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有多痛恨忽必烈?不惜違背祖制將其牌位從帝王廟中撤了下來?

文 |李崇寒

嘉靖有多痛恨忽必烈?不惜違背祖制將其牌位從帝王廟中撤了下來?

朱棣

朱棣遷都北京後,對歷代帝王的祭祀要麼傳制由南京太常寺負責,要麼安排在故宮的文華殿,或是北京的郊壇,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百餘年。可對熱衷於禮制改革的嘉靖皇帝來說,南京歷代帝王廟遙遠,不便前往親祭,在北京郊壇祭祀歷代帝王,又不夠正式;再加上他自嘉靖九年(1530)起將原來的天地合祀改為天地分祀,於圜丘(天壇)從祀天神,方丘(地壇)從祀地祇,而歷代帝王屬人鬼,與天神、地祇不搭,又不能與風雲、雷雨、五嶽等列為一類。思前想後,明世宗乾脆下令效仿南京祖宗之制,在都城北京擇地修建新的歷代帝王廟,地點選在阜成門內大街的保安寺舊址,廟制基本照搬,只是歷代帝王的塑像被神牌所代替。嘉靖十一年(1532)夏,北京歷代帝王廟建成,八月,嘉靖帝親臨致祭,出發前一天還不忘去太廟告知諸位先祖,歷代帝王廟換地了,此後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於北京歷代帝王廟進行,南京歷代帝王廟在清代被徹底譭棄後,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全國絕版。

嘉靖有多痛恨忽必烈?不惜違背祖制將其牌位從帝王廟中撤了下來?

景德崇聖殿內供奉的夏商帝王的神位

據明末清初孫承澤《春明夢餘錄》記載,北京歷代帝王廟由景德崇聖殿、東西兩配殿、東西燎爐、祭器庫、景德門、神廚、神庫、宰牲亭、鐘樓、廟街東西景德牌坊、下馬牌等組成。景德崇聖殿為正殿,殿內60根巨柱,由金絲楠木製成,這種木材,到清代已幾乎絕種,相比南京歷代帝王廟正殿的單簷廡殿頂,北京歷代帝王廟正殿的屋頂樣式升至最高級——重簷廡殿頂;屋頂上的黑琉璃瓦綠剪邊,則要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繕時才被黃琉璃瓦所取代。

嘉靖有多痛恨忽必烈?不惜違背祖制將其牌位從帝王廟中撤了下來?

歷代帝王廟前兩座下馬碑

照理說,老祖宗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不得輕易更改。可偏偏有人對元世祖忽必烈有意見。早在北京歷代帝王廟修建時,翰林院的姚淶就發表過《論元世祖不當與古帝王同祀疏》,被禮部以“宜遵舊制 ,廟祀如故”駁回。十多年後,時過境遷,當禮部右給事中陳棐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再次申論元世祖不當入祀帝王廟時,嘉靖帝不惜違背祖制,將元世祖神牌及從祀的5位元代名臣牌位一併拿下。如此180度大轉變自然與嘉靖朝愈演愈烈的蒙古邊患有關,用陳棐的話說,既然在廟中祭祀胡虜之君元世祖 ,為什麼還要抵抗他們的侵略?既然崇祀元世祖的神位 ,為什麼還要阻止與他們的交往?因而陳棐堅詞以請,認為只有罷祀元世祖,才能“詔諭海內,必有發舒華夏之氣……士氣既奮則兵威自揚”。很顯然,雙邊態勢並沒有按陳棐和嘉靖帝所想的那樣發展。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首領俺答汗率軍從大同邊塞一路攻入古北口,兵臨城下,武力要求明朝政府開放邊貿,史稱“庚戌之變”。明朝不得不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蒙古進行馬匹交易,全國上下,到處瀰漫著一股仇恨蒙古的情緒。最受“苦虜之擾”的嘉靖帝到了晚年,每寫“夷狄”字必極小,凡詔旨及章疏均是如此,足見其厭惡程度。元世祖的“缺席”,恰是嘉靖年間對外政策的真實寫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