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講道理?要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呢?

01

無理取鬧背後,是不被看見的情緒

育兒專家、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兒子一次洗完澡後,怎麼也不肯出來,喊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還要洗,簡直是無理取鬧嘛!

陳忻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於是苦口婆心地說:“小寶你已經洗得很乾淨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兒子還是非要洗。

她靈機一動,說:“小寶啊,你最喜歡洗澡對不對,喜歡玩水,還有玩小鴨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點頭。

“媽媽不讓你洗了,你很不開心是嗎?”

兒子說:“是的。”

然後她趕緊接上:“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她跟兒子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兒子很配合地讓她給自己擦乾,穿好了衣服。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講道理?要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呢?

01

無理取鬧背後,是不被看見的情緒

育兒專家、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兒子一次洗完澡後,怎麼也不肯出來,喊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還要洗,簡直是無理取鬧嘛!

陳忻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於是苦口婆心地說:“小寶你已經洗得很乾淨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兒子還是非要洗。

她靈機一動,說:“小寶啊,你最喜歡洗澡對不對,喜歡玩水,還有玩小鴨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點頭。

“媽媽不讓你洗了,你很不開心是嗎?”

兒子說:“是的。”

然後她趕緊接上:“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她跟兒子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兒子很配合地讓她給自己擦乾,穿好了衣服。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她感慨道: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當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當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他才會慢慢聽得進去。

所以不要說正和氣頭上的孩子硬碰硬,講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換句話說:你應該是我肚子裡的小蛔蟲,你要知道我的心情啊!

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再困擾他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02

疏導孩子的情緒,無需“明知故問”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作者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年年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會突然情緒不好,發脾氣或者哭泣。

她的處理就非常有經驗。

她從來不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因為她知道孩子在哭鬧的時候,需要負責邏輯思維的那部分大腦就沒法好好工作,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她會先抱抱孩子說:我看你很傷心喔。

孩子往往會被觸動了似的哭得更厲害,她就在孩子身邊安靜地陪著孩子。

有時孩子哭一會兒,就會自己說出理由,比如說:我想媽媽了。

她知道了原因,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

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可以早點告訴我,不用不好意思,老師想爸爸媽媽的時候也會哭,哭完之後就好多啦!

你如果想哭的話就哭一會兒,我就在這裡等你,你準備好了就過來找我。”

很快地,孩子就會平復情緒,開開心心地自己去玩了。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講道理?要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呢?

01

無理取鬧背後,是不被看見的情緒

育兒專家、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兒子一次洗完澡後,怎麼也不肯出來,喊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還要洗,簡直是無理取鬧嘛!

陳忻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於是苦口婆心地說:“小寶你已經洗得很乾淨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兒子還是非要洗。

她靈機一動,說:“小寶啊,你最喜歡洗澡對不對,喜歡玩水,還有玩小鴨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點頭。

“媽媽不讓你洗了,你很不開心是嗎?”

兒子說:“是的。”

然後她趕緊接上:“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她跟兒子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兒子很配合地讓她給自己擦乾,穿好了衣服。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她感慨道: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當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當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他才會慢慢聽得進去。

所以不要說正和氣頭上的孩子硬碰硬,講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換句話說:你應該是我肚子裡的小蛔蟲,你要知道我的心情啊!

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再困擾他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02

疏導孩子的情緒,無需“明知故問”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作者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年年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會突然情緒不好,發脾氣或者哭泣。

她的處理就非常有經驗。

她從來不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因為她知道孩子在哭鬧的時候,需要負責邏輯思維的那部分大腦就沒法好好工作,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她會先抱抱孩子說:我看你很傷心喔。

孩子往往會被觸動了似的哭得更厲害,她就在孩子身邊安靜地陪著孩子。

有時孩子哭一會兒,就會自己說出理由,比如說:我想媽媽了。

她知道了原因,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

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可以早點告訴我,不用不好意思,老師想爸爸媽媽的時候也會哭,哭完之後就好多啦!

你如果想哭的話就哭一會兒,我就在這裡等你,你準備好了就過來找我。”

很快地,孩子就會平復情緒,開開心心地自己去玩了。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認同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原來所有人想爸爸媽媽都會哭,沒什麼可羞愧的時候,就接受了自己的情緒,很快就可以平靜下來。

如果此時對孩子明知故問——“瞧瞧,這是誰在哭啊?”

這並不是真正地認同孩子的情緒,反而讓孩子感到更加羞愧。

孩子也會從大人的玩笑表情中,感覺到大人並沒有在內心真誠而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情緒,感到更加憤怒和失望。

03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慢慢冷靜

有一次我逛超市,看到超市裡一位媽媽抱著一個一歲的男孩,領著一個五六歲的女孩。

女孩可能是想要買包零食,媽媽不給買,於是就哭鬧了起來。

女孩一哭鬧,懷裡的男孩就跟著哭,媽媽一開始還耐心地說為什麼不能買,後來倆孩子哭鬧聲越來越大,這位媽媽直接發飆,用近乎尖叫的聲音喊道:你別再哭了行不行!你給我閉嘴!

整個超市的人齊刷刷地看向他們,女孩被嚇得一愣,接著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這樣的一幕,對當媽的人來說簡直是再熟悉不過了。

當我們困了累了、著急上火的時候,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個小行為,對孩子大喊大叫、惡語相向。

而這樣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呢?

臺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的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參與實驗的媽媽看到孩子的反應後心疼到落淚,說: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急火攻心,往往會衝著孩子吼叫,可是事情卻只會越來越糟。

因為當父母吼叫時,孩子就如同視頻中的那個小女孩一樣,只會感到恐懼、無助、難過,更加不知所措。

因此,父母情緒很糟糕時,是無法教會孩子任何道理的。

只有父母先冷靜下來,情緒平和地疏導孩子的情緒,才不會讓孩子更加失控。

04

你不“擰著”,孩子才不會“作”

前一陣,馬伊琍在節目中自曝自己小時候非常“作”。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講道理?要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呢?

01

無理取鬧背後,是不被看見的情緒

育兒專家、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兒子一次洗完澡後,怎麼也不肯出來,喊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還要洗,簡直是無理取鬧嘛!

陳忻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於是苦口婆心地說:“小寶你已經洗得很乾淨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兒子還是非要洗。

她靈機一動,說:“小寶啊,你最喜歡洗澡對不對,喜歡玩水,還有玩小鴨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點頭。

“媽媽不讓你洗了,你很不開心是嗎?”

兒子說:“是的。”

然後她趕緊接上:“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她跟兒子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兒子很配合地讓她給自己擦乾,穿好了衣服。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她感慨道: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當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當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他才會慢慢聽得進去。

所以不要說正和氣頭上的孩子硬碰硬,講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換句話說:你應該是我肚子裡的小蛔蟲,你要知道我的心情啊!

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再困擾他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02

疏導孩子的情緒,無需“明知故問”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作者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年年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會突然情緒不好,發脾氣或者哭泣。

她的處理就非常有經驗。

她從來不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因為她知道孩子在哭鬧的時候,需要負責邏輯思維的那部分大腦就沒法好好工作,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她會先抱抱孩子說:我看你很傷心喔。

孩子往往會被觸動了似的哭得更厲害,她就在孩子身邊安靜地陪著孩子。

有時孩子哭一會兒,就會自己說出理由,比如說:我想媽媽了。

她知道了原因,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

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可以早點告訴我,不用不好意思,老師想爸爸媽媽的時候也會哭,哭完之後就好多啦!

你如果想哭的話就哭一會兒,我就在這裡等你,你準備好了就過來找我。”

很快地,孩子就會平復情緒,開開心心地自己去玩了。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認同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原來所有人想爸爸媽媽都會哭,沒什麼可羞愧的時候,就接受了自己的情緒,很快就可以平靜下來。

如果此時對孩子明知故問——“瞧瞧,這是誰在哭啊?”

這並不是真正地認同孩子的情緒,反而讓孩子感到更加羞愧。

孩子也會從大人的玩笑表情中,感覺到大人並沒有在內心真誠而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情緒,感到更加憤怒和失望。

03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慢慢冷靜

有一次我逛超市,看到超市裡一位媽媽抱著一個一歲的男孩,領著一個五六歲的女孩。

女孩可能是想要買包零食,媽媽不給買,於是就哭鬧了起來。

女孩一哭鬧,懷裡的男孩就跟著哭,媽媽一開始還耐心地說為什麼不能買,後來倆孩子哭鬧聲越來越大,這位媽媽直接發飆,用近乎尖叫的聲音喊道:你別再哭了行不行!你給我閉嘴!

整個超市的人齊刷刷地看向他們,女孩被嚇得一愣,接著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這樣的一幕,對當媽的人來說簡直是再熟悉不過了。

當我們困了累了、著急上火的時候,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個小行為,對孩子大喊大叫、惡語相向。

而這樣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呢?

臺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的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參與實驗的媽媽看到孩子的反應後心疼到落淚,說: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急火攻心,往往會衝著孩子吼叫,可是事情卻只會越來越糟。

因為當父母吼叫時,孩子就如同視頻中的那個小女孩一樣,只會感到恐懼、無助、難過,更加不知所措。

因此,父母情緒很糟糕時,是無法教會孩子任何道理的。

只有父母先冷靜下來,情緒平和地疏導孩子的情緒,才不會讓孩子更加失控。

04

你不“擰著”,孩子才不會“作”

前一陣,馬伊琍在節目中自曝自己小時候非常“作”。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明明看中了喜歡的東西不僅不明說,還要說反話讓別人去猜。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講道理?要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呢?

01

無理取鬧背後,是不被看見的情緒

育兒專家、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兒子一次洗完澡後,怎麼也不肯出來,喊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還要洗,簡直是無理取鬧嘛!

陳忻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於是苦口婆心地說:“小寶你已經洗得很乾淨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兒子還是非要洗。

她靈機一動,說:“小寶啊,你最喜歡洗澡對不對,喜歡玩水,還有玩小鴨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點頭。

“媽媽不讓你洗了,你很不開心是嗎?”

兒子說:“是的。”

然後她趕緊接上:“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她跟兒子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兒子很配合地讓她給自己擦乾,穿好了衣服。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她感慨道: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當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當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他才會慢慢聽得進去。

所以不要說正和氣頭上的孩子硬碰硬,講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換句話說:你應該是我肚子裡的小蛔蟲,你要知道我的心情啊!

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再困擾他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02

疏導孩子的情緒,無需“明知故問”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作者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年年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會突然情緒不好,發脾氣或者哭泣。

她的處理就非常有經驗。

她從來不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因為她知道孩子在哭鬧的時候,需要負責邏輯思維的那部分大腦就沒法好好工作,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她會先抱抱孩子說:我看你很傷心喔。

孩子往往會被觸動了似的哭得更厲害,她就在孩子身邊安靜地陪著孩子。

有時孩子哭一會兒,就會自己說出理由,比如說:我想媽媽了。

她知道了原因,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

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可以早點告訴我,不用不好意思,老師想爸爸媽媽的時候也會哭,哭完之後就好多啦!

你如果想哭的話就哭一會兒,我就在這裡等你,你準備好了就過來找我。”

很快地,孩子就會平復情緒,開開心心地自己去玩了。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認同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原來所有人想爸爸媽媽都會哭,沒什麼可羞愧的時候,就接受了自己的情緒,很快就可以平靜下來。

如果此時對孩子明知故問——“瞧瞧,這是誰在哭啊?”

這並不是真正地認同孩子的情緒,反而讓孩子感到更加羞愧。

孩子也會從大人的玩笑表情中,感覺到大人並沒有在內心真誠而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情緒,感到更加憤怒和失望。

03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慢慢冷靜

有一次我逛超市,看到超市裡一位媽媽抱著一個一歲的男孩,領著一個五六歲的女孩。

女孩可能是想要買包零食,媽媽不給買,於是就哭鬧了起來。

女孩一哭鬧,懷裡的男孩就跟著哭,媽媽一開始還耐心地說為什麼不能買,後來倆孩子哭鬧聲越來越大,這位媽媽直接發飆,用近乎尖叫的聲音喊道:你別再哭了行不行!你給我閉嘴!

整個超市的人齊刷刷地看向他們,女孩被嚇得一愣,接著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這樣的一幕,對當媽的人來說簡直是再熟悉不過了。

當我們困了累了、著急上火的時候,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個小行為,對孩子大喊大叫、惡語相向。

而這樣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呢?

臺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的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參與實驗的媽媽看到孩子的反應後心疼到落淚,說: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急火攻心,往往會衝著孩子吼叫,可是事情卻只會越來越糟。

因為當父母吼叫時,孩子就如同視頻中的那個小女孩一樣,只會感到恐懼、無助、難過,更加不知所措。

因此,父母情緒很糟糕時,是無法教會孩子任何道理的。

只有父母先冷靜下來,情緒平和地疏導孩子的情緒,才不會讓孩子更加失控。

04

你不“擰著”,孩子才不會“作”

前一陣,馬伊琍在節目中自曝自己小時候非常“作”。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明明看中了喜歡的東西不僅不明說,還要說反話讓別人去猜。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別人沒猜到她真正喜歡什麼,馬伊琍就會悶頭不高興,還要默默鬧彆扭,故意讓大家都不開心。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講道理?要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呢?

01

無理取鬧背後,是不被看見的情緒

育兒專家、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兒子一次洗完澡後,怎麼也不肯出來,喊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還要洗,簡直是無理取鬧嘛!

陳忻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於是苦口婆心地說:“小寶你已經洗得很乾淨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兒子還是非要洗。

她靈機一動,說:“小寶啊,你最喜歡洗澡對不對,喜歡玩水,還有玩小鴨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點頭。

“媽媽不讓你洗了,你很不開心是嗎?”

兒子說:“是的。”

然後她趕緊接上:“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她跟兒子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兒子很配合地讓她給自己擦乾,穿好了衣服。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她感慨道: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當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當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他才會慢慢聽得進去。

所以不要說正和氣頭上的孩子硬碰硬,講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換句話說:你應該是我肚子裡的小蛔蟲,你要知道我的心情啊!

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再困擾他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02

疏導孩子的情緒,無需“明知故問”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作者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年年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會突然情緒不好,發脾氣或者哭泣。

她的處理就非常有經驗。

她從來不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因為她知道孩子在哭鬧的時候,需要負責邏輯思維的那部分大腦就沒法好好工作,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她會先抱抱孩子說:我看你很傷心喔。

孩子往往會被觸動了似的哭得更厲害,她就在孩子身邊安靜地陪著孩子。

有時孩子哭一會兒,就會自己說出理由,比如說:我想媽媽了。

她知道了原因,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

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可以早點告訴我,不用不好意思,老師想爸爸媽媽的時候也會哭,哭完之後就好多啦!

你如果想哭的話就哭一會兒,我就在這裡等你,你準備好了就過來找我。”

很快地,孩子就會平復情緒,開開心心地自己去玩了。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認同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原來所有人想爸爸媽媽都會哭,沒什麼可羞愧的時候,就接受了自己的情緒,很快就可以平靜下來。

如果此時對孩子明知故問——“瞧瞧,這是誰在哭啊?”

這並不是真正地認同孩子的情緒,反而讓孩子感到更加羞愧。

孩子也會從大人的玩笑表情中,感覺到大人並沒有在內心真誠而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情緒,感到更加憤怒和失望。

03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慢慢冷靜

有一次我逛超市,看到超市裡一位媽媽抱著一個一歲的男孩,領著一個五六歲的女孩。

女孩可能是想要買包零食,媽媽不給買,於是就哭鬧了起來。

女孩一哭鬧,懷裡的男孩就跟著哭,媽媽一開始還耐心地說為什麼不能買,後來倆孩子哭鬧聲越來越大,這位媽媽直接發飆,用近乎尖叫的聲音喊道:你別再哭了行不行!你給我閉嘴!

整個超市的人齊刷刷地看向他們,女孩被嚇得一愣,接著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這樣的一幕,對當媽的人來說簡直是再熟悉不過了。

當我們困了累了、著急上火的時候,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個小行為,對孩子大喊大叫、惡語相向。

而這樣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呢?

臺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的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參與實驗的媽媽看到孩子的反應後心疼到落淚,說: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急火攻心,往往會衝著孩子吼叫,可是事情卻只會越來越糟。

因為當父母吼叫時,孩子就如同視頻中的那個小女孩一樣,只會感到恐懼、無助、難過,更加不知所措。

因此,父母情緒很糟糕時,是無法教會孩子任何道理的。

只有父母先冷靜下來,情緒平和地疏導孩子的情緒,才不會讓孩子更加失控。

04

你不“擰著”,孩子才不會“作”

前一陣,馬伊琍在節目中自曝自己小時候非常“作”。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明明看中了喜歡的東西不僅不明說,還要說反話讓別人去猜。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別人沒猜到她真正喜歡什麼,馬伊琍就會悶頭不高興,還要默默鬧彆扭,故意讓大家都不開心。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在親子關係上,我們也會有這樣“作”的時刻:

孩子惹媽媽不高興了來哄媽媽,媽媽明明心裡很高興,卻還要裝作生氣地說:滾一邊兒去,氣兒還沒消呢。

和老公鬧了彆扭,轉頭看見孩子和爸爸親密,氣得對孩子說:你覺得爸爸好是吧?以後你和你爸過吧,別來找我了!

看到孩子自己的話不聽,卻只聽奶奶的話,心中暗搓搓地吃醋,卻要對孩子裝冷酷:媽媽再也不對你好了,反正你也不聽我的話!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坦然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獲得孩子的理解。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沒必要明知故問;

當自己有情緒時,我們也沒必要擰著來。

我們可以做最真誠的父母,真摯地對待孩子的情緒,也真摯地對待自己的情緒。

"

黃磊被小女兒“起床氣”逗樂:孩子發脾氣時要不要講道理?

上個月,黃磊發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微博。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原來,黃磊的二女兒早晨起床氣深重,發了脾氣。

中午回來黃磊便問她: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

沒想到小傢伙白了黃磊一眼說:你明知故問。

哈哈!小傢伙用詞精煉準確,滿分!倒是網友,一句話便指出了真相: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孩子發脾氣時,大人往往喜歡用這種明知故問的方式逗孩子,好讓孩子自知羞愧。

想想我小時候每次一哭,父母往往在一旁說:哎呦,這是誰這麼愛哭啊?

或是:這是誰啊,脾氣這麼大!來來來,我看看這個小孩是誰。

被問到的小孩往往會不好意思,然後…………就哭得更大聲了。

有時在事情過了之後,大人想找機會教育教育孩子,那也總得“舊事重提”一下,比如黃磊中午的那句問話,其實就是想了解一下早晨孩子為什麼發脾氣,跟孩子講講道理——

“你看你早晨發脾氣了,咋回事兒呀?”

只不過黃磊“運氣”實在不好,被“腹有詩書”的女兒一句成語給憋了回去。

心疼黃老師三秒鐘……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到底要不要講道理?要不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生氣呢?

01

無理取鬧背後,是不被看見的情緒

育兒專家、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很經典的事例。

有一次,她的兒子一次洗完澡後,怎麼也不肯出來,喊著:“我還要洗!我還要洗!”

明明洗完澡了還要洗,簡直是無理取鬧嘛!

陳忻第一個反應是講道理,於是苦口婆心地說:“小寶你已經洗得很乾淨了,不用再洗了。”

但是不行,兒子還是非要洗。

她靈機一動,說:“小寶啊,你最喜歡洗澡對不對,喜歡玩水,還有玩小鴨子,是不是啊?”

他一下子就不哭了,狠狠點頭。

“媽媽不讓你洗了,你很不開心是嗎?”

兒子說:“是的。”

然後她趕緊接上:“我們洗一次就夠了,多洗,你的皮膚會很乾,不舒服。這樣吧,我們明天再洗好不好?明天還可以玩小鴨子。”

她跟兒子描繪了第二天的藍圖,兒子很配合地讓她給自己擦乾,穿好了衣服。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她感慨道:

孩子是用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世界的。當他一心一意要洗,你跟他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當他得到你的理解心情平靜下來,你再講道理,他才會慢慢聽得進去。

所以不要說正和氣頭上的孩子硬碰硬,講道理,孩子只是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情緒,換句話說:你應該是我肚子裡的小蛔蟲,你要知道我的心情啊!

得到理解後,原先困擾他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再困擾他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02

疏導孩子的情緒,無需“明知故問”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作者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年年都會遇見這樣的問題:有的小朋友會突然情緒不好,發脾氣或者哭泣。

她的處理就非常有經驗。

她從來不問孩子為什麼不高興,因為她知道孩子在哭鬧的時候,需要負責邏輯思維的那部分大腦就沒法好好工作,不能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她會先抱抱孩子說:我看你很傷心喔。

孩子往往會被觸動了似的哭得更厲害,她就在孩子身邊安靜地陪著孩子。

有時孩子哭一會兒,就會自己說出理由,比如說:我想媽媽了。

她知道了原因,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

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可以早點告訴我,不用不好意思,老師想爸爸媽媽的時候也會哭,哭完之後就好多啦!

你如果想哭的話就哭一會兒,我就在這裡等你,你準備好了就過來找我。”

很快地,孩子就會平復情緒,開開心心地自己去玩了。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認同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原來所有人想爸爸媽媽都會哭,沒什麼可羞愧的時候,就接受了自己的情緒,很快就可以平靜下來。

如果此時對孩子明知故問——“瞧瞧,這是誰在哭啊?”

這並不是真正地認同孩子的情緒,反而讓孩子感到更加羞愧。

孩子也會從大人的玩笑表情中,感覺到大人並沒有在內心真誠而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情緒,感到更加憤怒和失望。

03

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才會慢慢冷靜

有一次我逛超市,看到超市裡一位媽媽抱著一個一歲的男孩,領著一個五六歲的女孩。

女孩可能是想要買包零食,媽媽不給買,於是就哭鬧了起來。

女孩一哭鬧,懷裡的男孩就跟著哭,媽媽一開始還耐心地說為什麼不能買,後來倆孩子哭鬧聲越來越大,這位媽媽直接發飆,用近乎尖叫的聲音喊道:你別再哭了行不行!你給我閉嘴!

整個超市的人齊刷刷地看向他們,女孩被嚇得一愣,接著哭得更加撕心裂肺……

這樣的一幕,對當媽的人來說簡直是再熟悉不過了。

當我們困了累了、著急上火的時候,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一個小行為,對孩子大喊大叫、惡語相向。

而這樣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呢?

臺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的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參與實驗的媽媽看到孩子的反應後心疼到落淚,說: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急火攻心,往往會衝著孩子吼叫,可是事情卻只會越來越糟。

因為當父母吼叫時,孩子就如同視頻中的那個小女孩一樣,只會感到恐懼、無助、難過,更加不知所措。

因此,父母情緒很糟糕時,是無法教會孩子任何道理的。

只有父母先冷靜下來,情緒平和地疏導孩子的情緒,才不會讓孩子更加失控。

04

你不“擰著”,孩子才不會“作”

前一陣,馬伊琍在節目中自曝自己小時候非常“作”。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明明看中了喜歡的東西不僅不明說,還要說反話讓別人去猜。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別人沒猜到她真正喜歡什麼,馬伊琍就會悶頭不高興,還要默默鬧彆扭,故意讓大家都不開心。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在親子關係上,我們也會有這樣“作”的時刻:

孩子惹媽媽不高興了來哄媽媽,媽媽明明心裡很高興,卻還要裝作生氣地說:滾一邊兒去,氣兒還沒消呢。

和老公鬧了彆扭,轉頭看見孩子和爸爸親密,氣得對孩子說:你覺得爸爸好是吧?以後你和你爸過吧,別來找我了!

看到孩子自己的話不聽,卻只聽奶奶的話,心中暗搓搓地吃醋,卻要對孩子裝冷酷:媽媽再也不對你好了,反正你也不聽我的話!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坦然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獲得孩子的理解。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沒必要明知故問;

當自己有情緒時,我們也沒必要擰著來。

我們可以做最真誠的父母,真摯地對待孩子的情緒,也真摯地對待自己的情緒。

黃磊被5歲女兒“起床氣”懟蒙,這個溝通大忌,連馬伊琍也踩過坑

世界上沒有理想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小孩。

請包容那個會發脾氣的小孩,也包容那個會發脾氣的自己。

只要我們都願意,為了彼此而不斷進步,做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