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湖北喜摘第30朵戲劇“梅花”黃梅戲青年演員程丞獲中國戲劇最高獎

黃梅戲 戲曲 藝術 女駙馬 湖北發佈 2017-06-01
文化|湖北喜摘第30朵戲劇“梅花”黃梅戲青年演員程丞獲中國戲劇最高獎

昨晚,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在廣州大劇院舉行,我省黃梅戲演員程丞,以經典黃梅戲《羅帕記》獲得這一中國戲劇最高獎。這是我省自1986年以來摘取的第30朵“梅花”,在全國獲該獎省份中名列前茅,充分彰顯了湖北戲劇大省的雄厚實力。

中國戲劇梅花獎

是經中宣部批准設立,每兩年一評,以表彰在表演藝術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戲劇演員。

本屆是全國文藝評獎改革後第一次評選,名額由原30個壓縮到15個,競爭異常激烈。

32歲的國家一級演員、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黃梅戲團當家花旦程丞,是本屆競演演員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她帶來的黃梅戲《羅帕記》是黃梅戲傳統劇目之一,與《天仙配》《女駙馬》並稱“黃梅戲三絕”。程丞唱腔細膩,突出了黃梅戲清新唯美、委婉綿長的舞臺藝術風格,其精彩的表演贏得觀眾讚譽和專家認可。

文化|湖北喜摘第30朵戲劇“梅花”黃梅戲青年演員程丞獲中國戲劇最高獎

黃梅戲經典劇目《羅帕記》劇照。(視界網 丁豔紅 攝)

程丞

1984年生於安徽安慶,自幼酷愛黃梅戲,1996年考入安徽黃梅戲學校,畢業後隻身來漢,吸收了楚、漢等劇種的諸多營養,經反覆琢磨後融合到自身的黃梅戲表演中。她曾獲中國戲劇紅梅獎、央視“尋找七仙女”挑戰賽金獎等,2008年拍攝了《女駙馬》《英子》兩部高清數字電影,多次參加大型文藝演出和出國交流,業內評價她是“在舞臺上帶著一股靜氣,能迅速讓觀眾安靜下來的演員”。

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經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直院團推介和層層選拔,50名戲劇演員進入初評,最終僅16人進入廣州終評,16臺劇目包括京、昆、揚、粵、越、豫、閩、徽、秦腔、黃梅戲、河北梆子和話劇。來自京、滬、津、粵、蘇、浙、皖、閩、豫、鄂、陝、甘、寧、解放軍等14個文藝團隊進行激烈競演。

擴展閱讀

戲臺至簡 戲路無邊

——“梅花獎”競演現場側記

一桌二椅,沒任何多餘,戲臺簡單到極致。

14日晚,程丞帶著黃梅戲《羅帕記》在廣州友誼劇院,與觀眾、評委見面了。

戲臺至簡,這一出奇制勝的方式,藝術效果極好,全場觀眾完全沉浸在演員的表演之中,每一段唱腔、每一個舉止,都讓人充滿了想象力。

文化|湖北喜摘第30朵戲劇“梅花”黃梅戲青年演員程丞獲中國戲劇最高獎

專家評價程丞在舞臺上帶著一股靜氣。(省戲曲藝術劇院供圖)

對黃梅戲迴歸仰望

《羅帕記》在黃梅戲中地位重要,與《天仙配》《女駙馬》並稱為黃梅戲“老三篇”。該劇導演、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說:“選《羅帕記》作為競演劇目,是對黃梅戲本體的迴歸與仰望。迴歸戲曲本體的美學範疇,迴歸到一桌二椅,讓舞臺空靈,讓想象飛揚,希望讓大家看到有湖北特色的黃梅戲。”

程丞說:“其實第一稿做了很多舞美佈景的。但正式演出時舞臺是極簡的。恰恰是這種極簡的方式,它把所有空間都還原給了演員,還原給表演的本體。大家不會看任何的舞美,只看演員。這是個挺大膽的想法。”

程丞是這一屆梅花獎競演演員中最小的一個。儘管年輕,但通過強化訓練,融合了黃梅戲和漢劇的優點,她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為將傳統精典劇目《羅帕記》更完美地搬上舞臺,展現“鄂派”黃梅戲形象。

湖北黃梅戲青春洋溢

“上世紀8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黃梅戲請回孃家,才把我和一眾黃梅戲演員從安徽請回黃梅戲的湖北老家。”程丞的老師、第十三屆梅花獎得主楊俊介紹,黃梅戲本是相對“年輕”的劇種,而鄂派黃梅戲的演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更充滿青春氣息。

為參加此次競演,省戲曲藝術劇院黃梅戲團抓緊排練《羅帕記》,請來上海戲曲學院著名導演田曼莎、著名黃梅戲主胡演奏家李萬昌全力排戲、細心輔導,楊俊更是天天守在臺上,對青年演員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指導。演員們住在排練場,一遍又一遍排,一遍又一遍唱。

為更好演繹“陳賽金”這個角色,程丞還特意學習了崑曲。這部戲有很多連續高音、跨度很大,對程丞也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在陳賽金遇到種種災難時,為了演繹那種情緒,程丞借鑑了不少聲樂技巧。在這一版《羅帕記》中,程丞賦予陳賽金很多的身段呈現,還借用了很多京劇程派的身段,這也是黃梅戲從沒嘗試過的。

戲曲藝術追求無止境

省戲曲藝術劇院已有多位“梅花獎”得主,這次程丞是“再添新梅”。藝術追求無止境,楊俊更不會為此止步,她說:“如果有可能,在我擔任院長期間,能把漢劇再推出一朵梅花,我就可以說,我無悔於這個劇院,無悔和我並肩作戰的兄弟姐妹們了。”

程丞告訴記者:“梅花獎是我們戲曲演員的最高獎,當獲得這個獎時我內心平靜,戲曲是我的信仰和事業,只有做到聽從本心、做好本分,把戲演好,才能對得起大家對我的培養,這也是戲曲人應有的文化自信。”

“梅花”30朵 荊楚競芬芳

中國戲劇梅花表演獎始創於1983年,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是中國戲劇表演藝術領域的最高獎項,也成為培養戲劇人才的重要舞臺。

30多年來,梅花獎共評出涵蓋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47個劇種,32個省市自治區和港臺獲獎演員共681人。這些梅花獎獲獎演員均成為戲劇戰線上的主力軍,為各劇種的繼承與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我省自1986年第三屆梅花獎武漢市楚劇團於盛樂獲獎以來,至本屆梅花獎程丞獲獎,“梅花獎”得主共30人次,其中朱世慧、劉丹麗、劉子微各獲“二度梅”殊榮。

我省歷屆“梅花獎”得主依次為:武漢市楚劇團於盛樂、武漢市兒童藝術劇院張家昭、鬆滋縣京劇團楊至芳、武漢市漢劇院鄧敏、湖北省京劇院朱世慧、武漢市漢劇院胡和顏、十堰市豫劇團李金枝、襄樊市襄陽豫劇團李喜華、武漢市漢劇研究所邱玲、省黃梅戲劇團楊俊、省潛江荊州花鼓劇團胡新中、省楚劇團劉丹麗、十堰市豫劇團張春玲、省實驗荊州花鼓劇團李春華、省京劇院朱世慧(二度梅)、省荊門市藝術劇團蔡建庭、武漢兒童藝術劇院冷佳華、武漢話劇院強音、省京劇院張慧芳、武漢京劇團劉薇(劉子微)、省歌劇舞劇院劉丹麗、省荊門藝術劇院曾菊、省黃梅戲劇院張輝、省京劇院王小蟬、武漢市楚劇院夏青玲、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詹春堯、武漢京劇院劉子微、省京劇院萬曉慧、武漢漢劇院王荔、省戲曲藝術劇院程丞。

30多年來“梅花獎”在全國頒出681位獲獎者。除京津滬和中直及部隊院團外,有12個省市的獲獎者是個位數。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成都以11朵“梅花”位居第一,武漢和廣州均為10朵並列第二。自2004年以來我省連續八屆都有斬獲,湧現了大量青年戲劇骨幹,足以證明湖北戲劇人才的藝術實力。

(來源:湖北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