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信息公開指數發佈:浙魯粵多城領先,瀋陽進入第一梯隊

中國環境信息公開進入第十年,其中汙染源信息公開取得歷史性進展,東南沿海和北京、山東等領先地區已經基本達成法規要求,但國內橫向比較,東高西低,差距仍然顯著,山西、甘肅、黑龍江等成為信息公開低地,且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企業信息公開明顯滯後於政府信息公開、存在明顯短板,難以滿足社會期待。

環境信息公開指數發佈:浙魯粵多城領先,瀋陽進入第一梯隊

2016-2017年度120城市PITI評價結果總排名表。

9月7日,環保公益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在北京聯合發佈“2016-2017年度120城市汙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這是自2009年以來,IPE與NRDC連續第8年對全國汙染源監管信息公開狀況進行評價。

評價涉及全國120個城市,包括各直轄市和國家環保規劃確定的主要環保重點城市。評價涉及日常監管、自行監測、投訴舉報、排放數據和環評等五大類信息的公開是否全面、及時、完整和友好。

瀋陽進入第一梯隊

報告顯示,120個城市PITI平均得分提高至52.34分,這是自2013年PITI標準升級以來,平均得分首次超過50分。

其中,14城得分70分以上,較上年度翻了一番。溫州、廣州、北京、青島、杭州、寧波繼續保持在70分之上,瀋陽、中山、廈門、濟南、蘇州、上海、紹興、東莞也進入70分以上行列。

“PITI指數中法律法規要求的信息公開佔70分,意味著這些領先城市已經基本做到依法公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環境信息公開指數發佈:浙魯粵多城領先,瀋陽進入第一梯隊

得分高於70分的14個城。

馬軍說,東部沿海地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從省級層面來看,浙江、山東一直領先,“我們欣喜地看到東北地區的瀋陽市這次也進入到了前十。”

值得關注的是,本期評價發現,為徹底解決新環保法實施前的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各地在環保部統一部署要求下開展了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共涉及62萬餘個項目,大批企業環境違規問題首次暴露在公眾視野。

基於此,PITI指數評價在8年以來,首次對有效做出違規建設項目清理信息公開的城市額外增加1分作為附加分,以彰顯這些城市在日常監管之外對長期積弊做出的一次性清理和公開。

環境信息公開指數發佈:浙魯粵多城領先,瀋陽進入第一梯隊

各省區違法、規建設項目數量分佈圖。

大氣汙染問題突出城市的重點排汙單位名錄質量堪憂

本期評價中也識別了三大值得改進的問題。

首先是新《環保法》、《大氣法》關於實時公開的法律要求仍待得到執行。2016年施行的新《大氣汙染防治法》,明確要求涉氣重點排汙單位應依法實時公開排放信息,在本期評價的120個城市中,91個城市制作並公開了重點排汙單位名錄,涉及2410家廢氣排放企業,但通過網絡公開自動監測數據的僅284家。

其次,多數城市發佈的重點排汙單位名錄質量堪憂,社會大眾關心、關注的垃圾焚燒、處置單位,地方環境影響大的汙染企業,以及高架源等未全部納入重點排汙單位名錄中,極大限制了新《大氣法》對廢氣排放企業強制公開要求的落實。評價城市中,54個城市納入重點排汙單位中的廢氣非國控企業量不足推算量的1/3,包括石家莊、濟寧、唐山、邯鄲、平頂山、安陽、濰坊和保定等大氣汙染問題突出的城市。

此外,仍有8成城市汙染源日常監管信息公開仍不足50%。其中公開率不足5%的城市主要分佈在中西部地區,包括株洲、金昌、岳陽、西寧、馬鞍山、平頂山、湘潭、包頭、大同、克拉瑪依、綿陽、南充、錦州、曲靖、蘭州等城市。

一批社會關注度高的信息仍未有效公開,例如,2016年全國按日連續處罰案件共1017件,而通過公開文件只能夠明確其中273件,佔26.8%;三批中央環保督察初步立案處罰15586家,立案偵查1154件,行政和刑事拘留1075人,但上述信息屬地主管部門並未系統公開。

環境信息公開指數發佈:浙魯粵多城領先,瀋陽進入第一梯隊

七大地理分區PITI平均分對比圖。

有毒有害汙染物信息公開存重大缺失

企業有毒有害汙染物的公開存在重大缺失。本期PITI “重點企業數據披露” 評價發現,多數企業重金屬、VOCs等特徵汙染物、危險廢棄物產生、轉移、處置、排放信息仍未公開,而所在城市尚未有效督促其公開。

針對本期報告識別的問題,報告建議督促監管信息公開嚴重滯後的屬地環保部門限期改進,並積極推進統一平臺建設;落實新《大氣法》的要求,督促各地全面、完整發布重點排汙單位名錄,督促廢氣企業依法公開自動監測數據,建議制定並落實汙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制度。

自2007年《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公佈算起,中國環境信息公開的法制化進程已經走過十年。

“現在公眾打開手機客戶端就可以隨時查看空氣質量,”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說,近年來中國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與環境信息公開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公開成為讓公眾關注環境瞭解環境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力。

山西、甘肅、黑龍江等汙染源信息公開較差

回顧IPE收集到的汙染源監管信息,從2006年一年不到2000條,到2016年年度更新近7萬條,數字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環境信息公開的歷史性進展。

總結8期PITI指數評價,報告認為,縱向比較,中國的汙染源信息公開取得歷史性進展,與法規比較,東南沿海和北京、山東等領先地區已經基本達成法規要求。長三角、珠三角、北京、山東等區域已經具備和國際先進水平對標條件。

但各分項分析,企業信息公開明顯滯後於政府信息公開,難以滿足社會期待;國內橫向比較,東高西低,差距仍然顯著,山西、甘肅、黑龍江等成為信息公開低地。

馬軍說,中央環保督察實現了全國31個省份全覆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識別的違法問題也是觸目驚心。

他建議將下一步環保督查的重點從個案問責轉向機制問責:“嚴格督促各地落實環保法、大氣法的環境信息公開要求,查處違反要求的企業和不作為的地方政府,通過讓每一根菸囪都公開,藉助社會監督力量,突破地方干預,真正建立基於環保法治的長效汙染防治機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