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州城南蓮花莊春日白蘋洲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州城南蓮花莊夏日白蘋洲

柳惲在吳興太守任上創作的《江南曲》是他詩作中最富才華,也是對後世詩壇影響最大的作品,也為湖州創造了傳唱千古的最美詩歌意象——白蘋洲。《江南曲》只有短短的五言八句:“汀洲採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詩的開頭兩句由寫汀洲採蘋而帶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筆墨寥寥而江南水鄉風物宛然可想。這兩句借採蘋起興寫相思之情,使讀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畫的春色無疑也給思婦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風情。接下去兩句說有“歸客”從洞庭回來,帶來了“故人”的消息,只以一個“逢”字點出,寫得特別簡略,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詩的後半首以一個問句開頭,直接表達了相思的迫切之情。結尾兩句說“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行路遠”因而見出相思的渺茫與深長。這首詩寫女子相思之情,辭意婉轉,又與比興相結合,更顯得含蓄而富於風情。詩借樂府舊題寫閨怨,自然樸素,深摯含蓄,在風格上非常具有江南水鄉清麗風雅的情致。

清初大詩人吳梅村為湖州城南峴山上的九賢祠作記,首句便是“吳興多賢守”。三國東吳寶鼎元年(266)分吳、丹陽兩郡始置吳興郡,“吳興”名取“吳國興盛”之義,為湖州立郡之始,“吳興”之稱也由此而來。六朝時期很多風流人物都曾在吳興郡為官,尤其是王謝家族。王羲之、王獻之和王僧慶祖孫三代先後任吳興郡太守,琅琊王氏任吳興郡太守的還有王胡之、王韶之、王曇生,王曇生其父王弘之也曾任烏程縣令;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坦之、王蘊也先後任吳興郡太守;“太保謝公,東晉咸和中以吳興山水清遠,求典此郡”,從東晉升平年間到南朝梁代初約150多年間,謝安及謝氏一門5代中有九人先後擔任吳興郡太守。眾多六朝名家賢守在吳興留下遺蹟和故事,謝安在城西新開了謝塘,王羲之在城東留下了升山事。但他們的影響都不如兩度為吳興太守,被時人和後人稱為柳吳興的柳惲。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州城南蓮花莊秋日白蘋洲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州城南蓮花莊冬日白蘋洲

柳惲(456—517),字文暢,南朝齊樑時著名詩人、音樂家、棋手。柳惲從小受父、兄影響,勤奮好學,少有志向,才華出眾,遠近聞名。柳惲年輕時就以擅長賦詩聞名,少年時曾寫有一篇流傳久遠的《搗衣》詩,其中“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一聯,最為時人讚賞。晚年在吳興任上創作的名篇《江南曲》,被視為五言律詩的濫觴。柳惲少時學琴,琴技精湛,天下聞名。善於推陳出新,吳興詩人丘遲知道柳惲愛琴,且又在自己家鄉當“父母官”,於是從數百里外送給他一段琴材,並題了《題琴材奉柳吳興》詩以相寄,留下一段佳話。柳惲善下圍棋,是著名棋手,入樑後,梁武帝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惲為第二。柳惲還是博射高手,他“發必命中”。柳惲還精醫術,通曉醫學精妙之道。還擅長占卜,著有《卜杖龜經》。柳惲以多才多藝著稱天下,梁武帝也曾讚歎道:“吾聞君子不可求備,至如柳惲,可謂具美,分其才藝,足了十人,”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兩次出任吳興太守,並且任職長達十一年之久,確實是吳興之幸。

柳惲於樑天監二年(503),首次出任吳興太守,後曾遷廣州刺史等職,天監八年(509)“再為吳興太守,為政清靜,人吏懷之”。吳興東西苕溪交匯是太湖流域的水利重地,湖州西部常有山洪暴發,河道不暢,柳惲任吳興太守後就“發民千人”“重修青塘”,《嘉泰吳興志》載:“青塘,在縣北三裡迎禧門外,吳時開。樑太守柳惲重浚,亦名柳塘,又名法華塘,自城入法華山寺路也。”為緬懷他的治水功績,該塘被稱為“柳塘”、又名“柳公塘”。柳惲“為政清靜”,體恤百姓,愛惜民力,持法公平,興利除作弊,深得百姓愛戴。天監十六年(517)柳惲“於郡感疾,自陳解任。父老千餘人拜表陳請,事未施行,卒。”柳惲卒於吳興太守任上時年只有五十三。據傳,出殯那天,湖州民吏萬餘或沿街哭泣,或扶棺送行。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州東街白蘋洲舊址牌坊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曾經的五亭勝景融化在繁華都市裡了

柳惲,為人清廉好學,曾在毗山上築毗山亭、建讀書檯。明朝大水利學家潘季馴,隆慶五年(1571)罷黜南歸返鄉,因仰慕先賢柳惲,特意選擇離其故居西南3公里處的毗山和柳惲原讀書檯的舊址,仿效杜甫修築了一座草堂,將其讀書的一室取名為“芝林館”取《孔子家語在厄》中:“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之意。在家賦閒的四年多時間裡,潘季馴在毗山博覽群書,在毗山山頂普寧教寺邊修建了一座家廟,除供奉潘氏祖先外,還專門供奉柳惲,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潘季馴對柳惲為政清廉,才質秀美,一心為民的崇敬。

湖州為吳越舊地,素有習武風尚,兩漢時期還以尚武好勇見稱於時。吳興大族如沈氏等都曾是顯赫東晉南朝的江東“武力強宗”。吳興尚文風氣的形成,風雅多才柳惲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這一時期的吳興尚文的代表人物,一是與柳惲共同制定新律的沈約,二是被柳惲聘為主簿並常常詩文唱和的吳均,由此發軔,崇文、尚文成為吳興的文化傳統。柳惲出任吳興太守,“慕吳均文名”,即徵聘吳均為主簿,迎至城內,“日引與賦詩”,相得甚歡。吳均曾有多首詩贈酬,傳世就有十三首,如《迎柳吳興道中》:“團團日西靡,倉客已蹉跎。長風倒危葉,輕麗網寒波。白雲光采麗,青松意氣多。所言飽恩德,忘我北山蘿。”柳惲也有許多詩贈、和吳均。如《贈吳均》:“寒雲晦滄州,奔潮溢南浦。相思白露亭,未望秋風渚。心知別路長,稅謂若燕楚。關侯日遼鮑,如何拊行旅。願作野鳥飛,飄然自輕舉。”這些詩情景交融,通過周圍景物抒發深沉的情感,以及超脫 塵世的抱負與思想境界。同時,也表達了柳惲與吳均的情誼。兩人相與唱和,相得益彰。吳均這才有條件繼承魏晉清美的詩風,掃除齊樑輕豔浮靡之習氣,形成清新峭拔之“吳均體”。“均嘗不得意,贈惲詩而去,久之復來,惲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薦之臨川靖惠王,王稱之於武帝,即日召入賦詩,悅焉。待詔著作,累遷奉朝請。”柳惲毫不介意,詩文如故,兩人情深意篤,傳為當時佳話。柳惲卒時,吳均痛哭失聲,悲痛吟道:“簷端水禽息,窗上野螢飛。君隨綠波遠,我連清風歸。”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城飛英公園內西亭飄雪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城飛英公園內西亭雪晴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城飛英公園內西亭和霅溪館

柳惲吳均公餘之暇,或毗山贈答,或西亭賦詩,抒離別情,勉勵友情,開了吳興郡守賓客雅集風尚的先聲。顏真卿著《樑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中備述西亭雅集之事:“湖州烏程縣南水亭,即樑吳興太守柳惲之西亭也。繚以遠峰,浮於清流,包括氣象之妙,賓資遊宴之美。觀夫構宏材,披廣榭,豁達其外,睽罛其中。雲軒水閣,當亭無暑,信為仁智之所創制。原乎其始,則柳吳興惲西亭之舊所焉。世增崇之,不易其地。按吳均《入東記》雲:‘惲為郡,起西亭毗山二亭,悉有詩。’今處士陸羽《圖記》雲:‘西亭城西南二里,烏程縣南六十步,跨苕溪為之。昔柳惲文暢再典吳興,以天監十六年正月所起,以其在吳興郡理西,故名焉。文暢嘗與郡主簿吳均同賦西亭五韻之作,由是此亭勝事彌著。’”《嘉泰吳興志》載:“柳惲為吳興,召(吳均)補主簿,日引與賦詩毘山亭。舊經雲:在毘山,樑太守柳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毘山詩贈答,吳均有《同柳吳興毘山集詩》曰:平湖曠復遠,高木峻而危,狀其景也,柳惲嘗建亭其上。”

柳吳唱和之西亭毗山二亭作為文事的見證地,數百年後其本身也具有了人文信息,成為特定的文化遺產,成為之後一批批吳興太守們追尋前賢,欲繼風雅的絕佳之地。郡守公務之暇,往往攜嘉賓良朋登臨以遊,常常在這些亭堂樓臺集飲賦詩,亭堂樓臺觸處見山,觸處可以引溪流,都是山水清遠、景緻幽雅之所。顏真卿也曾與眾嘉賓的會聚西亭,其上承晉宋以來的郡守賓客唱和遺風,下啟趙宋的郡牧文豪集會風氣。《嘉泰吳興志》還記載:“(西亭)後嘗名霅水堂,唐隋州刺史劉長卿有題《烏程李明府霅水堂》詩,又名水樓監察御史皇甫曾有《烏程水樓留別》詩,本朝天聖中縣令方仲弓重修以亭臨苕溪水來自浮玉山故易今名(浮玉亭),判官鄭戩為記。”吳興歷代郡守修造、雅集的亭堂樓臺為集會場所,以宴遊餞別和人文旨趣為集會主題和格調,毗山、峴山、杼山都因郡守賓客雅集唱和名噪一時,充分展現了湖州雅集風尚,積澱並最終完成了湖州閒雅尚文的文化形象的塑造,對湖州文化品格建構貢獻巨大,同時對明清湖州的文會興盛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城城東毗山雪晴日出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城城東毗山慈雲寺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風雅毗山碑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毗山半山腰的和章亭

白蘋既是自然界裡的一種美好植物,也因為柳惲的《江南曲》成為一個最美的詩歌意象。此詩吟詠起來,也是婉約柔和,餘韻嫋嫋,此詩一出,後代詩詞名家都會有意無意地追羨仿效。唐溫庭筠《夢江南》詞雲:“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一看便知是化用了柳惲的用語和用意。唐朝詩人李賀讀後大為讚歎,遂寫了一首詩追和詩:“汀洲白蘋草,柳惲乘馬歸。江頭楂樹香,岸上蝴蝶飛。酒杯箬葉露,玉軫蜀桐虛。朱樓通水陌,沙暖一雙魚。”詩承接柳惲《江南曲》意,重在寫離別後的歡聚之情。其中頸聯詩人李賀表達對柳惲的敬意。尾聯描寫水中魚兒競遊,暗喻柳惲生命雖去,精神猶存。我們檢索《全唐詩》後發現,“蘋”、“白蘋”詞語出現的頻率很高,有幾百首之多,“白蘋”早在唐代就已成為詩歌的重要意象了,李白《淥水曲》有“淥水明秋日,南湖採白蘋”,杜甫《寄薛三郎中據》有“君山可避暑,況足採白蘋”。

早在唐宋時代,湖州城內霅溪東南岸因契合柳惲《江南曲》的意境,因而名之為白蘋洲,那裡風光旖旎,為一郡之勝。在歷代詩文中,白蘋洲也是一處文人墨客歌詠得最多的湖州人文景觀。唐代記述白蘋洲碑刻文章,至少有三通:白居易撰《白蘋洲五亭記》,李直方撰《白蘋亭記》,孫儲撰《白蘋洲記》,皆刻石而立。唐大曆十一年(776)顏真卿對白蘋洲進行修整,清淤導流,作八角亭和茅亭,並書柳惲《江南曲》於亭中。貞元十五年(799)刺史李錡增設大小兩亭,名曰“白蘋”。開成三年(838)刺史楊漢公又在白蘋洲上疏浚四渠、二池,築成三園,修建白蘋、集芳、山光、朝霞和碧波五亭,白蘋洲掩藏在水光山色之間,成為湖州一處不可多得的人間勝境。白居易根據楊漢公送去的五亭圖洋洋灑灑寫下了著名的《白蘋洲五亭記》,開篇就說:“湖州城東南二百步扺霅溪,溪連汀洲,洲一名白蘋。樑呉興守柳惲於此賦詩,雲:‘汀洲採白蘋。’因以為名也。”描述了當年白蘋洲水光山色、“卉木荷竹”、“舟橋廊室”之勝景。白居易最後感慨道:“大凡地有勝境,得人而後發,人有心匠,得物而後開,蓋是境也,實栁守濫觴之,顏公椎輪之,楊君繢索之,三賢始終能事,畢矣!豈偶然哉!”《嘉泰吳興志》記載之後白蘋洲的變遷,“杜牧之有題白蘋洲詩,至中和五年五亭二沼不復存,刺史孫儲又因蘋建亭,鬋茅、作室、浚渠、疏沼,光啟中刺史李師悅始即其地增土築倉,惟餘白蘋一亭”。到北宋的《太平寰宇記》已經是,“白蘋洲……今惟地名、故址存焉”。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記碑刻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城東街採蘋橋及五亭浮雕

古代北方離別往往是灞橋折柳,江南水鄉離別則為汀洲採白蘋了。具有美妙意象的“白蘋洲”早已泛化為古代水路送別之地在詩壇聲名大振,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千古風雅之地。張籍在《霅溪西亭晚望》中寫到的“吳興耆舊盡,空見白蘋洲”之句,以及顧況的《白蘋洲送客》,皎然的《白蘋洲送洛陽李丞使還》、《同楊使君白蘋洲送陸侍御士佳入朝》等都是湖州白蘋洲的實景。但更多的“白蘋洲”或“白蘋”積澱為虛指的詩詞意象,如:陳子昂《送客》中“白蘋已堪把,綠芷復含榮”,溫庭筠《西江上送漁父》中的“白蘋風起樓船暮,江燕雙雙五兩斜”,劉長卿《送李侍御貶郴州》中的“憶想汀洲畔,傷心向白蘋”,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中的“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錢起《送褚大落第東歸》中的“昨夢芳洲採白蘋,歸期且喜故園春”,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尋觀主張驂鸞》中的“贈君青竹杖,送爾白蘋洲”……

白蘋洲入詩,柳惲以下至宋元,不下數百首,而明清更甚,數量早已逾千。正如王安石《送王介學士知湖州》中所說,“呉興太守美如何,柳惲詩才未足多。遙想郡人迎下簷,白蘋洲渚正滄波”。據費在山先生考證,在東街原縣衙對面有座“蘋洲古址”石牌坊,靠近駱駝橋東堍有一座採蘋橋,橋西端還有“蘋洲草堂”,古代白蘋洲的範圍是非常大的。漫步在東街鬧市區的古白蘋洲原址上,再怎麼發思古之幽情,也無法體會汀洲水光山色的風韻了。但白蘋依舊笑春風,在湖州這處千古風雅之地,山水清遠仍在,只要我們有心就能恢復水邊汀洲的詩意豐彩。

柳惲汀洲採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四

湖城城南蓮花莊白蘋洲雪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