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白遇見火星,會發生什麼?東藝啟動“藝術+”計劃

火星探測 藝術 天文 文學 新華網 2017-08-02

新華網上海7月16日電(樑蕾)7月15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攜手上海科技館舉辦的科學與藝術系列講座的首場講座《當李白遇見火星——科學與藝術將如何碰撞?》在東藝歌劇廳舉行。在新的演出季中,東藝首次提出“藝術+”的概念,這次講座是東藝“藝術+”計劃的第一個項目,活動邀請到重量級科學家歐陽自遠、著名錶演藝術家濮存昕及科技史專家江曉原,分別從各自的領域出發,講述他們眼中科學與藝術的精華。

歐陽自遠——火星的探測工程任重而道遠

歐陽自遠以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為主題為大家揭祕火星上的奧祕。人類普遍最關心的問題是關於對火星生命的探尋,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跡象,又到底能不能使生命延續。之前風靡一時的火星人和火星臉,歐陽自遠對此解釋說,其實只是因為探測儀器的分辨率不高而導致,並不能證明火星上有生命人種的存在。

人類探測火星已經45次了,人們一直想做火星勘探的先驅,即使有生命危險也在所不辭。歐陽自遠稱:“火星確證現在沒有生命,但不否認也許曾經有過。中國的火星探測工作任重而道遠,少年強則國強,未來的火星探測事業是屬於年輕人的”。

江曉原——不是潑冷水 只是闡述事實

江曉原的演講主題是:幻想與現實之間的火星。江曉原從生命支持系統、航天器的運載能力、以及最致命的火星大氣問題闡述火星移民計劃存在的非可行性。江曉原認為荷蘭公司的火星移民計劃是一場商業騙局,即使不是騙局也是一場非常不靠譜的計劃。當面對很可能是騙局的計劃時,無論在科學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都不應誤導公眾,不要打著“熱愛科學和航天夢”的旗號歪曲事實。

人類對火星的瞭解還遠遠不夠,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長河中,誰又知道那顆行星上曾經發生過什麼。對於科學,人們的追求是一致的,太急功近利反而會偏離目標。

濮存昕——戲劇悟道 藝術修身

濮存昕從事戲劇影視表演藝術多年,他所主演的話劇《李白》被眾人所熟知,其中李白一角也被他演繹的淋漓盡致、深入人心,彷彿他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他。

“李白沒有望遠鏡,他就喜歡月亮,他也沒見過火星。”濮存昕操著一口地道北京腔開啟了他的演講。在他看來,科學與藝術是一雙不能分開的筷子,少了哪一隻都是萬萬不可的。雖然濮存昕只有小學學歷,但在他12歲時,父親對他的閱讀啟蒙提高了他的眼界也改變了他的人生。他說:“對什麼陌生就要對什麼好奇,閱讀就像一條船一樣,能讓人接近科學、接近藝術、接近理想生活”。他開始喜歡閱讀文學也迷上了科普小說。他坦言,是演員這個行業提升了他的文化素養,是戲劇和臺詞造就了他的知識水平,是藝術讓他學會了自我認知,讓自己變得有趣而不乏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