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十多年,遺囑裡給兒子留下遺產,一直未改,但兒子已先他離世

胡適 羅爾綱 徐志摩 陳衡哲 水滸傳 行者心做 2018-11-28

文 | 心做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如果他的父親不是叫胡適,那麼即使他再不成器,再碌碌無為,是否也能靠這份平庸,換來苟延殘喘的安穩。

1921年12月27日,胡思杜出生了。他是胡適和江冬秀所育第三子,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姐姐,哥哥叫胡祖望,為紀念寡母撫孤的鞠育和恩德,有望祖的意思。姐姐叫胡素斐,是紀念胡適在美國留學時的情侶陳衡哲,但不幸的是姐姐很早就夭折了。相比兩位兄姐,同樣胡思杜的名字也頗具深意,他出生這天,正是胡適的生日。胡適為了表達對在美國老師杜威的感恩,為此給次子起名思杜。

分離十多年,遺囑裡給兒子留下遺產,一直未改,但兒子已先他離世

有多優秀,就有多不成器

胡思杜幼時聰明,但是身體卻不怎麼好,一直都患有肺病,在學業上也時而輟學,時而復讀。但幸好他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胡適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視,專門請了家庭教師為胡思杜進行輔導。其中一位老師就有胡適門下優秀的學生,著名的歷史學家羅爾綱。

胡思杜是一個有點調皮的小孩,但是羅爾綱獨有辦法,在任教五年間,他對胡思杜給出的評價頗高。

“他對老保姆楊媽、在他家做雜役的小二,親如家人”,一點也沒有闊少的架子;天資聰慧,兩天能看完《水滸傳》,又唱得一口好京戲。

然而,如此天資聰慧的一個少年,成年後卻出現了父親胡適青年時的影子。

分離十多年,遺囑裡給兒子留下遺產,一直未改,但兒子已先他離世

圖 | 江冬秀與年幼的孩子們

抗戰開始之後,胡適去了美國當駐美大使,兄長鬍祖望也去了美國留學,胡思杜則與母親江冬秀留在上海避難。一時間缺乏了父親的管教,胡思杜漸漸開始不愛學習,喜歡玩樂,愛交朋友,而且是不論人品,凡是能玩得來的朋友都交。青年時的胡適就曾如此頹廢過,三個月學會逛窯子,和徐志摩趕場打茶圍,如今他的兒子,似乎也漸漸出現了他青年時的身影。

受胡適託付照看胡思杜的竹姓朋友為此擔憂,就曾在1940年11月9日寫信給胡適:“小二在此讀書,無甚進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惡習,請兄趕快注意。”

胡適雖然長期在外,但卻是一位非常有兒女心的父親,此前就擔心小兒會在上海這個”大染缸“染上各種不良嗜好,所以一直都在家書中多次提醒妻子江冬秀要對小兒多加管教。

“盼望你能有多一點時候在家照管兒子。小兒子有一些壞脾氣,我頗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照管兒子”。

然而江冬秀是個舊式婦女,性格也相對彪悍,並不懂教育,同時也缺乏了些許兒女心,一門心思沉湎在牌桌上,無時間也無精力去管教兒子,胡思杜就更加變得無管無束了。一直到了1941年5月,胡適才花力氣將他送進教會學校海勿浮學院就讀歷史。

但是因為後天養成了不少劣根性,胡思杜到了美國也沒改掉吃喝惡習,連續上了兩個大學也均未畢業,沒拿到任何學位。而且有點丟人的是,據羅爾綱先生說,胡思杜是被驅逐出校的。在一個家族裡,相比他哥哥胡祖望,胡思杜差了不僅僅是一大截。雖然如此,但出於父親胡適的面子關係,回國後胡思杜仍然得到了不少大學的工作邀請,但都被胡適一一替他拒絕了,理由是“思杜學業未成,不是研究學問的人才”。最後安排他在一個圖書館工作,希望他沉下心來,潛修學問。

分離十多年,遺囑裡給兒子留下遺產,一直未改,但兒子已先他離世

圖 | 胡適一家

父親的離開,成為父子倆人的傷痛

時間到了1948年,胡思杜早已浪子回頭,改掉了往日的一身陋習,但卻迎來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

在這個敏感時期,胡適接到某位領導人親自打來的緊急電話,讓他速飛南京,並且發出了”搶救“名單。胡適意識到形勢的改變,想帶著小兒子胡思杜一起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胡思杜並不願意離開,他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省略)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的。”

胡適當時頗有顧慮,因為有太多書籍不能帶走,既然小兒想留下,就打算讓他留下一陣子幫忙照看一下這些書籍。江冬秀為了讓小兒生活無憂,在離開前留下了一箱細軟和金銀首飾,忍痛和兒子骨肉分離。

然而,才僅僅過了幾個月,歷史就徹底翻開了新的篇章,一個全新的國家建立,崛起的過程中,也必將有人為錯誤的悲劇流血。胡適或許會後悔當時沒有執著帶走兒子,但是在那種形勢緊張的壓迫下,他來不及思考,也沒有時間花口水去說服一個不願意離開的人。再說,胡思杜說的話有錯嗎?他確實沒有做任何害人的事,沒人能把他怎樣。

分離十多年,遺囑裡給兒子留下遺產,一直未改,但兒子已先他離世

離開後的悲傷,分離的豈止骨肉

時局翻轉的初始,胡適曾被示好不要離開,可以繼續擔任北大校長,也受過私下的勸誡。但胡適微微一笑,“他們要我嗎?”最後還是選擇了離開。

不願離開的胡思杜雖揹負著胡適兒子之名,但一開始並未給他帶來太多煩惱。胡思杜積極改造自己的思想,又上交了母親留給他的一箱財物,甚至寫了一篇文章《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表示與父親胡適劃清界線,胡思杜也因”大義滅親“,一度受到表揚。

胡適為父多年,雖長期在外,公務纏身,但對小兒的撫養,教育,事事盡心盡責,父子感情一向都不錯。如今兒子與自己劃清界限,胡適不免黯然傷神,深受打擊。但奇怪的是,胡適很快又調整了過來,他平靜地把那篇文章剪下來粘在日記上,並不認為這是兒子的真心話,或許他只是出於自保。

如果這種淡定是胡適作為一名父親最後的自信,那也並不是沒有的。批判父親的文章發表後,胡思杜曾在給母親江冬秀的信中對父親胡適略略帶了一筆。

“爸爸希望他少見客,多注意身體。聽說前一向他的身體不大好。書都還存在北大,安好無恙,請放心。”

這樣的問候很簡短,又很微妙,但足以印證胡思杜心裡並沒有完全與父親決裂,只是出於處境的艱難,他不得不那麼做。

分離十多年,遺囑裡給兒子留下遺產,一直未改,但兒子已先他離世

然而,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風潮的來臨,為胡適扣上了許多罵名,“異族胡適”、“文化漢奸”、“胡適這個妖怪”、“套著美國項圈的走狗”、“出賣祖國的最無恥的賣國賊”(具體不多說,感興趣的可以去查)。

因為父親叫胡適,胡思杜成為了雪崩下那片”有罪“的雪花。即使他與父親劃清了界線,也被捆綁在一起受到了口誅伐筆。最終,一心向好的胡思杜在不解與恐懼中精神崩潰,選擇了上吊自殺。

死的那年胡思杜才36歲,未成家,是個單身男兒。此前有過一個女朋友,但是後來沒說原因就和胡思杜分手了。因為父親叫胡適,也沒人願意做他的女朋友,但胡思杜一直都保持著樂觀。

胡思杜在這邊只有唯一一個親人,是他的遠房堂兄胡思孟,因為目不識丁,是個工人,所以不懼交往。胡思孟匆匆趕來為胡思杜料理了身後事,遺書不準拿走,他抄了一份。其中滿紙心酸,皆是胡思杜對堂兄一字一淚的囑咐和勉勵。

“現在我沒有親人了,也只有你了。你來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個同事,他會告訴你我的一些情況。你是我最親的人了,現在我已經死了,你不要難過。你能吃苦,耐勞。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錢,公債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學的話,供給他們上大學。一個手錶也給你,留個紀念。希望你們努力工作,你的孩子們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立點功。”

收拾完胡思杜的遺物,胡思孟灑淚離開,但他後來也不太好,被送去了修鐵路。

分離十多年,遺囑裡給兒子留下遺產,一直未改,但兒子已先他離世

圖 | 胡適夫婦

胡適是在1958年5月初收到小兒自縊身亡的消息的,但是奇怪的是,胡適的態度跟上一次對待兒子那篇文章的態度一樣,先是一驚,但卻並不相信,認為這是一個惡意謠言,心裡甚至不免打趣,小兒這種玩世不恭的性格,怎麼可能傻到去自殺?但事實是,胡思杜真的已經死去了8個多月。

1957年6月4日,胡適在美國紐約預立遺囑,確定妻子江冬秀為第一財產繼承人,兩個兒子立為第二繼承人,一直未改。足以見得,胡適是實實在在不相信小兒先他而去,直到1962年在臺灣逝世仍堅信兒子還活著。

1948到1962,分離十四年,胡適與胡思杜從未見過一面。當初離開那天,不知是永遠的告別,也沒來得及多說一些話,這個”不成器“的兒子,成為了一個父親的餘生牽掛。他相信他活著,但他卻死了,這樣的人倫悲劇,或許是一個悲哀,而又美麗的謊言。當謊言被死亡後的另一個世界戳破,不知這對父子泉下相逢,是怎麼一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