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挑煤女工群雕 再現嘉陵江航運史'

"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南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來,一幕幕往事也給南充人留下了諸多記憶。昨(4)日,記者在白塔嘉陵江大橋順慶岸濱江外灘見到了一組新近落成的挑煤女工青銅群雕,從而揭開了嘉陵江航運史最堅韌一幕。說起挑煤女工群雕,84歲的富順籍挑煤女工陳科富撫摸著青銅群雕的粗獷紋理, 感慨萬千,往事往景歷歷在目。

繁盛時期 南充碼頭上千女工挑擔卸貨

南充碼頭自古就是嘉陵江上最重要的水運碼頭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以富順船工為主的數千工人組建了南充火炬社, 主要負責南充碼頭至廣元和重慶的水運任務。那時候,火炬社有很多大木船,每艘木船有六七名船工。

“船往上游至廣元一趟多則需要一個月, 往下游至重慶則需一個月以上。”據相關知情人士介紹,火炬社的船員非常辛苦,他們平時在家待崗,一旦有運輸任務, 不管白天黑夜都要無條件離家起航。船到既定碼頭,還要排隊卸貨,有時等待的時間非常長。

自從南充火炬社成立後, 南充碼頭運力大增, 每天南來北往的船隻眾多。 春夏江水豐沛季節是航運旺季,南充碼頭往往人頭攢動,上千名女工忙著挑擔卸貨。南充城區從北向南,依次有上渡口、中渡口和下渡口。三大渡口即為三大碼頭。 每個渡口因河岸特點,又統領毗鄰的幾個小渡口。平時渡江船隻可以依岸隨處停靠,大船和貨船則必須到三大貨運碼頭停靠。

那時候, 南充碼頭卸裝貨物幾乎全部依靠人力用肩挑。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 上下貨物的力夫並不是什麼精壯男子,而是南充火炬社的家屬們,幾乎清一色的娘子軍。 這些婦女除了日復一日勞作在碼頭之外, 還要照顧家裡一大堆孩子。那個年代,主要大宗貨物就是從外運入的煤炭, 娘子軍因此被稱為“挑煤女”。

"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南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來,一幕幕往事也給南充人留下了諸多記憶。昨(4)日,記者在白塔嘉陵江大橋順慶岸濱江外灘見到了一組新近落成的挑煤女工青銅群雕,從而揭開了嘉陵江航運史最堅韌一幕。說起挑煤女工群雕,84歲的富順籍挑煤女工陳科富撫摸著青銅群雕的粗獷紋理, 感慨萬千,往事往景歷歷在目。

繁盛時期 南充碼頭上千女工挑擔卸貨

南充碼頭自古就是嘉陵江上最重要的水運碼頭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以富順船工為主的數千工人組建了南充火炬社, 主要負責南充碼頭至廣元和重慶的水運任務。那時候,火炬社有很多大木船,每艘木船有六七名船工。

“船往上游至廣元一趟多則需要一個月, 往下游至重慶則需一個月以上。”據相關知情人士介紹,火炬社的船員非常辛苦,他們平時在家待崗,一旦有運輸任務, 不管白天黑夜都要無條件離家起航。船到既定碼頭,還要排隊卸貨,有時等待的時間非常長。

自從南充火炬社成立後, 南充碼頭運力大增, 每天南來北往的船隻眾多。 春夏江水豐沛季節是航運旺季,南充碼頭往往人頭攢動,上千名女工忙著挑擔卸貨。南充城區從北向南,依次有上渡口、中渡口和下渡口。三大渡口即為三大碼頭。 每個渡口因河岸特點,又統領毗鄰的幾個小渡口。平時渡江船隻可以依岸隨處停靠,大船和貨船則必須到三大貨運碼頭停靠。

那時候, 南充碼頭卸裝貨物幾乎全部依靠人力用肩挑。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 上下貨物的力夫並不是什麼精壯男子,而是南充火炬社的家屬們,幾乎清一色的娘子軍。 這些婦女除了日復一日勞作在碼頭之外, 還要照顧家裡一大堆孩子。那個年代,主要大宗貨物就是從外運入的煤炭, 娘子軍因此被稱為“挑煤女”。

南充挑煤女工群雕 再現嘉陵江航運史

挑煤女工 “我當挑煤女工長達近30年”

陳科富太婆就是當年的挑煤女工之一。據她介紹,她是富順縣人,自幼家貧,19歲時嫁給了大她6歲的船工謝江海。“丈夫人老實,我也沒圖他什麼。”陳科富說,婚後她生下大兒子不久,丈夫和同事成建制地從富順縣調到南充。不久,她也帶著大兒子來到南充與丈夫生活在一起。

“船工當時工資每月不到10元。”陳科富說,當年丈夫隨船外出,她在家裡要養活4個兒子,非常不容易。當地相關部門為了解決船工家人的生計問題,加上碼頭缺少勞動力,於是將船工家屬組織起來成立服務站,這就是享譽一時的婦女搬運隊。“30多人一組,每組負責一艘貨船貨物的裝卸。”

陳科富介紹, 當時她力氣大就選擇了當挑工,一擔煤炭重八九十斤,背上還要揹著嗷嗷待哺的娃娃。 按照當時的運價, 一噸煤大家從貨船通過數百階石梯搬運到江岸上的露天貨場堆放好,可以獲得0.5元的酬勞。大家掙的酬勞扣除一定的管理費後, 由服務站按勞發給挑煤工。在貨運旺季,一個滿勤的挑煤工一個月可以掙上五六元錢,加上丈夫的工資,可以勉強維持一個家庭的開銷。

“挑煤很辛苦。 每到中午的時候,飢腸轆轆,肩上的擔子就感覺格外沉重。”陳富科說,大家一咬牙一蹬腳,沿著岸邊的石階,一級一級地往上爬,累得汗流浹背。像這樣的工作, 很多人一干就是數十年。“我當挑煤女工長達近30年。 後來年紀大了,挑煤感到特別吃力,我便退了下來。”

"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南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來,一幕幕往事也給南充人留下了諸多記憶。昨(4)日,記者在白塔嘉陵江大橋順慶岸濱江外灘見到了一組新近落成的挑煤女工青銅群雕,從而揭開了嘉陵江航運史最堅韌一幕。說起挑煤女工群雕,84歲的富順籍挑煤女工陳科富撫摸著青銅群雕的粗獷紋理, 感慨萬千,往事往景歷歷在目。

繁盛時期 南充碼頭上千女工挑擔卸貨

南充碼頭自古就是嘉陵江上最重要的水運碼頭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以富順船工為主的數千工人組建了南充火炬社, 主要負責南充碼頭至廣元和重慶的水運任務。那時候,火炬社有很多大木船,每艘木船有六七名船工。

“船往上游至廣元一趟多則需要一個月, 往下游至重慶則需一個月以上。”據相關知情人士介紹,火炬社的船員非常辛苦,他們平時在家待崗,一旦有運輸任務, 不管白天黑夜都要無條件離家起航。船到既定碼頭,還要排隊卸貨,有時等待的時間非常長。

自從南充火炬社成立後, 南充碼頭運力大增, 每天南來北往的船隻眾多。 春夏江水豐沛季節是航運旺季,南充碼頭往往人頭攢動,上千名女工忙著挑擔卸貨。南充城區從北向南,依次有上渡口、中渡口和下渡口。三大渡口即為三大碼頭。 每個渡口因河岸特點,又統領毗鄰的幾個小渡口。平時渡江船隻可以依岸隨處停靠,大船和貨船則必須到三大貨運碼頭停靠。

那時候, 南充碼頭卸裝貨物幾乎全部依靠人力用肩挑。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 上下貨物的力夫並不是什麼精壯男子,而是南充火炬社的家屬們,幾乎清一色的娘子軍。 這些婦女除了日復一日勞作在碼頭之外, 還要照顧家裡一大堆孩子。那個年代,主要大宗貨物就是從外運入的煤炭, 娘子軍因此被稱為“挑煤女”。

南充挑煤女工群雕 再現嘉陵江航運史

挑煤女工 “我當挑煤女工長達近30年”

陳科富太婆就是當年的挑煤女工之一。據她介紹,她是富順縣人,自幼家貧,19歲時嫁給了大她6歲的船工謝江海。“丈夫人老實,我也沒圖他什麼。”陳科富說,婚後她生下大兒子不久,丈夫和同事成建制地從富順縣調到南充。不久,她也帶著大兒子來到南充與丈夫生活在一起。

“船工當時工資每月不到10元。”陳科富說,當年丈夫隨船外出,她在家裡要養活4個兒子,非常不容易。當地相關部門為了解決船工家人的生計問題,加上碼頭缺少勞動力,於是將船工家屬組織起來成立服務站,這就是享譽一時的婦女搬運隊。“30多人一組,每組負責一艘貨船貨物的裝卸。”

陳科富介紹, 當時她力氣大就選擇了當挑工,一擔煤炭重八九十斤,背上還要揹著嗷嗷待哺的娃娃。 按照當時的運價, 一噸煤大家從貨船通過數百階石梯搬運到江岸上的露天貨場堆放好,可以獲得0.5元的酬勞。大家掙的酬勞扣除一定的管理費後, 由服務站按勞發給挑煤工。在貨運旺季,一個滿勤的挑煤工一個月可以掙上五六元錢,加上丈夫的工資,可以勉強維持一個家庭的開銷。

“挑煤很辛苦。 每到中午的時候,飢腸轆轆,肩上的擔子就感覺格外沉重。”陳富科說,大家一咬牙一蹬腳,沿著岸邊的石階,一級一級地往上爬,累得汗流浹背。像這樣的工作, 很多人一干就是數十年。“我當挑煤女工長達近30年。 後來年紀大了,挑煤感到特別吃力,我便退了下來。”

南充挑煤女工群雕 再現嘉陵江航運史

今非昔比 4個兒子都住進高樓大廈

陳科富們的命運隨著嘉陵江航道梯級開發而改變。 上世紀70年代,隨著嘉陵江上的馬回電站開建,嘉陵江航道逐漸進入“休眠期”。依靠航運而生的南充火炬社, 船工被迫分流,企業生命也就此結束。

那時候,已步入人生暮年的挑煤女工,也歇挑轉行謀生。陳科富說,她的4個兒子如今都已成家,兒孫滿堂。“4個兒子分別依靠自己的力量購買了商品房,目前他們生活富裕。我除了有低保外,還有兒子們每月給的贍養費,日子也過得充實無憂。”

“我在南充生活60多年了。”陳科富說,她見證了南充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嘉陵江兩邊的泥岸全部變成高大堅固的江堤,城市破敗的瓦房變成了一棟棟電梯公寓和環境優美的多層住宅區。

陳科富告訴記者,前不久,時隔30年的嘉陵江再次全江通航,大型船隊通江達海, 她專門趕到嘉陵江邊,就是想通過自己的眼睛,見證了這一時刻的難忘瞬間。

“嘉陵江航道條件越來越好,兩岸江堤越築越高,城市建設越來越壯美,百姓生活也越來越甘甜,一切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陳科富說,自從濱江外灘塑起挑煤女工的雕塑後,她感覺這段有血有肉的奮鬥史非常榮光,她也希望挑煤女工的奮鬥精神能夠傳承給一代又一代南充女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