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火箭 SpaceX 技術 空氣汙染 設計 跳槽那些事兒 航天飛機 老和山下的小學僧 2019-06-08

儘管SpaceX的獵鷹火箭是挺了不起的,但吹捧者顯然吹錯了方向,本著降溫原則,總得有人潑點涼水吧!考慮到本文可能是逆清水的一股濁流,先向美國曆代的航天人致敬!毫無疑問,美國是人類航天事業的最大貢獻者,航天實力仍然抵得上各國總和,遙遙領先中國,只是目前可能遇到了點小問題:窮!

以上算是本僧立場的一個申明。

這股娛樂圈的清風,終於吹到了航天界

這標題可不是反諷,能把火箭發射這麼枯燥又專業的行當,硬生生做成了娛樂節目,不但吸引無數粉絲,還能忽悠資本燒錢,這本身也算一種進步,好歹把錢浪費在了有用的地方。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把航天如此專業的領域大眾化娛樂化,並消耗民間資本去押寶尚不成熟的技術(同時滿足個人慾望),究竟利弊幾何,或許過個二十年會更明朗。不過,好不容易回收的火箭,差點又被吹上了天,咱趕緊幫忙摁一下。

運力最強的現役火箭

“這厲害嗎?”

“當然厲害!”

“有多厲害?”

“相當於用鞭炮炸了碉堡!”

發動機是火箭最重要的核心,核心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與其說給火箭配發動機,不如說為發動機配火箭,火箭的整體設計幾乎就是圍繞發動機展開的。所以火箭牛不牛,先看發動機,作為一個好發動機,要做到:推力大,重量輕,油耗低(比衝高)。

這第一瓢涼水,先潑到獵鷹的梅林發動機上。在所有發動機都往“高大上”方向奔走的時候,梅林發動機卻給咱們出了個哲學命題:用幾個普通技術完成一項壯舉,算先進,還是不先進?

梅林發動機的設計理念非常接地氣:簡單、通用、廉價!所以發動機結構毫不猶豫選擇了傳統的“開式循環”,而不是更為先進的“分級燃燒循環”。這兩類型在前文《長五》裡介紹過,簡單複習一下:火箭發動機消耗燃料的速度奇快,因此要一個渦輪泵把燃料抽到發動機裡,這個渦輪泵也是需要動力的。所謂“開式循環”就是分一些燃料驅動渦輪泵,然後廢氣直接排放;所謂“分級燃燒循環”就是把驅動渦輪泵的廢氣再次導入發動機二次利用,這雖然省油,但設計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全球只有大毛和中國會玩,美帝原先的航天飛機玩過,現在基本買毛子的。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看到梅林發動機的排氣管了吧,這個廢氣燃燒並不充分,仍然攜帶了很多能量,火箭浪費燃料可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重量的問題,火箭減重的意義遠遠大於妹子減肥!

不過,只要足夠輕,油耗高點照樣飛,於是,SpaceX就開掛了!七尺咔嚓一頓砍,把發動機多餘零件都砍了,重量降到了僅僅468公斤!這一頓砍有多少技術含量呢?眾說紛紜,因為沒人這麼玩過啊,或者說沒人敢這麼玩啊!雖然梅林推力只有80多噸,好在重量輕啊,把你家汽車拆成卡丁車,幾百cc的發動機也能跑得風馳電掣,算一算推重比,妥妥的世界第一。(啥?世界第一了?那技術含量鐵定高啊!寫成標題肯定搶眼啊!)

不過,只要數量多,推力少點照樣飛,於是,SpaceX又開掛了!其實,把多個小發動機捆綁在一起是慣用的方案,因為大推力發動機實在忒難造。你想想,發動機要產生大推力,必然在極短時間內燃燒大量燃料,這種能量釋放速度和爆炸差不多,這麼猛誰也摁不住啊,所以穩定性一直是難點。

那綁在一起有啥問題嗎?先不說增加了多少乾重,可靠性那是相當感人。假設一個發動機不出錯的概率是99%,那麼10個不出錯的概率是90%,20個不出錯的概率是82%,27個不出錯的概率是76%。前文說過,火箭的天敵是振動,幾十個發動機就是幾十個振動源,混在一起產生的耦合振動,能把隔夜飯給振出來。

現在主流火箭一般不超過10個發動機。老毛子曾經把30個發動機綁成一個大胖子登月,被振得一愣一愣,當場撲街!(注意下圖工作人員的高度)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毛子不信邪,又掛了三次才罷手,其中一次炸死了150多個科學家,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大規模最悲慘的爆炸!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這套路,中國到了今天也玩不太順。大夥都知道咱們大推力發動機不行,所以長征五號綁了10個發動機,截止目前共發射2次,首飛成功,二飛未到預定高度,原因是芯級的1個發動機出故障(其他9個都正常)。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以SpaceX的研發功底是不可能一口氣上大推力發動機的,為了湊足推力,就把9個梅林發動機綁成一個“獵鷹9號”,再把3個一模一樣的“獵鷹9號”綁在一起,湊成“重型獵鷹”,足足27個發動機,硬是不散架!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更奇葩的是,重型獵鷹的一二級火箭全是用同一款梅林發動機,整個火箭只用一款發動機,或者說,SpaceX也只有這一款發動機。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梅林發動機為數不多的亮點是可以調節發動機推力,理論上講,個別發動機熄火了,可以加大其餘發動機的推力彌補。所以,SpaceX號稱熄火2個都沒事,但實際上,發動機熄火不光涉及推力,耦合振動也會發現變化,最終到底如何就只有天曉得了。

總的來說,梅林發動機在同類發動機裡算得上佼佼者,把現有技術壓榨到了極致,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但絕不是什麼劃時代的科技精品,這個結論是沒有爭議的。正如SpaceX的老闆馬斯克自己所說:火箭引擎是目前SpaceX所面臨的最大短板。

用一句話概括:SpaceX把桑塔納開出了法拉利的感覺。你說,這算厲害,還是不厲害?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很多人沒注意到,重型獵鷹幹完活,回來的只有兩個助推器,而主火箭的的3臺減速發動機熄火了2臺,最終掉入大西洋。這說明啥?梅林發動機也不是像打火機那樣一點就著嘛!

便宜?

“便宜嗎?”

“便宜。”

“為啥便宜?”

“因為重複使用。”

“呵呵!”

其實獵鷹火箭很少用回收的二手貨,大部分是全新的火箭。也就是說,獵鷹火箭報價便宜並不是因為重複使用,而是獵鷹火箭本身就便宜。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美帝、毛子、萌萌都不缺心眼,必然在削成本上花了足夠功夫,請問,SpaceX憑了什麼黑科技,能一下子跑到各大流氓前面?

火箭製造涉及的產業鏈非常龐大,SpaceX就算再牛十倍,也不可能全部自己生產,絕大多數部件還得靠買。於是,問題又來了,在核心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火箭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嗎?答案竟然是:可以!

咱一步一步說,液氧煤油火箭的成本,大頭是發動機,其次是火箭殼體,再次是電子設備,最後是推進劑。

獵鷹的梅林發動機因為採用同一型號,在研發、生產、維護上會有成本優勢,而且梅林本身也已經拆的不能再拆了,最後的成本據說可以控制在百萬美元級別。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箭體是輕質箭體,有啥黑科技呢?殼體材料選用的是原加拿大鋁業公司於十幾年前定型的鋁鋰合金,第一,這是普通的航天材料,第二,別人也能買。那為啥在這十幾年時間內,沒人做出獵鷹這麼輕的火箭呢?這款鋁鋰合金雖然輕,但強度還是有些不放心,這玩意兒一旦有破損,瞬間撕成碎片,而傳統的金屬材料多少還是能抗一會兒。所以,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膽量問題。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你以為SpaceX就這點膽子嗎?通常來說,火箭越細阻力越小,但越容易折斷,也越不容易控制飛行姿態。為了降低飛行阻力,獵鷹火箭長度和直徑比例達到了19,僅次於大力神火箭的20,中國長征系列一般不會超過17。這麼細長的箭體要經受27個發動機的劇烈抖動,不得不說是驚世駭俗之舉!

這還沒完,為了減重,SpaceX也是無所不用其極,一二級火箭的分離機構從9個減到了前所未有的3個。為了省錢,大量採用常規商用、工業類電子元器件,而不是專業的宇航級器件。

仔細去看獵鷹火箭,基本找不到新技術新材料,幾乎是把現有技術玩到了極致!所有的設計只透露著兩個字:大膽!

便宜多少錢?

獵鷹9號發射報價6200萬美元,理論近地載荷22.8噸,實際打過的最重衛星應該是一顆6噸的通信衛星。重型獵鷹發射報價9000萬美元,理論近地載荷63.8噸,實際打過的就一個車殼。

這真是友情價了,獵鷹9號摺合運費才2700美元/公斤,即便按照實際發射重量計算,也只有1萬美元/公斤。這價碼,別說在美帝,就算中國也不敢小瞧!

說個非技術的題外話。美帝原先的衛星發射主要是波音和洛馬兩家公司,技術當然是一流的,後來這兩貨聯手搞壟斷,成立了聯合發射聯盟ULA,死活不降價,請他們射一次,開口就是幾個億。咱們在這頭望穿秋水,卻不能發射含有美國零件的衛星。

因此江湖上一直有傳言,NASA把SpaceX扶持起來,就是為了和老油條砍價。果然,NASA給了SpaceX幾個合同之後,ULA立馬慫了,號稱改進了火箭,發射成本也可以控制在1億刀。所以,嚴謹點說,應該是獵鷹降低了火箭發射的價格,若單純從製造成本上說,呵呵,以前不知道ULA到底有多少利潤,現在也不知道獵鷹是不是倒貼了老本。

穩嗎?

你不投錢怎麼成熟?

你不繼續投錢怎麼成熟?

你再繼續投錢就快成熟了!

你放棄了就永遠成熟不了了 !

獵鷹9號有50餘次的發射記錄,發射成功率大約95%,對比一下各國自五六十年代至2014年的發射記錄: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這麼一看,儘管獵鷹被削那麼狠,但還是很穩的嘛,果然是天頂星技術啊!別急,這裡還有門道。再按年代或火箭型號分一分,比如中國,發射了13次的長征2F火箭,發射了38次的長征2D火箭,無一失敗,再比如美帝,宇宙神5號火箭70多次發射成功率100%,德爾塔4型火箭系列連續15年無失敗記錄。

問題又來了,95%和100%,有什麼本質區別嗎?先做幾道小學算術題,獵鷹的發射報價是6200萬,ULA(指洛馬和波音倆公司)的同等火箭姑且算1.2億。對客戶來說,每20次節省12億,但每20次得爆一顆,掐指算算,如果你的衛星價值在12億以下,可以考慮獵鷹,否則還是選擇ULA更為穩妥。

但是呢,對SpaceX來說,獵鷹如果要回收,得留燃料減速,運載能力大約打7折,修復回收火箭的費用大約是造價的三分之一,用二手貨打衛星的報價也打7折,這樣算下來,利潤撐死也就1000萬,20次發射頂多賺2億,如果每隔20次賠一顆,不知道這帳該怎麼算。

好在民用衛星的價格不算貴,比如,2015年炸了國際空間站的2噸補給,2016年炸了扎克伯格的衛星,損失都在2~3億左右,這部分才是SpaceX的主要市場所在。

可以很肯定的說,6200萬的報價,很難實現真正的盈利,SpaceX基本靠投資在運營,這風格和咱們的賈老闆頗為相似,只是內涵上要比賈老闆真多了。

其實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倒也不算大問題,若換成載人飛行,即便19次太空試驗的價值大於一次損失,我們也不應該支持這種每隔20次就得死人的事情吧?

回過頭說,獵鷹火箭有沒有可能再進步,也做到近乎100%的成功率呢?那這就失去了獵鷹的意義,回到了原先的老路上,而在這條路上,憑SpaceX的功底,是不可能和ULA這些巨頭拼殺的。SpaceX作為一家商業公司,出發點就是把現有技術的價值榨乾,並不打算做航天科技的開拓者,這並無不妥。

火箭也是菜市場

既然有近乎100%的火箭,為啥還留著不中用的火箭?

火箭發射其實高度市場化,和菜市場似的一分價一分貨,衛星有大有小,軌道有高有低,如果發個幾千萬的通行衛星,自然不會選擇幾億的火箭,如果是載人飛行,那誰還會在乎價格?

單論便宜,也輪不到SpaceX,只是獵鷹玩了個垂直回收,外加馬斯克極擅長講故事,所以壟斷了全世界的眼球。隨便舉個粒子,新西蘭和硅谷聯合折騰了一個“Electron”火箭,載荷約200公斤報價490萬美刀,2018年1月份成功搞定一箭三星。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再比如中國的快舟11號,1.5噸載荷報價750萬美刀,連發射臺都給省了,跟打個導彈一樣方便。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再說個題外話,中國的火箭發射一直是出了名的價廉物美,但美帝規定,但凡有美國零件的衛星,都不允許用中國火箭發射,這年頭能有多少人不用美帝零件的!鬧到最後,中國不得不搞衛星製造、發射、維護一條龍服務。所以,中國商業火箭的市場佔有率只有5%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SpaceX的崛起。

獵鷹的載荷是不能調整的,不管是0.1噸還是10噸,報價一律6200萬,因此在這類微小衛星發射領域,SpaceX並沒有價格優勢,而在另一頭的高端發射領域,SpaceX卻沒有技術優勢。

以可靠性為首要因素的高端領域,依然是ULA這些傳統霸主的地盤,比如載人飛行或者有入軌精度要求的衛星或者深空任務等等。SpaceX上回好不容易拿到軍方合同,先是因為火箭傳感器原因推遲了發射時間,後來把一顆數十億美刀的間諜衛星打到沒影了,因軍方的保密要求,誰也沒多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關鍵詞:NROL-76。

僅僅兩個月後,ULA稍微把價格降到了1.9億,就順利拿到了軍方合同。在這之前,美國軍方和ULA簽訂的36次發射任務合同,總金額達到110億美元,平均每次發射3億美元。

SpaceX的競爭優勢在於近地商業發射,比如價值兩三億的通信衛星,萬一摔了損失還是能用錢衡量的。這次重型獵鷹發射聲勢浩大,但為什麼只扔了一個車殼?一則是廣告,二則就是擔心摔壞了賠錢,三則入軌精度不足,這次是實打實扔了一個車殼到太空,完全沒有入軌的概念。

獵鷹9號稱20多噸載荷,重型獵鷹號稱60多噸載荷,不過呢,越重的設備越昂貴,對可靠性的要求就越高。 我要送幾百萬的寶貝,你卻強調你家快遞全國只收六塊錢,我敢要嗎?一個幾十億的傢伙會在乎火箭發射多幾千萬成本?會用二手火箭?

圖啥?

SpaceX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不停靠融資把事業往前推,如果押寶成功,可以參考喬布斯,如果最終無法實現盈利,可以參考咱們的賈老闆。

SpaceX雖然是個說大話的公司,但確確實實也做了很多靠譜的事情,SpaceX若能好好收拾收拾獵鷹9號,在中端市場還是能打出一片天地的。但是作為一家以融資推動的公司,必須要有新故事,比如,馬斯克在2015年放話,2020之前要發射4425顆衛星(現有衛星數量總和的3倍以上),實現全球WIFI,2018年初才打上去2顆,眼下顯然是不可能完成了,咋辦呢?互聯網思維的解決方案通常是提出更偉大的目標,於是SpaceX最近把計劃修改成:2025年前發射12000顆衛星。

SpaceX的商業模式就決定了他不得不在移民火星、全球WIFI這些更偉大的項目上燒錢,而不是專心把獵鷹9號的基礎夯得更紮實。

回到技術問題,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超預期問題,所有機械都有一定的冗餘,航天也是如此,冗餘在正常情況下是多餘的,帶來重量和製作成本的增加,但這個設計就是為了對付萬一。獵鷹號稱有設計冗餘,可每次一旦出故障,就是爆炸。長征近幾年偶爾也出故障,但也就是衛星入軌有偏差,這才叫設計有冗餘麼,也意味著成本。

獵鷹不顧一切吃冗餘,以成本為驅動的開發模式,是火箭市場很好的一個補充,但這絕不是未來航天的發展方向。

過氣明星:航天飛機

說起火箭回收,必須還得說說航天飛機,這可是有人駕駛的真正意義上的飛機。先感受一下燃料箱尺寸: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這燃料箱功能和汽車油箱一模一樣,動力是靠外掛的火箭和航天飛機主發動機提供的。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燃料箱是不回收的,因為造價便宜,而且拋離的軌道已經很高。如果要回收,先不說技術,搞不好還得留下一堆燃料減速。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助推火箭是回收的: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只是姿勢不太好看: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航天飛機回來的時候是“飄”回來的,不需要動力,所以帶翅膀。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所以第一個實現回收火箭的就是航天飛機。

看清楚美帝打的如意算盤了吧?把油箱單獨分離出來,其他所有東西都是回收的。這樣發射費用可以降到三五千萬美元,每週可以發射一次,近地載荷36噸。

當然了,這是理想情況,事實就呵呵了。整個項目耗資超過2000億,單次發射的直接費用達到5億。更悲劇的是,即便花費如此巨資,依然無法保證舊火箭能像新火箭一樣穩定,最終航天飛機不得不退役。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挑戰者號解體,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2011年7月21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於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完成了謝幕飛行,美國30年的航天飛機時代宣告終結。從1981年開始,航天飛機進行了135次飛行,成功133次(發射成功率98.5%),創造無數輝煌,結局卻依然無奈!

沒紅就過氣的明星:三角快帆

1993年9月,美國麥道公司德爾塔“三角快帆”試驗火箭(DC-X),簡直和科幻片一樣,點火起飛後,先是向上飛了150米,懸停了一會,又橫向飛了150米,然後著陸,耗時66秒,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娛樂巨星:獵鷹火箭

未來

再往遠一點想想,人類肯定要走向太空的。在基礎物理毫無實質進展的前提下(空間彎曲雖然被證實,但蟲洞還停留在科幻片裡),還是靠最基本的化學燃料發動機。雖然離子發動機也有少量應用,但遠沒到挑大樑的地步。

化學燃料發動機說起來都臉紅,基本原理和幾百年前的鞭炮沒區別,瓶頸相當明顯:一則燃燒值不可能無限提高,這麼多年過去了,效率最高的還是液氫液氧;二則太不划算,稍微送點東西到月球,就得要上千噸的大鞭炮,如果上百噸的戰艦想遨遊太空,這得帶多大一坨燃料!

說到太空都是淚啊,渺小的人類,別總在鞭炮上雕花了,快想想其他轍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