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

文|飛魚說史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填充的年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這個年代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秦王政統治下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的摧枯拉朽之勢。

山東六國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當然,還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

文|飛魚說史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填充的年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這個年代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秦王政統治下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的摧枯拉朽之勢。

山東六國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當然,還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燕國想要自保的手段,就是刺殺秦王政,認為只要嬴政死了,那麼燕國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何況燕國的刺殺行動還失敗了,這種看似壯烈的手段,最終也成了秦國大舉攻燕的導火索。

天下大勢,分裂久了,自然要有終結者,即使燕國的刺殺行動真能如願,也只不過是延緩了天下一統的進程而已,接下來還會出現另外統一華夏的人物,畢竟舊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制度,已經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了,這裡暫不論。

說到燕國的刺殺,就不能不說荊軻刺秦王這件事,而荊軻能面見秦王進行行刺,少不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確切地說,是他的人頭。

那麼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身死名裂,關於他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桓齮(yi,三音)說起。

樊於期和桓齮究竟是不是一個人?

說起桓齮很多人覺得很陌生,簡直就好似沒有聽過,或許心裡還會有疑問本來要說樊於期的,怎麼說起這個人了呢,因為樊於期和桓齮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

文|飛魚說史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填充的年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這個年代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秦王政統治下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的摧枯拉朽之勢。

山東六國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當然,還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燕國想要自保的手段,就是刺殺秦王政,認為只要嬴政死了,那麼燕國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何況燕國的刺殺行動還失敗了,這種看似壯烈的手段,最終也成了秦國大舉攻燕的導火索。

天下大勢,分裂久了,自然要有終結者,即使燕國的刺殺行動真能如願,也只不過是延緩了天下一統的進程而已,接下來還會出現另外統一華夏的人物,畢竟舊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制度,已經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了,這裡暫不論。

說到燕國的刺殺,就不能不說荊軻刺秦王這件事,而荊軻能面見秦王進行行刺,少不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確切地說,是他的人頭。

那麼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身死名裂,關於他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桓齮(yi,三音)說起。

樊於期和桓齮究竟是不是一個人?

說起桓齮很多人覺得很陌生,簡直就好似沒有聽過,或許心裡還會有疑問本來要說樊於期的,怎麼說起這個人了呢,因為樊於期和桓齮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歷史學教授楊寬先生的《戰國史》就明確提出了這點,不僅僅因為這兩個名字的音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的經歷在不同的著作裡有太多重疊的部分,我們暫且就採用楊寬先生的觀點,把這兩個名字當作同一人來看,看這位原本是秦國將軍的樊於期到底做了什麼,讓秦王政那麼憤怒。

冉冉升起的將星。

樊於期和王翦、李信一樣,是在呂不韋專政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的,當然此時的這幾位只能算將軍還不能軍事家,這些人也都成為了嬴政攻伐六國不可或缺的人才。

嬴政即位初期,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就答應了趙國和盟的請求,緊接著,趙國派大將龐煖大舉攻燕,意圖化燕入趙,增加抵禦秦國的資本。

"

文|飛魚說史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填充的年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這個年代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秦王政統治下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的摧枯拉朽之勢。

山東六國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當然,還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燕國想要自保的手段,就是刺殺秦王政,認為只要嬴政死了,那麼燕國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何況燕國的刺殺行動還失敗了,這種看似壯烈的手段,最終也成了秦國大舉攻燕的導火索。

天下大勢,分裂久了,自然要有終結者,即使燕國的刺殺行動真能如願,也只不過是延緩了天下一統的進程而已,接下來還會出現另外統一華夏的人物,畢竟舊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制度,已經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了,這裡暫不論。

說到燕國的刺殺,就不能不說荊軻刺秦王這件事,而荊軻能面見秦王進行行刺,少不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確切地說,是他的人頭。

那麼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身死名裂,關於他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桓齮(yi,三音)說起。

樊於期和桓齮究竟是不是一個人?

說起桓齮很多人覺得很陌生,簡直就好似沒有聽過,或許心裡還會有疑問本來要說樊於期的,怎麼說起這個人了呢,因為樊於期和桓齮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歷史學教授楊寬先生的《戰國史》就明確提出了這點,不僅僅因為這兩個名字的音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的經歷在不同的著作裡有太多重疊的部分,我們暫且就採用楊寬先生的觀點,把這兩個名字當作同一人來看,看這位原本是秦國將軍的樊於期到底做了什麼,讓秦王政那麼憤怒。

冉冉升起的將星。

樊於期和王翦、李信一樣,是在呂不韋專政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的,當然此時的這幾位只能算將軍還不能軍事家,這些人也都成為了嬴政攻伐六國不可或缺的人才。

嬴政即位初期,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就答應了趙國和盟的請求,緊接著,趙國派大將龐煖大舉攻燕,意圖化燕入趙,增加抵禦秦國的資本。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但是就在趙國攻出兵伐燕後,秦國意識到了態勢不對,於是單方面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在秦國看來自己能不能成為黃雀不知道,但是阻止螳螂吃掉蟬那還是有可能的。

於是秦國派樊於期、王翦、楊端和分路率兵攻打趙國,王翦和楊端和的成就我們暫且不表,單說樊於期,勇猛的樊於期攻佔了趙國的平陽,武城等地,殺死趙國大將扈輒,並斬首10萬趙兵,進而逼迫趙國放棄攻打燕國,樊於期經此戰成名,得到了秦王政的賞識。

樊於期的剋星。

得到秦國領導人嘉獎的樊於期,風光無限,在第二年秦王政再次派樊於期出兵攻打趙國,樊於期採取的策略是從上黨地區,翻越太行山脈,直接進攻趙國赤麗、宜安等地,繼而完成對趙國邯鄲三面合圍之勢。

此時的趙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那是一個怕啊,想來想去,想到了此時的趙國還有一員大將,雖然趙王對此人極為討厭,但顧不了那麼多,還是把此人委以重任,用來抵抗秦軍,此人就是樊於期的剋星,李牧。

"

文|飛魚說史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填充的年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這個年代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秦王政統治下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的摧枯拉朽之勢。

山東六國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當然,還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燕國想要自保的手段,就是刺殺秦王政,認為只要嬴政死了,那麼燕國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何況燕國的刺殺行動還失敗了,這種看似壯烈的手段,最終也成了秦國大舉攻燕的導火索。

天下大勢,分裂久了,自然要有終結者,即使燕國的刺殺行動真能如願,也只不過是延緩了天下一統的進程而已,接下來還會出現另外統一華夏的人物,畢竟舊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制度,已經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了,這裡暫不論。

說到燕國的刺殺,就不能不說荊軻刺秦王這件事,而荊軻能面見秦王進行行刺,少不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確切地說,是他的人頭。

那麼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身死名裂,關於他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桓齮(yi,三音)說起。

樊於期和桓齮究竟是不是一個人?

說起桓齮很多人覺得很陌生,簡直就好似沒有聽過,或許心裡還會有疑問本來要說樊於期的,怎麼說起這個人了呢,因為樊於期和桓齮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歷史學教授楊寬先生的《戰國史》就明確提出了這點,不僅僅因為這兩個名字的音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的經歷在不同的著作裡有太多重疊的部分,我們暫且就採用楊寬先生的觀點,把這兩個名字當作同一人來看,看這位原本是秦國將軍的樊於期到底做了什麼,讓秦王政那麼憤怒。

冉冉升起的將星。

樊於期和王翦、李信一樣,是在呂不韋專政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的,當然此時的這幾位只能算將軍還不能軍事家,這些人也都成為了嬴政攻伐六國不可或缺的人才。

嬴政即位初期,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就答應了趙國和盟的請求,緊接著,趙國派大將龐煖大舉攻燕,意圖化燕入趙,增加抵禦秦國的資本。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但是就在趙國攻出兵伐燕後,秦國意識到了態勢不對,於是單方面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在秦國看來自己能不能成為黃雀不知道,但是阻止螳螂吃掉蟬那還是有可能的。

於是秦國派樊於期、王翦、楊端和分路率兵攻打趙國,王翦和楊端和的成就我們暫且不表,單說樊於期,勇猛的樊於期攻佔了趙國的平陽,武城等地,殺死趙國大將扈輒,並斬首10萬趙兵,進而逼迫趙國放棄攻打燕國,樊於期經此戰成名,得到了秦王政的賞識。

樊於期的剋星。

得到秦國領導人嘉獎的樊於期,風光無限,在第二年秦王政再次派樊於期出兵攻打趙國,樊於期採取的策略是從上黨地區,翻越太行山脈,直接進攻趙國赤麗、宜安等地,繼而完成對趙國邯鄲三面合圍之勢。

此時的趙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那是一個怕啊,想來想去,想到了此時的趙國還有一員大將,雖然趙王對此人極為討厭,但顧不了那麼多,還是把此人委以重任,用來抵抗秦軍,此人就是樊於期的剋星,李牧。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一位是秦國的後起之秀,一位是趙國雪藏多年的大將,兩人就這樣在肥下相遇了,你如果以為兩人見面那就開打唄,那就錯了,因為李牧不是莽漢,他具備廉頗的守和白起的攻。

樊於期是客場作戰,他要的是速戰速決,而李牧則是主場作戰,他要的很簡單,那就是要取勝,所以李牧選擇了先守,消磨秦軍的士氣和糧草,但樊於期不能等,於是他決定引誘李牧出城決戰。

樊於期兵敗逃燕。

樊於期見肥下不好攻破,就帶著大部分人馬轉而進攻肥下旁邊的城邑,他想著只要李牧帶兵來救援,那麼自己就能一口吃下趙軍,但是他忽略了對手是李牧。

當樊於期真這樣做的時候,李牧卻不著急救援樊於期進攻的城邑,反而一舉攻克了樊於期在肥下城外的大本營,此時的樊於期當真如深入趙國的孤魂野鬼了,因為沒有糧草的補給和後援部隊的接應。

"

文|飛魚說史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填充的年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這個年代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秦王政統治下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的摧枯拉朽之勢。

山東六國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當然,還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燕國想要自保的手段,就是刺殺秦王政,認為只要嬴政死了,那麼燕國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何況燕國的刺殺行動還失敗了,這種看似壯烈的手段,最終也成了秦國大舉攻燕的導火索。

天下大勢,分裂久了,自然要有終結者,即使燕國的刺殺行動真能如願,也只不過是延緩了天下一統的進程而已,接下來還會出現另外統一華夏的人物,畢竟舊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制度,已經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了,這裡暫不論。

說到燕國的刺殺,就不能不說荊軻刺秦王這件事,而荊軻能面見秦王進行行刺,少不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確切地說,是他的人頭。

那麼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身死名裂,關於他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桓齮(yi,三音)說起。

樊於期和桓齮究竟是不是一個人?

說起桓齮很多人覺得很陌生,簡直就好似沒有聽過,或許心裡還會有疑問本來要說樊於期的,怎麼說起這個人了呢,因為樊於期和桓齮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歷史學教授楊寬先生的《戰國史》就明確提出了這點,不僅僅因為這兩個名字的音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的經歷在不同的著作裡有太多重疊的部分,我們暫且就採用楊寬先生的觀點,把這兩個名字當作同一人來看,看這位原本是秦國將軍的樊於期到底做了什麼,讓秦王政那麼憤怒。

冉冉升起的將星。

樊於期和王翦、李信一樣,是在呂不韋專政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的,當然此時的這幾位只能算將軍還不能軍事家,這些人也都成為了嬴政攻伐六國不可或缺的人才。

嬴政即位初期,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就答應了趙國和盟的請求,緊接著,趙國派大將龐煖大舉攻燕,意圖化燕入趙,增加抵禦秦國的資本。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但是就在趙國攻出兵伐燕後,秦國意識到了態勢不對,於是單方面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在秦國看來自己能不能成為黃雀不知道,但是阻止螳螂吃掉蟬那還是有可能的。

於是秦國派樊於期、王翦、楊端和分路率兵攻打趙國,王翦和楊端和的成就我們暫且不表,單說樊於期,勇猛的樊於期攻佔了趙國的平陽,武城等地,殺死趙國大將扈輒,並斬首10萬趙兵,進而逼迫趙國放棄攻打燕國,樊於期經此戰成名,得到了秦王政的賞識。

樊於期的剋星。

得到秦國領導人嘉獎的樊於期,風光無限,在第二年秦王政再次派樊於期出兵攻打趙國,樊於期採取的策略是從上黨地區,翻越太行山脈,直接進攻趙國赤麗、宜安等地,繼而完成對趙國邯鄲三面合圍之勢。

此時的趙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那是一個怕啊,想來想去,想到了此時的趙國還有一員大將,雖然趙王對此人極為討厭,但顧不了那麼多,還是把此人委以重任,用來抵抗秦軍,此人就是樊於期的剋星,李牧。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一位是秦國的後起之秀,一位是趙國雪藏多年的大將,兩人就這樣在肥下相遇了,你如果以為兩人見面那就開打唄,那就錯了,因為李牧不是莽漢,他具備廉頗的守和白起的攻。

樊於期是客場作戰,他要的是速戰速決,而李牧則是主場作戰,他要的很簡單,那就是要取勝,所以李牧選擇了先守,消磨秦軍的士氣和糧草,但樊於期不能等,於是他決定引誘李牧出城決戰。

樊於期兵敗逃燕。

樊於期見肥下不好攻破,就帶著大部分人馬轉而進攻肥下旁邊的城邑,他想著只要李牧帶兵來救援,那麼自己就能一口吃下趙軍,但是他忽略了對手是李牧。

當樊於期真這樣做的時候,李牧卻不著急救援樊於期進攻的城邑,反而一舉攻克了樊於期在肥下城外的大本營,此時的樊於期當真如深入趙國的孤魂野鬼了,因為沒有糧草的補給和後援部隊的接應。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但是樊於期畢竟有兩把刷子,他穩定軍心,率領大軍想要搶回肥下的輜重,但是李牧早已摸清樊於期接下來的舉動,在他回搶輜重的路上設置了伏軍,緊接著就是樊於期被李牧打的大敗。

樊於期僥倖撿了一條性命,但是十萬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樊於期不敢再回秦國,就逃到了燕國,被燕王拜為大將軍,秦王政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在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荊軻拿著樊於期的人頭刺秦王了,我們後期再說。

飛魚說: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這個將軍就是樊於期,而他的對手則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可以說樊於期在秦王政統治秦國初期,為秦國的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即使不叛逃,嬴政不一定會殺他,但是他逃了,那嬴政肯定也不會放過他的,因為這是對秦王政權威的挑戰。

"

文|飛魚說史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是一個被戰爭填充的年代。

諸侯並起,各自為政,相互攻伐,也是對這個年代最為準確的描述,到了戰國末期,秦王政統治下的秦國,已具橫掃山東六國的摧枯拉朽之勢。

山東六國在強秦的不斷蠶食下,各自轉動腦筋,有的派間諜,想要疲秦,如韓國,有的堅守偏居一隅,以求自保,如齊國,有的選擇禍水東引,苟延殘喘,如楚國。

當然,還有采取更激烈手段的,如燕國。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燕國想要自保的手段,就是刺殺秦王政,認為只要嬴政死了,那麼燕國的江山社稷就能得以保存,只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更何況燕國的刺殺行動還失敗了,這種看似壯烈的手段,最終也成了秦國大舉攻燕的導火索。

天下大勢,分裂久了,自然要有終結者,即使燕國的刺殺行動真能如願,也只不過是延緩了天下一統的進程而已,接下來還會出現另外統一華夏的人物,畢竟舊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制度,已經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了,這裡暫不論。

說到燕國的刺殺,就不能不說荊軻刺秦王這件事,而荊軻能面見秦王進行行刺,少不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樊於期,確切地說,是他的人頭。

那麼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

此人也是最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身死名裂,關於他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桓齮(yi,三音)說起。

樊於期和桓齮究竟是不是一個人?

說起桓齮很多人覺得很陌生,簡直就好似沒有聽過,或許心裡還會有疑問本來要說樊於期的,怎麼說起這個人了呢,因為樊於期和桓齮可能就是同一個人。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歷史學教授楊寬先生的《戰國史》就明確提出了這點,不僅僅因為這兩個名字的音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的經歷在不同的著作裡有太多重疊的部分,我們暫且就採用楊寬先生的觀點,把這兩個名字當作同一人來看,看這位原本是秦國將軍的樊於期到底做了什麼,讓秦王政那麼憤怒。

冉冉升起的將星。

樊於期和王翦、李信一樣,是在呂不韋專政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的,當然此時的這幾位只能算將軍還不能軍事家,這些人也都成為了嬴政攻伐六國不可或缺的人才。

嬴政即位初期,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亦或者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就答應了趙國和盟的請求,緊接著,趙國派大將龐煖大舉攻燕,意圖化燕入趙,增加抵禦秦國的資本。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但是就在趙國攻出兵伐燕後,秦國意識到了態勢不對,於是單方面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在秦國看來自己能不能成為黃雀不知道,但是阻止螳螂吃掉蟬那還是有可能的。

於是秦國派樊於期、王翦、楊端和分路率兵攻打趙國,王翦和楊端和的成就我們暫且不表,單說樊於期,勇猛的樊於期攻佔了趙國的平陽,武城等地,殺死趙國大將扈輒,並斬首10萬趙兵,進而逼迫趙國放棄攻打燕國,樊於期經此戰成名,得到了秦王政的賞識。

樊於期的剋星。

得到秦國領導人嘉獎的樊於期,風光無限,在第二年秦王政再次派樊於期出兵攻打趙國,樊於期採取的策略是從上黨地區,翻越太行山脈,直接進攻趙國赤麗、宜安等地,繼而完成對趙國邯鄲三面合圍之勢。

此時的趙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那是一個怕啊,想來想去,想到了此時的趙國還有一員大將,雖然趙王對此人極為討厭,但顧不了那麼多,還是把此人委以重任,用來抵抗秦軍,此人就是樊於期的剋星,李牧。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一位是秦國的後起之秀,一位是趙國雪藏多年的大將,兩人就這樣在肥下相遇了,你如果以為兩人見面那就開打唄,那就錯了,因為李牧不是莽漢,他具備廉頗的守和白起的攻。

樊於期是客場作戰,他要的是速戰速決,而李牧則是主場作戰,他要的很簡單,那就是要取勝,所以李牧選擇了先守,消磨秦軍的士氣和糧草,但樊於期不能等,於是他決定引誘李牧出城決戰。

樊於期兵敗逃燕。

樊於期見肥下不好攻破,就帶著大部分人馬轉而進攻肥下旁邊的城邑,他想著只要李牧帶兵來救援,那麼自己就能一口吃下趙軍,但是他忽略了對手是李牧。

當樊於期真這樣做的時候,李牧卻不著急救援樊於期進攻的城邑,反而一舉攻克了樊於期在肥下城外的大本營,此時的樊於期當真如深入趙國的孤魂野鬼了,因為沒有糧草的補給和後援部隊的接應。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但是樊於期畢竟有兩把刷子,他穩定軍心,率領大軍想要搶回肥下的輜重,但是李牧早已摸清樊於期接下來的舉動,在他回搶輜重的路上設置了伏軍,緊接著就是樊於期被李牧打的大敗。

樊於期僥倖撿了一條性命,但是十萬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樊於期不敢再回秦國,就逃到了燕國,被燕王拜為大將軍,秦王政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在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荊軻拿著樊於期的人頭刺秦王了,我們後期再說。

飛魚說: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這個將軍就是樊於期,而他的對手則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秦王為何在意樊於期的人頭?看看這個叛逃的將軍有多厲害就知道了,可以說樊於期在秦王政統治秦國初期,為秦國的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即使不叛逃,嬴政不一定會殺他,但是他逃了,那嬴政肯定也不會放過他的,因為這是對秦王政權威的挑戰。

有可能成為名將的秦國將軍,只因遇到1個強大對手,結果兵敗名裂

話說回來,輸給李牧的樊於期冤嗎,其實不冤,換做王翦去打李牧,其實也未必能討到多少好處,後來的秦王政命令王翦率軍再次進攻邯鄲,但王翦知道只要趙國有李牧,就不好取勝,於是建議秦王政採用離間計先除掉李牧。

由此可見,身為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面對李牧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才會依賴離間計而取勝,只是李牧的光芒完全覆蓋了,可能成為名將的樊於期了。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戰國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