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南北朝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湖南攸縣陽升觀'

"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位於湖南攸縣涼江鄉陽升觀村。依山傍水,林木青翠原系南齊司空張巴玉之祠宇,據清同治《攸縣誌》載,始建於唐朝,天寶七年,稱“朱陽觀”。宋政和三年改建。賜名“陽升觀”。

"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位於湖南攸縣涼江鄉陽升觀村。依山傍水,林木青翠原系南齊司空張巴玉之祠宇,據清同治《攸縣誌》載,始建於唐朝,天寶七年,稱“朱陽觀”。宋政和三年改建。賜名“陽升觀”。

紀念南北朝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湖南攸縣陽升觀


宋政和三年改建。賜名“陽升觀”。原有新老兩觀,新觀已毀,老觀尚存,觀長86.5m,寬34.5m,佔地約3000㎡,包括正殿、後殿、玉書宮、蕊珠宮等,建築群氣勢巍峨,雕琢精湛,獨具匠心。 陽升觀,群峰拱衛,一水環流,陽而不露,高而不亢。全觀由東西川門,戲臺,坪院、鋪屋、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玉虛宮、蕊珠宮、宗師堂、夫人廟等組成。從坪院至山門、入前殿、進正殿、依山勢次第而登,分別設臺階31級半,7級,3級,以示代表陽升觀所在地攸縣的31個半行政單位,周圍7縣,3省的地域。

"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位於湖南攸縣涼江鄉陽升觀村。依山傍水,林木青翠原系南齊司空張巴玉之祠宇,據清同治《攸縣誌》載,始建於唐朝,天寶七年,稱“朱陽觀”。宋政和三年改建。賜名“陽升觀”。

紀念南北朝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湖南攸縣陽升觀


宋政和三年改建。賜名“陽升觀”。原有新老兩觀,新觀已毀,老觀尚存,觀長86.5m,寬34.5m,佔地約3000㎡,包括正殿、後殿、玉書宮、蕊珠宮等,建築群氣勢巍峨,雕琢精湛,獨具匠心。 陽升觀,群峰拱衛,一水環流,陽而不露,高而不亢。全觀由東西川門,戲臺,坪院、鋪屋、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玉虛宮、蕊珠宮、宗師堂、夫人廟等組成。從坪院至山門、入前殿、進正殿、依山勢次第而登,分別設臺階31級半,7級,3級,以示代表陽升觀所在地攸縣的31個半行政單位,周圍7縣,3省的地域。

紀念南北朝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湖南攸縣陽升觀


陽升觀保存著鐵質百盞燈一樹,八方四層,飾以魁星點鬥、雙鳳朝陽、八仙過海、唐僧取經等圖案,一次添油11斤,點燃之後,百燈閃耀、火樹銀花、甚是壯觀。

"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位於湖南攸縣涼江鄉陽升觀村。依山傍水,林木青翠原系南齊司空張巴玉之祠宇,據清同治《攸縣誌》載,始建於唐朝,天寶七年,稱“朱陽觀”。宋政和三年改建。賜名“陽升觀”。

紀念南北朝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湖南攸縣陽升觀


宋政和三年改建。賜名“陽升觀”。原有新老兩觀,新觀已毀,老觀尚存,觀長86.5m,寬34.5m,佔地約3000㎡,包括正殿、後殿、玉書宮、蕊珠宮等,建築群氣勢巍峨,雕琢精湛,獨具匠心。 陽升觀,群峰拱衛,一水環流,陽而不露,高而不亢。全觀由東西川門,戲臺,坪院、鋪屋、山門、前殿、正殿、後殿、玉虛宮、蕊珠宮、宗師堂、夫人廟等組成。從坪院至山門、入前殿、進正殿、依山勢次第而登,分別設臺階31級半,7級,3級,以示代表陽升觀所在地攸縣的31個半行政單位,周圍7縣,3省的地域。

紀念南北朝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湖南攸縣陽升觀


陽升觀保存著鐵質百盞燈一樹,八方四層,飾以魁星點鬥、雙鳳朝陽、八仙過海、唐僧取經等圖案,一次添油11斤,點燃之後,百燈閃耀、火樹銀花、甚是壯觀。

紀念南北朝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湖南攸縣陽升觀


陽升觀相傳為紀念南北朝齊明帝重臣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據樑時任彥升《述異記》載,司空姓張,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蘇淮陰)人,亦說嶺南封州封川縣人。齊明帝時,官至司空(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營建工程)。東昏侯蕭寶卷嗣位後,政治腐敗,虐害生民,張巴玉不滿暴政,掛冠退隱,繼而攜全家訪天下名山勝蹟。初到南嶽衡山,後聞攸縣有麒麟山,為漢時蘇隱匿居得道白日駕麟車昇天之地,頓生仰慕之意,於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傾家南來。至麒麟山,見重巒疊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勝景仰,稱"此足以樂吾生矣!"遂命工構屋三十餘間,以安頓全家八十餘口。又築壇朝鬥,結廬修道,早晚誦《太洞真經》三十九章,得其妙旨,養神育氣。得葛洪子傳授金液之訣火鼎之功,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樑天監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全家除留下侍女盧瓊守壇外,八十餘口白日升仙而去。麒麟山後來改稱為司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