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婚姻 戀愛 心理學 霍建華 性感 紐約 積極管理學 2019-09-03
"
"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侶,雖然開始認識的時候相看兩相厭,但是時間長久之後,發現對方還不錯,結果變成了情侶。

從朋友變成情人的機率有多大?

和本諮詢今天要講的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哈利和莎莉相識於十二年前,那時的哈利只是莎莉閨蜜的男友。

哈利搭乘莎莉的順風車去紐約,一路上兩人對所有事情都意見相左,爭論不休,處於相看生厭的狀態。

五年後,兩人在機場不期而遇。此時,莎莉沉浸於新戀情的甜蜜,而哈利即將步入正式的婚姻生活。哈利告訴莎莉:“在兩人各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和女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很快他們會質疑為什麼要與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

莎莉氣得甩手離去。

十年後,失戀中的莎莉再次偶遇剛剛離婚的哈利。

哈利對莎莉說:“我們要成為朋友了麼?你或許是我不想帶上床的第一位迷人女性。”

直到一次意外的滾床單事件,打破了兩人之間的友誼。他們尷尬、難過,想要和解卻總過不去。

於是,兩個人不得不直面這段關係,才發現,原來已經愛對方很久很久了。

相識很久,從朋友變成情人,現實生活中舒淇和馮德倫,林心如和霍建華就是這樣的例子。

兜兜轉轉,到最後才發現適合的人就在身邊。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看起來好像很浪漫,不過這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學的道理,叫做“打烊效應”。

如果你在尋找位約會的對象,當酒吧就要關門而你或許又要再次形單影隻時,你會覺得那位潛在的對象越來越有吸引力。

實際上,當時間已不多,還沒有找到伴侶的人會認為可約的異性比當晚早些時候更好看(Pennebakeretal,1979)這一現象並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人們不喝酒時也會出現相同的心理現象。(Gladue&Delaney,1990)不過這隻會發生在還沒找到伴侶的人身上,已經找到“意中人”的人不會出現這個心理現象(Matleyetal,1996。)

這就是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也就是引發了一個思考,和本諮詢希望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當初認識的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對方的魅力呢?

"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侶,雖然開始認識的時候相看兩相厭,但是時間長久之後,發現對方還不錯,結果變成了情侶。

從朋友變成情人的機率有多大?

和本諮詢今天要講的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哈利和莎莉相識於十二年前,那時的哈利只是莎莉閨蜜的男友。

哈利搭乘莎莉的順風車去紐約,一路上兩人對所有事情都意見相左,爭論不休,處於相看生厭的狀態。

五年後,兩人在機場不期而遇。此時,莎莉沉浸於新戀情的甜蜜,而哈利即將步入正式的婚姻生活。哈利告訴莎莉:“在兩人各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和女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很快他們會質疑為什麼要與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

莎莉氣得甩手離去。

十年後,失戀中的莎莉再次偶遇剛剛離婚的哈利。

哈利對莎莉說:“我們要成為朋友了麼?你或許是我不想帶上床的第一位迷人女性。”

直到一次意外的滾床單事件,打破了兩人之間的友誼。他們尷尬、難過,想要和解卻總過不去。

於是,兩個人不得不直面這段關係,才發現,原來已經愛對方很久很久了。

相識很久,從朋友變成情人,現實生活中舒淇和馮德倫,林心如和霍建華就是這樣的例子。

兜兜轉轉,到最後才發現適合的人就在身邊。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看起來好像很浪漫,不過這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學的道理,叫做“打烊效應”。

如果你在尋找位約會的對象,當酒吧就要關門而你或許又要再次形單影隻時,你會覺得那位潛在的對象越來越有吸引力。

實際上,當時間已不多,還沒有找到伴侶的人會認為可約的異性比當晚早些時候更好看(Pennebakeretal,1979)這一現象並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人們不喝酒時也會出現相同的心理現象。(Gladue&Delaney,1990)不過這隻會發生在還沒找到伴侶的人身上,已經找到“意中人”的人不會出現這個心理現象(Matleyetal,1996。)

這就是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也就是引發了一個思考,和本諮詢希望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當初認識的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對方的魅力呢?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可能由於在人生的早期時候,我們更喜歡的情人類型是短期伴侶。

和本認為一方面可能是由於我們生活閱歷不足,可能跟追求感官上的“情人”,也就是我們想要的人,而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另外一方面,現在的戀愛關係會由於各種因素不穩定,比如畢業之後各奔東西、工作不穩定需要出差、父母的干預等等。

所以年輕時心理更加傾向於尋找短期陪伴,而不是長相廝守。

誇張一點說,這就類似於“談戀愛可以,但是發朋友圈不行。”

男女兩性對短期夥伴的要求,遠不如對長期伴侶的要求那麼挑剔(Fletcheretal.,2004)。

比如,在偶爾的風流韻事中,兩性都能接納在智力、熱情和收入水平上比較低的性夥伴,但要做夫妻顯然要求要高得多(Buunketal.,2002)。

尤其是女性在仔細考慮短期的情人時,只要情人有強壯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動”就可接受,不太親切、可靠或通情達理都不太要緊(Frederick&Haselton,2004)。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現象,我們年輕時候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要相伴一生的人。

畢竟我們不能預測對方是否10年後能給自己帶來富裕的生活,或者對方是否溫柔體貼顧家,但對方是否長得好看,這是能分辨的。

"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侶,雖然開始認識的時候相看兩相厭,但是時間長久之後,發現對方還不錯,結果變成了情侶。

從朋友變成情人的機率有多大?

和本諮詢今天要講的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哈利和莎莉相識於十二年前,那時的哈利只是莎莉閨蜜的男友。

哈利搭乘莎莉的順風車去紐約,一路上兩人對所有事情都意見相左,爭論不休,處於相看生厭的狀態。

五年後,兩人在機場不期而遇。此時,莎莉沉浸於新戀情的甜蜜,而哈利即將步入正式的婚姻生活。哈利告訴莎莉:“在兩人各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和女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很快他們會質疑為什麼要與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

莎莉氣得甩手離去。

十年後,失戀中的莎莉再次偶遇剛剛離婚的哈利。

哈利對莎莉說:“我們要成為朋友了麼?你或許是我不想帶上床的第一位迷人女性。”

直到一次意外的滾床單事件,打破了兩人之間的友誼。他們尷尬、難過,想要和解卻總過不去。

於是,兩個人不得不直面這段關係,才發現,原來已經愛對方很久很久了。

相識很久,從朋友變成情人,現實生活中舒淇和馮德倫,林心如和霍建華就是這樣的例子。

兜兜轉轉,到最後才發現適合的人就在身邊。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看起來好像很浪漫,不過這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學的道理,叫做“打烊效應”。

如果你在尋找位約會的對象,當酒吧就要關門而你或許又要再次形單影隻時,你會覺得那位潛在的對象越來越有吸引力。

實際上,當時間已不多,還沒有找到伴侶的人會認為可約的異性比當晚早些時候更好看(Pennebakeretal,1979)這一現象並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人們不喝酒時也會出現相同的心理現象。(Gladue&Delaney,1990)不過這隻會發生在還沒找到伴侶的人身上,已經找到“意中人”的人不會出現這個心理現象(Matleyetal,1996。)

這就是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也就是引發了一個思考,和本諮詢希望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當初認識的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對方的魅力呢?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可能由於在人生的早期時候,我們更喜歡的情人類型是短期伴侶。

和本認為一方面可能是由於我們生活閱歷不足,可能跟追求感官上的“情人”,也就是我們想要的人,而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另外一方面,現在的戀愛關係會由於各種因素不穩定,比如畢業之後各奔東西、工作不穩定需要出差、父母的干預等等。

所以年輕時心理更加傾向於尋找短期陪伴,而不是長相廝守。

誇張一點說,這就類似於“談戀愛可以,但是發朋友圈不行。”

男女兩性對短期夥伴的要求,遠不如對長期伴侶的要求那麼挑剔(Fletcheretal.,2004)。

比如,在偶爾的風流韻事中,兩性都能接納在智力、熱情和收入水平上比較低的性夥伴,但要做夫妻顯然要求要高得多(Buunketal.,2002)。

尤其是女性在仔細考慮短期的情人時,只要情人有強壯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動”就可接受,不太親切、可靠或通情達理都不太要緊(Frederick&Haselton,2004)。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現象,我們年輕時候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要相伴一生的人。

畢竟我們不能預測對方是否10年後能給自己帶來富裕的生活,或者對方是否溫柔體貼顧家,但對方是否長得好看,這是能分辨的。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過這樣的事情,可能會隨著年齡的長大而改變,我們閱歷增加了很多,既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也能分辨出對方的一些潛在特質。

和本諮詢認為,上了年紀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身邊可以選擇的人也不多了,自己和對方的改變也不會太大。

或許22歲學習電子技術的學生畢業後會轉行當廚師,但是能難想象一個30歲的窮困潦倒的街頭藝人突然轉行成為了一個電子工程師,這是極小概率的事件。

也就是說女性清醒地意識到那些充滿魅力、富有男子氣概的男性可以是令人無法抗拒的好情人,但常常不見得是能託付終身的好丈夫(Boothroydetal.,2007)。

女性挑選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們在思索持久的親密關係時,更看重熱情忠誠、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標準,而不是外表吸引力和活力標準(Fletcheretal.,2004)。

如果不能擁有所有這些特點,普通的女性更喜歡友善、體諒和富裕(不要求特別英俊)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貧窮,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Li,2008)。

男性的優先性則不同。和女性相同的是他們也看重熱情和忠誠,但不同的是,

在長期親密關係中,他們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Fletcheretal.,2004)。

普通的男性更喜歡沒什麼金錢、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錢但愛抱怨或溫柔但醜陋的女子(Li,2008)。

"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侶,雖然開始認識的時候相看兩相厭,但是時間長久之後,發現對方還不錯,結果變成了情侶。

從朋友變成情人的機率有多大?

和本諮詢今天要講的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哈利和莎莉相識於十二年前,那時的哈利只是莎莉閨蜜的男友。

哈利搭乘莎莉的順風車去紐約,一路上兩人對所有事情都意見相左,爭論不休,處於相看生厭的狀態。

五年後,兩人在機場不期而遇。此時,莎莉沉浸於新戀情的甜蜜,而哈利即將步入正式的婚姻生活。哈利告訴莎莉:“在兩人各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和女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很快他們會質疑為什麼要與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

莎莉氣得甩手離去。

十年後,失戀中的莎莉再次偶遇剛剛離婚的哈利。

哈利對莎莉說:“我們要成為朋友了麼?你或許是我不想帶上床的第一位迷人女性。”

直到一次意外的滾床單事件,打破了兩人之間的友誼。他們尷尬、難過,想要和解卻總過不去。

於是,兩個人不得不直面這段關係,才發現,原來已經愛對方很久很久了。

相識很久,從朋友變成情人,現實生活中舒淇和馮德倫,林心如和霍建華就是這樣的例子。

兜兜轉轉,到最後才發現適合的人就在身邊。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看起來好像很浪漫,不過這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學的道理,叫做“打烊效應”。

如果你在尋找位約會的對象,當酒吧就要關門而你或許又要再次形單影隻時,你會覺得那位潛在的對象越來越有吸引力。

實際上,當時間已不多,還沒有找到伴侶的人會認為可約的異性比當晚早些時候更好看(Pennebakeretal,1979)這一現象並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人們不喝酒時也會出現相同的心理現象。(Gladue&Delaney,1990)不過這隻會發生在還沒找到伴侶的人身上,已經找到“意中人”的人不會出現這個心理現象(Matleyetal,1996。)

這就是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也就是引發了一個思考,和本諮詢希望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當初認識的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對方的魅力呢?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可能由於在人生的早期時候,我們更喜歡的情人類型是短期伴侶。

和本認為一方面可能是由於我們生活閱歷不足,可能跟追求感官上的“情人”,也就是我們想要的人,而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另外一方面,現在的戀愛關係會由於各種因素不穩定,比如畢業之後各奔東西、工作不穩定需要出差、父母的干預等等。

所以年輕時心理更加傾向於尋找短期陪伴,而不是長相廝守。

誇張一點說,這就類似於“談戀愛可以,但是發朋友圈不行。”

男女兩性對短期夥伴的要求,遠不如對長期伴侶的要求那麼挑剔(Fletcheretal.,2004)。

比如,在偶爾的風流韻事中,兩性都能接納在智力、熱情和收入水平上比較低的性夥伴,但要做夫妻顯然要求要高得多(Buunketal.,2002)。

尤其是女性在仔細考慮短期的情人時,只要情人有強壯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動”就可接受,不太親切、可靠或通情達理都不太要緊(Frederick&Haselton,2004)。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現象,我們年輕時候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要相伴一生的人。

畢竟我們不能預測對方是否10年後能給自己帶來富裕的生活,或者對方是否溫柔體貼顧家,但對方是否長得好看,這是能分辨的。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過這樣的事情,可能會隨著年齡的長大而改變,我們閱歷增加了很多,既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也能分辨出對方的一些潛在特質。

和本諮詢認為,上了年紀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身邊可以選擇的人也不多了,自己和對方的改變也不會太大。

或許22歲學習電子技術的學生畢業後會轉行當廚師,但是能難想象一個30歲的窮困潦倒的街頭藝人突然轉行成為了一個電子工程師,這是極小概率的事件。

也就是說女性清醒地意識到那些充滿魅力、富有男子氣概的男性可以是令人無法抗拒的好情人,但常常不見得是能託付終身的好丈夫(Boothroydetal.,2007)。

女性挑選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們在思索持久的親密關係時,更看重熱情忠誠、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標準,而不是外表吸引力和活力標準(Fletcheretal.,2004)。

如果不能擁有所有這些特點,普通的女性更喜歡友善、體諒和富裕(不要求特別英俊)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貧窮,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Li,2008)。

男性的優先性則不同。和女性相同的是他們也看重熱情和忠誠,但不同的是,

在長期親密關係中,他們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Fletcheretal.,2004)。

普通的男性更喜歡沒什麼金錢、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錢但愛抱怨或溫柔但醜陋的女子(Li,2008)。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我們在找尋親密伴侶時,對這些標準的要求往往不得不折中,這就像蘇格拉底讓學生去找麥地裡最大的麥穗。

地裡有沒有一穗是最大的呢?

肯定有!

但我們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我們在找尋親密伴侶時,對這些標準的要求往往不得不折中。要找到而並贏得完美的伴侶來滿足我們所有的期望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我們堅持要求自己的伴侶既要友善、體諒,又要非常俊美,還要富有闊綽,我們很可能會長期處在失望和沮喪中(Tolmacz,2004)。

所以,在評價未來的伴侶時,男人往往首先確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長相,然後再來尋找儘可能多的熱情、友善、誠實、坦率、穩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徵(Lietal.,2002)。

絕世容貌是男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熱情和忠誠重要(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屈居第三位)。

女人往往首先確保男友至少有點金錢和前途,然後再來尋找儘可能多的熱情、友善、誠實、坦率、穩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徵(Lietal.,2002)。

金錢財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熱情和忠誠重要,長相排在第三位。

有趣的是,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的行為表現類似,和異性戀的男女一樣期望相同的事物(Kennyetal.,2005)。

總而言之男人專注於長相,女人專注於資源,但人人似乎都期望伴侶友善、隨和、可愛和親切,男人和女人在這方面沒什麼差別。

只要女伴姿色中等,只要男伴金錢足夠,兩性都想盡可能得到更多的熱情和忠誠。

"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情侶,雖然開始認識的時候相看兩相厭,但是時間長久之後,發現對方還不錯,結果變成了情侶。

從朋友變成情人的機率有多大?

和本諮詢今天要講的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哈利和莎莉相識於十二年前,那時的哈利只是莎莉閨蜜的男友。

哈利搭乘莎莉的順風車去紐約,一路上兩人對所有事情都意見相左,爭論不休,處於相看生厭的狀態。

五年後,兩人在機場不期而遇。此時,莎莉沉浸於新戀情的甜蜜,而哈利即將步入正式的婚姻生活。哈利告訴莎莉:“在兩人各有所愛的時候,男人和女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很快他們會質疑為什麼要與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

莎莉氣得甩手離去。

十年後,失戀中的莎莉再次偶遇剛剛離婚的哈利。

哈利對莎莉說:“我們要成為朋友了麼?你或許是我不想帶上床的第一位迷人女性。”

直到一次意外的滾床單事件,打破了兩人之間的友誼。他們尷尬、難過,想要和解卻總過不去。

於是,兩個人不得不直面這段關係,才發現,原來已經愛對方很久很久了。

相識很久,從朋友變成情人,現實生活中舒淇和馮德倫,林心如和霍建華就是這樣的例子。

兜兜轉轉,到最後才發現適合的人就在身邊。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看起來好像很浪漫,不過這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學的道理,叫做“打烊效應”。

如果你在尋找位約會的對象,當酒吧就要關門而你或許又要再次形單影隻時,你會覺得那位潛在的對象越來越有吸引力。

實際上,當時間已不多,還沒有找到伴侶的人會認為可約的異性比當晚早些時候更好看(Pennebakeretal,1979)這一現象並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人們不喝酒時也會出現相同的心理現象。(Gladue&Delaney,1990)不過這隻會發生在還沒找到伴侶的人身上,已經找到“意中人”的人不會出現這個心理現象(Matleyetal,1996。)

這就是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也就是引發了一個思考,和本諮詢希望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當初認識的時候,我們沒有發現對方的魅力呢?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這可能由於在人生的早期時候,我們更喜歡的情人類型是短期伴侶。

和本認為一方面可能是由於我們生活閱歷不足,可能跟追求感官上的“情人”,也就是我們想要的人,而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另外一方面,現在的戀愛關係會由於各種因素不穩定,比如畢業之後各奔東西、工作不穩定需要出差、父母的干預等等。

所以年輕時心理更加傾向於尋找短期陪伴,而不是長相廝守。

誇張一點說,這就類似於“談戀愛可以,但是發朋友圈不行。”

男女兩性對短期夥伴的要求,遠不如對長期伴侶的要求那麼挑剔(Fletcheretal.,2004)。

比如,在偶爾的風流韻事中,兩性都能接納在智力、熱情和收入水平上比較低的性夥伴,但要做夫妻顯然要求要高得多(Buunketal.,2002)。

尤其是女性在仔細考慮短期的情人時,只要情人有強壯的肌肉、性感、“能引起性激動”就可接受,不太親切、可靠或通情達理都不太要緊(Frederick&Haselton,2004)。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現象,我們年輕時候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要相伴一生的人。

畢竟我們不能預測對方是否10年後能給自己帶來富裕的生活,或者對方是否溫柔體貼顧家,但對方是否長得好看,這是能分辨的。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不過這樣的事情,可能會隨著年齡的長大而改變,我們閱歷增加了很多,既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也能分辨出對方的一些潛在特質。

和本諮詢認為,上了年紀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身邊可以選擇的人也不多了,自己和對方的改變也不會太大。

或許22歲學習電子技術的學生畢業後會轉行當廚師,但是能難想象一個30歲的窮困潦倒的街頭藝人突然轉行成為了一個電子工程師,這是極小概率的事件。

也就是說女性清醒地意識到那些充滿魅力、富有男子氣概的男性可以是令人無法抗拒的好情人,但常常不見得是能託付終身的好丈夫(Boothroydetal.,2007)。

女性挑選丈夫,更看重良好的品格而非英俊的外表。她們在思索持久的親密關係時,更看重熱情忠誠、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標準,而不是外表吸引力和活力標準(Fletcheretal.,2004)。

如果不能擁有所有這些特點,普通的女性更喜歡友善、體諒和富裕(不要求特別英俊)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貧窮,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Li,2008)。

男性的優先性則不同。和女性相同的是他們也看重熱情和忠誠,但不同的是,

在長期親密關係中,他們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Fletcheretal.,2004)。

普通的男性更喜歡沒什麼金錢、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錢但愛抱怨或溫柔但醜陋的女子(Li,2008)。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我們在找尋親密伴侶時,對這些標準的要求往往不得不折中,這就像蘇格拉底讓學生去找麥地裡最大的麥穗。

地裡有沒有一穗是最大的呢?

肯定有!

但我們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我們在找尋親密伴侶時,對這些標準的要求往往不得不折中。要找到而並贏得完美的伴侶來滿足我們所有的期望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我們堅持要求自己的伴侶既要友善、體諒,又要非常俊美,還要富有闊綽,我們很可能會長期處在失望和沮喪中(Tolmacz,2004)。

所以,在評價未來的伴侶時,男人往往首先確保女友至少有普通的長相,然後再來尋找儘可能多的熱情、友善、誠實、坦率、穩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徵(Lietal.,2002)。

絕世容貌是男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熱情和忠誠重要(社會地位和經濟資源屈居第三位)。

女人往往首先確保男友至少有點金錢和前途,然後再來尋找儘可能多的熱情、友善、誠實、坦率、穩定、幽默和智慧等等特徵(Lietal.,2002)。

金錢財富是女人所渴求的,但不如高水平的熱情和忠誠重要,長相排在第三位。

有趣的是,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的行為表現類似,和異性戀的男女一樣期望相同的事物(Kennyetal.,2005)。

總而言之男人專注於長相,女人專注於資源,但人人似乎都期望伴侶友善、隨和、可愛和親切,男人和女人在這方面沒什麼差別。

只要女伴姿色中等,只要男伴金錢足夠,兩性都想盡可能得到更多的熱情和忠誠。

打烊效應:對單身男女來說,越接近打烊,對異性的評價越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