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日談——技術大咖張宇平談華為

閱讀 12576

評論 12

06-17 22:31

武當山人

第一部分:華為的人才起底

(6月1號)真實的情形是,打華為在03年底,04年初,向電信核心網進發算起,一直到08年中,北電申請破產保護為止,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北電才被晃盪倒。中間經過了複雜的過程:北電大手筆地回購股票,直到把自己手裡的現金耗盡;出售非核心資產,竭力維持;裁員.....最後,才山窮水盡的。

不是說今天這邊一瞪眼,明天那邊就塌了。那不可能。要不,人家怎麼是根深葉茂的百年老店呢?有一個過程在的。最有意思的事情,發生在北電倒臺之後。百年老店,世界第一....那是棵大樹。數到猢猻散吶。

現在,在電信設備製造領域,留下來的比較大的廠家,只有三家,華為、愛立信跟諾基亞。在競爭對手倒臺之後,華為跟諾愛兩家的行為,非常耐人尋味。那哥兒倆是拼命地搶資產:設備,技術,專利,倒閉者的客戶資源......白菜價,玩兒命摟。這些年,諾基亞基本上是把倒閉者的技術跟生產設備,全都摟到自己懷裡了;愛立信則劃拉倒閉者的客戶資源。這些東西,華為都看不上。華為搶什麼?搶人。

華為搶人搶得紅了眼...其實,真的沒人跟他搶那麼貴的人。華為是真心害怕,倒了樹的猢猻們,被別人搶走。他們搶人,帶有即視感的場景是這樣的:拖著疲憊的身體,技術大拿回到家。今天,公司宣佈破產保護,自己接到通知,明天開始,停薪,不用來上班了。什麼時候上,聽候通知。這就是失業了。

家門口,獵頭公司的高級合夥人,已經夾著文件包,西服筆挺地恭候多時了。進門,相互介紹,確認身份,一坐下來,獵頭就從文件夾裡拿出一份草擬好的合同,推到大拿面前:“一個家中國的公司,對您非常敬重。他們希望您能去他們公司效力。這是合同。據我們瞭解,您現在的年薪是12萬USD,他們給您24萬USD的年薪,外加Boss Ren的總裁特別津貼,每年3萬USD,一共是27萬USD每年。您看,您還滿意嗎?...哦,您先看看合同。”

“如果合同沒什麼問題,您在這裡簽字,就可以了。”獵頭說.......

簽好字之後,獵頭從文件夾中拿出一個紙條,一個門卡,推到大拿面前:“這是華為在這裡新建的研發中心的地址。您的辦公室在四樓東南角,是整個樓裡最好的位置。明天您可以先到辦公室,熟悉一下環境,這是門禁卡。明天別忘了帶一張一英寸的免冠照片,交給Tracy,她是那裡的行政,她會幫您辦理入職手續,還有您的專屬正式門禁卡。現在這個卡片,是一張臨時卡。”

大拿問:“我的直接彙報人是誰?”

獵頭:“您在華為屬於八級員工,應該直接向技術總監彙報....具體是誰,目前還不清楚。明天Tracy會給你介紹。”

“我的直接彙報人是誰?”大拿問。獵頭:“您在華為屬於八級員工,應該直接向技術總監彙報....具體是誰,目前還不清楚。明天Tracy會給你介紹。

第二天早上,坐在全新的辦公椅上的大拿。看著從窗子投射進來的燦爛的陽光,一種夢幻般的不真實感,緊緊地圍繞著他:前天,自己還為老東家接受媒體的採訪,竭力維護;昨天,自己失業了,今天,已經做到新公司的工位上。想著昨天合同上新工資的數字....“他們不是在開玩笑?能兌現嗎?等會兒見到我的老闆,我得確認一下”,他心裡想著。

同學們可以去看,華為的研發機構佈局。在每一個倒下的競爭對手原來的研發中心所在城市,華為都建了一個自己的研發中心。在那裡工作的人,原來就都是同事。華為用任何人都無法拒絕的待遇,把對手的精華人才,悉數納入麾下。研發、生產、營銷、對外關係、法律....所有企業經營各個方面的精英,一勺燴,全來了。

專利無所謂。發明專利的人才重要,因為有了人,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新專利。華為的技術非常NB,很多國外的同學不理解:國內的情況是啥樣,我知道哇!華為怎麼會忽然之間,有那麼強的技術?

華為不只是靠著深圳研發中心那些土鱉搞成的;他們是這麼弄的。這裡面呢,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現象:深圳研發中心走出來的那些土鱉,卻是“大拿”們的老闆!這一點,提請同學們留意。尤其是國外的一些同學,特別特別留意,因為在未來,這會跟很多人有關係。

Yan:提醒一下,土鱉很厲害的。不要以為技術都是海龜搞的。

大拿們拿著比他們的中國boss高得多的工資,高高興興地幹活兒。中國boss們也不在意,他們有內部股。相對於分紅來講,工資獎金,不過是“茶點錢”罷了。這個....人才最重要,這一點,諾愛也不是不知道。可為什麼諾愛不去搶人,留著給華為吃得腦滿腸肥呢?

不是不想去搶,而是沒有辦法搶。面對華為,首先一點,在開出的薪資待遇方面,他們就搶不過。即便是搶來,內部也擺不平:你說你一個從破產的競爭對手那裡來的人,拿著比你的boss還高的工資,boss們還不翻天了?

十幾年過來,在電信設備領域,全球的頂尖技術人才,基本上全都握在華為手裡。一流的技術人才在,一流的科學家也就在了。原因很簡單,那些收歸的技術大拿們,他們當初上學的時候,有老師,有同學。他們像技術方面發展,成為一流;老師同學像科學方面發展,也是一流。他們人來華為了,他們帶著的關係,跟著也就來華為了。

華為就是電信,電信就是華為。你看任正非接受採訪,面對各種威脅,撥浪著腦袋:“啊,不會!”“啊,不會!”

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為嘛?你把華為打倒了,電信也就沒了。具體的道理,任正非上來就說了:二戰之後,日本德國基本上被炸平了。可是,只要人在......

華為在它自己領域之內,其根之深,葉之茂,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它還低調,低調得連想到去梳理一下它的根有多深,葉有多茂的人都沒有。

前兩天,華為不是給踢出什麼WIFI,Bluetooth,SD的協會了麼?網上一片焦慮。

不用焦慮。政治上有政治上的權威,動用政治力量,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別忘了,權力中心從來就不是一個的。那邊還有學術權威呢!

老頭兒拿起電話:“你們怎麼搞的,怎麼把華為除名了?”“先生,我們實在沒辦法,壓力太大了!”那邊抱怨道。“什麼壓力大!他壓到你哪兒了?是會不讓你參加,還是課不讓你講,還是論文不讓你發?我跟你講過多少次了,別整天跟著那些政客瞎跑,對你沒好處。上學的時候,我就跟你說過,對吧?把心思放到學問上!”......“得了,什麼也別說了,把華為加回去!”

導師發話了,加也得加,不加也得加。只好就加回去了。不加,還想不想在這學術圈兒裡混了...

我呢,並不想就這一整個情形,做道德上的判斷。道德的判斷,是跟每一個個體相關的。他所處的位置....北電的員工跟我這個吃瓜群眾,位置完全不一樣,判斷自然全然不同...他的信念,他的思維的方式,他的價值觀...

2人點了贊

贊一個

收藏帖子

關注樓主

分享給好友

評論

武當山人

第二部分:華為手裡那把利器

(6月2號)終於撞到躲不過去的IT知識,得硬著頭皮上了。要理解華為,理解整個局勢,一個關鍵點,是要理解什麼是“單片系統”System On Chip, SOC。

SOC,顧名思義,一片集成電路,就是一個系統。

三十來年前,我從北大的校門出來,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花園路那邊,去設計電視機。那時候,把電視機打開,裡面是密密麻麻的焊腳,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堆在電路板上面。現在的電視,以前那麼大一塊板子所實現的功能,現在全部收到這一塊集成電路里邊去了。

在以前,那一大塊電路板上面,是有實現不同功能的子系統構成的:處理行掃描的行掃子系統;處理RGB信號的AV子系統;處理幀掃描信號的幀掃系統;分離音視頻信號的濾波系統等等。每個子處理系統,在大板子上都佔一大塊地兒;現在,在日本電器做的這塊集成電路上,也有相應的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在集成電路塊兒上佔一小塊地兒。

它是按比例縮小了的,縮小完之後,用有機材料整個地封起來,變成一片集成電路。這個東西,就叫SOC。在當今世界上,華為是SOC狂魔。

同學們都知道集成電路,它因為集成度高,把很多電子元器件做得很小,所以最後做出來的產品,也小。小有小的巨大好處,明眼一眼就看到的好處是:他耗能低。以前,那麼大一塊板子,要轉起來,那得消耗多少能量啊!現在呢,同樣的功能,縮減到一片集成電路里邊去了,就那個小片片,再耗能,也耗不了多少。要是那個小片片耗能達到大板子的程度的話,它會瞬間就把自己給燒壞了的。

另一個巨大的好處,你看大板子的背面,密密麻麻的焊點。任何一個氧化,鬆動了,電視機就“壞了”。收到SOC裡邊去了之後呢,這些“焊點”就全變小,封到聚酯材料裡邊去了。氧?接觸不到的。根本就沒有氧化這一說兒。

所以,SOC的可靠性好,做出來的產品,免維護。

1993年,是華為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之年。他們做的第一塊“SOC”,成功了。那塊集成電路,是用在打電話的程控交換機上面的。在那以前,一個萬門的程控交換機,就是一個巨大的櫃子,要佔一個房間;華為成功地用SOC,把它縮小到一個機箱裡邊去了。

華為就是憑藉那個產品,起家;起家之後,仍然依靠SOC這個手段,快速發展起來的。

那同學們講了,既然華為都能做,為什麼那些大公司,不做呢?當時那些大公司要做,憑他們的財力和技術,哪裡有華為的份兒?

大公司們不是不想做,而是很難去做。同學們想啊:設計那個大板子,它要用的電腦設計工具是Tango,設計SOC,要用EDA;它公司大,養的Tango工程師就多。那些工程師,是不會EDA的。你再加上生產。現在,公司的大板子,上邊用了多少電阻啊!那個電阻,是從董事長小舅子公司買來的.....

最重要的,還記得我前面說的職業經理人嗎?他們是看門兒的。他們要是決定自己設計SOC,取代了大板子,讓電阻供應商沒了生意,董事長那裡會很難看:他還想幹不想幹了?墮怠,經營者缺乏企業家精神,員工的安置問題,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讓那些大公司,很難像華為這麼搞。當然了,到了後期,競爭上來了,他們不搞不行了,他們也只好去搞SOC了。這是後話。

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那些巨大的公司,是創新之源。這個觀念其實是錯誤的。事實正相反,由職業經理人打理的大公司,是創新的最大阻礙。

大公司的所謂“創新”,技術其實都是從小公司那裡買來的。買來之後,包裝成自己的,去社會上宣傳出那麼一種形象。

大公司的技術小公司買。這個事實,很快就會咱們同學,產生切身的影響。這一點,我慢慢展開來給同學們看。

那時候,大公司之所以不做SOC,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做這個東西,風險太高了。

任正非做他自己的第一個SOC的時候,沒錢吶。他是個人在深圳借了高利貸來做的。封閉開發,他每天給開發的員工,送飯。有一次,他對開發的手下說:“如果項目失敗了,你們可以再換一個工作。而我,只能從這樓上跳下去了。”

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真的不容易。

SOC這種東西,是先要在電腦裡,用軟件把幾萬、幾十萬數百萬的元器件都擺好,用粗細不等的線,連好。然後呢,用模擬器,做出來真的電路。只不過,模擬器上做出來的電路,體積非常巨大。大點兒沒關係,總是有了,就可以測試做出來的電路,功能上是不是行。要是不行,回去電腦裡調整,直到模擬出來的電路,功能完全達到設計要求為止。

接下來,最驚險的一步就開始了。設計好的集成電路,要送去代工廠“流片”。

流片:流片是說,集成電路代工廠,把電腦設計出來的電路版圖,做成實際大小的集成電路。他的那個電路流水線一開動,一片片的集成電路成品就從生產線上做出來,所以叫“流片”。

流出來的成品,測試一下,是好的還好,要是測試一下,功能達不到要求,就麻煩了:你是設計不對,導致不行,還是代工廠工藝缺陷,導致不行?誰也說不清。你設計公司,也沒辦法去核查人家的工藝過程。

對於任正非來講,流片的就是“賭”。他的第一個SOC,是把身家性命押上去賭的.....很幸運,那次流片,他成功了。要是那次流片,他失敗了的話,就很難有今天的華為了....任正非還有沒有,都難說。

百萬千萬上億的元器件,一個個擺,反反覆覆地模擬,這得花多少人工啊!再加上流片過程的超級巨賭,導致集成電路的投入成本,非常高。不說人工,單說這個“流片”步驟。它貴到什麼程度呢?

代工廠的報價,不是以“平方釐米”來報的,更不是以“片”來報的;他們是以“平方毫米”來計算的!

我請一個做IC的朋友估算一下。以臺灣的臺積電的7納米集成電路線為例,他們的公開報價,就沒有...他們只做熟客,不接生客。故無報價。估計下來呢,即便像華為那樣的大客戶,每平方毫米的報價,也得四五十萬美元。

他們那個麒麟980,做下來要是1個平方釐米的話,同學們自己簡單估算一下,流一次片,需要多少錢?天文數字。

並且流一次,未必成功。要是不成功,自己回去調完之後,還得再來。再來,前一次的千百萬美元,就算打了水漂了。

這個遊戲,連雷布斯都玩不起。他搞的那個澎湃SOC,流了兩次片,不成功,雷布斯就幹不動,不玩了。成本巨大,奉獻巨大。可是,一旦從萬分之一的機會裡爬過來,流片成功,那就不得了了。之所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在經濟學上,有“沉沒成本”這一說。一旦決定不再繼續,退出,以前付出的成本,就都收不回來了。就好像一塊石頭扔進水裡,沉底兒了。所以呢,這種成本,就叫它“沉沒成本”。

集成電路的生意,是最典型的沉沒成本奇高的生意。雷布斯領教過,他有深切的體會。感覺敏銳的同學已經感覺到了:沉沒成本奇高,進入難。這樣的領域,天然地適合於幹什麼?壟斷吶——

其實呢,同學們去看Intel,去看高通,去看已經不存在的北電也好,朗訊也好,他們的特點就是,數十年如一日地高價,賺得盆滿缽滿。

至於競爭對手,如果在資本市場上能夠解決,就資本市場解決。把對手買下來,吸納到自己體內,任其死掉;如果資本市場解決不了,就市場解決。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兩年,內存漲價。中國大規模的投資存儲器市場,三星、鎂光這些壟斷寡頭,清楚地看出來,在資本市場上,是解決不了問題了,就在這些產能量產前攜手漲價,“先賺出未來大打出手的資本”,然後呢,現在,產能陸續量產,他們開始傾銷降價,希望能夠在市場上殺死對手。

為了平息民怨,他們出大力氣,花大價錢,打造自己的“高科技”形象。既然是高科技,多賺些錢,那大家也就沒太大的抱怨。

昨天談到了“沉沒成本”高,接下來,該說集成電路產業的另一個特點,“邊際成本”低。咱們以中文系寫小說的同學為例,說這個邊際成本。

中文系的同學,要寫出一部長篇小說,他需要構思,一個字一個字地爬格子,反反覆覆地回頭修改。這要搞上好多年。就是寫完了,出版社出版,他也需要一校二校,裝幀設計,弄好長時間之後,才能把第一本小說印出來,拿到手裡。

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之後,才能拿到第一個產品。但是,一旦第一個產品拿到了,第二本小說,就容易了:印刷廠只要開動印刷機,很快就可以把第二本小說印出來。

孤立地看,第二本小說的成本,僅僅是書的那堆紙,油墨還有印刷的費用。幾塊錢的勾當。在原有基礎上,再多弄出一件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邊際成本。

生產集成電路的代工廠,它的“生產”,不是汽車組裝廠的概念。比起組裝廠,它更像印刷廠。其實呢,我們手機裡的集成電路,確實就是“印”出來的。跟印書的印刷廠,道理是一樣的。

一片集成電路,只要第一次流片成功,再多生產一片,就是把流水線打開,再“印”一片。跟傳統的紙質書類同,這第二片的邊際成本,也就是幾塊錢的勾當。

這裡稍微展開一點,說一說,現實生活中,他們的那個集成電路,是怎麼定價的。比如說,我用的這部華為P10。它裡邊的SOC是麒麟970。華為在970流片成功之後,就要預估說,他的這款SOC,裝到自己的手機裡邊,手機一共能賣出去多少個。

然後,拿這個數字,去除前邊天量的沉沒成本,得到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加上臺積電報來的以這個數字為基礎,流片的單片費用,再加上華為自己希望每一片要賺多少錢。得出的數字,就是他們給麒麟970定的價格。好比說,970當初預估的銷售數字是1000萬。他們就用1000萬這個數字做基礎,得出一個價格。

沒想到,P10爆款,六個月就賣了1000萬。接下來六個月,又賣了1500萬。後邊的1500萬,是以1000萬銷售量預估的高“折舊”價格賣的,光這一下,華為就賺了海了去的錢。

事實上,在華為賣出第1000萬個麒麟970的時候,他就已經把沉沒成本全部收回了。後邊的1500萬,仍然沿用以前的“收回速率”在回收金錢,這部分錢,是很可觀的一個數量。

P10賣了一年,第二年,980出來了,970也賣得差不多了,華為就把P10降價,從3600元,降到2400元賣。作為一部手機,現在的和一年前的,在別的零部件上,成本相差不大。之所以降掉了三分之一,全是因為那片SOC。這時候,SOC以“印刷成本”在出貨。反正不印白不印,不印的話,馬上也要被淘汰了。

華為去年一年,賣了兩億部手機....同學們想一想,它該賺了多少錢吶!其實呢,別看餘承東叫得歡實,名頭響,餘承東的部門,沒賺多少錢;真正大把撈錢的是何庭波。當然了,沒有餘承東,何庭波也賺不到錢,因為變不了現。用戶要的是手機,不是SOC。

.....洞察到這些,頭腦靈活的同學,應該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了點兒什麼....華為有沒有一種可能,把手機部門剝離,賣掉,然後,它專注於SOC...反正這兒賺錢麼....就跟高通一樣。那時候,雷布斯,藍綠Ov,剝離出去的華為手機部分,面對高通和華為,他們會怎麼選呢.....

任正非下一步,在戰略上怎麼落子,是我等吃瓜群眾的最大看點。有了這些鋪墊,就足夠我們理解華為手裡那把“見人殺人,遇佛滅佛”的利器了。他的這把利器,就是巴龍。巴龍5000,這個玩意兒。不曉得同學們留沒留意,最近,5G鬧得特別歡實。先是韓國人跟美國人搶誰第一個商用,前兩天,英國BBC又喜滋滋地用5G進行現場直播......這裡邊,缺少了一個身影:華為的5G手機。

華為手機缺席。餘承東老委屈了。可是沒辦法。手機業務不再任正非的“主航道”上。現在,何庭波已經忙瘋了,沒工夫兒理餘承東。缺少芯片支撐,餘承東自個兒弄不出來5G手機。那麼,何庭波在忙什麼,任正非的主航道,在哪裡呢?

今天先說到這兒,明天再接著說哈

沙發 06-17 22:32 樓主

回覆

1

武當山人

第三部分:這顆巴龍5000,是個什麼東西呢?

(6月3號)咱們家裡上網,都需要有個“貓”。Modem,調制解調器。自打電話線撥號上網起,一直到現在光纖入小區,入戶的寬帶,已經變成雙絞線了,這個貓一直不能少。當然,現在這個貓已經一般叫它做“無線路由器”了。不管叫什麼,貓還是貓。

事實上,手機要上網....就是聯上移動的4G網....也必須有隻貓。這個巴龍5000,就是手機上網用的貓。一隻貓有什麼了不起....不,這隻貓很厲害。此貓非彼貓。

一個人,如果它覺著,自己在底下車庫,在地鐵裡,在高鐵上,不管什麼鬼地方,隨時隨地都能打電話,都能連微信,是天經地義的,那他就錯了。沒那麼“天經地義”。看他用的是誰的手機。如果有“覺著天經地義”的人,那他一定用的是華為手機。

在同一個地方打電話,說“信號好不好”,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他手機上的這隻貓好不好。4G時代,手機貓做得最好的,有三家公司,華為,高通和三星。能做這隻貓的,整個藍星上也就六家公司。再加上Intel,聯發科還有紫光下屬的一家公司,名字一時想不起來了。

三星手機我從來沒用過,但華為和高通,我是知道的。

我家裡,正好在移動的一個發射塔底下。儘管距離近,但燭臺效應,手機信號卻非常弱。那時候,我用iPhone6,回到家,別人給我打電話,就經常“不在服務區”,接不到信號。有時候接到電話,我總是不停地跟對方確認:“聽得到嗎?”漸漸地我發現,如果手機在臥室,就根本連不上網,電話進來,永遠是“不在服務區”;如果手機在客廳,能接到電話,但時斷時續;家裡只有一個地方“信號好”,就是廚房窗子那裡。

搞得我在家裡接電話,總是跟對方講:“等一下,我這裡信號不太好,我得移動一下”“現在好了嗎?”這有個意外的好處。工作電話如果不想接,把手機扔臥室就行了。後來,華為出了P7,我買了一個。這個傢伙“信號好”,臥室也根本不在話下,整個家裡,到處通話清楚流暢。

蘋果用的是高通的貓。在業界,人們公認華為高通是貓做得最好的兩家,想來三星可能要差一點。即便是“最好的兩家”,高通的貓跟華為的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後來,蘋果因為高通稅的事情,跟蘋果鬧翻了,蘋果自己沒有貓,只好採購Intel的貓。Intel是隻爛貓,果粉們大受其苦。這時候,Intel貓的手機,要是拿到我家裡來,估計廚房窗子那裡,也收不到信號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麼大的公司,就不能搞定一隻貓嗎?不是他們不想搞定,也不是沒下決心搞定。而是這個東西的技術難度實在是太大了,地獄級難度。

以Intel的財力和技術實力,都搞不好那隻貓,同學們可以腦補一下,它的難度....這是4G時代發生的事情。

到了5G,手機上的5G貓,到目前為止,只有華為和高通兩家能搞。連三星都跪了。三星的5G手機,用的是高通貓,自家的貓,不頂用。前些日子,Intel直接宣佈,退出5G貓的研發。三星在這方面,比Intel還強一些,還在堅持。

華為的5G貓,就是野島兄裡面說這個巴龍5000。給同學們簡單比擬一下,5G貓它到底難在哪裡。這是早年間,西二旗地鐵早高峰排隊的情景。豎起蛇形的硬欄杆,人們必須順著欄杆,魚貫而行,才能進地鐵。

早晨上班,大家都著急。同學們看它那個欄杆啊,中間有縫對吧?一根根立柱,立柱中間留有空隙。這個空隙不能大。要是大到能讓人從中間鑽過去,那就亂成一鍋粥了。

電子電路里邊有導線。導線是幹嘛的呢?是讓電子信號有序流動的,就跟蛇形欄杆的作用一樣。

5G為了更快地傳輸數據,啟用了比4G更高的無線電頻率。頻率高了,它的“個頭”就小了。這是物理定律決定的。4G時代,欄杆裡走的“人”,個頭比較大,欄杆的縫隙,它們鑽不過去;趕到5G,縫隙的寬度沒變,“人”變小了,欄杆攔不住,縫裡邊鑽來鑽去,隨便亂竄!

做出來的貓,根本起不到處理信號的作用。北大打下的科技底子,讓我看到一件產品,在具體技術方面儘管會有不明白的地方,但原理上還都懂。華為是怎麼讓那些小個子老老實實地在大縫隙中間有序走路,這個原理上我就想不清楚了。

對於5G而言,讓信號在集成電路中“按規矩”走路,是煉獄級的難度。大致就這麼個情況。綜合以上,5G時代貓的市場,目前是雙寡頭壟斷態勢。從4G情形來看,三星有加入的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中美雙寡頭壟斷....那同學們說:假設說,要是把高通幹掉了......

是的!從目前態勢上來看,長著阿克琉斯之踵的高通,休矣。高通死不死,要看任正非動不動殺機......

任正非出來的談話,上來就談蘋果,談合作,談“傘”,其實呢,在那幾家巨頭聽來,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脅:要死要活?反正我是放話了,合作。捏著人家卵蛋的合作,那不就是“我說什麼你做什麼”麼?

都是千年的狐狸,誰也別TM裝大尾巴狼。他們那幾家,連這都聽不懂,還怎麼混?沒動靜。沒聽懂?任正非索性把事情挑明瞭說。“幫助他們完善財務報表,”在最後一次公開的訪談中,任正非直截了當地這麼說。

好像是Times的那次訪談吧。什麼叫“我”幫“你”完善你的財務報表啊?這簡直....如果我是那幾家,我會給他氣瘋了。

任正非敢這麼喊話,基本上可以佐證,他手裡的那塊巴龍,技術上是沒問題的。嗯....儘管如此,那怎麼那小芯片,就“見人殺人,遇佛滅佛”呢?這是因為,那個小芯片,讓華為,必須坐在整個5G生態鏈的最高端。操作系統是在它腳底下的。

昨天,藍旗營裡的同學,還在估算,中國有少多少億手機,歐洲多少多少億....要是古歌全家桶不能用了,歐洲整個就丟了....沒那個事兒!

華為現在已經坐在谷歌的腦袋頂上了!要理解那小芯片為什麼那麼厲害,我們需要先理解,為什麼“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

跟我們每個人直接相關的主題,明天開始。

3樓 06-17 22:32 樓主

回覆

武當山人

第四部分:5G它到底怎麼“改變社會”?

(6月4號)5G它到底怎麼“改變社會”呢?5G跟雲,跟人工智能,有什麼關係?咱們還是從物物兄的描述那裡入手好了。

物物兄是這麼說的:“華為的攝像頭是基於安卓操作系統自帶芯片的,完全顛覆現在攝像頭的工作模式。”

華為的攝像頭到底是什麼模式?它是怎麼顛覆現在攝像頭的工作模式的?我的自行車丟了。我呢,自己從沒想開車,也就不會開車。不管到哪裡,我都騎我的小自行車。要是太遠,就叫首汽,又方便又好。

一個摺疊的小車車,不大。每次到家,我都把它弄到電梯裡,放到房門口的樓梯間裡。樓梯間很寬大,放一輛小車,毫無阻力。很多年了,一直都這樣。沒想到,對門保姆也買了輛自行車,她也學我,把自行車放樓梯間。這一下,樓梯間就吃力了。

我一看,這也不好呀,人都過不去,就把小車放樓下的車棚裡了。昨天中午我還騎來的,今天早上想出去買菜,我發現,小車不見了。

小區裡360度監控,反正也丟不了。我也不著急,買完菜,我拎著才拐進物業,跟管樓的小劉說,我車不見了。小劉說哥你彆著急,肯定丟不了,我把監控調出來,幫您看看,下午給您回信兒。我不急。

下午,我剛午睡起來,小劉來敲門了。“我看到了,昨天您11點43分,把車放車棚裡的。可惜,車棚是監控盲區,我看不到後來怎麼樣了。不過,咱們小區的兩個大門,我都看過了,車沒出去過,應該還在小區裡。我再幫您找。車就是您經常放門口的那輛藍色的吧?”小劉跟我溝通說。我說是。

小區裡的攝像頭上就寫著“海康威視”,他們的監控體系是這麼幹的:到處布著的攝像頭,每個尾巴上都拖著兩根線:一根是信號線,一根是電源線。信號線連去中控室,把監控信號傳到中控機,錄製到硬盤上。

一塊攝像頭一個硬盤。中控室就成了一個硬盤架子,N多的硬盤在那裡一天24小時不停地錄像,熱得要命。

硬盤是循環擦寫的。根據硬盤容量不同,硬盤上可以查到三個月到六個月不等的監控視頻。再早的,就查不到,已經被新錄像給遮蓋掉了。

它的工作模式簡單粗暴:就是24*7,不停地錄,不停地記錄。出了事情,人工到硬盤上調出錄像來看。我們小區幸好只有兩個總出入口,要是十個,小劉就瘋了。看不過來。

“華為基於安卓系統自帶芯片的攝像頭”是怎麼工作的呢?它不是這麼幹的。根據華為的設想,它的攝像頭,未來要這麼用:這是前兩天我拍的照片。就一孤零零的杆子,上面架著攝像頭,戴著塊太陽能電池的帽子。

只要有5G信號就可以,不需要那兩根線。有兩根線跟沒兩根線,那差別可大了去了。在實際使用中,有兩根線就意味著要“布兩張網”...想想當年裝固定電話,有多困難。主要難點和成本就在“佈網”上。

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因為人口分佈稀疏,他們的家庭寬帶就只能借用已經布好的電話線的網,速度慢得很。國內由於人口多,居住密集,每個小區都是光纖入小區,上網速度秒美國普通家庭幾條街。

美國不是不能布光纖,而是再布一張網,實在太貴了。布不起。現在華為弄的這個東西,佈網?免了。哪裡有需要,立起一根杆子就可以了。除了5G,別的啥都不要。

華為設計的這個“攝像頭”,工作模式也跟傳統的不一樣。傳統是說,我就一個星期七天,每天24個小時,勤勤懇懇地把鏡頭裡的景象都保存下來。這很浪費,

同學們想啊,後半夜一點到清晨五點,人們都睡覺了,鏡頭裡連只耗子都沒有,四五個小時,全都是空鏡頭,它也照錄不誤。白天的時候,人們活動密集,有可能發生各種事件,它也同樣的方式錄。

監控最好高清,出了事,當事者的面貌能看得清楚。可是高清有高清的缺點,它記錄下來的文件特別巨大。傳統的那種模式,錄不了幾個小時,硬盤就滿了。那種方式,勉強記錄標清的視頻還行。所以呢,同學們在網上看到的監控錄下來的短視頻,都模模糊糊的。清晰度不行。

華為的那個東西,沒這個毛病。它能用8K來監控!8K是這樣的:咱們能夠看到的藍光碟,是1K清晰度的。那已經很清楚了,對吧?8K的清晰度,是藍光碟的64倍!一般光照條件下,距離六米,人們手背上的汗毛都看得見!從8k上取下來的嫌疑人的照片,清晰度堪比他身份證上的大頭照。

華為的攝像頭,也是24*7地工作,但是,它可不24*7地記錄。它是按照“場景模式”來決定記不記錄的。在這裡,“場景模式”很重要,是一個重點概念,咱們要多花些力氣,理解它是怎麼回事。

舉例子來說明哈....丟車這個例子不是很好,我們換一個。馬路上,十字路口,交通監控。拿這個做例子好了。

十字路口,交通違章,在交警看來,是“有規律可尋”的。它就那麼幾類:追尾,闖紅燈,行人強行猛拐,超速等等。這裡邊每一類,就是一種“場景模式”。咱們以最簡單的“闖紅燈”為例,看華為是怎麼工作的。

紅燈一亮,一個路口布放的12臺攝像頭,就同時收到信號。它們每一個都在一刻不停的工作著的,現在,它們要合作判斷,東西向有無行人闖紅燈。這個很簡單,斑馬線的第一節,有沒有行人在紅燈亮起那一剎那之後踩上去。

馬路西邊正東向布放的攝像頭,感知到有那麼一個傻瓜違規了,它馬上給其餘的11個攝像頭髮信號,12個攝像頭就全部啟動,把剛才15秒前的視頻,全部上傳到雲上保存。什麼時候停止上傳呢?聽那個主攝像頭的。主攝像頭判斷,那個傻瓜停下來,等紅燈了,就讓大家全都停止上傳。

他可以點開,從12個角度,看自個兒剛才是怎麼違章的。誰還不無意中犯點兒小錯兒呢?也沒造成任何損失,給個提醒就完了。以後注意。可是,要是遇著一個大傻瓜,他非要在車流中闖過去,那還沒等他踩到對面,手機裡已經收到一個“處罰通知”了:“某年某月某分某秒,你再某路口嚴重違背交通規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你做出罰款人民幣20元的處罰,特此通知!具體情形,可以點擊這裡查看。你可以在五個工作日內提起申訴,但必須在10個工作日內繳納罰款。----某某區交通管理局”

這是怎麼發生的,接著還會發生什麼呢?回頭接著說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