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
"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指著退役化工場地的陳必省

即便竭力回想,陳必省也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片土地前了。太陽升起又落下,南邊海遊港裡的水漲了又退,只有這片土地一直靜靜地待著。

“土壤汙染就像幽靈一樣,看不見,卻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每每面向這片土地,陳必省總忍不住想:多年前,當那群人在此處撒下汙染物時,一定沒有想過,這一舉動會帶來如此棘手的局面,要付出如此高昂的土壤汙染修復成本。

這塊地面積約41畝,相當於三四個足球場那般大,是位於三門縣善嶴蔣村內的一塊退役化工場地。浙江今年要完成15個重點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它便是其中之一。在基層環保一線工作的陳必省,和水、氣、固廢打了26年交道,也從普通科員晉升為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三門分局副局長。“自然生態極易受到汙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說這話時,他痛心疾首。

誰是始作俑者?

如果沒有那一次開挖,這片早已“病入膏肓”的土壤或許還不會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實,它已經“病”了4年。人間四月天的尾巴,天氣還不是那麼炎熱,走在三門海遊港兩岸,微風拂面,風景如畫。此情此景下,你很難想象,這裡曾是醫化企業的聚集地。

上世紀90年代,為壯大工業總量、提升縣域綜合實力,三門引進了不少醫化企業,並佈局在當時較為偏僻的海遊港兩岸。資料顯示,醫化企業步步“擴軍”,最高峰時有23家,很快成為三門縣的支柱產業。

經歷十多年的快速擴張,產業佈局不科學、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弊端逐漸顯現。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傳統粗放的醫化產業經營模式與人們生態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2010年8月,三門縣委縣政府以壯士斷腕之心,對全縣總共13家醫化企業進行整治。位於善嶴蔣村村口的台州三化化工有限公司和台州市經緯化工有限公司此前劣跡斑斑,在2000年至2009年間因多種環境違法行為由環保部門分別給予7次和4次行政處罰。最終,這兩家企業未能達到整改要求自行停產,並於次年11月與三門縣海遊港北岸整治指揮部簽署協議,這一地塊正式被徵用於防洪堤壩和道路建設。

2014年8月的一個豔陽天,陳必省和同事接到一個緊急電話,電話是指揮部打來的,說在水閘建設開挖過程中水質出現異樣,請環保部門的人趕緊到現場看一看。

"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指著退役化工場地的陳必省

即便竭力回想,陳必省也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片土地前了。太陽升起又落下,南邊海遊港裡的水漲了又退,只有這片土地一直靜靜地待著。

“土壤汙染就像幽靈一樣,看不見,卻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每每面向這片土地,陳必省總忍不住想:多年前,當那群人在此處撒下汙染物時,一定沒有想過,這一舉動會帶來如此棘手的局面,要付出如此高昂的土壤汙染修復成本。

這塊地面積約41畝,相當於三四個足球場那般大,是位於三門縣善嶴蔣村內的一塊退役化工場地。浙江今年要完成15個重點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它便是其中之一。在基層環保一線工作的陳必省,和水、氣、固廢打了26年交道,也從普通科員晉升為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三門分局副局長。“自然生態極易受到汙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說這話時,他痛心疾首。

誰是始作俑者?

如果沒有那一次開挖,這片早已“病入膏肓”的土壤或許還不會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實,它已經“病”了4年。人間四月天的尾巴,天氣還不是那麼炎熱,走在三門海遊港兩岸,微風拂面,風景如畫。此情此景下,你很難想象,這裡曾是醫化企業的聚集地。

上世紀90年代,為壯大工業總量、提升縣域綜合實力,三門引進了不少醫化企業,並佈局在當時較為偏僻的海遊港兩岸。資料顯示,醫化企業步步“擴軍”,最高峰時有23家,很快成為三門縣的支柱產業。

經歷十多年的快速擴張,產業佈局不科學、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弊端逐漸顯現。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傳統粗放的醫化產業經營模式與人們生態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2010年8月,三門縣委縣政府以壯士斷腕之心,對全縣總共13家醫化企業進行整治。位於善嶴蔣村村口的台州三化化工有限公司和台州市經緯化工有限公司此前劣跡斑斑,在2000年至2009年間因多種環境違法行為由環保部門分別給予7次和4次行政處罰。最終,這兩家企業未能達到整改要求自行停產,並於次年11月與三門縣海遊港北岸整治指揮部簽署協議,這一地塊正式被徵用於防洪堤壩和道路建設。

2014年8月的一個豔陽天,陳必省和同事接到一個緊急電話,電話是指揮部打來的,說在水閘建設開挖過程中水質出現異樣,請環保部門的人趕緊到現場看一看。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廠區內曾經遺留下來的紅色廢水

“去了就發現問題比想象中的更嚴重。”回憶當時的場景,陳必省清楚地記得,現場出來的水變成血紅色的渾濁狀,同時還散發出刺鼻的氣味。環保執法人員當即責令指揮部暫停施工,並對場地土壤和水體進行採樣監測,同時要求指揮部立即開展場地汙染調查工作。

受指揮部委託,浙江省環科院對這塊退役場地進行了長達2個多月的詳細調查,最後得出結論: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較為嚴重的汙染。

要對土壤進行治理修復,首先要找到責任人。執法人員在走訪後瞭解到,這塊地最早曾是良田,之後開辦過輪窯廠,再之後是兩家化工廠,2010年化工廠關停后土地被指揮部徵收,廠區西面還有一家大理石加工廠。換句話說,經手過的廠子這麼多,如何確定誰才是汙染物的始作俑者?

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三門分局法宣科科長任曉蕾介紹,為了把來龍去脈搞清楚,環保部門和當地公安局聯合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除了詢問當地村民,還遠赴多地尋找相關當事人,在做了49份詢問筆錄後確認:善嶴蔣村退役化工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來源,就是台州三化化工有限公司與台州市經緯化工有限公司。涉案企業隨後因涉嫌嚴重違法被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摸著石頭過河”

追責問責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接下來放在大家面前無法迴避的問題,便是如何為這片土壤“祛毒療傷”。

不少人首先想到了成本相對較低、工程建設週期較短的“風險管控”,通俗點說,就是利用工程措施,將汙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汙染物遷移,切斷暴露途徑,降低汙染物的暴露風險。

但面對這塊退役場地的嚴峻汙染局面,大夥兒的觀點出奇一致:必須治理修復,絕不能把汙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

“土壤汙染防治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內容,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鑑參考。”陳必省說,他跑遍北京、江蘇等地考察,可由於每塊土地被汙染的原因不同,所含汙染物的成分、種類不同,修復的辦法也不同,“沒有‘一招鮮’的修復技術,大夥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實戰中積累經驗。”

2018年9月,由三門縣環境保護局等作為招標監管單位,三門縣海港建設有限公司為招標人,公開招投標。“我們當時的想法是,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尋找國內極具實力的環保修復企業對這一地塊進行治理。”陳必省說。最終,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湖南碧藍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中標金額達1.32億。

"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指著退役化工場地的陳必省

即便竭力回想,陳必省也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片土地前了。太陽升起又落下,南邊海遊港裡的水漲了又退,只有這片土地一直靜靜地待著。

“土壤汙染就像幽靈一樣,看不見,卻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每每面向這片土地,陳必省總忍不住想:多年前,當那群人在此處撒下汙染物時,一定沒有想過,這一舉動會帶來如此棘手的局面,要付出如此高昂的土壤汙染修復成本。

這塊地面積約41畝,相當於三四個足球場那般大,是位於三門縣善嶴蔣村內的一塊退役化工場地。浙江今年要完成15個重點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它便是其中之一。在基層環保一線工作的陳必省,和水、氣、固廢打了26年交道,也從普通科員晉升為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三門分局副局長。“自然生態極易受到汙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說這話時,他痛心疾首。

誰是始作俑者?

如果沒有那一次開挖,這片早已“病入膏肓”的土壤或許還不會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實,它已經“病”了4年。人間四月天的尾巴,天氣還不是那麼炎熱,走在三門海遊港兩岸,微風拂面,風景如畫。此情此景下,你很難想象,這裡曾是醫化企業的聚集地。

上世紀90年代,為壯大工業總量、提升縣域綜合實力,三門引進了不少醫化企業,並佈局在當時較為偏僻的海遊港兩岸。資料顯示,醫化企業步步“擴軍”,最高峰時有23家,很快成為三門縣的支柱產業。

經歷十多年的快速擴張,產業佈局不科學、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弊端逐漸顯現。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傳統粗放的醫化產業經營模式與人們生態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2010年8月,三門縣委縣政府以壯士斷腕之心,對全縣總共13家醫化企業進行整治。位於善嶴蔣村村口的台州三化化工有限公司和台州市經緯化工有限公司此前劣跡斑斑,在2000年至2009年間因多種環境違法行為由環保部門分別給予7次和4次行政處罰。最終,這兩家企業未能達到整改要求自行停產,並於次年11月與三門縣海遊港北岸整治指揮部簽署協議,這一地塊正式被徵用於防洪堤壩和道路建設。

2014年8月的一個豔陽天,陳必省和同事接到一個緊急電話,電話是指揮部打來的,說在水閘建設開挖過程中水質出現異樣,請環保部門的人趕緊到現場看一看。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廠區內曾經遺留下來的紅色廢水

“去了就發現問題比想象中的更嚴重。”回憶當時的場景,陳必省清楚地記得,現場出來的水變成血紅色的渾濁狀,同時還散發出刺鼻的氣味。環保執法人員當即責令指揮部暫停施工,並對場地土壤和水體進行採樣監測,同時要求指揮部立即開展場地汙染調查工作。

受指揮部委託,浙江省環科院對這塊退役場地進行了長達2個多月的詳細調查,最後得出結論: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較為嚴重的汙染。

要對土壤進行治理修復,首先要找到責任人。執法人員在走訪後瞭解到,這塊地最早曾是良田,之後開辦過輪窯廠,再之後是兩家化工廠,2010年化工廠關停后土地被指揮部徵收,廠區西面還有一家大理石加工廠。換句話說,經手過的廠子這麼多,如何確定誰才是汙染物的始作俑者?

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三門分局法宣科科長任曉蕾介紹,為了把來龍去脈搞清楚,環保部門和當地公安局聯合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除了詢問當地村民,還遠赴多地尋找相關當事人,在做了49份詢問筆錄後確認:善嶴蔣村退役化工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來源,就是台州三化化工有限公司與台州市經緯化工有限公司。涉案企業隨後因涉嫌嚴重違法被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摸著石頭過河”

追責問責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接下來放在大家面前無法迴避的問題,便是如何為這片土壤“祛毒療傷”。

不少人首先想到了成本相對較低、工程建設週期較短的“風險管控”,通俗點說,就是利用工程措施,將汙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汙染物遷移,切斷暴露途徑,降低汙染物的暴露風險。

但面對這塊退役場地的嚴峻汙染局面,大夥兒的觀點出奇一致:必須治理修復,絕不能把汙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

“土壤汙染防治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內容,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鑑參考。”陳必省說,他跑遍北京、江蘇等地考察,可由於每塊土地被汙染的原因不同,所含汙染物的成分、種類不同,修復的辦法也不同,“沒有‘一招鮮’的修復技術,大夥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實戰中積累經驗。”

2018年9月,由三門縣環境保護局等作為招標監管單位,三門縣海港建設有限公司為招標人,公開招投標。“我們當時的想法是,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尋找國內極具實力的環保修復企業對這一地塊進行治理。”陳必省說。最終,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湖南碧藍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中標金額達1.32億。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退役化工場地修復全貌

2018年10月,實施單位正式進場。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周保華從那會兒起,開始常駐善嶴蔣村。在他看來,當年生產過程中隨意排放的汙染物,就像一把把匕首一樣,早已重重戳入這片土地的心臟。

“場地的汙染程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周保華說,數據顯示,這片場地內的主要汙染物為氯苯類和硝基苯類化合物,兩者都是難以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最大汙染深度達到15米。與此同時,汙染物的最高沸點達到325°C,也就是說,一般的化學氧化等單一處理方法已難以有效修復。“多數汙染物不僅汙染土壤,還會隨著雨水徑流或利用自身的流動性進入到更深的地下水中,造成雙重汙染。”修復過程中的二次汙染控制問題也是很大的挑戰。陳必省表示,挖掘出的汙染土壤和抽取的地下水均需按照環保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相應處理,甚至需要細緻到汙染物運輸車輛車身、車輪清理,“這樣關注到每一個細節,才能最大程度地規避二次汙染的危害。”

“不能再走老路”

在經過一番論證後,實施單位對這塊退役場地作出總體修復技術路線,即採取化學降解與高溫熱脫附聯合技術,原地與異地協同處置的修復方式。

"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指著退役化工場地的陳必省

即便竭力回想,陳必省也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站在這片土地前了。太陽升起又落下,南邊海遊港裡的水漲了又退,只有這片土地一直靜靜地待著。

“土壤汙染就像幽靈一樣,看不見,卻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每每面向這片土地,陳必省總忍不住想:多年前,當那群人在此處撒下汙染物時,一定沒有想過,這一舉動會帶來如此棘手的局面,要付出如此高昂的土壤汙染修復成本。

這塊地面積約41畝,相當於三四個足球場那般大,是位於三門縣善嶴蔣村內的一塊退役化工場地。浙江今年要完成15個重點汙染地塊治理修復,它便是其中之一。在基層環保一線工作的陳必省,和水、氣、固廢打了26年交道,也從普通科員晉升為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三門分局副局長。“自然生態極易受到汙染,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恢復就要付出很大代價。”說這話時,他痛心疾首。

誰是始作俑者?

如果沒有那一次開挖,這片早已“病入膏肓”的土壤或許還不會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實,它已經“病”了4年。人間四月天的尾巴,天氣還不是那麼炎熱,走在三門海遊港兩岸,微風拂面,風景如畫。此情此景下,你很難想象,這裡曾是醫化企業的聚集地。

上世紀90年代,為壯大工業總量、提升縣域綜合實力,三門引進了不少醫化企業,並佈局在當時較為偏僻的海遊港兩岸。資料顯示,醫化企業步步“擴軍”,最高峰時有23家,很快成為三門縣的支柱產業。

經歷十多年的快速擴張,產業佈局不科學、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弊端逐漸顯現。特別是在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傳統粗放的醫化產業經營模式與人們生態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2010年8月,三門縣委縣政府以壯士斷腕之心,對全縣總共13家醫化企業進行整治。位於善嶴蔣村村口的台州三化化工有限公司和台州市經緯化工有限公司此前劣跡斑斑,在2000年至2009年間因多種環境違法行為由環保部門分別給予7次和4次行政處罰。最終,這兩家企業未能達到整改要求自行停產,並於次年11月與三門縣海遊港北岸整治指揮部簽署協議,這一地塊正式被徵用於防洪堤壩和道路建設。

2014年8月的一個豔陽天,陳必省和同事接到一個緊急電話,電話是指揮部打來的,說在水閘建設開挖過程中水質出現異樣,請環保部門的人趕緊到現場看一看。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廠區內曾經遺留下來的紅色廢水

“去了就發現問題比想象中的更嚴重。”回憶當時的場景,陳必省清楚地記得,現場出來的水變成血紅色的渾濁狀,同時還散發出刺鼻的氣味。環保執法人員當即責令指揮部暫停施工,並對場地土壤和水體進行採樣監測,同時要求指揮部立即開展場地汙染調查工作。

受指揮部委託,浙江省環科院對這塊退役場地進行了長達2個多月的詳細調查,最後得出結論: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較為嚴重的汙染。

要對土壤進行治理修復,首先要找到責任人。執法人員在走訪後瞭解到,這塊地最早曾是良田,之後開辦過輪窯廠,再之後是兩家化工廠,2010年化工廠關停后土地被指揮部徵收,廠區西面還有一家大理石加工廠。換句話說,經手過的廠子這麼多,如何確定誰才是汙染物的始作俑者?

台州市生態環境局三門分局法宣科科長任曉蕾介紹,為了把來龍去脈搞清楚,環保部門和當地公安局聯合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除了詢問當地村民,還遠赴多地尋找相關當事人,在做了49份詢問筆錄後確認:善嶴蔣村退役化工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來源,就是台州三化化工有限公司與台州市經緯化工有限公司。涉案企業隨後因涉嫌嚴重違法被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摸著石頭過河”

追責問責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接下來放在大家面前無法迴避的問題,便是如何為這片土壤“祛毒療傷”。

不少人首先想到了成本相對較低、工程建設週期較短的“風險管控”,通俗點說,就是利用工程措施,將汙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汙染物遷移,切斷暴露途徑,降低汙染物的暴露風險。

但面對這塊退役場地的嚴峻汙染局面,大夥兒的觀點出奇一致:必須治理修復,絕不能把汙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

“土壤汙染防治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內容,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鑑參考。”陳必省說,他跑遍北京、江蘇等地考察,可由於每塊土地被汙染的原因不同,所含汙染物的成分、種類不同,修復的辦法也不同,“沒有‘一招鮮’的修復技術,大夥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實戰中積累經驗。”

2018年9月,由三門縣環境保護局等作為招標監管單位,三門縣海港建設有限公司為招標人,公開招投標。“我們當時的想法是,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尋找國內極具實力的環保修復企業對這一地塊進行治理。”陳必省說。最終,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湖南碧藍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中標金額達1.32億。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退役化工場地修復全貌

2018年10月,實施單位正式進場。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周保華從那會兒起,開始常駐善嶴蔣村。在他看來,當年生產過程中隨意排放的汙染物,就像一把把匕首一樣,早已重重戳入這片土地的心臟。

“場地的汙染程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周保華說,數據顯示,這片場地內的主要汙染物為氯苯類和硝基苯類化合物,兩者都是難以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最大汙染深度達到15米。與此同時,汙染物的最高沸點達到325°C,也就是說,一般的化學氧化等單一處理方法已難以有效修復。“多數汙染物不僅汙染土壤,還會隨著雨水徑流或利用自身的流動性進入到更深的地下水中,造成雙重汙染。”修復過程中的二次汙染控制問題也是很大的挑戰。陳必省表示,挖掘出的汙染土壤和抽取的地下水均需按照環保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相應處理,甚至需要細緻到汙染物運輸車輛車身、車輪清理,“這樣關注到每一個細節,才能最大程度地規避二次汙染的危害。”

“不能再走老路”

在經過一番論證後,實施單位對這塊退役場地作出總體修復技術路線,即採取化學降解與高溫熱脫附聯合技術,原地與異地協同處置的修復方式。

高昂的代價:41畝退役化工1.3億土壤修復

密閉大棚內建堆熱脫附系統

“聽上去很晦澀,但汙染土壤的治理,無外乎物理、化學和生物幾種方式。”周保華解釋稱,比如高溫熱脫附,就是將土壤加熱到目標溫度以上,使汙染物從土壤中分離出來,達到淨化土壤的目的。

按照工期要求,今年12月31日前,實施單位必須對這塊土地完成修復,並通過第三方修復效果評估。由於整個過程由環保部門作為監管單位,最終的第三方修復效果評估單位由建設方選定,要想“忽悠”著通過這場“大考”,可能性極小。

“難度確實很大,但我們竭盡所能。”周保華特別提到,今年1月,土壤汙染防治法施行,這為真正掌握修復技術的企業提供了空間和舞臺,“目前土壤修復正在走向正軌”。對於這部法律的出臺,陳必省感慨地說:“只要你參與到土壤修復中,不管是做檢測、做修復還是做驗收,都是終身追責。這也是這部法律最強的地方。”對著正在“療傷”的土地,頭髮漸白的陳必省雖信心滿滿,卻也並不輕鬆。他意味深長地說:“像這種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我們不能再走了。”

來源:浙江新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