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的農民周興貴和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走出去是第一步。川渝地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有不少成熟的花椒產業基地。花椒黨支部牽頭組成考察團,去重慶花椒大區江津的花椒基地參觀學習。

一去就找到了差距。冉海龍說:“同樣的品種,我們一棵花椒樹100多個枝條,還沒有人家20多個枝條結的花椒多。”當地花椒專家指點他,枝條過多結出的花椒個頭小、易掉落。要想提高產量,得先裁掉枝頭,讓花椒樹“變矮”。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的農民周興貴和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走出去是第一步。川渝地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有不少成熟的花椒產業基地。花椒黨支部牽頭組成考察團,去重慶花椒大區江津的花椒基地參觀學習。

一去就找到了差距。冉海龍說:“同樣的品種,我們一棵花椒樹100多個枝條,還沒有人家20多個枝條結的花椒多。”當地花椒專家指點他,枝條過多結出的花椒個頭小、易掉落。要想提高產量,得先裁掉枝頭,讓花椒樹“變矮”。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農民周興貴新建的花椒烤房,採摘下來的鮮花椒正在烘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可回到村裡,沒幾個老百姓信專家這一套。出去考察的黨員們心裡也沒底,別人的成功經驗,在自己這方水土就一定管用嗎?關鍵時刻,還是花椒黨支部帶頭,黨支部所有黨員先拿自家花椒樹開刀。

兩米多高的花椒樹,剪成齊胸高。看著剪下的枝條,妻子心疼得眼淚汪汪,冉海龍對她說:“我們自己先試,失敗了也是自己損失,不讓老百姓吃虧。”

冬去夏來,轉眼到了收穫季,剪過枝條的花椒樹上碩果累累。這下,不用黨員做工作,村民們“按方抓藥”,紛紛剪掉了自家花椒樹上多餘的枝條。

科學管護是第二步。種花椒三分靠天時,七分靠管護。花椒產業黨支部邀請技術專家,定期上村培訓,在花椒種植、施肥、修枝、掛果等階段現場指導,還給每個椒農發放“花椒綜合管理季節歷”,每個農時的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治、用肥管理,一目瞭然。

“以前上肥料亂上,現在我們也精準施肥,一個季度上一次,用的還是花椒樹專用肥。”貧困戶張吉勝說,花椒黨支部夏天在花椒地裡安放太陽能防蚊燈,冬天給花椒樹刷白灰消毒,這些過去老百姓沒見過的新花樣,著實有效。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的農民周興貴和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走出去是第一步。川渝地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有不少成熟的花椒產業基地。花椒黨支部牽頭組成考察團,去重慶花椒大區江津的花椒基地參觀學習。

一去就找到了差距。冉海龍說:“同樣的品種,我們一棵花椒樹100多個枝條,還沒有人家20多個枝條結的花椒多。”當地花椒專家指點他,枝條過多結出的花椒個頭小、易掉落。要想提高產量,得先裁掉枝頭,讓花椒樹“變矮”。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農民周興貴新建的花椒烤房,採摘下來的鮮花椒正在烘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可回到村裡,沒幾個老百姓信專家這一套。出去考察的黨員們心裡也沒底,別人的成功經驗,在自己這方水土就一定管用嗎?關鍵時刻,還是花椒黨支部帶頭,黨支部所有黨員先拿自家花椒樹開刀。

兩米多高的花椒樹,剪成齊胸高。看著剪下的枝條,妻子心疼得眼淚汪汪,冉海龍對她說:“我們自己先試,失敗了也是自己損失,不讓老百姓吃虧。”

冬去夏來,轉眼到了收穫季,剪過枝條的花椒樹上碩果累累。這下,不用黨員做工作,村民們“按方抓藥”,紛紛剪掉了自家花椒樹上多餘的枝條。

科學管護是第二步。種花椒三分靠天時,七分靠管護。花椒產業黨支部邀請技術專家,定期上村培訓,在花椒種植、施肥、修枝、掛果等階段現場指導,還給每個椒農發放“花椒綜合管理季節歷”,每個農時的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治、用肥管理,一目瞭然。

“以前上肥料亂上,現在我們也精準施肥,一個季度上一次,用的還是花椒樹專用肥。”貧困戶張吉勝說,花椒黨支部夏天在花椒地裡安放太陽能防蚊燈,冬天給花椒樹刷白灰消毒,這些過去老百姓沒見過的新花樣,著實有效。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貧困戶張吉勝說種花椒改變了他全家的命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張吉勝一家三口人,妻子和兒子都患有殘疾,全家只有他一個勞力。過去他種莊稼,辛苦一年下來,勉強填飽肚子。他覺得生活沒盼頭,還曾說過尋死的話。

針對他的情況,花椒黨支部重點關照,住在他隔壁的黨員李國芳一家,與他結對進行幫扶。在李國芳一家的幫助下,他把自家的5畝花椒樹剪枝改良,精心管理,花椒產量逐年增加。以前每畝花椒收入只有1000多元,現在增長到3000多元,花椒行情好的時候,還能達到5000元。2017年,張吉勝一家脫貧。

過去貧困的山村,因為花椒產業的帶動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花椒產業黨支部書記陳立瓊說,花椒已經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去年全村花椒收入2000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8000多元。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的農民周興貴和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走出去是第一步。川渝地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有不少成熟的花椒產業基地。花椒黨支部牽頭組成考察團,去重慶花椒大區江津的花椒基地參觀學習。

一去就找到了差距。冉海龍說:“同樣的品種,我們一棵花椒樹100多個枝條,還沒有人家20多個枝條結的花椒多。”當地花椒專家指點他,枝條過多結出的花椒個頭小、易掉落。要想提高產量,得先裁掉枝頭,讓花椒樹“變矮”。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農民周興貴新建的花椒烤房,採摘下來的鮮花椒正在烘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可回到村裡,沒幾個老百姓信專家這一套。出去考察的黨員們心裡也沒底,別人的成功經驗,在自己這方水土就一定管用嗎?關鍵時刻,還是花椒黨支部帶頭,黨支部所有黨員先拿自家花椒樹開刀。

兩米多高的花椒樹,剪成齊胸高。看著剪下的枝條,妻子心疼得眼淚汪汪,冉海龍對她說:“我們自己先試,失敗了也是自己損失,不讓老百姓吃虧。”

冬去夏來,轉眼到了收穫季,剪過枝條的花椒樹上碩果累累。這下,不用黨員做工作,村民們“按方抓藥”,紛紛剪掉了自家花椒樹上多餘的枝條。

科學管護是第二步。種花椒三分靠天時,七分靠管護。花椒產業黨支部邀請技術專家,定期上村培訓,在花椒種植、施肥、修枝、掛果等階段現場指導,還給每個椒農發放“花椒綜合管理季節歷”,每個農時的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治、用肥管理,一目瞭然。

“以前上肥料亂上,現在我們也精準施肥,一個季度上一次,用的還是花椒樹專用肥。”貧困戶張吉勝說,花椒黨支部夏天在花椒地裡安放太陽能防蚊燈,冬天給花椒樹刷白灰消毒,這些過去老百姓沒見過的新花樣,著實有效。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貧困戶張吉勝說種花椒改變了他全家的命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張吉勝一家三口人,妻子和兒子都患有殘疾,全家只有他一個勞力。過去他種莊稼,辛苦一年下來,勉強填飽肚子。他覺得生活沒盼頭,還曾說過尋死的話。

針對他的情況,花椒黨支部重點關照,住在他隔壁的黨員李國芳一家,與他結對進行幫扶。在李國芳一家的幫助下,他把自家的5畝花椒樹剪枝改良,精心管理,花椒產量逐年增加。以前每畝花椒收入只有1000多元,現在增長到3000多元,花椒行情好的時候,還能達到5000元。2017年,張吉勝一家脫貧。

過去貧困的山村,因為花椒產業的帶動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花椒產業黨支部書記陳立瓊說,花椒已經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去年全村花椒收入2000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8000多元。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周興貴的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嚐到甜頭的村民把更多的土地種上花椒,全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4500畝,連過去公路邊長滿荒草的小塊土地,村民也見縫插針種上幾株花椒樹。

產量上去了,花椒產業黨支部的第三步是做好服務。黨支部當起聯絡員,幫老百姓拓寬銷路。花椒批發商直接來老百姓家裡收購花椒,村民的收入又提高了兩成。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的農民周興貴和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走出去是第一步。川渝地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有不少成熟的花椒產業基地。花椒黨支部牽頭組成考察團,去重慶花椒大區江津的花椒基地參觀學習。

一去就找到了差距。冉海龍說:“同樣的品種,我們一棵花椒樹100多個枝條,還沒有人家20多個枝條結的花椒多。”當地花椒專家指點他,枝條過多結出的花椒個頭小、易掉落。要想提高產量,得先裁掉枝頭,讓花椒樹“變矮”。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農民周興貴新建的花椒烤房,採摘下來的鮮花椒正在烘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可回到村裡,沒幾個老百姓信專家這一套。出去考察的黨員們心裡也沒底,別人的成功經驗,在自己這方水土就一定管用嗎?關鍵時刻,還是花椒黨支部帶頭,黨支部所有黨員先拿自家花椒樹開刀。

兩米多高的花椒樹,剪成齊胸高。看著剪下的枝條,妻子心疼得眼淚汪汪,冉海龍對她說:“我們自己先試,失敗了也是自己損失,不讓老百姓吃虧。”

冬去夏來,轉眼到了收穫季,剪過枝條的花椒樹上碩果累累。這下,不用黨員做工作,村民們“按方抓藥”,紛紛剪掉了自家花椒樹上多餘的枝條。

科學管護是第二步。種花椒三分靠天時,七分靠管護。花椒產業黨支部邀請技術專家,定期上村培訓,在花椒種植、施肥、修枝、掛果等階段現場指導,還給每個椒農發放“花椒綜合管理季節歷”,每個農時的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治、用肥管理,一目瞭然。

“以前上肥料亂上,現在我們也精準施肥,一個季度上一次,用的還是花椒樹專用肥。”貧困戶張吉勝說,花椒黨支部夏天在花椒地裡安放太陽能防蚊燈,冬天給花椒樹刷白灰消毒,這些過去老百姓沒見過的新花樣,著實有效。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貧困戶張吉勝說種花椒改變了他全家的命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張吉勝一家三口人,妻子和兒子都患有殘疾,全家只有他一個勞力。過去他種莊稼,辛苦一年下來,勉強填飽肚子。他覺得生活沒盼頭,還曾說過尋死的話。

針對他的情況,花椒黨支部重點關照,住在他隔壁的黨員李國芳一家,與他結對進行幫扶。在李國芳一家的幫助下,他把自家的5畝花椒樹剪枝改良,精心管理,花椒產量逐年增加。以前每畝花椒收入只有1000多元,現在增長到3000多元,花椒行情好的時候,還能達到5000元。2017年,張吉勝一家脫貧。

過去貧困的山村,因為花椒產業的帶動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花椒產業黨支部書記陳立瓊說,花椒已經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去年全村花椒收入2000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8000多元。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周興貴的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嚐到甜頭的村民把更多的土地種上花椒,全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4500畝,連過去公路邊長滿荒草的小塊土地,村民也見縫插針種上幾株花椒樹。

產量上去了,花椒產業黨支部的第三步是做好服務。黨支部當起聯絡員,幫老百姓拓寬銷路。花椒批發商直接來老百姓家裡收購花椒,村民的收入又提高了兩成。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烤乾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現在,不少村民還在自家院裡建起花椒烤房,把鮮花椒烤乾,賣上更高價錢。周興貴也“趕時髦”,趕在今年6月底花椒採摘前修好了烤房。

“以前晒花椒就是靠太陽,遇到陰雨天就幹發愁。現在有了烤房,一次烘乾250斤花椒,快著呢。”周興貴說,烘乾的花椒都是賣花椒殼,希望花椒黨支部再想個高招,把花椒籽也賣出去。

“馬上辦。”冉海龍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的農民周興貴和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走出去是第一步。川渝地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有不少成熟的花椒產業基地。花椒黨支部牽頭組成考察團,去重慶花椒大區江津的花椒基地參觀學習。

一去就找到了差距。冉海龍說:“同樣的品種,我們一棵花椒樹100多個枝條,還沒有人家20多個枝條結的花椒多。”當地花椒專家指點他,枝條過多結出的花椒個頭小、易掉落。要想提高產量,得先裁掉枝頭,讓花椒樹“變矮”。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農民周興貴新建的花椒烤房,採摘下來的鮮花椒正在烘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可回到村裡,沒幾個老百姓信專家這一套。出去考察的黨員們心裡也沒底,別人的成功經驗,在自己這方水土就一定管用嗎?關鍵時刻,還是花椒黨支部帶頭,黨支部所有黨員先拿自家花椒樹開刀。

兩米多高的花椒樹,剪成齊胸高。看著剪下的枝條,妻子心疼得眼淚汪汪,冉海龍對她說:“我們自己先試,失敗了也是自己損失,不讓老百姓吃虧。”

冬去夏來,轉眼到了收穫季,剪過枝條的花椒樹上碩果累累。這下,不用黨員做工作,村民們“按方抓藥”,紛紛剪掉了自家花椒樹上多餘的枝條。

科學管護是第二步。種花椒三分靠天時,七分靠管護。花椒產業黨支部邀請技術專家,定期上村培訓,在花椒種植、施肥、修枝、掛果等階段現場指導,還給每個椒農發放“花椒綜合管理季節歷”,每個農時的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治、用肥管理,一目瞭然。

“以前上肥料亂上,現在我們也精準施肥,一個季度上一次,用的還是花椒樹專用肥。”貧困戶張吉勝說,花椒黨支部夏天在花椒地裡安放太陽能防蚊燈,冬天給花椒樹刷白灰消毒,這些過去老百姓沒見過的新花樣,著實有效。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貧困戶張吉勝說種花椒改變了他全家的命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張吉勝一家三口人,妻子和兒子都患有殘疾,全家只有他一個勞力。過去他種莊稼,辛苦一年下來,勉強填飽肚子。他覺得生活沒盼頭,還曾說過尋死的話。

針對他的情況,花椒黨支部重點關照,住在他隔壁的黨員李國芳一家,與他結對進行幫扶。在李國芳一家的幫助下,他把自家的5畝花椒樹剪枝改良,精心管理,花椒產量逐年增加。以前每畝花椒收入只有1000多元,現在增長到3000多元,花椒行情好的時候,還能達到5000元。2017年,張吉勝一家脫貧。

過去貧困的山村,因為花椒產業的帶動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花椒產業黨支部書記陳立瓊說,花椒已經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去年全村花椒收入2000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8000多元。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周興貴的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嚐到甜頭的村民把更多的土地種上花椒,全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4500畝,連過去公路邊長滿荒草的小塊土地,村民也見縫插針種上幾株花椒樹。

產量上去了,花椒產業黨支部的第三步是做好服務。黨支部當起聯絡員,幫老百姓拓寬銷路。花椒批發商直接來老百姓家裡收購花椒,村民的收入又提高了兩成。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烤乾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現在,不少村民還在自家院裡建起花椒烤房,把鮮花椒烤乾,賣上更高價錢。周興貴也“趕時髦”,趕在今年6月底花椒採摘前修好了烤房。

“以前晒花椒就是靠太陽,遇到陰雨天就幹發愁。現在有了烤房,一次烘乾250斤花椒,快著呢。”周興貴說,烘乾的花椒都是賣花椒殼,希望花椒黨支部再想個高招,把花椒籽也賣出去。

“馬上辦。”冉海龍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來源:新華網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天熱,烤房邊更熱,正是花椒收穫的季節。

農民周興貴兩個月前新砌的烤房裡,插滿了才剪下的青花椒枝條,在爐火的烘烤下,滲出縷縷清香,飄滿了整個小院。“今年花椒收成比去年多兩三成,新烤房派上用場了。”他抹了把汗,笑著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白水社區過去的荒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周興貴家住重慶市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這裡過去叫白水村。村子緊挨長江,從江邊延伸到山頂,地裡種的幾乎都是花椒樹。

“我們村是花椒村,現在全村90%以上的耕地種花椒。”白水社區黨總支書記冉海龍說,就連社區黨支部都離不開花椒,叫花椒產業黨支部。

可起初,當地老百姓並不看好花椒。花椒產業黨支部的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解決村裡的花椒難題。

那是2013年,不少村民找到冉海龍,想把花椒樹砍掉。老百姓的想法很直接,花椒產量低,賺不到幾個錢,不如改種果樹或莊稼。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當時村裡2000多畝花椒樹,幾乎都是在10多年前退耕還林時栽種的。這些花椒樹減少了水土流失,也為長江兩岸增綠。“樹不能砍。我們在長江邊,砍樹破壞生態,代價太大。”冉海龍一方面“穩住”村民,另一方面和其他黨員幹部想辦法。

“不能讓花椒樹半死不活、自生自滅,黨員要帶頭把花椒做起來。”全村家裡種植花椒的34名黨員,下決心成立起一個“管花椒”的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心頭痛。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的農民周興貴和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走出去是第一步。川渝地區花椒種植歷史悠久,有不少成熟的花椒產業基地。花椒黨支部牽頭組成考察團,去重慶花椒大區江津的花椒基地參觀學習。

一去就找到了差距。冉海龍說:“同樣的品種,我們一棵花椒樹100多個枝條,還沒有人家20多個枝條結的花椒多。”當地花椒專家指點他,枝條過多結出的花椒個頭小、易掉落。要想提高產量,得先裁掉枝頭,讓花椒樹“變矮”。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重慶豐都縣湛普鎮白水社區農民周興貴新建的花椒烤房,採摘下來的鮮花椒正在烘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文衝 拍攝。

可回到村裡,沒幾個老百姓信專家這一套。出去考察的黨員們心裡也沒底,別人的成功經驗,在自己這方水土就一定管用嗎?關鍵時刻,還是花椒黨支部帶頭,黨支部所有黨員先拿自家花椒樹開刀。

兩米多高的花椒樹,剪成齊胸高。看著剪下的枝條,妻子心疼得眼淚汪汪,冉海龍對她說:“我們自己先試,失敗了也是自己損失,不讓老百姓吃虧。”

冬去夏來,轉眼到了收穫季,剪過枝條的花椒樹上碩果累累。這下,不用黨員做工作,村民們“按方抓藥”,紛紛剪掉了自家花椒樹上多餘的枝條。

科學管護是第二步。種花椒三分靠天時,七分靠管護。花椒產業黨支部邀請技術專家,定期上村培訓,在花椒種植、施肥、修枝、掛果等階段現場指導,還給每個椒農發放“花椒綜合管理季節歷”,每個農時的農事操作、病蟲害防治、用肥管理,一目瞭然。

“以前上肥料亂上,現在我們也精準施肥,一個季度上一次,用的還是花椒樹專用肥。”貧困戶張吉勝說,花椒黨支部夏天在花椒地裡安放太陽能防蚊燈,冬天給花椒樹刷白灰消毒,這些過去老百姓沒見過的新花樣,著實有效。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貧困戶張吉勝說種花椒改變了他全家的命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張吉勝一家三口人,妻子和兒子都患有殘疾,全家只有他一個勞力。過去他種莊稼,辛苦一年下來,勉強填飽肚子。他覺得生活沒盼頭,還曾說過尋死的話。

針對他的情況,花椒黨支部重點關照,住在他隔壁的黨員李國芳一家,與他結對進行幫扶。在李國芳一家的幫助下,他把自家的5畝花椒樹剪枝改良,精心管理,花椒產量逐年增加。以前每畝花椒收入只有1000多元,現在增長到3000多元,花椒行情好的時候,還能達到5000元。2017年,張吉勝一家脫貧。

過去貧困的山村,因為花椒產業的帶動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花椒產業黨支部書記陳立瓊說,花椒已經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去年全村花椒收入2000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000多元增長到8000多元。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周興貴的母親在自家小院篩選今年收穫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嚐到甜頭的村民把更多的土地種上花椒,全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4500畝,連過去公路邊長滿荒草的小塊土地,村民也見縫插針種上幾株花椒樹。

產量上去了,花椒產業黨支部的第三步是做好服務。黨支部當起聯絡員,幫老百姓拓寬銷路。花椒批發商直接來老百姓家裡收購花椒,村民的收入又提高了兩成。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烤乾的花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倵瑃 拍攝

現在,不少村民還在自家院裡建起花椒烤房,把鮮花椒烤乾,賣上更高價錢。周興貴也“趕時髦”,趕在今年6月底花椒採摘前修好了烤房。

“以前晒花椒就是靠太陽,遇到陰雨天就幹發愁。現在有了烤房,一次烘乾250斤花椒,快著呢。”周興貴說,烘乾的花椒都是賣花椒殼,希望花椒黨支部再想個高招,把花椒籽也賣出去。

“馬上辦。”冉海龍說。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來源:新華網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豐都長江邊上有個“花椒黨支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