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主義:iPhone8貴上天裝X,我們的工資還是那麼可憐

蘋果主義:iPhone8貴上天裝X,我們的工資還是那麼可憐

從iPhone4到iPhoneX,蘋果一次又一次地帶給我們全新的科技體驗,實現了人類對未來生活更多的想象。但這只是蘋果的表象,蘋果光鮮、卓爾不群的品牌形象之下隱匿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我們需要反思——到底什麼是“蘋果主義”?

40%的利潤 VS 2%的利潤

蘋果主義:iPhone8貴上天裝X,我們的工資還是那麼可憐

蘋果2011年首個交易日市值首破3000億美元,成為全球科技行業世界第一。

一直以來,蘋果保持著約40%的毛利率,而其它電子品牌公司要求的利潤一般在20%-40%。這皆由蘋果龐大的利益生態鏈所供給,蘋果依賴於一整條極長的供應鏈。富士康就是蘋果最大的供應商,蘋果最暢銷的電子產品如iPhone4、iPad都是由中國的富士康工人生產的。可以說,蘋果主義的輝煌背後是90萬富士康工人的辛苦付出。

2010年,iSuppli調查公司分析製造一部iPad的生產成本僅為9美元,只相當於一部售價499美元的iPad的1.8%。與蘋果40%的利潤率相比,富士康的利潤率不到2%。由於蘋果把產品供應商的利潤率壓得過低,導致富士康工人的工資更加微薄。在2010年5月以前,富士康支付給深圳兩家工廠45萬生產線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資只有900元。如此低的工資不足以滿足工人的生活需求,於是工人不得不加班多達每月100多小時,接近《勞動法》(第41條)所規定的每月最高加班36小時的3倍。馬向前(2010年1月跳樓去世,被稱為“第一跳”)的姐姐馬麗群向中央電視臺談到自己在富士康觀瀾廠的工作經歷:“在扣掉社保費用以後,我們每個月只剩下800多塊。好像也沒有人逼我們……但是我們除了加班以外沒有別的辦法。”在現有的蘋果供應鏈中,富士康工人位於最底層,他們正在為蘋果的高額利潤付出沉重的代價。

創造全新的人和機器之間的關係?

蘋果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致力創造全新的人和機器之間的關係”。 正如iPad的發佈短片中蘋果的創意領導人Jony Ive所說的:“I don’t have to change myself to fit the product, it fits me.”(我並不需要調整自己去適應產品,它會主動適應我)。蘋果主義體現了一種新的人機關係,技術和產品本身必須以人的需求和使用體驗為出發點,使得用戶真正成為機器的主人。

但是,蘋果在使消費者成為機器的主人的同時,也在讓另一群人成為機器的奴隸。富士康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在那裡,工人被當做機器來嚴格控制。富士康普遍實行泰勒制的管理方式,把工人的全部操作、一直到最細小的動作,都加以概念化、設計、測量,所有的員工都被作為一個標準化的機器“零件”整合到生產體系中。工人們不需要思考,只需嚴格地執行管理部門的指示,機械地重複幾個簡單的操作。“我們就是一部機器”、“我們比機器還快”、“我們是用來給機器磨損的”、“我們連機器都不如”、“把人當機器,活著沒意思”,製造出iPad, iPhone的工人如是說。在生產線上,蘋果並沒有給年輕的工人們帶來快樂和夢想,只有被機器奴役的壓抑與煎熬。

不斷創新,不斷追求新知識VS不斷剝奪學生的學習機會

蘋果主義:iPhone8貴上天裝X,我們的工資還是那麼可憐

有人說,創新是蘋果的靈魂。就像iphone 4 的廣告語:“再一次改變一切”, 蘋果一直走在科技尖端,不斷激發人們對電子產品的期待和慾望。“蘋果教”的教徒在翹首企盼著蘋果公司創造更輕、更薄的產品,更快速、更舒適的操作界面來使他們走在科技的前沿,讓科技改變他們的生活體驗。

蘋果不斷壓低供應商的利潤空間,為了獲得訂單,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供應商逐底競爭,並把不斷下降的利潤率的壓力以及趕工的壓力轉移給一線工人。為了獲得廉價又馴服的勞動力,大量職校學生被“綁架”到蘋果的流水線上,從事幾個月到兩年不等的“實習”,而這些實習與他們的專業毫不相關:學習數控的小輝被安排在蘋果電腦的生產線上做手機外殼的加工;學汽修的小於被安排去給蘋果電腦風扇貼標籤;學車床專業並熱愛這一專業的小唐卻被安排在流水線上生產蘋果電腦的“開始”鍵。16、17歲的他們,帶著“知識改變命運” 的夢想,揣著父母打工辛苦賺的學費,卻發現自己被趕出了教室,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在製造蘋果產品的流水線上,科技與他們無關,創新也與他們無緣。

銷售的是夢想,不僅僅是產品 VS 製造的是幻象,消耗的是工人的生命

蘋果主義:iPhone8貴上天裝X,我們的工資還是那麼可憐

蘋果一直致力於打造他們的“蘋果夢”,蘋果已經不再是一部手機、一臺電腦,而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接受無數消費者的追捧與膜拜。

有一名富士康男工,不懂得上網,工作累得經常在廠車上睡著,底薪才1690元,但“很想買iPhone”;說蘋果是“大品牌、性能好、功能多”,但“買不起”。對於每月才一二千人民幣的富士康普工,也許每天加班兩小時,週末上班,連續兩三個月不吃不喝不開銷,才能買得起一部5000多元的iPhone。蘋果產品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並製造著與產品相聯繫的某種生活的幻象與身份的象徵。為了追求這種幻象,十幾、二十歲的工人每天重複四、五千個機械的動作,加班加點來賺錢,省吃儉用的攢錢;甚至有人為了買蘋果產品,出賣自己的器官。在追求幻象的過程中,許多人耗盡了青春,也耗盡了生命的意義。

Fordism VS Appleism

蘋果主義:iPhone8貴上天裝X,我們的工資還是那麼可憐

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在90多年前說過一句經典口號:“讓造車的人都買得起車”。為實現這一承諾,老福特將工人的日薪提高到5美元,而當時美國絕大多數工人的日薪收入連5美元的一半都不到。這在當時,被稱為“工業世界中迄今最偉大的有關工人報酬的改革”。福特公司這種善待員工的理念也是一種高超的商業謀略,因為這也造就了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保證了福特公司持續的發展,並且使得福特公司有著持續、穩定的工人供給。這也是福特主義為人稱道的精髓所在。

反觀蘋果主義,現在的狀況卻是製造蘋果產品的人卻買不起蘋果。不僅買不起蘋果,連基本的作為人的生活都享受不起。蘋果公司並沒有履行其公司的行為守則,沒有像其承諾的那樣確保供應鏈工廠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工人得到尊重,而且在製造過程中承擔環境責任。蘋果公司在2011年2月15日發佈2010年的供應鏈管理報告,首次公開承認中國供應鏈致殘員工:137名蘋果中國供應商員工,因暴露在正己烷環境中致殘,健康遭受不利影響。作為蘋果供應商的成都富士康,在2011年的5月20日發生爆炸,致使工人傷亡慘重。在無助、空虛、痛苦各種無望中,蘋果的製造者們一個又一個從工廠的樓上跳下,用這樣無聲又絕望的方式控訴著工廠和生活給他們的重壓。同時,蘋果的主要製造商——富士康,也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面對如流水般進出的工人,富士康要靠和職業學校的交易來團購“學生工”,要靠和地方政府的“默契”來保證這種交易的持續進行。長久看來,這也制約蘋果的發展,因為技術的進步並沒有普世性地帶給人們幸福,蘋果的輝煌背後是中國工人的血汗,這批人沒有一個合理的、體面的、滿足生活需要的工資,也不成為蘋果的潛在消費者,這是蘋果的失敗與陰暗。

作者:潘毅 範璐璐 鄧韻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