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中華網文化頻道綜合】上週,譚家牽頭辦的“紀念譚鑫培誕辰170週年譚富英誕辰111週年系列展演”的最後一場演出,出現了胡文閣忘詞的一幕,在京劇迷中產生熱議。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在最後一場《清河橋·摘纓會》的演出中,譚孝曾扮楚莊王,譚正巖扮唐狡及前半部楚莊王,包飛扮養由基,于帥扮鬥越椒,梅慶陽扮襄老,羅帥扮先蔑,胡文閣扮許姬。中間時段,胡文閣忘詞。這時倒彩四起,場面幾乎無法收拾。幸虧後邊譚孝曾先生“勸梓童”那句唱用盡十二分氣力,博得一個正好,愣把前面倒好給壓了下去。如果不是這位年屆七旬的老藝術家鎮場,還真不知道怎麼過這個坎……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平心而論,許姬這個角色本來是由譚夫人閻桂祥扮演。譚夫人由於身體原因無法登臺,作為當今梨園界少有的“男旦”,梅派嫡系傳人胡文閣臨危受命,救場出演,再加上這齣戲屬於生疏的陳年舊戲,幾十年都沒再搬上過舞臺,種種因素疊加(全體演員此前從未接觸過該戲,排練時間有限),造成了忘詞這樣的演出事故。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但是,這次紀念活動的總負責人譚孝曾先生對這一事件的說明,及譚正巖發佈的微博,卻又火上澆了一把油。提煉中心思想,簡單來說就是:文閣不容易,你們要體諒,鑽鍋功勞大,忘詞很正常,救場須讚美,精神記心上。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所以敢情演出忘詞了還得要讚美了?

帶著這樣的疑問,有人在下面留了言: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一碼歸一碼。卻被譚正巖反駁胡文閣是“德字重如千金”,讓反對的群眾“慢慢悟吧”。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觀眾本來也只是想調侃一下,吐槽一把,卻在此時此刻終於憤怒了。胡文閣老師救的不是觀眾的場,該感恩的也不是觀眾。無論是累也好,急也好,你們演員之間溝通協調的事情,不該要求觀眾也關心。忘詞就是忘詞,事故就是事故,但是涉事其中的數位名家,卻無一人公開對此表示出半分歉意;所發之長篇大論裡,看不出對買票入場的觀眾有任何愧疚之心。

何等的理直氣壯,簡直就是一個大寫的“我沒錯”。甚至十分委屈:不就是忘個詞嗎,你造人家多努力嗎?這屆觀眾不行啊!

就差一句“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了。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無論如何,事情已經發生。觀眾現場給予倒彩,這是免不了的。觀眾喝倒彩的傳統習慣,並不等於一種陋習。它有警醒、鞭策演員的作用,演員永遠忘不了自己出錯的一幕,所以對演出要時刻保持專注、精益求精。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現階段中國的戲劇離觀眾“距離太遠了”。種種原因,觀眾很難近距離感受到戲劇藝術的氛圍。應該承認,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戲院們和普通市民之間是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的。觀眾既然長時間無法近距離接觸戲劇和演員,那麼難免會出現如下現象:在電視上抓不到你,在網上別以為沒人懂戲。於是在網絡端,各種激烈、過分的評論屢見不鮮,即使情有可原,也成了演員無法饒恕的罪過。可以說,遠離普通觀眾、自我束之高閣的京劇現狀,是上述現象發生的根源。而官方事後應對的無力,更是成了點燃輿論熱議的導火索。

“紀譚”演出胡文閣救場忘詞被叫倒好,觀眾和演員誰該反省自己?

畢竟,像餘叔巖、馬連良、譚富英這樣的藝術大師都曾被觀眾叫過“倒好”,更何況那些有名無實,甚至欺世盜名者?而真正的藝術家,總會想著有一天把“倒好”給找補回來,把觀眾對自己的批評變成觀眾對自己的信任和崇敬;只有沽名釣譽者,才會想著法兒地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給“倒好”扳“正”吧?不管是用自己的嘴還是借那些老實人和善良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