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裡,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胡慎之 向日葵 胡慎之心理 2019-05-17

作者:胡慎之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一、“你喜歡一個人,就是因為你對他有需求”

喜歡一個人,是因為你有所求。的確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會在親密關係中追求一些東西,可能是對方給予情緒價值,或是對方提供的生存價值等。

什麼是親密關係?

顧名思義,就是那種當你失去對方時,你會產生強烈喪失感的關係。所以,大部分親密關係的開始,都是充滿美好和幻想的。但,也不是所有的親密關係能永遠保持那份美好。

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現原來自己追求的東西只是一個幻想時,親密關係就會開始變質。這裡就涉及到關係中的一個原則,價值交換原則,意思是彼此之間是需要相互提供價值的。

那麼,我們通常會在親密關係裡追求什麼?

01、自 我 價 值

之所以價值會排在第一位,是因為只有我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我們才會認為這段關係是穩定的,是安全的,我們是被疼愛的。若是這點沒有得到滿足,那麼懷疑、猜測、不安全感就會圍繞我們,圍繞這段關係。

02、關 系 平 衡

第二位的是平衡,關係中的平衡。我們會發現,有些夫妻他們很少會吵架,就算彼此之間有爭執衝突,也可以保持克制地進行溝通。這其實就是關係達到平衡的表現。

但平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會隨著家庭組織結構的改變而變化,例如:家庭成員的變動、生活環境的改變等。這些都會令原本溫馨的二人世界出現不同的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去調整關係中的平衡。這種平衡可以讓雙方更好地自我成長,而不是相互消耗,相互折磨。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03、自 我 圓 滿

當關系達到了平衡後,我們就會去追求一種圓滿。這裡說的圓滿,就是指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和我可以成全對方讓他想要的那個人,是對關係的一種滋養。

想要達到這種圓滿,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有比較透徹的瞭解,比如說:對方的訴求,對方的心理變化,對方的脆弱等方面。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把關注力放在自己身上,學會跟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成全,才能得到關係的圓滿。

04、自 我 規 劃

自我規劃的意思,就是在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不斷自問,“到底我要的是什麼”?我們作為成年人,做的每件事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將會得到什麼,將會有怎樣的成長,或者會失去什麼。

一旦我們沒有這樣的目標,沒有這樣的自我察覺過程,我們就會在關係中迷失自己。有些人就是會慢慢把關注點都放在對方身上,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自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甚至被對方看低或欺騙。

我身邊曾經有過這樣的例子:丈夫出軌,還有了私生子。身邊的朋友都知道這件事,但妻子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其實,在丈夫出軌的十年裡,所有人都跟她說過,你丈夫外面可能有人,可她都一一否認了。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如果這位妻子能夠重新去思考的話,她會發現,其實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早就走到了一個欺騙與被欺騙的狀態裡。

05、看 見 真 實

在關係中,我們還需要追求真實。這裡的真實是指,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關係,真實的自我。

當我們勇於面對真實的關係時,才能真正地瞭解對方。親密關係是不會騙人的,也沒有人會在關係裡騙你一輩子。我們可以為了追求表面的恩愛,而去維持一段關係,但在這背後能體驗到什麼,就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那麼,在知道大家所追求的東西后,我們該如何去成全彼此?

那就是,成全彼此,滋養關係

想要維持一段關係,一些投入性工作是必須的。在這裡,我可以提供幾個小技巧,讓大家去嘗試一下。

01、打破不合理期待

我常說“給自己溫柔一刀”。實際上,就是讓自己從不合理的期待中走出來。親密關係的開始肯定是甜蜜,充滿幻想的,所以它也會給我們 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不合理期待。

在不合理的期待中,我們會要求對方應該圍繞我轉,彌補我童年的缺失,成為我完美照顧者的形式。但這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關係是指一種彼此之間有互動,有情感鏈接,有價值交換的關係。

所以,只有打破不合理期待,看見真實,才能對關係做出調整。

02、提 出 訴 求

我們要學會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願望。當然,所提出的訴求都是對方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我在講關於溝通的課程裡提過,有些話你說出口,別人都不一定懂,更何況是你沒有說出口的。

永遠把情緒、訴求藏在心裡,只會把彼此的距離越拉越遠,大家都看不懂大家,還何來平衡關係和自我圓滿?而且告訴對方自己的訴求,其實也是給予了對方成全自己的機會。因為成全是相互的,你成全對方的同時,也在成全自己。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03、扮演三種身份

很多時候,由於對自身的不自信或懷疑,導致我們無法相信自己能夠提供對方想要的東西,所以只能不停地去否定對方的價值。這也會導致關係中的平衡被打破,引發雙方的衝突。

因此,一段好的親密關係,需要彼此相互扮演三種角色,分別是玩伴、老師和分享者。

  • “玩伴”就是雙方擁有共同的愛好,或者可以一起去實現一些事情。
  • “老師”就是當我們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時,對方可以提供不一樣的角度或觀點給我們。女性朋友很容易會忽略這點。她們往往意識不到,如果在跟伴侶相處的過程中,自己能給到對方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意見,那是能促進彼此的關係的。
  • “分享者”的真正含義,是做一個好的聆聽者。能聽到另一半內心真正想說的話,接納對方的不安、沮喪或擔心,甚至是對方的脆弱,並給予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總的來說,每段親密關係的開始,都是源於需求。但它的維繫,卻是依賴關係雙方的共同努力。是否能持續提供價值給對方,是否能相互看見和接納,這都是決定這段關係能否走下去的關鍵。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 the end >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