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800噸 海鹽綠能環保項目破解“垃圾圍城”困境

日處理800噸 海鹽綠能環保項目破解“垃圾圍城”困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6月中旬的海鹽經濟開發區,海風習習、天朗氣清。依城傍海處,一座現代化的美麗工廠赫然矗立,其內綠樹成蔭、流水潺潺。這座美麗工廠,便是近期建成投產的海鹽綠能環保項目。

“垃圾焚燒廠也可以建設得很生態、很環保!”5月7日,在實地走訪考察海鹽綠能環保項目後,市委書記張兵為這一項目的集成化、協同化、資源化、生態化的特點頻頻“點贊”。

“如此看來,垃圾真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5月28日,在海鹽綠能環保項目採風時,來自中央、省、市媒體採訪團的記者們表示歎為觀止、耳目一新。

一期項目每天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800噸,對工廠內外空氣質量“零”影響,基本解決海鹽生活垃圾處理問題……這些,便是海鹽綠能環保項目的成績單,更是海鹽縣委縣政府向50萬海鹽人民交出的“民生答卷”。

“無處安放”的生活垃圾

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然而,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垃圾製造過程中,許多城市已經不堪垃圾重負。

將時間的指針回撥,過去多年來,海鹽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尷尬困境。數據顯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海鹽的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加。2007年,海鹽全縣生活垃圾日產生量是212.78噸。這一數字到2016年,已經增長到494.59噸。10年時間,垃圾產生量已然翻倍!

生活垃圾產生量越來越大,而垃圾處置的“出路”卻越來越窄。此前,海鹽處置生活垃圾的方式主要有垃圾減量、外運焚燒和衛生填埋三種。

垃圾減量方面,2017年年初,海鹽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分類,雖然減少了20%的垃圾量,但每天仍有400噸左右的垃圾需要處理,垃圾減量僅僅是減緩了垃圾增長量,對全縣生活垃圾處置來說還是“治標不治本”。

外運焚燒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海鹽周邊縣(市、區)自身產生的生活垃圾也逐漸增多,各地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置能力“告急”。海鹽外運生活垃圾的難度越來越大,不得不面對生活垃圾無處可去的艱難處境。

而衛生填埋這種處理方式,不僅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且滲濾風險很大,極易造成二次汙染。而海鹽閣老山垃圾應急填埋場的處置能力已接近飽和,已無法承受逐年增長的垃圾產生量。隨著城市的發展,再建設新的填埋場基本不可能,推動垃圾無害化處置迫在眉睫。

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去年6月,海鹽縣委縣政府痛定思痛,啟動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即今天的海鹽綠能環保項目。

項目“背後”的群眾路線

“民生項目,自然要以民為本。”在海鹽綠能環保項目上馬前,海鹽縣委有關負責人就下達瞭如此“指令”,要求在項目立項、建設、後續監管等各個方面,讓海鹽市民百姓全程參與,相信群眾、依靠群眾。

事實上,項目啟動之初,為了海鹽的發展大局,大部分群眾支持該項目的建設,但同時也有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對項目提出了各種擔憂和質疑:“真的是環保無汙染?”“對空氣質量會不會有影響?”“項目後續監管能否達到要求?”

面對質疑和不解,海鹽縣委縣政府初心不改,通過召開一場場項目座談會,開展一次次走村入戶,組織一批批群眾外出實地參觀,消解群眾的疑慮,爭取群眾對該項目的支持和理解。

在重大民生項目座談會上,海鹽四套班子領導分別在下班時間,來到海鹽經濟開發區的會議室,與當地群眾面對面,答疑解惑、坦誠交流。通過縣領導33場座談會的耐心解答和坦誠交流,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到項目建設的“支持方陣”之中。

在開展黨員幹部走村入戶時,海鹽縣四套班子、部門、鎮(街道)的領導幹部,分別帶隊,一次次走進群眾家中,宣傳項目建設初衷、答覆百姓疑慮,使群眾看到了政府為民辦事的誠意,也深刻理解了項目建設是“為了誰”。

“垃圾肯定是要產生的,一定要處理好,老百姓也是理解和支持的。”“我們認識到‘垃圾圍城’的現狀,垃圾處置是為民實事工程。我相信依靠現代技術確實能夠科學、高效地處理垃圾,關鍵是政府一定要落實好監督管理,確保不汙染環境。”“海鹽人的垃圾要海鹽自己解決,建造垃圾焚燒廠是為人民做的事。”……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走訪座談之後,海鹽還先後組織27批次群眾代表共7175人次,遠赴江蘇常州,到光大環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瞭解垃圾運輸、密封發酵、燃燒發電等垃圾焚燒發電全過程,以及項目建設、生產工藝、處理成本以及爐渣、煙氣、滲濾液、飛灰處理等情況。

在實地參觀後,海鹽百姓對垃圾焚燒發電有了更多的認識。

“我看常州的垃圾焚燒項目,像公園一樣,不冒煙,無臭味,而且它還建在城市中心,附近有10萬居民。如果這樣的話,海鹽造這個項目肯定也沒問題,關鍵是項目的質量一定要保證。”

“之前對垃圾焚燒不瞭解,參觀常州項目後發現四周環境這麼好,對邊上老百姓生活也沒有影響。海鹽要建垃圾焚燒廠,希望政府能夠多聽聽群眾意見,組織我們多看看,建立好的監督機制。”

一年後的今天,海鹽綠能環保項目建成運行,印證了縣四套班子領導當時的承諾,完成了進村入戶黨員幹部描繪的願景,也讓海鹽從“學習者”變身為“傳道者”。

神奇的“變廢為寶”法

走進已建成投產的海鹽綠能環保項目,幾座海洋館般的建築映入眼簾,這與想象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相去甚遠。再走進去,可以看到工廠院牆內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幾眼噴泉射向藍天,散落的水霧輕拂臉上,使人感到一絲初夏的涼爽。

在該項目中央控制室,牆上的監控終端大型LED顯示屏,讓人驚歎於科學技術的神奇魅力——正在焚燒垃圾的鍋爐內烈火熊熊,從垃圾倉、投料口到出渣口的實時狀況在這裡均一覽無遺。在該項目垃圾吊控制室,只見幾臺大八爪魚似的機械手正在忙忙碌碌,有節奏地將成噸的生活垃圾填入高溫焚化爐中,負壓環境下,現場沒有一絲異味。

“每個機械手一次性抓投,就可以處理掉5噸的生活垃圾。”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稱,在完全密閉的空間內,機械手將生活垃圾抓投至焚燒鍋爐內,然後經焚燒轉化為電能,可以說是“‘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電”,從而實現“變廢為寶”。此外,垃圾經過處理後,20%作為水過濾,20%變成爐渣,經過綜合處理後,還可被用作建築材料。

據瞭解,該項目包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配套飛灰填埋和餐廚垃圾綜合處理三部分內容,規劃佔地面積189畝,總投資6.8億元。項目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一期工程、餐廚垃圾綜合處理一期工程已投入運行。當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日處理規模為800噸,平均每噸垃圾可產出綠色電能500千瓦時左右,每年可消耗生活垃圾約29萬噸,發電約1.5億千瓦時,所發電量可供7萬餘戶家庭使用。

生活垃圾成分複雜,高溫焚燒往往會產生臭氣。而在海鹽綠能環保項目現場,卻聞不到一絲異味,原因何在?“關鍵就在於我們採用的負壓環境。”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使垃圾儲存倉臭氣不外溢,垃圾坑採用全密閉式設計,並使垃圾坑和卸料大廳處於負壓狀態,“如此一來,臭氣就不會外洩。”

據介紹,目前該項目運行良好,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高於歐盟(2010)標準和國標(2014)標準。而在項目入口處,一塊LED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項目及周邊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爐溫等指標數據,項目周邊當前的空氣質量如何,老百姓一目瞭然。

(原標題《從垃圾“無處安放”到“變廢為寶” 海鹽綠能環保項目“落成記” 》,編輯王雨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