轉移業務重心,聚焦呼吸吸入製劑。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2月,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將嚴格區分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和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將珠海基地中的四個呼吸系統用藥,轉移至海濱基地項目。使珠海基地專注保健品和食品生產,海濱基地專注於化學制劑生產。

調整產品佈局後,珠海基地與海濱基地總投資,分別調減9.81億元、12.88億元。

在健康元看來,這兩個項目將大力支持健康元發展,預計珠海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11.93億元,淨利潤約2.7億元;海濱項目達產後的收入約25.7億元,淨利潤約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27日,公司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太太藥業,近日收到《藥品GMP證書》,且已累計投入約2671.71萬元,涉及生產車間的有非激素液體車間吸入溶液生產線,年產能為3000萬支,主要產品是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

同時,健康元在製劑業務方面的投入已初見成效。

根據公司2019年一季報顯示,健康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05億元,同比增35.29%;營業收入33.42億元,同比增11.05%。

健康元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壁壘高,公司是能夠按照更高標準吸入製劑審批路徑,獲得產品批准的國內第一家企業。公司的吸入用複方異丙託溴銨溶液,是國內首個按照新4類獲批的吸入製劑,用於治療氣道阻塞性疾病有關的可逆性支氣管痙攣。未來有望憑藉價格優勢和先發優勢,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

客觀而言,上述動作踏準了一些行業風口,更利好於業務市場。遺憾的是,資本市場並沒有太大回響,濃厚的觀望態度頗具玩味感。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10048.72萬股,截至2019年6月末,健康元基金持股數合計39.62萬股,比2018年年末驟降99%。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了擔憂:上述項目建設期間,公司在賬面資金充裕前提下,多次發佈募資公告,從募投項目涉及的產品進度看,有不少仍處於在研階段,獲批生產需等待1到3年,有的甚至更長。同時,達產和銷售也是一個不斷放量和博弈的過程。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股東減持質押

看來,健康元業務狀況,看上去很美,實則處於尷尬的博弈階段。

由此產生的悲觀情緒,在股東層面也有鮮明體現。比如股東“無情”的減持質押。

2015年4月1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香港鴻信行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減持其持有的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鴻信行由福都投資有限公司持股0.1%、太太藥業持股99.9%。其中,朱保國是福都投資實際控制人,其母親劉苗擁有太太藥業100%股份。

對於這種“自家人”減持的行為,許多人士還是難以理解。

2017年11月10日,健康元發佈公告稱,公司總經理楊冬雲持有公司245萬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0.16%。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楊冬雲擬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減持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流通股份不超612,500股。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13日,健康元股東深圳市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向工商銀行深圳紅圍支行質押1.78億股,佔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9.19%,用於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

本次質押後,百業源投資累計質押的股份2.48億股,佔其所持有公司總股數的26.96%,佔公司總股本的12.81%。

百業源投資稱,質押健康元股份,主要為融資提供股權質押擔保,還款來源包括自有資金等。公司控股股東具備較強的資金償還能力,不存在可能引發平倉風險或被強制平倉的情形。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股權質押的風險不容小覷,許多企業出現危機,都是股東質押的衍生風險所致。比如泰禾地產的連鎖風險,再如有強大中信背書的中信國安集團,也在大規模質押中,陷入危機泥潭。

監管問詢

另一方面,急需資金轉型之下,健康元募資進程也頗為不順。

早在2016年11月,健康元出臺一份募集資金28.5億元的定增方案。這引發了證監會反饋意見:要求健康元說明近三年在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受到行政處罰的有關情況,並要求其30日內予以回覆。

對此,健康元發佈公告表示,爭取於2017年5月24日進行回覆。

最終,市場沒有等到回覆聲音,2017年5月12日,健康元宣佈終止近定增方案,改為配股募資不超過20億元,擬11.5 億元投向珠海大健康產業基地建設項目,8.5 億元投向海濱製藥坪山醫藥產業化基地項目。

這種變通打法,實在有些小聰明之舉。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定增,配股融資存在認購率不足而發行失敗風險。另外,配股是原股東擁有新股的優先認購權,股東可參與認購,也可選擇放棄,但如果不認購又不及時離開,就會面臨經濟損失。

對於此次配股,健康元不可避免的又收到證監會問詢。

2017年7月20日,證監會要求健康元說明,在公司貨幣資金餘額尚有41.35 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餘額 14.10 億元的情況下,本次配股融資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017年8月8日,健康元發佈公告回覆稱,因業務涉及醫藥、保健品、食品等領域,對生產、流通、管理要求較高,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方面存在持續的購置、維修、改建需求,年支出金額較大。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環境汙染

至於敏感的環保問題,健康元稱報告期內,公司未發生重大環境汙染事件及環境糾紛事件,未受到相關環境保護行政處罰。

不過,在多次問詢下,健康元終於對此做了詳細真實的披露。

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6年,健康元旗下5家子公司涉及11項環保行政處罰事件。

被處罰事由包括排放水汙染物超標、生產線未辦理環評審批、違反規定設置排汙口,以及生產廢水溢流到廠界外無防滲漏的渠道,造成環境汙染等。這5家公司除被責令整改外,還分別繳納罰金2萬元至39萬元。

此外,健康元寧夏新北江、寧夏福興2家子公司,分別涉及5起安全生產事件,包括火災事件、傷害事件、爆炸事件及相關建設項目未提交試生產重新備案申請,仍在繼續進行試生產等問題。

對於上述處罰,健康元表示,環保及安全生產方面的行政處罰,不屬於重大行政處罰,且涉及的下屬企業最近年度收入、淨利潤佔公司近年整體收入、淨利潤的比例較小,對公司業績經營影響也較小。

值得強調的是,除了環保問題,健康元旗下子公司還涉及多起訴訟。

相關資料顯示,健康元子公司焦作健康元、新鄉海濱藥業有限公司、珠海保稅區麗珠合成製藥、麗珠集團福州福興醫藥、麗珠集團麗珠製藥廠、珠海麗珠試劑等存在合同糾紛、勞動糾紛。

簡單梳理之下,行業龍頭健康元的問題,還真是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保健品業務變局之下,健康元的市場業績正面臨多維挑戰。同時,無論是吸入製劑仿製藥研發,還是珠海、海濱兩基地的分化建設,都處關鍵培育期,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股東的減持質押和環保、訴訟問題的多維纏身,加之募資渠道的不通暢,都為健康元的轉型帶來變數。

類似的變數情況,也表現在海王生物身上。

無獨有偶

公開資料顯示,海王生物成立於1989年,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業務覆蓋醫藥健康產品研發、製造、醫藥物流、連鎖藥店、互聯網、大健康等全產業鏈。

2016年,海王生物開展國際合作,拓展精準醫療服務領域。2018年,其銷售規模已近600億元,員工達三萬人。

如此體量規模,少不了當家人——張思民的資本運作。

相關數據顯示,1988年張思民下海前往深圳創業,依靠保健品“金牡蠣”,淘到第一桶金。

1998年,海王生物成功上市後,張思民開始在資本市場大顯身手。

一個著名案例是,海王生物曾用3.5億元,投資北京巨能公司的“巨能鈣”項目,預計三年實現利潤1.59億元。

可是,2004年,巨能鈣被曝出過氧化氫超標,海王生物的這筆交易最終虧損2848萬元。

不過,2009年下半年,張思民終於迎來好運。海王生物抓住“抗流感”大勢,生產抗流感疫苗,股價大漲近200%。

2017年1月,國家提出“兩票”之後,嗅覺靈敏的張思民又抓住時機,提出陽光集中採購,還定下營收500億元目標。

彼時,公司財報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營收136.06億元,距500億元目標差364億元。若要完成指標,2017年公司營收增長必須達到267.65%。

顯然,這是個大挑戰。關鍵時刻,海王生物在主營業務保健品上,又爆發了產品質量問題。

2017年7月4日,食藥監總局發佈通告稱,杭州海王星辰健康藥房濱盛路店,銷售的標稱杭州海王生物工程委託江蘇海王健康生物科技生產的海王牌鈣加維D咀嚼片,大腸菌群檢出值為2.3MPN/g,比標準規定(不超過0.92MPN/g)高出1.5倍。

頻繁併購

簡單梳理,不難發現,伴隨高速發展,海王星辰也有不少冒險激進打法。一個更鮮明體現,即是其頻繁的併購動作。

上市之初,以醫藥保健品製造為主業的海王生物,通過頻繁併購謀求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共併購78家企業,每年分別併購19家、25家、34家。

只是,頻繁併購的背後是諸多負面效應。

首先是商譽飆升

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4.77億元,2017年末,其賬面商譽價值飆升至35.4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44%。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海王生物賬面商譽價值已達39.18億元,佔期末淨資產的65.88%。

且2018年,公司資產減值3.35億元,主要為海王生物對山東康諾盛醫藥有限公司等10家標的公司,相關商譽計提減值準備2.6億元。

其次是費用高增

數據顯示,2018年,海王生物期間費用率為10.1%,較上年升高1.2%。期間費用合計達38.9億,同比上升74.6%。

其中,2018年,海王生物銷售費用為17.71億元,同比增長41.90%;管理費用為11.75億元,同比增長91.46%;財務費用為9.04億元,同比增長184.28%。

同時,公司營業成本333.4億元,同比增長56.2%,高於營業收入53.9%的增速,導致毛利率下降1.3%。經營性現金流近兩期均為負,本期為-11.4億,上期為-24.3億。

再次,是沉重的資金壓力。

近三年來,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2016年末至2018年末,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64.72%、79.05%、82.69%。

而同類型醫藥企業,如中國醫藥、瑞康醫藥、九州通等,其資產負債率均低於70%。

並且,從2017年底開始,公司有息負債規模持續增加,且以短期借款為主。截至2018年年末,公司有息負債規模高達130.69億元,其中,短期借款約87.49億元,較2017年年末翻了一番。

據媒體報道,2018年海王生物的應收賬款較上年末增加49.41億元,存貨增加6.2億元。同期,對上游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僅增加7.3億元。

對此,有醫藥分析師表示,醫藥商業企業上游是生產企業,下游是醫院等終端機構。商業企業往往需要承擔資金墊付功能。這個行業普遍有回款週期長、庫存商品佔用大等特點。

不過,相比行業,海王生物快速增加的應收賬款,還是隱藏不少風險,尤其是伴隨負債規模的持續高企,對企業資金鍊產生不小影響,對企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此外,公司還存在增收不增利狀況。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36.06億元、249.4億元、383.81億元,平均增長率達53.19%。

可是,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淨利率分別為3.67%、3.29%、1.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分別為4.04億元、6.95億元、8925.86萬元;其扣非後歸母淨利同比增速分別為197.79%、71.97%、-87.16%。

並且,2019年一季度,海王生物實現營業總收入105.5億元,同比增長14.6%;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1.3億元,同比下降13.5%。

這些數據均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在惡化。

種種利空之下,公司的資金狀況也自然好不到哪去。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海王生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分別為-14.97億元、-24.33億元、-11.35億元。

並且,2018年年末,海王生物的貨幣資金僅有40.89億元,其中有28.11億元處於受限狀態,主要是銀行(票據)融資形成的保證金。

到2019年一季度,公司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為6945萬元,投資活動淨現金流為-1.2億元,而且公司短期債務達到6.0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1.46億元。資料顯示,海王集團共持有海王生物12.16億股股份,約佔總股本的44.03%。其中,約12.14億股已經進行質押,股權質押比例高達99.83%。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頻頻問詢

海王生物的財務隱患,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

相關資料顯示,2002年,因未及時預警或預虧,海王生物收到深交所公開譴責,此後在2003年、2007年、2014年至2017年,又多次收到監管部門的問詢。

2019年5月30日,海王生物又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要求海王生物對短期借款大幅增加原因、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值、是否存在短融長投行為等關鍵問題作出解釋,並要求海王生物說明是否存在債務償付風險。

對此,海王生物回覆表示,短期借款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公司銷售規模擴大,從銀行借款及票據融資增加所致。公司融資工作準備充分,融資渠道和能力穩定,足以覆蓋2019年剛性兌付規模(不超過17.87億元),所面臨的債務償付風險可控。

後遺症隱憂

以此來看,相比外界擔憂,海王生物自身仍感覺良好。分析人士指出,對於資金壓力、償債風險,海王生物更多依仗與銀行良好的信貸關係,頻頻發債。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海王生物定增30億元,由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全額認購,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2017年開始,海王生物累計發行各項長期債務,募資總額約為46.32億元。

2019年4月11日,海王生物披露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公司擬定增募資25億元。

海王生物表示,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數量,不超本次發行前公司總股本的20%,即不超5.53億股。本次定增扣除發行費用後,10億元用於償還銀行借款,1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並且,此次非公開發行的發行對象為,包括控股股東海王集團在內的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其中,海王集團擬認購金額1億元至5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這次定增沒有募投項目,只是為還債,這部分資本的效益無從談起。而且是擬在股價低位增發,對原有投資者的稀釋攤薄效應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子公司也急需大量資金支持。

2019年6月29日,海王生物發佈為控股子公司提供擔保實施情況的公告,經股東大會審批,公司近期為旗下近17家公司,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申請綜合授信額度等事項提供了擔保。

這17家子公司申請綜合授信,以及海王生物承擔連帶責任擔保合計21筆,總授信融資額度為12.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這21筆授信擔保中,最大金額為山東海王,向齊魯銀行申請綜合授信額度不超2.6億元,海王生物為其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有行業分析師表示,海王生物及其子公司多筆融資,凸顯公司目前資金壓力較大,尤其在債務槓桿已高於同業基礎上,現金流已無法滿足公司日常運營,只能持續融資,這也造成公司槓桿率將繼續攀高。

關聯交易

顯然,海王生物資金壓力不小。甚至由此引發了一些違規動作。比如關聯交易。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及2017年前,海王生物前五大供應商除貿易公司外,均為知名藥企。

可是,2018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發生變化,新增深圳市全藥網藥業有限公司、河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為公司第二、第三、第五大供應商。

這些供應商,均與海王生物關係密切。

據天眼查顯示,深圳市全藥網藥業有限公司為公司控股股東孫公司;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為海王生物子公司;而河南九州通醫藥有限公司與河南海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關係密切。

這也引發了輿論質疑:海王生物通過關聯交易,與上述關聯方構成了交易資金閉環模式。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在資金流出方面,海王生物通過關聯採購,使上市公司資金流入關聯方;在資金流入方面,海王生物通過向關聯方進行資金拆借,使資金又重新迴流至上市公司。顯然,海王生物的動作,已是十分危險。

希望挑戰

也許,是到了做出改變的時刻了。

消費升級、監管加強的背景下,大健康產業是希望與挑戰並存。

一方面,行業存在發展潛力。

需求角度看,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對自身健康、生活質量的追求,促進了行業的持續繁榮。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人均年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人們就會關注健康,並願投資健康。

據我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4萬元,同比增長8.10%。在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情況下,我國消費者對健康消費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對保健品的需求也會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我國65歲老年人佔總人口的12.4%,這表明我國已處於人口老齡化環境,老年保健品市場容量增大。

從政策角度看。 2016年10月25日,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健康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16萬億,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017年6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計劃》明確今後一段時期內,國民營養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實施策略和重大行動。

諸多政策利好的前提下,我國健康產業和營養產業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市場角度看。市場藍海,也吸引了眾多企業。

2014年,騰訊宣佈進入大健康領域,2016年加快在大健康領域的佈局,投資了幾十個醫健項目。

2015年,阿里上市前,馬雲提出“Double H”戰略——Health & Happiness,其未來的戰略核心圍繞“健康”和“快樂”。

阿里健康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持續注入與醫藥電商相關的業務,二是在淘寶和支付寶等平臺提供服務入口,實現資源的打通和轉化。

另外,百度、京東、小米等巨頭,也動作頻頻。諸多大企業跨界大健康產業的舉動,預示產業的發展潛力。

另一方面,行業目前也在泥沼之憂。

以保健食品為例,資深電視評論員魏明認為,有部分保健品行業廠家目光短視,輕研發,重推廣。商家把包裝做得好看,實際效果未必好,但商家花巨資做營銷、做推廣,也能把產品賣得很好。可是,如果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遲早會被消費者拋棄,以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

從行業來看。由於我國保健品行業門檻不高,導致許多保健品生產企業規模實力弱、技術水平低、品牌無核心競爭力、隨意效仿、缺乏創新,由此出現惡性競爭局面。

從市場看,行業監管的威力仍在發酵。近期,多地區出臺通知,禁止藥店銷售保健食品。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國內已有20多個城市以文件通知、協議約定、口頭通知、會議通知等方式,要求醫保定點藥店下架保健食品等非醫療產品。換言之,在醫保定點藥店不能使用職工醫保卡購買上述種類的商品。顯然,這讓本已業績承壓的企業,再受打擊。

從藥品業看,帶量採購、一致性評價、分級診療等重磅政策,也在攪動行業春水,擁有核心競爭力、持續創新的企業將迎來價值升騰時刻。反之,也有不少問題企業陷入困境。

健康元業績困局 海王生物頻遭問詢 朱保國、張思民如何迷途知返?

圖片來自網絡

如何迷途知返

行業環境的鉅變,給從業者帶來諸多確定與不確定性。對於健康元、海洋生物這樣的問題企業而言,註定也是一個痛苦的涅槃過程。延續粗放打法,或者仍留戀野蠻時光,只能加深企業困局。

一定意義上說,品質初心、口碑營銷、精進慢發展、注重責任價值,已成行業關鍵詞。如何演繹這些詞語的內涵與外延,對痴迷規模、速度、利潤,從而問題纏身、危機不斷的朱保國、張思民來說,都是一個嚴峻考題。

華燈初上,夜未央, 月明星稀愁夜長。變局時刻,最忌迷航。健康元、海王生物如何迷途知返,精進航道,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