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從院內往外看,高家二道門楣寫著

“進了大院,南邊是一個大廳,裡邊沒有一根柱子,是教學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看時已經坍塌”李從德惋惜地說,房子樑心板上清楚地寫著“高嶺鬆、高嶺元”,建造於民國那一年確實記不清了,上面也沒有寫建造工匠的名字。

該院作為“一民高”學校時,東西廂房是學生住的宿舍,北房住的是老師。東西廂房各有兩個精美對稱的佛龕,點綴著整個院落,突顯了當時的文化信息。

“新院”還是太嶽中學“霍趙分校”舊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李從德12歲,高小畢業後他到趙城人民劇團當演員,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和趙城解放演出活動。1946年2月,13歲時,在廣勝(下)寺的西院,又走進了教室。不,這一次走進的是太嶽中學三分校。太嶽中學是太嶽區的最高學府,是一所以“培養抗戰建國幹部”為宗旨的幹部學校。李從德的回憶與“太嶽中學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載“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相吻合。不過學員們都稱三分校是“霍趙分校”,因為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員來自當時的霍州和趙城解放區根據地。從此李從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從院內往外看,高家二道門楣寫著

“進了大院,南邊是一個大廳,裡邊沒有一根柱子,是教學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看時已經坍塌”李從德惋惜地說,房子樑心板上清楚地寫著“高嶺鬆、高嶺元”,建造於民國那一年確實記不清了,上面也沒有寫建造工匠的名字。

該院作為“一民高”學校時,東西廂房是學生住的宿舍,北房住的是老師。東西廂房各有兩個精美對稱的佛龕,點綴著整個院落,突顯了當時的文化信息。

“新院”還是太嶽中學“霍趙分校”舊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李從德12歲,高小畢業後他到趙城人民劇團當演員,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和趙城解放演出活動。1946年2月,13歲時,在廣勝(下)寺的西院,又走進了教室。不,這一次走進的是太嶽中學三分校。太嶽中學是太嶽區的最高學府,是一所以“培養抗戰建國幹部”為宗旨的幹部學校。李從德的回憶與“太嶽中學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載“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相吻合。不過學員們都稱三分校是“霍趙分校”,因為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員來自當時的霍州和趙城解放區根據地。從此李從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院的西窯洞現狀

1946年8月,太嶽中學從太嶽區腹地沁源縣李成村搬到了廣勝(下)寺。這時陳賡司令員與周希漢旅長率領第4縱隊第10旅來到趙城,準備第二次解放趙城。這時李從德已經是太嶽中學九中隊的學生了。太嶽中學是陳賡司令員看著成長起來的,他利用戰前空隙前來看望老戰友、時任太嶽中學校長劉舒俠(解放後劉舒俠曾任太原市副市長、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陳賡司令員視察了學校的教學與訓練,順便遊覽了廣勝寺,贈送給學校一些機槍、步槍及彈藥,增強了學校的自衛能力。學生們也有幸一睹一代抗日名將的英姿。為支援第二次解放趙城,太中的學生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李從德和幾個同學在明姜鎮設茶水站,為沿途向趙城進軍的戰士們送茶送水。

解放洪洞、趙城戰役結束後,1947年7月份,李從德與部分學生回到了苑川“新院”繼續學習。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從院內往外看,高家二道門楣寫著

“進了大院,南邊是一個大廳,裡邊沒有一根柱子,是教學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看時已經坍塌”李從德惋惜地說,房子樑心板上清楚地寫著“高嶺鬆、高嶺元”,建造於民國那一年確實記不清了,上面也沒有寫建造工匠的名字。

該院作為“一民高”學校時,東西廂房是學生住的宿舍,北房住的是老師。東西廂房各有兩個精美對稱的佛龕,點綴著整個院落,突顯了當時的文化信息。

“新院”還是太嶽中學“霍趙分校”舊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李從德12歲,高小畢業後他到趙城人民劇團當演員,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和趙城解放演出活動。1946年2月,13歲時,在廣勝(下)寺的西院,又走進了教室。不,這一次走進的是太嶽中學三分校。太嶽中學是太嶽區的最高學府,是一所以“培養抗戰建國幹部”為宗旨的幹部學校。李從德的回憶與“太嶽中學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載“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相吻合。不過學員們都稱三分校是“霍趙分校”,因為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員來自當時的霍州和趙城解放區根據地。從此李從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院的西窯洞現狀

1946年8月,太嶽中學從太嶽區腹地沁源縣李成村搬到了廣勝(下)寺。這時陳賡司令員與周希漢旅長率領第4縱隊第10旅來到趙城,準備第二次解放趙城。這時李從德已經是太嶽中學九中隊的學生了。太嶽中學是陳賡司令員看著成長起來的,他利用戰前空隙前來看望老戰友、時任太嶽中學校長劉舒俠(解放後劉舒俠曾任太原市副市長、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陳賡司令員視察了學校的教學與訓練,順便遊覽了廣勝寺,贈送給學校一些機槍、步槍及彈藥,增強了學校的自衛能力。學生們也有幸一睹一代抗日名將的英姿。為支援第二次解放趙城,太中的學生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李從德和幾個同學在明姜鎮設茶水站,為沿途向趙城進軍的戰士們送茶送水。

解放洪洞、趙城戰役結束後,1947年7月份,李從德與部分學生回到了苑川“新院”繼續學習。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大門

北房東屋住的是語文教師高光遠(解放後任趙城中學校長)和歷史老師武光天(解放後任臨汾一中校長),北房的西屋住的是炊事員。東西廂房仍然是學生的宿舍。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從院內往外看,高家二道門楣寫著

“進了大院,南邊是一個大廳,裡邊沒有一根柱子,是教學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看時已經坍塌”李從德惋惜地說,房子樑心板上清楚地寫著“高嶺鬆、高嶺元”,建造於民國那一年確實記不清了,上面也沒有寫建造工匠的名字。

該院作為“一民高”學校時,東西廂房是學生住的宿舍,北房住的是老師。東西廂房各有兩個精美對稱的佛龕,點綴著整個院落,突顯了當時的文化信息。

“新院”還是太嶽中學“霍趙分校”舊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李從德12歲,高小畢業後他到趙城人民劇團當演員,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和趙城解放演出活動。1946年2月,13歲時,在廣勝(下)寺的西院,又走進了教室。不,這一次走進的是太嶽中學三分校。太嶽中學是太嶽區的最高學府,是一所以“培養抗戰建國幹部”為宗旨的幹部學校。李從德的回憶與“太嶽中學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載“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相吻合。不過學員們都稱三分校是“霍趙分校”,因為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員來自當時的霍州和趙城解放區根據地。從此李從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院的西窯洞現狀

1946年8月,太嶽中學從太嶽區腹地沁源縣李成村搬到了廣勝(下)寺。這時陳賡司令員與周希漢旅長率領第4縱隊第10旅來到趙城,準備第二次解放趙城。這時李從德已經是太嶽中學九中隊的學生了。太嶽中學是陳賡司令員看著成長起來的,他利用戰前空隙前來看望老戰友、時任太嶽中學校長劉舒俠(解放後劉舒俠曾任太原市副市長、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陳賡司令員視察了學校的教學與訓練,順便遊覽了廣勝寺,贈送給學校一些機槍、步槍及彈藥,增強了學校的自衛能力。學生們也有幸一睹一代抗日名將的英姿。為支援第二次解放趙城,太中的學生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李從德和幾個同學在明姜鎮設茶水站,為沿途向趙城進軍的戰士們送茶送水。

解放洪洞、趙城戰役結束後,1947年7月份,李從德與部分學生回到了苑川“新院”繼續學習。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大門

北房東屋住的是語文教師高光遠(解放後任趙城中學校長)和歷史老師武光天(解放後任臨汾一中校長),北房的西屋住的是炊事員。東西廂房仍然是學生的宿舍。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影壁

高家的東院大門坐東朝西,南邊是一堵牆,北房住的是太嶽中學12中隊幹事許臻統,他是太嶽中學三中隊學員畢業後留校的。東房是學校的伙房。學生們在一起吃飯時場景讓人難以忘懷。1948年下半年三分校併入二分校後,學校搬到了沁源縣下興居村,李從德從此離開了“新院”。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從院內往外看,高家二道門楣寫著

“進了大院,南邊是一個大廳,裡邊沒有一根柱子,是教學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看時已經坍塌”李從德惋惜地說,房子樑心板上清楚地寫著“高嶺鬆、高嶺元”,建造於民國那一年確實記不清了,上面也沒有寫建造工匠的名字。

該院作為“一民高”學校時,東西廂房是學生住的宿舍,北房住的是老師。東西廂房各有兩個精美對稱的佛龕,點綴著整個院落,突顯了當時的文化信息。

“新院”還是太嶽中學“霍趙分校”舊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李從德12歲,高小畢業後他到趙城人民劇團當演員,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和趙城解放演出活動。1946年2月,13歲時,在廣勝(下)寺的西院,又走進了教室。不,這一次走進的是太嶽中學三分校。太嶽中學是太嶽區的最高學府,是一所以“培養抗戰建國幹部”為宗旨的幹部學校。李從德的回憶與“太嶽中學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載“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相吻合。不過學員們都稱三分校是“霍趙分校”,因為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員來自當時的霍州和趙城解放區根據地。從此李從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院的西窯洞現狀

1946年8月,太嶽中學從太嶽區腹地沁源縣李成村搬到了廣勝(下)寺。這時陳賡司令員與周希漢旅長率領第4縱隊第10旅來到趙城,準備第二次解放趙城。這時李從德已經是太嶽中學九中隊的學生了。太嶽中學是陳賡司令員看著成長起來的,他利用戰前空隙前來看望老戰友、時任太嶽中學校長劉舒俠(解放後劉舒俠曾任太原市副市長、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陳賡司令員視察了學校的教學與訓練,順便遊覽了廣勝寺,贈送給學校一些機槍、步槍及彈藥,增強了學校的自衛能力。學生們也有幸一睹一代抗日名將的英姿。為支援第二次解放趙城,太中的學生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李從德和幾個同學在明姜鎮設茶水站,為沿途向趙城進軍的戰士們送茶送水。

解放洪洞、趙城戰役結束後,1947年7月份,李從德與部分學生回到了苑川“新院”繼續學習。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大門

北房東屋住的是語文教師高光遠(解放後任趙城中學校長)和歷史老師武光天(解放後任臨汾一中校長),北房的西屋住的是炊事員。東西廂房仍然是學生的宿舍。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影壁

高家的東院大門坐東朝西,南邊是一堵牆,北房住的是太嶽中學12中隊幹事許臻統,他是太嶽中學三中隊學員畢業後留校的。東房是學校的伙房。學生們在一起吃飯時場景讓人難以忘懷。1948年下半年三分校併入二分校後,學校搬到了沁源縣下興居村,李從德從此離開了“新院”。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二道門

“苑川的奎星樓也是霍趙分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採訪結束,耄耋老人關樹貴撐著雨傘,踩著泥濘,邀請記者到古老奎星樓前看一看,記者在奎星樓前,在雨中按動快門給老人留個念想。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從院內往外看,高家二道門楣寫著

“進了大院,南邊是一個大廳,裡邊沒有一根柱子,是教學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看時已經坍塌”李從德惋惜地說,房子樑心板上清楚地寫著“高嶺鬆、高嶺元”,建造於民國那一年確實記不清了,上面也沒有寫建造工匠的名字。

該院作為“一民高”學校時,東西廂房是學生住的宿舍,北房住的是老師。東西廂房各有兩個精美對稱的佛龕,點綴著整個院落,突顯了當時的文化信息。

“新院”還是太嶽中學“霍趙分校”舊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李從德12歲,高小畢業後他到趙城人民劇團當演員,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和趙城解放演出活動。1946年2月,13歲時,在廣勝(下)寺的西院,又走進了教室。不,這一次走進的是太嶽中學三分校。太嶽中學是太嶽區的最高學府,是一所以“培養抗戰建國幹部”為宗旨的幹部學校。李從德的回憶與“太嶽中學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載“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相吻合。不過學員們都稱三分校是“霍趙分校”,因為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員來自當時的霍州和趙城解放區根據地。從此李從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院的西窯洞現狀

1946年8月,太嶽中學從太嶽區腹地沁源縣李成村搬到了廣勝(下)寺。這時陳賡司令員與周希漢旅長率領第4縱隊第10旅來到趙城,準備第二次解放趙城。這時李從德已經是太嶽中學九中隊的學生了。太嶽中學是陳賡司令員看著成長起來的,他利用戰前空隙前來看望老戰友、時任太嶽中學校長劉舒俠(解放後劉舒俠曾任太原市副市長、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陳賡司令員視察了學校的教學與訓練,順便遊覽了廣勝寺,贈送給學校一些機槍、步槍及彈藥,增強了學校的自衛能力。學生們也有幸一睹一代抗日名將的英姿。為支援第二次解放趙城,太中的學生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李從德和幾個同學在明姜鎮設茶水站,為沿途向趙城進軍的戰士們送茶送水。

解放洪洞、趙城戰役結束後,1947年7月份,李從德與部分學生回到了苑川“新院”繼續學習。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大門

北房東屋住的是語文教師高光遠(解放後任趙城中學校長)和歷史老師武光天(解放後任臨汾一中校長),北房的西屋住的是炊事員。東西廂房仍然是學生的宿舍。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影壁

高家的東院大門坐東朝西,南邊是一堵牆,北房住的是太嶽中學12中隊幹事許臻統,他是太嶽中學三中隊學員畢業後留校的。東房是學校的伙房。學生們在一起吃飯時場景讓人難以忘懷。1948年下半年三分校併入二分校後,學校搬到了沁源縣下興居村,李從德從此離開了“新院”。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二道門

“苑川的奎星樓也是霍趙分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採訪結束,耄耋老人關樹貴撐著雨傘,踩著泥濘,邀請記者到古老奎星樓前看一看,記者在奎星樓前,在雨中按動快門給老人留個念想。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三分校廚房院的大門

"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古稀老人關樹貴在魁星樓下留影

“80多歲的耄耋老人李從德闊別苑川幾十年後,帶上他編著的《滄桑歲月》回到了家鄉,我陪著他好幾天,到他曾經上過學的‘新院’,奎星樓,戰鬥過的苑川堡、興唐寺等地跑了幾天”這是古稀老人關樹貴講述李從德2015年8月份回家鄉,贈與他《滄桑歲月》一書時的情景。

新院”完整保留

“新院”是洪洞苑川保留比較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築群。2016年10月25日電話中李從德老人對“新院”的歷史作了介紹。

“新院”主人姓高,1938年2月27日,日本鬼子佔領趙城後,高家將大門用磚嚴嚴實實地砌封。太嶽山腳下一帶的抗日根據地幾年間被日本鬼子掃蕩數次,皆因高家大院無人居住,牆確實高大才得以倖存。

1942年,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霍趙抗日根據地在民眾的支持下穩步擴大。隨著形勢的發展,我黨領導的趙城抗日政府為解決根據地娃娃就學,消滅文盲,培養人才,成立了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校址選在了苑川“新院”,該學校洪洞許多革命人士回憶中簡稱“一民高”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曾經的南大廳是三分校的教室,已經坍塌的沒有模樣了

“新院”是“一民高”舊址

1942年,隨著趙城第一抗日民主高級學校的成立,高家砌封大門的磚被拆除。這裡就成了學校校址。“這座院落在當時的苑川是‘新建’的,建的標準要好於一般窮苦百姓的住宅,因此當地人稱‘新院’”李從德老人說,1942年至1945年他就是在高家大院度過。

高家大院的主院大門坐北朝南,門拱有漂亮的磚雕,門楣雕刻著“詒謀燕翼”四個大字。這四個字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譯成“給他的孫子來設想,把謹慎的道理教給兒郎,武王真是好王啊”。而1984年版《詩經全譯》,陳奐批註:“詒,遺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幼學瓊林》中有“燕翼貽謀”,意思也是給子孫留下好的計謀,使他們平安。此處燕非燕子,乃舒適安閒之意;翼非羽翼,乃保護之意。查查新華字典,詒是傳給,貽是贈給,都有遺給的意思。古人常以“燕翼”為建築廳堂、樓宇、山莊等立名、題額,取其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進了第一道門就以有看到影壁,走近影壁向左拐,是大院的二道門,門楣上雕著“慎樞機”。此語出自北宋大臣範純仁(公元1027年6月-1101年),字堯夫,諡忠宣。人也稱“布衣宰相”範純仁說:“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不慎樞機,災厄從此始。”意思是“戒慎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容易觸犯到眾人的忌諱。於樞紐機關所在不謹慎,災難困厄從此處開始。”從兩道門楣雕刻的成語就能看出高家與建築該院工匠深厚的文化底蘊。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從院內往外看,高家二道門楣寫著

“進了大院,南邊是一個大廳,裡邊沒有一根柱子,是教學最理想的房子,只可惜去年回苑川看時已經坍塌”李從德惋惜地說,房子樑心板上清楚地寫著“高嶺鬆、高嶺元”,建造於民國那一年確實記不清了,上面也沒有寫建造工匠的名字。

該院作為“一民高”學校時,東西廂房是學生住的宿舍,北房住的是老師。東西廂房各有兩個精美對稱的佛龕,點綴著整個院落,突顯了當時的文化信息。

“新院”還是太嶽中學“霍趙分校”舊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李從德12歲,高小畢業後他到趙城人民劇團當演員,參加了慶祝抗戰勝利和趙城解放演出活動。1946年2月,13歲時,在廣勝(下)寺的西院,又走進了教室。不,這一次走進的是太嶽中學三分校。太嶽中學是太嶽區的最高學府,是一所以“培養抗戰建國幹部”為宗旨的幹部學校。李從德的回憶與“太嶽中學的前世今生”一文記載“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相吻合。不過學員們都稱三分校是“霍趙分校”,因為這個學校的大部分學員來自當時的霍州和趙城解放區根據地。從此李從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院的西窯洞現狀

1946年8月,太嶽中學從太嶽區腹地沁源縣李成村搬到了廣勝(下)寺。這時陳賡司令員與周希漢旅長率領第4縱隊第10旅來到趙城,準備第二次解放趙城。這時李從德已經是太嶽中學九中隊的學生了。太嶽中學是陳賡司令員看著成長起來的,他利用戰前空隙前來看望老戰友、時任太嶽中學校長劉舒俠(解放後劉舒俠曾任太原市副市長、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陳賡司令員視察了學校的教學與訓練,順便遊覽了廣勝寺,贈送給學校一些機槍、步槍及彈藥,增強了學校的自衛能力。學生們也有幸一睹一代抗日名將的英姿。為支援第二次解放趙城,太中的學生都到各地做支前工作,李從德和幾個同學在明姜鎮設茶水站,為沿途向趙城進軍的戰士們送茶送水。

解放洪洞、趙城戰役結束後,1947年7月份,李從德與部分學生回到了苑川“新院”繼續學習。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大門

北房東屋住的是語文教師高光遠(解放後任趙城中學校長)和歷史老師武光天(解放後任臨汾一中校長),北房的西屋住的是炊事員。東西廂房仍然是學生的宿舍。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的影壁

高家的東院大門坐東朝西,南邊是一堵牆,北房住的是太嶽中學12中隊幹事許臻統,他是太嶽中學三中隊學員畢業後留校的。東房是學校的伙房。學生們在一起吃飯時場景讓人難以忘懷。1948年下半年三分校併入二分校後,學校搬到了沁源縣下興居村,李從德從此離開了“新院”。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高家宅院二道門

“苑川的奎星樓也是霍趙分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採訪結束,耄耋老人關樹貴撐著雨傘,踩著泥濘,邀請記者到古老奎星樓前看一看,記者在奎星樓前,在雨中按動快門給老人留個念想。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三分校廚房院的大門

山西臨汾:洪洞苑川村高家大院的往事----著名太嶽中學三分校舊址

三分校在苑川村的灶房

相關鏈接:1946年3月,為了吸收更多的洪(洞)趙(城)青年入學,太嶽中學在洪洞廣勝寺成立分校。同年10月,由於國民黨胡宗南部進犯,廣勝寺分校遂遷回沁源,與總校合併。1947年7月,晉南地區大部解放,南同浦沿線逐漸趨於安定。學校為了能夠吸收更多的青年入學,在學校地方化精神指導下,並取得專署與地委的同意,又在沁、平、介三縣交界的三角地帶設立分校,校址在古寨村。是時,太嶽中學校轄三個分校。第一分校設於沁源縣古寨村,第二分校設於沁源縣李城村,第三分校設於洪洞廣勝寺,總校也在二分校李城。以後,三分校併入二分校,於1950年遷至平遙,與平遙中學合併,太嶽中學始告結束。

在戰爭時期,學校還創辦了業餘劇團,以新編的愛國主義戲劇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深受根據地廣大軍民的歡迎。在實施學校教育中,太嶽中學學生除學習書本知識外,還輪流參加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反奸反霸、支援前線等實際活動,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太嶽中學大量的學生參軍參戰,不少學生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青春甚至生命。

太嶽中學從創建到結束歷時九年半,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戰火紛飛的革命時期。在極其艱苦的戰爭環境中,學校堅持辦學,培養了1300多名革命幹部,為我黨、政、軍輸送了大批革命和建設人才,為太嶽區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事業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將永載我國革命的教育史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