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我國史上最重國寶:用160萬斤鐵鑄造,茅以升對一功能讚歎不已
溜溜達達看世界啦
1/8 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最重的國寶-黃河大鐵牛。黃河大鐵牛也叫唐開元鐵牛,共有4尊,是穩固黃河上的蒲津浮橋用的一種“牛形”浮橋地錨,蒲津浮橋是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浮橋用鐵索相連,而鐵牛就是用來栓這些鐵索的。
2/8 黃河大鐵牛1998被發現於今山西永濟市區蒲州古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的蒲津渡遺址上。黃河大鐵牛是唐開元十二年(724年)鑄造,距今已經有近1300年曆史了,當時唐玄宗為了建造鐵牛地錨可以說是傾盡全國之力,光鐵就用了800噸(約160萬斤),這相當於當時全國鐵產量的80%。
3/8 鑄造如此重量級的鐵牛地錨主要作用就是為了穩固。眾所周知,黃河水自古常常氾濫,黃河兩岸居民常因此往來受阻,於是浮橋就成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4/8 唐代以前的浮橋多用竹索連接,穩固性差且易磨損,到唐玄宗時期,為了滿足各地對山西鐵、鹽的需求,朝廷決定改“竹纜連舟”為“鐵纜連舟”,且鑄造巨型大鐵牛作為索樁,就是固定鐵索的“壓腳石”,以求穩固。
5/8 津浦浮橋在唐代時是溝通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重要交通要衝,這四尊鐵牛則是固定橋身的關鍵,每尊鐵牛的重量在45噸-75噸之間,鐵牛身下連著重達40噸的厚鐵板,鐵板下鑄有長達三米的鐵柱深插在泥裡,如此穩固的地錨保證了津浦浮橋自唐至元末500多年的穩固使用。
6/8 到元末時津浦浮橋被毀,鐵牛也被閒置,後因黃河東移,鐵牛被淹沒水中,50年代後,因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裡了,直至1998年被髮掘。
7/8 黃河大鐵牛是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它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獨特發明,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曾對其讚歎道:浮橋地錨中,以浦津橋鐵牛錨最為著名。
8/8 4尊黃河大鐵牛,每尊旁邊都有一個牽牛鐵人,身高都在1.9米,分別屬於四個民族,漢人、回鶻人、突厥人、吐蕃人這體現了當時唐朝民族大融合的盛景。備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人民網山西頻道等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017-05-31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