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在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地區,這裡地處贛浙閩皖要衝,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這裡素有富饒之州、信美之郡的美譽,是中國油茶之鄉、中華蜜蜂之鄉。這裡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李德勝、辛棄疾、朱熹、陸羽、夏言都名流曾客居於此。茶聖陸羽曾客居城北茶山寺,植茶、製茶,開上饒茶葉文化之源,宋代,朱熹在南巖開館講學。


"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在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地區,這裡地處贛浙閩皖要衝,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這裡素有富饒之州、信美之郡的美譽,是中國油茶之鄉、中華蜜蜂之鄉。這裡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李德勝、辛棄疾、朱熹、陸羽、夏言都名流曾客居於此。茶聖陸羽曾客居城北茶山寺,植茶、製茶,開上饒茶葉文化之源,宋代,朱熹在南巖開館講學。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廣信區原名上饒縣,是上饒市三個市轄區之一,曾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她於建安初年析置上饒縣,因傍上饒江(今信江)得名,一說以其山鬱珍奇、上等富饒而得名;另據《太平寰宇記》所載:上饒者,以其旁下饒州之故也。隋開皇九年(589)置饒州,以山川蘊物珍奇得名;一說以境內物產豐饒得名;《輿地紀勝》卷引徐湛 《鄱陽記》:饒州北有堯山,嘗以堯為號,又以地饒衍遂加食為饒。

下轄3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旭日街道、羅橋街道、興園街道,田墩鎮、上瀘鎮、華壇山鎮、茶亭鎮、皁頭鎮、四十八鎮、楓嶺頭鎮、煌固鎮、花廳鎮、五府山鎮、鄭坊鎮;望仙鄉、石人鄉、清水鄉、石獅鄉、湖村鄉、董團鄉、尊橋鄉、應家鄉、黃沙嶺鄉、鐵山鄉;縣政府駐旭日街道,總面積2246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


"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在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地區,這裡地處贛浙閩皖要衝,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這裡素有富饒之州、信美之郡的美譽,是中國油茶之鄉、中華蜜蜂之鄉。這裡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李德勝、辛棄疾、朱熹、陸羽、夏言都名流曾客居於此。茶聖陸羽曾客居城北茶山寺,植茶、製茶,開上饒茶葉文化之源,宋代,朱熹在南巖開館講學。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廣信區原名上饒縣,是上饒市三個市轄區之一,曾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她於建安初年析置上饒縣,因傍上饒江(今信江)得名,一說以其山鬱珍奇、上等富饒而得名;另據《太平寰宇記》所載:上饒者,以其旁下饒州之故也。隋開皇九年(589)置饒州,以山川蘊物珍奇得名;一說以境內物產豐饒得名;《輿地紀勝》卷引徐湛 《鄱陽記》:饒州北有堯山,嘗以堯為號,又以地饒衍遂加食為饒。

下轄3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旭日街道、羅橋街道、興園街道,田墩鎮、上瀘鎮、華壇山鎮、茶亭鎮、皁頭鎮、四十八鎮、楓嶺頭鎮、煌固鎮、花廳鎮、五府山鎮、鄭坊鎮;望仙鄉、石人鄉、清水鄉、石獅鄉、湖村鄉、董團鄉、尊橋鄉、應家鄉、黃沙嶺鄉、鐵山鄉;縣政府駐旭日街道,總面積2246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春秋戰國,境內曾屬於吳、越、楚等國。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滅楚,屬之;次年,秦置會稽郡,屬之;二十六年,屬九江郡餘汗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以九江郡南境置豫章郡,餘汗縣隨屬,縣地隸之。三國分立,屬吳。建安初期,析餘汗縣東部置上饒縣;十年(205)析置建平縣;十五年,豫章郡分設鄱陽郡,隸之。西晉元康元年(291),劃上饒、建平入葛陽縣。南朝宋年間,覆上饒縣。

隋開皇九年(589)鄱陽郡更名饒州,縣地再次併入葛陽;十二年,葛陽更名弋陽縣,屬之。大業初,饒州改鄱陽郡,隨屬。唐武德四年(621),鄱陽郡改饒州,復置上饒縣;七年,併入弋陽。乾元元年(758),析饒州,置信州;覆上饒縣,為州治。宋開寶八年(975),縣屬江南路信州。天禧四年(1020),屬江南東路信州。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為江南路和江西路,縣隨信州隸屬江西路。紹興元年(1131)復置江南東、西二路,縣屬信州仍隸江南東路。

"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在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地區,這裡地處贛浙閩皖要衝,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這裡素有富饒之州、信美之郡的美譽,是中國油茶之鄉、中華蜜蜂之鄉。這裡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李德勝、辛棄疾、朱熹、陸羽、夏言都名流曾客居於此。茶聖陸羽曾客居城北茶山寺,植茶、製茶,開上饒茶葉文化之源,宋代,朱熹在南巖開館講學。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廣信區原名上饒縣,是上饒市三個市轄區之一,曾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她於建安初年析置上饒縣,因傍上饒江(今信江)得名,一說以其山鬱珍奇、上等富饒而得名;另據《太平寰宇記》所載:上饒者,以其旁下饒州之故也。隋開皇九年(589)置饒州,以山川蘊物珍奇得名;一說以境內物產豐饒得名;《輿地紀勝》卷引徐湛 《鄱陽記》:饒州北有堯山,嘗以堯為號,又以地饒衍遂加食為饒。

下轄3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旭日街道、羅橋街道、興園街道,田墩鎮、上瀘鎮、華壇山鎮、茶亭鎮、皁頭鎮、四十八鎮、楓嶺頭鎮、煌固鎮、花廳鎮、五府山鎮、鄭坊鎮;望仙鄉、石人鄉、清水鄉、石獅鄉、湖村鄉、董團鄉、尊橋鄉、應家鄉、黃沙嶺鄉、鐵山鄉;縣政府駐旭日街道,總面積2246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春秋戰國,境內曾屬於吳、越、楚等國。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滅楚,屬之;次年,秦置會稽郡,屬之;二十六年,屬九江郡餘汗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以九江郡南境置豫章郡,餘汗縣隨屬,縣地隸之。三國分立,屬吳。建安初期,析餘汗縣東部置上饒縣;十年(205)析置建平縣;十五年,豫章郡分設鄱陽郡,隸之。西晉元康元年(291),劃上饒、建平入葛陽縣。南朝宋年間,覆上饒縣。

隋開皇九年(589)鄱陽郡更名饒州,縣地再次併入葛陽;十二年,葛陽更名弋陽縣,屬之。大業初,饒州改鄱陽郡,隨屬。唐武德四年(621),鄱陽郡改饒州,復置上饒縣;七年,併入弋陽。乾元元年(758),析饒州,置信州;覆上饒縣,為州治。宋開寶八年(975),縣屬江南路信州。天禧四年(1020),屬江南東路信州。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為江南路和江西路,縣隨信州隸屬江西路。紹興元年(1131)復置江南東、西二路,縣屬信州仍隸江南東路。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元至元十四年(1277),為江浙行中書省信州路治所。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稱廣信府,隸之,為府治;四年,改屬江西行中書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上饒縣析置興安(今橫峰)縣。康熙二十一年(1682),廣信府屬江西省分巡廣南九道,縣隸之。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制;三年(1914)隸豫章道。十五年(1926)改由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至三十一年(1942)均屬江西省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上饒縣人民政府成立,11月析廣平鎮設上饒市(縣級)。1960年9月上饒縣併入縣級上饒市。1964年10月恢復上饒縣;1964年月,劃沽塘、車頭、周田、塔水等地歸上饒市。1993年6月,沙溪鎮、靈溪鄉、朝陽鄉、秦峰鄉劃入信州區。1998年8月,五府山墾殖場改設五府山鎮和高洲鄉,劃入管轄。2000年6月,設立地級上饒市,隨屬。2019年,獲批改為上饒市廣信區。縣治解放前駐上饒古城。1949年5月遷往車頭,9月遷徒丁家洲,後遷入新建街,1951年9月遷至嶄嶺頭。1976年在櫧溪西岸董團人民公社旭日大隊建設新縣城,1979年10月遷入,1984年新縣城設鎮名旭日鎮。2006年1月旭日鎮改設旭日街道和羅橋街道。


"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在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地區,這裡地處贛浙閩皖要衝,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這裡素有富饒之州、信美之郡的美譽,是中國油茶之鄉、中華蜜蜂之鄉。這裡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李德勝、辛棄疾、朱熹、陸羽、夏言都名流曾客居於此。茶聖陸羽曾客居城北茶山寺,植茶、製茶,開上饒茶葉文化之源,宋代,朱熹在南巖開館講學。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廣信區原名上饒縣,是上饒市三個市轄區之一,曾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她於建安初年析置上饒縣,因傍上饒江(今信江)得名,一說以其山鬱珍奇、上等富饒而得名;另據《太平寰宇記》所載:上饒者,以其旁下饒州之故也。隋開皇九年(589)置饒州,以山川蘊物珍奇得名;一說以境內物產豐饒得名;《輿地紀勝》卷引徐湛 《鄱陽記》:饒州北有堯山,嘗以堯為號,又以地饒衍遂加食為饒。

下轄3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旭日街道、羅橋街道、興園街道,田墩鎮、上瀘鎮、華壇山鎮、茶亭鎮、皁頭鎮、四十八鎮、楓嶺頭鎮、煌固鎮、花廳鎮、五府山鎮、鄭坊鎮;望仙鄉、石人鄉、清水鄉、石獅鄉、湖村鄉、董團鄉、尊橋鄉、應家鄉、黃沙嶺鄉、鐵山鄉;縣政府駐旭日街道,總面積2246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春秋戰國,境內曾屬於吳、越、楚等國。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滅楚,屬之;次年,秦置會稽郡,屬之;二十六年,屬九江郡餘汗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以九江郡南境置豫章郡,餘汗縣隨屬,縣地隸之。三國分立,屬吳。建安初期,析餘汗縣東部置上饒縣;十年(205)析置建平縣;十五年,豫章郡分設鄱陽郡,隸之。西晉元康元年(291),劃上饒、建平入葛陽縣。南朝宋年間,覆上饒縣。

隋開皇九年(589)鄱陽郡更名饒州,縣地再次併入葛陽;十二年,葛陽更名弋陽縣,屬之。大業初,饒州改鄱陽郡,隨屬。唐武德四年(621),鄱陽郡改饒州,復置上饒縣;七年,併入弋陽。乾元元年(758),析饒州,置信州;覆上饒縣,為州治。宋開寶八年(975),縣屬江南路信州。天禧四年(1020),屬江南東路信州。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為江南路和江西路,縣隨信州隸屬江西路。紹興元年(1131)復置江南東、西二路,縣屬信州仍隸江南東路。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元至元十四年(1277),為江浙行中書省信州路治所。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稱廣信府,隸之,為府治;四年,改屬江西行中書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上饒縣析置興安(今橫峰)縣。康熙二十一年(1682),廣信府屬江西省分巡廣南九道,縣隸之。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制;三年(1914)隸豫章道。十五年(1926)改由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至三十一年(1942)均屬江西省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上饒縣人民政府成立,11月析廣平鎮設上饒市(縣級)。1960年9月上饒縣併入縣級上饒市。1964年10月恢復上饒縣;1964年月,劃沽塘、車頭、周田、塔水等地歸上饒市。1993年6月,沙溪鎮、靈溪鄉、朝陽鄉、秦峰鄉劃入信州區。1998年8月,五府山墾殖場改設五府山鎮和高洲鄉,劃入管轄。2000年6月,設立地級上饒市,隨屬。2019年,獲批改為上饒市廣信區。縣治解放前駐上饒古城。1949年5月遷往車頭,9月遷徒丁家洲,後遷入新建街,1951年9月遷至嶄嶺頭。1976年在櫧溪西岸董團人民公社旭日大隊建設新縣城,1979年10月遷入,1984年新縣城設鎮名旭日鎮。2006年1月旭日鎮改設旭日街道和羅橋街道。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廣信區是江西省油茶、茶葉的重點產區,是全國的毛竹之鄉,特產茶油、茶葉、筍乾、早梨、楊梅等。境內有中低山、丘陵、河谷平原等地貌,大致平行於信江對稱分佈,丘陵低丘主要分佈在中部信江兩側,多為丹霞地貌。主要有五府山、靈山、華壇山等,南部最高點五府崗海拔1891.4米,北部最高點靈山天梯峰海拔1496米;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02.5毫米,河道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黑色金屬礦藏有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釩礦、葉臘石等;有色金屬礦藏有鉬、鈮、鉭、鈹、鈾等。非金屬礦藏,磷礦、石灰石、硫、水晶石、重晶石等。南部鄉鎮多瓷土,鄭坊、桐西產毒砂,靈山花崗岩,華壇山產大理石,信江沿岸產紅石。動植物種類豐富,植物有紅豆杉、銀杏、水杉等珍稀名貴樹種,森林覆蓋率達68%,自古盛產芝麻、雪梨、板栗、洋蔥、大蒜、生薑等;以果大皮薄、內質細嫩、著稱的上饒早梨,曾被列為清宮貢品。


"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在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地區,這裡地處贛浙閩皖要衝,史稱八省通玉衢、豫章第一門戶。這裡素有富饒之州、信美之郡的美譽,是中國油茶之鄉、中華蜜蜂之鄉。這裡歷史久遠、文化厚重,李德勝、辛棄疾、朱熹、陸羽、夏言都名流曾客居於此。茶聖陸羽曾客居城北茶山寺,植茶、製茶,開上饒茶葉文化之源,宋代,朱熹在南巖開館講學。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廣信區原名上饒縣,是上饒市三個市轄區之一,曾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她於建安初年析置上饒縣,因傍上饒江(今信江)得名,一說以其山鬱珍奇、上等富饒而得名;另據《太平寰宇記》所載:上饒者,以其旁下饒州之故也。隋開皇九年(589)置饒州,以山川蘊物珍奇得名;一說以境內物產豐饒得名;《輿地紀勝》卷引徐湛 《鄱陽記》:饒州北有堯山,嘗以堯為號,又以地饒衍遂加食為饒。

下轄3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旭日街道、羅橋街道、興園街道,田墩鎮、上瀘鎮、華壇山鎮、茶亭鎮、皁頭鎮、四十八鎮、楓嶺頭鎮、煌固鎮、花廳鎮、五府山鎮、鄭坊鎮;望仙鄉、石人鄉、清水鄉、石獅鄉、湖村鄉、董團鄉、尊橋鄉、應家鄉、黃沙嶺鄉、鐵山鄉;縣政府駐旭日街道,總面積2246平方千米。總人口80萬。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春秋戰國,境內曾屬於吳、越、楚等國。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滅楚,屬之;次年,秦置會稽郡,屬之;二十六年,屬九江郡餘汗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以九江郡南境置豫章郡,餘汗縣隨屬,縣地隸之。三國分立,屬吳。建安初期,析餘汗縣東部置上饒縣;十年(205)析置建平縣;十五年,豫章郡分設鄱陽郡,隸之。西晉元康元年(291),劃上饒、建平入葛陽縣。南朝宋年間,覆上饒縣。

隋開皇九年(589)鄱陽郡更名饒州,縣地再次併入葛陽;十二年,葛陽更名弋陽縣,屬之。大業初,饒州改鄱陽郡,隨屬。唐武德四年(621),鄱陽郡改饒州,復置上饒縣;七年,併入弋陽。乾元元年(758),析饒州,置信州;覆上饒縣,為州治。宋開寶八年(975),縣屬江南路信州。天禧四年(1020),屬江南東路信州。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為江南路和江西路,縣隨信州隸屬江西路。紹興元年(1131)復置江南東、西二路,縣屬信州仍隸江南東路。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元至元十四年(1277),為江浙行中書省信州路治所。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稱廣信府,隸之,為府治;四年,改屬江西行中書省。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上饒縣析置興安(今橫峰)縣。康熙二十一年(1682),廣信府屬江西省分巡廣南九道,縣隸之。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制;三年(1914)隸豫章道。十五年(1926)改由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至三十一年(1942)均屬江西省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上饒縣人民政府成立,11月析廣平鎮設上饒市(縣級)。1960年9月上饒縣併入縣級上饒市。1964年10月恢復上饒縣;1964年月,劃沽塘、車頭、周田、塔水等地歸上饒市。1993年6月,沙溪鎮、靈溪鄉、朝陽鄉、秦峰鄉劃入信州區。1998年8月,五府山墾殖場改設五府山鎮和高洲鄉,劃入管轄。2000年6月,設立地級上饒市,隨屬。2019年,獲批改為上饒市廣信區。縣治解放前駐上饒古城。1949年5月遷往車頭,9月遷徒丁家洲,後遷入新建街,1951年9月遷至嶄嶺頭。1976年在櫧溪西岸董團人民公社旭日大隊建設新縣城,1979年10月遷入,1984年新縣城設鎮名旭日鎮。2006年1月旭日鎮改設旭日街道和羅橋街道。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廣信區是江西省油茶、茶葉的重點產區,是全國的毛竹之鄉,特產茶油、茶葉、筍乾、早梨、楊梅等。境內有中低山、丘陵、河谷平原等地貌,大致平行於信江對稱分佈,丘陵低丘主要分佈在中部信江兩側,多為丹霞地貌。主要有五府山、靈山、華壇山等,南部最高點五府崗海拔1891.4米,北部最高點靈山天梯峰海拔1496米;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02.5毫米,河道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黑色金屬礦藏有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釩礦、葉臘石等;有色金屬礦藏有鉬、鈮、鉭、鈹、鈾等。非金屬礦藏,磷礦、石灰石、硫、水晶石、重晶石等。南部鄉鎮多瓷土,鄭坊、桐西產毒砂,靈山花崗岩,華壇山產大理石,信江沿岸產紅石。動植物種類豐富,植物有紅豆杉、銀杏、水杉等珍稀名貴樹種,森林覆蓋率達68%,自古盛產芝麻、雪梨、板栗、洋蔥、大蒜、生薑等;以果大皮薄、內質細嫩、著稱的上饒早梨,曾被列為清宮貢品。


告別市縣同名,歷史地名迴歸,從此請叫她廣信區

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鐵山胡家撟遺址、望仙橋頭遺址、茗洋廟背山遺址、鄭坊遺址等古文化遺址。有七峰巖、石人殿、楓澤湖、月岩洞、南巖寺、靈山、五府山、贛東北樂園等風景名勝,紀念地有上饒集中營李村葉挺將軍囚室、上饒集中營七峰巖監獄。其中靈山在唐宋時期被列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五府山,因站在五府山峰可一覽浙江的衢州府,江西的饒州府、廣信府、福建的建陽府、南平府而得名。

消息來源:據澎湃新聞消息:“市縣同名”再減一例: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撤縣設廣信區 2019-07-14 12:00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