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國後人生首罵:看蔣方舟治癒討好型人格

蔣方舟被稱為天才少女:7歲開始寫作;9歲發表散文集,被列入省中小學素質教育讀本;15歲獲得中國少年作家杯一等獎;19歲進入清華;23歲成為《新週刊》副主編。

蔣方舟曾說,面對擁有的一切,常常覺得不好意思,覺得自己不應該得到這麼多。對比個性張揚的韓寒,她是那種完全不會產生任何衝突的人。

但28歲的蔣方舟第一次開口罵人了。她事後還興奮地到處打電話,“我罵人了,我特別特別開心”。那是一次聚會,她遇到一個倚老賣老的前輩不停地說著討人厭的話,她沒有像以前一樣故作謙卑,而是勇敢地反駁了回去,然後扭頭走了。為了這次自我突破,她整整準備了一年。

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國後人生首罵:看蔣方舟治癒討好型人格

在那之前,蔣方舟一直讓周圍的人感覺非常懂事。直到接觸到“討好型人格”這個詞,她才意識到,自己是害怕衝突,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她覺得討好型人格太可怕了,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之前的人生,活得是否正確。

其實不止蔣方舟,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討好型人格,只是有些人還沒意識到。那麼,到底怎樣才算討好,又該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呢?

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國後人生首罵:看蔣方舟治癒討好型人格

《The Need To Please》一書,給了我們解答。People Pleaser 是討好者。國內引進版的名字是《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作者米基·法恩是一名美國的心理諮詢師。這本書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討好型人格的表現、成因和治療。

一、到底怎樣才算討好

蔣方舟回憶之前和別人相處,總是會無原則無底線地迎合別人,雖然知道對方在胡說八道,但是一句反駁的話也說不出口,臉上還要保持微笑,甚至還得迴應對方說得好。

當一個人無法遵從自己的內心,無法對別人說不,害怕發生衝突,不得不去做別人想讓自己做的事,只為贏得別人的好感和認可,這就是討好。

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國後人生首罵:看蔣方舟治癒討好型人格

如果一個人性格溫和,從來不和人爭吵,但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敢於拒絕別人,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那麼,這是一種有修養的表現,不是討好。

如果一個人面對領導,心裡有其他想法,可是什麼也沒說,服從安排。這是弗洛姆所說的權威主義,也不是討好。

二、為什麼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成因,要追溯到童年。討好者幾乎都有童年創傷,比如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是指父母不附加任何條件地向孩子傳遞愛、關注、支持和鼓勵。如果孩子考試沒考好,沒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收回平日的溫暖,冷言冷語,甚至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這就不是無條件的愛。孩子會因此受到傷害。

還有一種原因,是孩子小時候仰仗大人的信念。孩子認為大人什麼都是對的,如果出問題,一定是自己的錯。蔣方舟回憶自己的經歷,從小接觸的人都比自己大,比自己成功。她想,這些人一定是做對了什麼,才會這麼成功。迎合別人,就是蔣方舟從小到大的一種生存方式。

此外,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發言權、被漠視或者受到家庭暴力,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三、擺脫討好型人格,直面內心

討好者自知,討好別人不是自己的本意。但就算憋出內傷,仍然阻止不了自己。討好者的關注點總在別人身上,常常無視或者回避自己的內心。想擺脫討好型人格,就要從直面自己的內心開始。

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國後人生首罵:看蔣方舟治癒討好型人格

1.直面自己的情緒

討好者發現自己不滿、恐懼或者憤怒時,會選擇逃避痛苦。假裝壞情緒不存在,立刻轉移注意力去迎合別人。

蔣方舟說,有一次她在電話裡向男朋友道歉了兩個小時,但男朋友覺得道歉根本沒解決問題,她就是在敷衍。於是電話一遍一遍打過來,蔣方舟看著手機屏幕一連串的未接來電,渾身發抖,可就是不敢告訴對方別打了,再打她要生氣了。

一味地無視、迴避,並不能壓抑壞情緒。甚至越想擺脫,越容易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憤恨。就像壓力鍋,壓力越來越大。那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壞情緒呢?生活中有一個場景,你下班回家,發現一隻拖鞋被小狗叼走了,你想從狗嘴裡救回拖鞋,於是和小狗開始了拉鋸戰,你越用力,小狗咬得越緊,最後你精疲力盡,撒手不管了,過一會兒,小狗也放下了拖鞋。

所以,我們可以換一個更獨立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壞情緒。就像天空飄了幾朵烏雲,有一朵是“我不能讓他高興”,旁邊的一朵是“我真是一無是處”。不和自己的壞情緒做任何抗衡,就是仔細地觀察,等它們飄走。

2.講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國後人生首罵:看蔣方舟治癒討好型人格

蔣方舟總結自己以前的處事原則,就是不論做什麼事,先考慮別人的想法,別人對自己有什麼期待,自己做的事能不能符合別人的期待。類似的,有些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只是為了討好父母。

討好者總在抱怨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卻不肯開口提出自己的需要。這種抱怨,是對自己的一種防禦。但是隻有勇敢地表達出來,才能突破防禦。當自己表達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就不再恐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了。就像楊絳先生的百歲感言: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四、正念療法

為了擺脫討好型人格,蔣方舟獨自去日本生活了一年。語言不通,沒有任何人際關係,生活突然出現了大片的空白等待填補。她每天讀書、寫日記、看展覽,認真凝視美術館裡每一幅畫,認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認真地把每一個念想變得綿長。就像她自己說的“被迫的認真與被迫的隔離,把我從之前一直在被動加速的跑步機上的生活中解救了下來,重新獲得了觀察和思考的能力”。在日本的一年,無形地治癒了她。

這一年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正念練習。正念並不是一件神祕的事,只是一種修行的態度,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正念是關注當下的時刻,又不作任何判斷,只是單純地觀察它。就像上文提到的,把壞情緒當做天空的幾朵烏雲,觀察它。正念,源於佛教禪修。禪宗對修行的解釋,就是在一飯一坐一睡之間,心無旁鷲地做一件事。如果我們能做到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一切事情自然坦然,就是在做正念練習了。

出走日本一年,零社交,回國後人生首罵:看蔣方舟治癒討好型人格

《The Need To Please》的作者米基·法恩除了是一名心理諮詢師,還是一名正念療法的教師,她在書中也提供了很多正念練習方法,比如正念呼吸、帶著覺知吃東西、正念拉伸、行走冥想等等。

正念呼吸,就是深度關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將漫遊的思緒一次又一次拉回呼吸本身,同時不對自己做任何判斷。這個練習的目標不是如何集中注意力,而是如何巧妙地應對情緒。

長期的正念呼吸可以幫助討好者更好地直面自己的情緒。當討好者被壞情緒裹挾時,會產生被動反應,想要逃避,轉而去急於討好別人。這種被動,就像暴風雨中,海上飄搖的小船。此時,正念呼吸就像一個港口,幫助討好者切斷被動反應。

討好者不斷挖空自己,變得廉價,卻永遠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愛。在內心無聲地吶喊“請理解我”,不如從這一刻開始做自己的破壁者。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關注當下的每一刻,照管心靈,才是自己唯一重大的事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