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80年後再次在延安唱響

4月13日,“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演唱會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舉行。圖為演唱會現場。 記者 趙晨攝

掃描二維碼看更多內容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4月13日,在《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紀念日,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演員們共聚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激情唱響《黃河大合唱》。作為由省委宣傳部、延安市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的“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本場演出備受關注。

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1939年在陝北公學禮堂首演以來,80年間在海內外華人聚集區傳唱不斷。它所蘊含的“民族自強”的思想內涵,通過氣勢恢宏的合唱深入人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藝術象徵,是凝聚全球華人民族自豪感的光輝標誌。

4月的壺口瀑布河水滔滔、激盪飛揚,為演出《黃河大合唱》搭建了天然大舞臺。1939年,正是這裡的壯美山河激發了詩人光未然的靈感,創作了後來成為《黃河大合唱》歌詞的詩篇。80年後,4月9日,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及交響樂團、新中國《黃河大合唱》第三段恢復者之一瞿弦和、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光未然子女和原抗敵演劇隊三隊成員的子女等齊聚宜川壺口,再次讓《黃河大合唱》響徹母親河畔,由此拉開此次系列活動的序幕。

4月12日晚,演出團隊在延安大劇院為老區人民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由瞿弦和擔任朗誦,張國勇擔任指揮,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和交響樂團進行了混聲合唱《黃河船伕曲》、獨唱《黃河頌》、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等八個樂章的激情表演,令現場氣氛一浪高過一浪。精彩的演出,感染了現場所有觀眾。演出結束後,大家群情激昂、齊聲鼓掌,久久不願離場。

4月13日,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由魯藝合唱團、寶塔合唱團等近千人組成的群眾合唱隊伍與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演員們演唱了《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歌唱祖國》等經典歌曲。隨後,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為現場近千名觀眾演唱了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令現場氣氛達到高潮。時隔80年,《黃河大合唱》再次在魯藝舊址上空響起,昂揚的歌聲和鏗鏘的交響樂詮釋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記者 王雄 王婕妤 見習記者 楊琳)

黃河大合唱: 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

《黃河大合唱》80年後再次在延安唱響

4月13日,“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演唱會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舉行。圖為在著名朗誦藝術家瞿弦和的朗誦中,民族交響史詩《黃河大合唱》再一次在它的誕生地唱響。

《黃河大合唱》80年後再次在延安唱響

1939年5月11日,為慶祝魯藝成立一週年,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百餘人排練演唱《黃河大合唱》。 資料照片

一個外國人說,一個能夠創造《黃河大合唱》這一偉大作品的民族,就是一個不屈的民族。

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說,一個能夠傳承《黃河大合唱》精神的民族,就是一個能夠創造輝煌的民族。

知名學者康震說,再次唱響《黃河大合唱》,就是要匯聚我們的力量,建設我們的新時代,走向我們的光明未來。

——題記

記者 李向紅 孫超

有這樣一部交響樂,以母親河——黃河為背景,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

有這樣一首大合唱,向世界發出民族解放的吶喊;

有這樣一組讚美詩,詮釋著中華兒女不屈的精神;

這就是詩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於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裡共同完成的經典作品《黃河大合唱》。

在《黃河大合唱》唱響80週年的今天,讓我們重溫經典、傳承精神、牢記使命。

從延安窯洞發出的抗戰怒吼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4月12日晚,在朗誦藝術家瞿弦和的朗誦聲中,民族交響樂《黃河大合唱》在延安大劇院奏響。8個樂章在演奏人員的演繹下高潮迭起、精彩紛呈。

80年前,《黃河大合唱》從延安首次唱響。“這歌聲震動著山谷,震動著夜空,也震動著每一位演員和觀眾的心。”雖然沒有聚光燈、鮮花和華美的舞臺,但作為當時演唱團的一員,今年92歲的謝彬回憶起當年演出的場景時,依然激動不已。

這是一部偉大的交響樂,一首震撼人心的大合唱,它的創作過程同樣有一段激動人心的歷史往事。

《黃河大合唱》誕生於1939年,詞作者光未然26歲,曲作者冼星海34歲。1938年武漢淪陷後,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三隊赴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在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途中目睹了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光未然為黃河那種萬流排空、聲震大地的氣勢深深震撼。光未然後因負傷返回延安,在養傷期間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冼星海前往醫院看望他時,兩人在病榻旁達成了合作的意向。幾天後,光未然把冼星海與抗敵演劇隊三隊的同志們請到他居住的窯洞裡。在一盞昏暗的油燈旁,他用低沉的聲音朗誦了《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等篇章。當光未然朗誦完,這部作品深深地打動了冼星海,他決定全力為這部作品配樂,並滿懷信心地說:“我有把握把它寫好!”於是,在延安的一座簡陋土窯裡,冼星海抱病連續創作6天,最終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陝北公學禮堂進行了首演。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週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著100多人的合唱團,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毛澤東一連說了三聲:“好!好!好!”冼星海眼裡含著淚水,轉過身來,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觀眾們致謝。

不久,毛澤東派人給冼星海送來一支派克金筆和一瓶墨水。回到延安的周恩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正如美術家蔡若虹所言:“胸存壯志心如鐵,人有精神筆似刀。”從此,《黃河大合唱》從延安傳遍全中國,傳向世界,成為中華兒女奪取抗戰勝利的精神力量。

恆久的藝術魅力

《黃河大合唱》能傳唱80年,不只因為它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也因為它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和藝術價值。

“《黃河大合唱》由8個樂章組成,多種表達形式的運用讓這部作品呈現出一種錯落有致的美感。它以黃河為背景,講述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展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氣概,表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同時,該部作品氣勢磅礴,音調清新,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陝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文藝評論家張阿利說。

“風啊,你不要叫喊;雲啊,你不要躲閃;黃河啊,你不要嗚咽……”這是人們熟悉的第6樂章中的內容。“《黃河怨》的音樂是從很小的音程開始,隨著歌詞內容的展開,音樂的張力逐漸顯現,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技藝,準確地表達了中華民族忍辱負重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作曲家、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韓蘭魁說。

“這部作品的詞描寫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魄,音樂則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藝術性成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的典範。”作曲家、陝西省交響樂協會會長崔炳元說,“同時,由《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鋼琴協奏曲,也成為中國鋼琴作品的典範,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

剛剛參加了在延安舉行的《黃河大合唱》80週年慶祝活動的西安音樂學院教授王安潮表示,80年後在創作地聽到《黃河大合唱》,依然深深地被它的藝術魅力震撼。《黃河大合唱》的文化歷史價值,都是通過它自身的音樂藝術價值體現出來。作品產生的歷史節點、作品所表現的內容及音樂手法的複合作用,共同催生了這樣一個經久不衰的偉大作品。

奏響時代最強音

雖然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黃河大合唱》仍在傳唱。80年間,音樂會、演唱會、詩歌朗誦會等各種紀念活動連續不斷。

“今天,我們再一次回顧經典,就是要向老一輩文藝家學習,激勵和鼓舞廣大文藝工作者投身新時代火熱的現實生活中,不斷努力追求,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人民服務,為新時代歌唱。”張阿利說。

“再唱《黃河大合唱》,我們內心充滿激情和力量。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挖掘民族音樂中閃光的東西,始終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自己創作的奮鬥目標,在講好陝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不斷攀登藝術高峰。”陝西省音樂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尚飛林說。

當年還是一名中學生的韓蘭魁,第一次聽到《黃河大合唱》,就被它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激情澎湃的音樂旋律深深吸引。當韓蘭魁大學畢業成了音樂學院一名作曲教師後,他對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體會:“《黃河大合唱》是我經常給學生講的作品,每講一次都有新的發現。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會一如既往地把《黃河大合唱》的音樂精神和作曲手法講給我的學生。我想,這是對這部作品最好的紀念和傳承。”

曾參與過壺口瀑布《黃河大合唱》千人合唱活動的文化學者肖雲儒,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的情景。他表示,我們不僅要記住《黃河大合唱》的戰鬥精神,更要汲取它所蘊含的國家之愛、土地之愛、未來之愛,讓它永遠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裡。

民族之聲 經久不衰

“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系列活動側記

《黃河大合唱》80年後再次在延安唱響

92歲的郭淑珍(中)領唱《我和我的祖國》。

《黃河大合唱》80年後再次在延安唱響

延安八一敬老院的老紅軍、老八路觀看演唱會。

《黃河大合唱》80年後再次在延安唱響

臺上臺下同唱《保衛黃河》,把演出推向高潮。

記者 王雄 王婕妤 見習記者 楊琳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4月13日,是《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紀念日。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廣場,新中國《黃河大合唱》第三段恢復者之一、國家一級演員瞿弦和及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共同演出《黃河大合唱》。這首傳唱八十載的民族經典,再次響徹延安上空,將人們帶回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時空交替 經典再現

4月9日,承載著華夏兒女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的經典歌曲《黃河大合唱》,響徹母親河畔。站在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前,伴隨著身後“怒吼”的黃河水,澳大利亞納維塔黃河合唱團成員陳光倍感榮幸。“恍惚間,好像自己回到了激情澎湃的年代。一曲《黃河大合唱》‘吹響’了全民抗日的號角,中華兒女在黃河精神的感染下同仇敵愾。”現場,來自南京的老人何繼寧激動地說:“壺口瀑布真是壯觀,《黃河大合唱》氣勢恢宏,表演和景觀融為一體,看得人心潮澎湃。”

80年後的今天,經典再次回到它的創作地延安,在延安大劇院、延安魯藝舊址精彩上演。臺上,一首首經典歌曲,或深情,或激昂,令人動容、令人振奮;臺下,觀眾熱情高漲,被火熱的激情、雄壯的歌聲深深感染。瞿弦和向記者介紹:“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第三段就是用三絃伴奏。這次為了再現80年前首演的情景,特意將交響樂和琵琶演奏改為三絃演奏。”

坐在臺下的老八路樑克興老人跟著舞臺上的旋律不停地哼唱。他雙手微微顫抖,興奮地告訴記者:“能在這裡聽到這首歌很激動,就好像回到了曾經戰鬥的年代。那時我和戰友們一起並肩作戰,那時的我們意氣風發。”

重溫經典 弘揚民族精神

歷經80年的傳唱,《黃河大合唱》已成為民族經典。

瞿弦和回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86年,《黃河大合唱》是七段體。因為第三段《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單朗誦,沒有唱,因此一直沒有“亮相”。1986年,他和指揮家嚴良堃等人一起恢復了第三段的表演。調整後的《黃河大合唱》是八段體。瞿弦和至今清楚地記得,1986年調整後的《黃河大合唱》演出時,光未然老先生特意跑到後臺,緊緊握住他的手,眼含淚花,不停地對他說:“謝謝你啊,謝謝你。”從此,他更是暗下決心,要將經典傳承下去。“重溫《黃河大合唱》就是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勇敢的、一往無前的、不屈服的、奮鬥的精神。”瞿弦和說。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三年級學生王一涵觀看演出後,不禁感嘆:“太好聽了!革命英雄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一定要學習他們英勇無畏、頑強拼搏的精神,就像奔騰的黃河水一樣,生生不息。”

把民族精神傳唱下去

在此次活動中,光未然的子女張安東、張安迪以及原抗敵演劇隊三隊成員的子女也來到延安,重溫父輩的經典。張安東說,延安是《黃河大合唱》的根。張安東很早就計劃走一走父輩走過的道路,親眼看一看《黃河大合唱》的誕生之地。這回來到延安,看到他們看過的壺口瀑布,感受到他們曾經感受過的震撼,感覺真是回家了。

中央音樂學院終身教授郭淑珍在4月13日下午召開的“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週年座談會”上說,在自己50餘年演唱《黃河大合唱》的生涯中,每一次演唱,她都用心體會歌曲內涵,更好地用聲音詮釋出來。

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茆梅芳說:“為更好傳承《黃河大合唱》,我們將會在即將落成的延安文藝紀念館展示《黃河大合唱》創作與原抗敵演劇隊三隊首演的過程。今年,我們將在魯藝舊址舉行《黃河大合唱》常態化演出,開設以《黃河大合唱》為代表的魯藝講堂。”

《黃河大合唱》已經被中華民族傳唱了整整80年。它必然會以雋永的美、永恆的情、浩蕩的氣,成為中華民族代代傳唱的經典。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陝西日報記者 趙晨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