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

從集安市區出發,驅車沿集丹線一路蜿蜒西行,大約50分鐘就到達集安著名的油菜花海景區。金黃的油菜花在七月燦爛的陽光下,美得眩目。在花海中流連嬉戲的遊人可能不知道,花海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偽滿時期集安外岔溝老街的舊址,也是當年東北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之一。

"

從集安市區出發,驅車沿集丹線一路蜿蜒西行,大約50分鐘就到達集安著名的油菜花海景區。金黃的油菜花在七月燦爛的陽光下,美得眩目。在花海中流連嬉戲的遊人可能不知道,花海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偽滿時期集安外岔溝老街的舊址,也是當年東北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之一。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東北抗聯,是“二戰”中一支極為悲壯又功勳卓著的部隊。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歲月裡,在長期幾乎零給養的抗戰中,抵禦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嚴寒與飢餓,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英勇抗戰,前仆後繼。在抗聯官兵身上,凝聚著一股不屈不撓、誓與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堪稱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符號。東北抗聯獨立堅持抗戰十四年,“鬥爭之艱苦、血戰之殘酷、時間之長久、犧牲之壯烈”,比肩二萬五千里長徵和南方游擊戰爭。這種艱苦卓絕的程度,倖存抗聯女戰士李敏的評價最有代表性:“那時,犧牲容易,堅持下來難。”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長久浴血堅持?顯然不是武器裝備,也不是戰法戰術,而是信仰之忠誠,精神之不屈!

關東明月關東山,圍火團結十四年。

雪泊風餐篝火暖,慷慨高歌江水寒。

這首詩就是當年抗聯殘酷鬥爭的冰山一角。

日本侵略者對抗聯的分析或許更有說服力。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曾做了一份祕密報告,也曾客觀談到了東北抗聯:“此種紅軍,實力雄厚,戰鬥力偉大,其苦幹精神,為近代軍隊所難能。”

"

從集安市區出發,驅車沿集丹線一路蜿蜒西行,大約50分鐘就到達集安著名的油菜花海景區。金黃的油菜花在七月燦爛的陽光下,美得眩目。在花海中流連嬉戲的遊人可能不知道,花海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偽滿時期集安外岔溝老街的舊址,也是當年東北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之一。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東北抗聯,是“二戰”中一支極為悲壯又功勳卓著的部隊。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歲月裡,在長期幾乎零給養的抗戰中,抵禦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嚴寒與飢餓,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英勇抗戰,前仆後繼。在抗聯官兵身上,凝聚著一股不屈不撓、誓與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堪稱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符號。東北抗聯獨立堅持抗戰十四年,“鬥爭之艱苦、血戰之殘酷、時間之長久、犧牲之壯烈”,比肩二萬五千里長徵和南方游擊戰爭。這種艱苦卓絕的程度,倖存抗聯女戰士李敏的評價最有代表性:“那時,犧牲容易,堅持下來難。”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長久浴血堅持?顯然不是武器裝備,也不是戰法戰術,而是信仰之忠誠,精神之不屈!

關東明月關東山,圍火團結十四年。

雪泊風餐篝火暖,慷慨高歌江水寒。

這首詩就是當年抗聯殘酷鬥爭的冰山一角。

日本侵略者對抗聯的分析或許更有說服力。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曾做了一份祕密報告,也曾客觀談到了東北抗聯:“此種紅軍,實力雄厚,戰鬥力偉大,其苦幹精神,為近代軍隊所難能。”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距油菜花海景區大約10公里的楊木村(現隸屬於集安市涼水鄉),經朋友事先聯繫介紹,楊木村村主任鞏希平及抗聯講述人馬雲祥老師早已在村裡等待我們,聽說我們想了解當年在此犧牲的王洪春等七名抗聯英烈的事蹟後,馬老師很是激動和興奮,他說:“在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你們作為尋根者,來到楊木村瞭解抗聯的歷史,很讓人欣慰,我們能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離不開這些革命英烈的犧牲和付出。”隨著他的傾情講述,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

"

從集安市區出發,驅車沿集丹線一路蜿蜒西行,大約50分鐘就到達集安著名的油菜花海景區。金黃的油菜花在七月燦爛的陽光下,美得眩目。在花海中流連嬉戲的遊人可能不知道,花海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偽滿時期集安外岔溝老街的舊址,也是當年東北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之一。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東北抗聯,是“二戰”中一支極為悲壯又功勳卓著的部隊。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歲月裡,在長期幾乎零給養的抗戰中,抵禦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嚴寒與飢餓,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英勇抗戰,前仆後繼。在抗聯官兵身上,凝聚著一股不屈不撓、誓與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堪稱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符號。東北抗聯獨立堅持抗戰十四年,“鬥爭之艱苦、血戰之殘酷、時間之長久、犧牲之壯烈”,比肩二萬五千里長徵和南方游擊戰爭。這種艱苦卓絕的程度,倖存抗聯女戰士李敏的評價最有代表性:“那時,犧牲容易,堅持下來難。”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長久浴血堅持?顯然不是武器裝備,也不是戰法戰術,而是信仰之忠誠,精神之不屈!

關東明月關東山,圍火團結十四年。

雪泊風餐篝火暖,慷慨高歌江水寒。

這首詩就是當年抗聯殘酷鬥爭的冰山一角。

日本侵略者對抗聯的分析或許更有說服力。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曾做了一份祕密報告,也曾客觀談到了東北抗聯:“此種紅軍,實力雄厚,戰鬥力偉大,其苦幹精神,為近代軍隊所難能。”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距油菜花海景區大約10公里的楊木村(現隸屬於集安市涼水鄉),經朋友事先聯繫介紹,楊木村村主任鞏希平及抗聯講述人馬雲祥老師早已在村裡等待我們,聽說我們想了解當年在此犧牲的王洪春等七名抗聯英烈的事蹟後,馬老師很是激動和興奮,他說:“在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你們作為尋根者,來到楊木村瞭解抗聯的歷史,很讓人欣慰,我們能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離不開這些革命英烈的犧牲和付出。”隨著他的傾情講述,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據不完全統計,東北抗聯對日作戰十餘萬次,牽制了76萬日軍,消滅侵略者18萬餘,以巨大的犧牲粉碎了日本以東北為基地“以戰養戰”的陰謀,有力地打擊了日偽殖民統治,牽制了日偽大量兵力,支援了全國抗戰大局。在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離不開千千萬萬有血性有良知的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王洪春就是其中之一。

王洪春,當時家住輯安縣外岔溝老街(現集安市涼水鄉)。他為人正直、頭腦活絡,很有正義感,抗戰前就在外岔溝村經營了一間小雜貨鋪,買賣做的非常好,因為他樂善好施,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王掌櫃。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了我國東北。集安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抗爭 。1932年4月,集安域內組建了遼寧民眾自衛軍第18路軍,痛擊日寇的侵略。1933年秋,抗聯武裝開始進入集安活動。1935年春,楊靖宇將軍率抗聯第 1軍軍部進入集安老嶺地區,把集安開創為1路軍鼎盛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抗聯在此組織和領導東南滿地區的抗日鬥爭。日寇的暴行早已令王掌櫃義憤填應,也就是從此時,他正式加入了抗聯,成為了一名地下交通員,他的雜貨鋪也成為抗聯的一個重要聯絡站。

為了消滅抗聯的隊伍,日偽軍切斷了抗聯隊伍的糧食補給,日本兵命令農民不準外賣,所有糧食要嚴格登記,不給抗聯提供一點食品,以此來剿殺戰士們。王掌櫃就以雜貨鋪為掩護,祕密為抗聯籌措糧食,購買藥品,同時為抗聯蒐集日偽情報,祕密在愛國群眾中宣傳黨的抗日政策。

一次,王掌櫃在買賣貨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幾輛日軍的卡車,警惕性很高的他躲在山頭上仔細觀察,發現車上裝的是被服和彈藥等物資。當時抗聯的鬥爭條件異常艱苦,這些物資若能送到抗聯戰士手中,那可是解決了大問題。王掌櫃迅速將情況通過祕密渠道送給了抗聯領導,第二天抗聯戰士展開伏擊,擊斃20多名日本兵,順利繳獲不少物資,鼓舞了士氣。準確情報多次伏擊沉重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也徹底激怒了敵人,日寇開始瘋狂地反撲。

1936年的嚴冬,天氣格外寒冷,由於叛徒的出賣,王掌櫃和黃貴春、樊萬裕胞兄、周貨郎等七名抗聯戰士不幸被捕,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沒有令他們屈服,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用繩索將七人綁成一串,押送到楊木林(今涼水鄉楊木村)老孤砬子下的鴨綠江冰面上,鑿一冰窟,扒光他們的衣服,澆上冰冷的江水,逼他們說出抗聯的祕密,七人寧死不屈,凶殘的鬼子就將他們活活地塞進了冰窟窿,為了防止家屬打撈,還用竹竿將烈士的遺體捅到冰封的深處。

鴨綠江,中朝界河,因發源處水的顏色像公鴨頭上羽毛而得名,王洪春和他的戰友們為了民族獨立解放,永遠長眠在了這條清澈碧綠的江水之中。

"

從集安市區出發,驅車沿集丹線一路蜿蜒西行,大約50分鐘就到達集安著名的油菜花海景區。金黃的油菜花在七月燦爛的陽光下,美得眩目。在花海中流連嬉戲的遊人可能不知道,花海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偽滿時期集安外岔溝老街的舊址,也是當年東北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之一。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東北抗聯,是“二戰”中一支極為悲壯又功勳卓著的部隊。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歲月裡,在長期幾乎零給養的抗戰中,抵禦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嚴寒與飢餓,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英勇抗戰,前仆後繼。在抗聯官兵身上,凝聚著一股不屈不撓、誓與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堪稱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符號。東北抗聯獨立堅持抗戰十四年,“鬥爭之艱苦、血戰之殘酷、時間之長久、犧牲之壯烈”,比肩二萬五千里長徵和南方游擊戰爭。這種艱苦卓絕的程度,倖存抗聯女戰士李敏的評價最有代表性:“那時,犧牲容易,堅持下來難。”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長久浴血堅持?顯然不是武器裝備,也不是戰法戰術,而是信仰之忠誠,精神之不屈!

關東明月關東山,圍火團結十四年。

雪泊風餐篝火暖,慷慨高歌江水寒。

這首詩就是當年抗聯殘酷鬥爭的冰山一角。

日本侵略者對抗聯的分析或許更有說服力。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曾做了一份祕密報告,也曾客觀談到了東北抗聯:“此種紅軍,實力雄厚,戰鬥力偉大,其苦幹精神,為近代軍隊所難能。”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距油菜花海景區大約10公里的楊木村(現隸屬於集安市涼水鄉),經朋友事先聯繫介紹,楊木村村主任鞏希平及抗聯講述人馬雲祥老師早已在村裡等待我們,聽說我們想了解當年在此犧牲的王洪春等七名抗聯英烈的事蹟後,馬老師很是激動和興奮,他說:“在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你們作為尋根者,來到楊木村瞭解抗聯的歷史,很讓人欣慰,我們能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離不開這些革命英烈的犧牲和付出。”隨著他的傾情講述,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據不完全統計,東北抗聯對日作戰十餘萬次,牽制了76萬日軍,消滅侵略者18萬餘,以巨大的犧牲粉碎了日本以東北為基地“以戰養戰”的陰謀,有力地打擊了日偽殖民統治,牽制了日偽大量兵力,支援了全國抗戰大局。在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鬥爭中,離不開千千萬萬有血性有良知的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王洪春就是其中之一。

王洪春,當時家住輯安縣外岔溝老街(現集安市涼水鄉)。他為人正直、頭腦活絡,很有正義感,抗戰前就在外岔溝村經營了一間小雜貨鋪,買賣做的非常好,因為他樂善好施,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王掌櫃。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了我國東北。集安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抗爭 。1932年4月,集安域內組建了遼寧民眾自衛軍第18路軍,痛擊日寇的侵略。1933年秋,抗聯武裝開始進入集安活動。1935年春,楊靖宇將軍率抗聯第 1軍軍部進入集安老嶺地區,把集安開創為1路軍鼎盛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抗聯在此組織和領導東南滿地區的抗日鬥爭。日寇的暴行早已令王掌櫃義憤填應,也就是從此時,他正式加入了抗聯,成為了一名地下交通員,他的雜貨鋪也成為抗聯的一個重要聯絡站。

為了消滅抗聯的隊伍,日偽軍切斷了抗聯隊伍的糧食補給,日本兵命令農民不準外賣,所有糧食要嚴格登記,不給抗聯提供一點食品,以此來剿殺戰士們。王掌櫃就以雜貨鋪為掩護,祕密為抗聯籌措糧食,購買藥品,同時為抗聯蒐集日偽情報,祕密在愛國群眾中宣傳黨的抗日政策。

一次,王掌櫃在買賣貨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幾輛日軍的卡車,警惕性很高的他躲在山頭上仔細觀察,發現車上裝的是被服和彈藥等物資。當時抗聯的鬥爭條件異常艱苦,這些物資若能送到抗聯戰士手中,那可是解決了大問題。王掌櫃迅速將情況通過祕密渠道送給了抗聯領導,第二天抗聯戰士展開伏擊,擊斃20多名日本兵,順利繳獲不少物資,鼓舞了士氣。準確情報多次伏擊沉重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也徹底激怒了敵人,日寇開始瘋狂地反撲。

1936年的嚴冬,天氣格外寒冷,由於叛徒的出賣,王掌櫃和黃貴春、樊萬裕胞兄、周貨郎等七名抗聯戰士不幸被捕,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沒有令他們屈服,氣急敗壞的日本鬼子用繩索將七人綁成一串,押送到楊木林(今涼水鄉楊木村)老孤砬子下的鴨綠江冰面上,鑿一冰窟,扒光他們的衣服,澆上冰冷的江水,逼他們說出抗聯的祕密,七人寧死不屈,凶殘的鬼子就將他們活活地塞進了冰窟窿,為了防止家屬打撈,還用竹竿將烈士的遺體捅到冰封的深處。

鴨綠江,中朝界河,因發源處水的顏色像公鴨頭上羽毛而得名,王洪春和他的戰友們為了民族獨立解放,永遠長眠在了這條清澈碧綠的江水之中。

集安的這片油菜花海,當年是抗聯打擊日寇的重要戰場……

馬老師的講述和鞏主任的介紹,也勾起了我許多兒時的記憶。說起來,這個王洪春王掌櫃與我很有淵源,王洪春是我奶奶的父親,我叫他太姥爺。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我只有十幾歲,每到寒暑假,我就與姐姐、弟弟及兩個表弟到大路鎮爬寶村的鄉下奶奶家玩。王掌櫃的夫人也就是我的太姥姥就住在我奶奶家。老人家當時已接近90歲,耳不聾眼不花,十分喜歡我們這些孩子們,經常用粗糙的手拽住我們,給我們講太姥爺和抗聯的故事。據她回憶,抗聯經常到她家聯絡接頭,接頭暗語是:“王掌櫃,你這裡有幹木耳嗎?”王掌櫃答:“我這裡只有山裡的蘑菇,沒有幹木耳。”而山裡的蘑菇就代表紅色的抗聯隊伍。

當時的我們正是愛聽故事的年齡,老人家講的次數多了,我們都記住了這些暗號,於是就讓叔叔給刻了幾把木頭槍,經常會用這些暗號和弟弟們玩打仗的遊戲。年少無知的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暗號的背後代表的那些沉重悲壯的歷史。

太姥爺犧牲的噩耗傳來,太姥姥沒有流一滴眼淚,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為了什麼犧牲的,這位堅強可敬的老人自此再未嫁人,獨自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兒女,其中最小的孩子當時只有三歲,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在太姥姥生命的最後幾年裡,由於年齡較大,她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但她始終不忘自己的丈夫是抗聯的戰士,併為此驕傲和自豪。

異常艱苦的戰爭環境,讓東北抗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先後參加抗聯的5萬多將士,絕大多數為國捐軀,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然而,歷史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在今天楊木村老孤砬子七名英烈的殉難地,當地政府和百姓為他們立了紀念碑。他們的英靈將永遠撐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並將使之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戰火硝煙遠去,烈士英靈千古!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英雄氣概和頑強精神永存!在尋訪抗聯事蹟的路上,聽著知情人動情的講述,我們彷彿感受到那股英雄氣仍然在這片古老美麗的土地上馳騁縱橫。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宋海筠

編輯:李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