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光明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見證惠州發展歷程'

""70年光明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見證惠州發展歷程

一座變電站,一個時代的故事。從1916年第一盞電燈在惠東亮起,電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在惠州點燃,至今已過百年歲月。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惠州電力事業迅速發展壯大。中國從富起來、強起來的光輝歷程,也是惠州供電人共築電力事業的光明之路。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鉅變。如今,電網連接千家萬戶,惠州已是廣東唯一一座擁有6座500千伏變電站的城市。星羅棋佈的變電站,訴說著時代的變遷;縱橫暢通的電力網,閃現出流動的脈搏。電網建設、優質服務,是電力人於無聲中奉獻。即日起,南方日報惠州新聞部聯合惠州供電局推出“70年光明路”系列報道,講述惠州電力事業發展變遷,敬請垂注。

“哎喲,又停電了,再這樣下去,這個月還能出多少糖啊。”1963年4月的一天,位於惠州城郊下角的惠陽糖廠廠區內,正當工人們如火如荼搶生產的時候,榨糖機器卻突然安靜了下來。大家直覺的判斷是,廠裡又斷電了!

惠陽糖廠是當時粵東一帶最大的國營企業,生產的糖料供應著廣東乃至周邊省份,頻繁的缺電停電,讓全廠職工感到很是頭疼。

糖廠的用電,此時都依賴於一公里外的惠州電力廠。惠州電力廠於1950年建成發電,幾次擴建,到1959年容量才615千瓦,供應能力有限,加上種種故障,停電是常事。和糖廠有同樣困境的,還有惠陽機械廠、東江化肥廠、惠陽塑料製品廠等,停電時常讓生產停頓。

電是城市的血脈。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這是惠州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歷程。作為惠陽地區第一個變電站,惠陽變電站功不可沒。

"70年光明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見證惠州發展歷程

一座變電站,一個時代的故事。從1916年第一盞電燈在惠東亮起,電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在惠州點燃,至今已過百年歲月。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惠州電力事業迅速發展壯大。中國從富起來、強起來的光輝歷程,也是惠州供電人共築電力事業的光明之路。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鉅變。如今,電網連接千家萬戶,惠州已是廣東唯一一座擁有6座500千伏變電站的城市。星羅棋佈的變電站,訴說著時代的變遷;縱橫暢通的電力網,閃現出流動的脈搏。電網建設、優質服務,是電力人於無聲中奉獻。即日起,南方日報惠州新聞部聯合惠州供電局推出“70年光明路”系列報道,講述惠州電力事業發展變遷,敬請垂注。

“哎喲,又停電了,再這樣下去,這個月還能出多少糖啊。”1963年4月的一天,位於惠州城郊下角的惠陽糖廠廠區內,正當工人們如火如荼搶生產的時候,榨糖機器卻突然安靜了下來。大家直覺的判斷是,廠裡又斷電了!

惠陽糖廠是當時粵東一帶最大的國營企業,生產的糖料供應著廣東乃至周邊省份,頻繁的缺電停電,讓全廠職工感到很是頭疼。

糖廠的用電,此時都依賴於一公里外的惠州電力廠。惠州電力廠於1950年建成發電,幾次擴建,到1959年容量才615千瓦,供應能力有限,加上種種故障,停電是常事。和糖廠有同樣困境的,還有惠陽機械廠、東江化肥廠、惠陽塑料製品廠等,停電時常讓生產停頓。

電是城市的血脈。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這是惠州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歷程。作為惠陽地區第一個變電站,惠陽變電站功不可沒。

70年光明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見證惠州發展歷程

一座變電站破解發展難題

當時,隨著新豐江電廠的建設投運,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設,一項改變惠陽地區地方火電廠孤網運行的棋局已經鋪開。

1963年6月,原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副廳長王一民調任惠陽行署副專員。10月25日,省水利電力廳確定在“惠州城西北的陶瓷廠附近丘陵山地”新建變電站,工程總投資112萬元,一方面接收來自新豐江水電站的電力,另一方面解決惠陽地區的用電問題。

同年年底,省水利電力廳成立了110千伏河惠線輸變電工程籌建處。籌建處成員有王一民、惠陽縣副縣長閔金先,1963年2月剛上任的珠江電業管理局石龍供電公司經理陳永栓、主任工程師呂其全,以及從廣州供電公司抽調支援惠陽電力建設的羅時俊等人。

當時,改善惠陽的電力供應是如何迫切?相關資料記載,隨著“三年困難時期”的結束,全國經濟形勢開始好轉,全國工業的發展進入恢復時期。惠陽地區597家工業企業的生產帶來了旺盛的用電需求。

當時各行各業的電力需求如此旺盛,但電力供應的缺口卻非常大。整個惠陽地區並沒有成形的電網,各片區用電全靠當地的小型發電廠供應,電力供應的缺口嚴重製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

不僅工業有著旺盛的電力需求,農業生產的灌溉、排澇對電力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惠陽地區農業生產因為電力供應的不足,依然飽受旱澇天災的威脅,農業生產也得不到保障。1962年6月,惠陽縣水電局局長朱星一決心對轄區內的水利設施開展修繕。同年8月,惠陽縣潼湖整治工程開始動工興建。時任廣東省主要領導曾到場視察,當場撥款30萬元,並同意購置5條鋼製抗旱船推動抗旱搶插。

《惠州水利大事記》中記載,1961年至1963年期間, 除了潼湖整治這個大工程外,惠陽地區還興建了招元、大坑、橫瀝圍提、惠陽縣鎮隆公社灌溉試驗站、惠陽縣機電排灌總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但這些工程無論在建設過程還是投產後,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困擾——缺電,朱星一著急地多次向上級部門報告了缺電的情況,上級部門讓他耐心等待。在等待中,河惠線輸變電工程各項工作次第展開。

1964年4月22日,在離惠陽糖廠西北方向3公里外的虎頭山上,一支從各地集結而來的200人的施工隊伍,沿著臨時平整的小路進山、展開施工建設,這就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的站址。

"70年光明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見證惠州發展歷程

一座變電站,一個時代的故事。從1916年第一盞電燈在惠東亮起,電力文明的星星之火在惠州點燃,至今已過百年歲月。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惠州電力事業迅速發展壯大。中國從富起來、強起來的光輝歷程,也是惠州供電人共築電力事業的光明之路。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鉅變。如今,電網連接千家萬戶,惠州已是廣東唯一一座擁有6座500千伏變電站的城市。星羅棋佈的變電站,訴說著時代的變遷;縱橫暢通的電力網,閃現出流動的脈搏。電網建設、優質服務,是電力人於無聲中奉獻。即日起,南方日報惠州新聞部聯合惠州供電局推出“70年光明路”系列報道,講述惠州電力事業發展變遷,敬請垂注。

“哎喲,又停電了,再這樣下去,這個月還能出多少糖啊。”1963年4月的一天,位於惠州城郊下角的惠陽糖廠廠區內,正當工人們如火如荼搶生產的時候,榨糖機器卻突然安靜了下來。大家直覺的判斷是,廠裡又斷電了!

惠陽糖廠是當時粵東一帶最大的國營企業,生產的糖料供應著廣東乃至周邊省份,頻繁的缺電停電,讓全廠職工感到很是頭疼。

糖廠的用電,此時都依賴於一公里外的惠州電力廠。惠州電力廠於1950年建成發電,幾次擴建,到1959年容量才615千瓦,供應能力有限,加上種種故障,停電是常事。和糖廠有同樣困境的,還有惠陽機械廠、東江化肥廠、惠陽塑料製品廠等,停電時常讓生產停頓。

電是城市的血脈。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這是惠州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歷程。作為惠陽地區第一個變電站,惠陽變電站功不可沒。

70年光明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見證惠州發展歷程

一座變電站破解發展難題

當時,隨著新豐江電廠的建設投運,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設,一項改變惠陽地區地方火電廠孤網運行的棋局已經鋪開。

1963年6月,原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副廳長王一民調任惠陽行署副專員。10月25日,省水利電力廳確定在“惠州城西北的陶瓷廠附近丘陵山地”新建變電站,工程總投資112萬元,一方面接收來自新豐江水電站的電力,另一方面解決惠陽地區的用電問題。

同年年底,省水利電力廳成立了110千伏河惠線輸變電工程籌建處。籌建處成員有王一民、惠陽縣副縣長閔金先,1963年2月剛上任的珠江電業管理局石龍供電公司經理陳永栓、主任工程師呂其全,以及從廣州供電公司抽調支援惠陽電力建設的羅時俊等人。

當時,改善惠陽的電力供應是如何迫切?相關資料記載,隨著“三年困難時期”的結束,全國經濟形勢開始好轉,全國工業的發展進入恢復時期。惠陽地區597家工業企業的生產帶來了旺盛的用電需求。

當時各行各業的電力需求如此旺盛,但電力供應的缺口卻非常大。整個惠陽地區並沒有成形的電網,各片區用電全靠當地的小型發電廠供應,電力供應的缺口嚴重製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

不僅工業有著旺盛的電力需求,農業生產的灌溉、排澇對電力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惠陽地區農業生產因為電力供應的不足,依然飽受旱澇天災的威脅,農業生產也得不到保障。1962年6月,惠陽縣水電局局長朱星一決心對轄區內的水利設施開展修繕。同年8月,惠陽縣潼湖整治工程開始動工興建。時任廣東省主要領導曾到場視察,當場撥款30萬元,並同意購置5條鋼製抗旱船推動抗旱搶插。

《惠州水利大事記》中記載,1961年至1963年期間, 除了潼湖整治這個大工程外,惠陽地區還興建了招元、大坑、橫瀝圍提、惠陽縣鎮隆公社灌溉試驗站、惠陽縣機電排灌總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但這些工程無論在建設過程還是投產後,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困擾——缺電,朱星一著急地多次向上級部門報告了缺電的情況,上級部門讓他耐心等待。在等待中,河惠線輸變電工程各項工作次第展開。

1964年4月22日,在離惠陽糖廠西北方向3公里外的虎頭山上,一支從各地集結而來的200人的施工隊伍,沿著臨時平整的小路進山、展開施工建設,這就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的站址。

70年光明路|惠陽地區第一個110千伏變電站,見證惠州發展歷程

一座變電站傳承“電力精神”

當時,惠陽變電站建設之複雜、條件之差,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虎頭山地處偏遠郊區,周圍也沒有地方可以供工人借宿,怎麼辦?施工隊伍200人的吃飯問題如何解決?這是第一個難題!

施工隊伍購置了大量的木材、毛竹、鐵釘等原料,沿著地勢修了一大排臨時大棚。條件雖然簡陋,但好歹200人的隊伍有了容身之處。施工人員從500米外的惠陽縣物資局倉庫引來了施工電源,並在大棚附近開鑿了水井,敷設水管,才提供了滿足生活、生產的基本條件。

事情並非一帆風順。剛進入土建階段,虎頭山再次給了眾人一個下馬威。數十米高的虎頭山,看似一個易於征服的小山包,看似厚實的黃土下卻分佈著大量的岩石。

由於當時經濟條件較為困難、機械嚴重不足,僅有的重型機械就是1臺挖掘機和2臺解放牌的大卡車。工作人員抱著一股韌勁投入到了土建工作中,“機械不足,就用人力頂”是當時的共識。一時間,原本荒蕪的虎頭山充滿著戰鬥的氣息,施工人員光著膀子,拿著鋤頭、鏟子、簸箕等簡單的工具發起了衝鋒。

但不到一個月,施工進度再次幾近停滯——施工遇到了堅硬的花崗岩層,“好傢伙,那花崗岩硬得匪夷所思,大家根本拿它無計可施。”無奈中,王一民只得向珠江電業局方面尋求技術援助。

呂其全帶著珠江電業局從廣州請來的土建專家團隊到現場支援,在對花崗岩層的面積、厚度等基本情況進行了勘察評估後,專家們給出了爆破作業的建議。在省水利廳的協調下,從廣州請來了兩名爆破專家。

然而,當完成爆破孔的鑽孔工作後,施工人員正準備把來自廣州的高爆炸藥安放在爆破孔中,可是誰知道天氣說變就變,連續幾天的降雨,把一個個爆破孔填滿了雨水。一邊是越來越緊的工期,一邊是連綿不絕的雨水,就算停雨了,潮溼的爆破孔也不能安放炸藥。籌建處裡,眾人一個個都愁容滿面。“用火烤乾啊。”在吃飯時,看著邊上的柴火,一名施工人員突然蹦出一句話,令人茅塞頓開。雨過天晴,施工人員把水從爆破孔中舀出來,在爆破孔周圍支起木柴。一夜後,燥熱的火焰就把孔內的水汽蒸發得乾乾淨淨。

終於到了爆破的日子,隨著現場指揮的一聲聲號令,原本堅不可摧的花崗岩被炸成一塊一塊,“攔路虎”終於被清除。

經過兩個多月的奮鬥,虎頭山的山體終於被推平。1964年7月,惠陽變電站正式進入電氣安裝階段。“最難運進來的就是那個變壓器了!”珠江電業管理局石龍供電公司的變電值班員曾偉祥回憶道。當時,20出頭的曾偉祥是惠陽變電站的第一批值班人員,和曾偉祥一起到站裡的還有值班長池鏡武、鄧國金和值班員曾偉祥、李煌清、阮錫楊等30多位來自河源地區的轉業軍人。

按照設計,110千伏惠陽站主變容量2×2萬千伏安,首期1×2萬千伏安。一臺110千伏2萬伏安容量的變壓器,自重近20噸,要怎麼才能從廣州運到變電站裡面?這再次成為籌建組面前的一道坎。

考慮到重型運輸車輛匱乏,且當時的道路條件不甚理想,而變壓器裡面的不少結構較為精密,經不起顛簸,籌建組決定通過水運的方式把變壓器從廣州運抵惠陽縣。變壓器在經過出廠試驗後,絕緣油被全部排空,從廣州黃埠碼頭被運向百餘公里外的惠陽縣物資局碼頭。

從惠陽縣物資局碼頭到施工現場,是500米的距離,但對於主變這樣一個精密的“鐵疙瘩”,卻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曾偉祥回憶,當時主變壓器到達的物資碼頭僅有一條渣石基礎的簡易道路,重型運輸車輛根本無法通行。

身經百戰的籌建組再次想出了用捲揚機接力運輸的方案。在碼頭4臺起重吊臂的協助下,主變從船上挪到了事先準備好的圓形枕木上,開始了一場接力賽——變壓器的前面是3臺大型捲揚機,不停地用鋼絞線拉著沉重的主變在枕木上緩慢地挪動,邊上的工作人員不停地把後面的枕木搬運到前面接力……這場接力賽持續了足足3天,主變才成功運抵站內。

在安裝主變的同時,線路的油壓式斷路器也運抵站裡。由於站內實際可用的施工空間較為狹小,主變本體和配件到位後佔用了大量位置,不便於大型起重機械作業,施工人員不得不採用簡易機械協同人力作業的辦法來搬運。在斷路器基礎完工後,施工人員又通過同樣的方法,把斷路器立在基礎上,並安裝高壓線路和二次保護的接線。

站內熱火朝天,站外81.3公里長的110千伏輸電線路,311基杆塔架設工作也接近尾聲。“遠道而來”的線路都在這裡彙集。一時間,變電站內主變、斷路器安裝,線路跳線接線,二次保護設備接入等多項工作同時開工,場面頗為壯觀。

建設工作一直持續到9月,隨後變電站進入了3個月的驗收環節。1964年12月15日,110千伏惠陽變電站舉行併網投產典禮。

一座變電站見證惠民之州

自此,河惠線把來自新豐江的電源注入了惠陽變電站,惠陽電網也併入了珠江電網。隨著一根根銀線在空中延伸、連接,曾經一片漆黑的惠州大地上亮起了點點明燈。變電站的投產,惠陽城區一帶用電有了根本改觀,惠陽糖廠等企業用電有了新的保障,迎來了快速發展。

當地政府在變電站通往城區西湖百貨商場這條原本漆黑的土路邊上也裝上了路燈。當時,去西湖邊上最繁華的西湖百貨及其周邊體驗“城市生活”,是曾偉祥這批值班員不用值班的日子裡最愛的消遣。

當時,雖然每千瓦時0.2元的電費和路燈本身都是奢侈品,但是政府部門還是想方設法在一些公共道路和場所裝上了照明燈。不少家庭也陸續點上了白熾燈。夜晚的城區,點點燈火,增添了不少明亮。

時間到了1965年,惠陽地區又在各縣建起了4座35千伏變電站,主變總容量1.36萬千伏安,解決了當地縣城,以及農田排灌用電。部分企業開始購置設備擴充生產線,新建了一批建材廠、生鐵廠和塑料廠等。

《惠州志》一段記載可見一斑:“‘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年)期間,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惠陽地區3369家工業企業,隨著國家‘關、停、轉’的步伐銳減成441家。”1965年初,惠陽地區企業數量恢復到了620家,同年年底,工業生產總值達到了11834萬元的歷史高峰。

1989年,惠陽變電站開始了第二次擴建,升級成220千伏變電站。隨著第二座、第三座110千伏變電站的相繼出現、升級……一點點串成線、一條條併成網,星星點燈成萬家燈火。越來越強大、完善的電網,為惠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電力保障。

【撰文】蔣立濤 黎凱燕 馬發洲

【作者】 馬發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