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

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

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何佔豪,我國傑出的音樂家,著名作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絃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

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何佔豪,我國傑出的音樂家,著名作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絃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我”與《梁祝》

“大湖之約”現場,何佔豪回憶說,《梁祝》是1958年自己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與同學一起創作的。“當時也沒想到這支曲子能風靡大江南北。《梁祝》裡非常美的旋律都來自我們民族傳統的戲曲,是用情至深之音。”

何佔豪是浙江諸暨人,從小聽越劇和紹劇長大。在家鄉音樂的薰陶下,他12歲進到浙江文工團當演員,後來轉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1957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成為管絃系小提琴專業的一名學生,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梁祝》一曲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精華,輔以西方音樂作曲技巧,曲調悽美婉轉,以情動人,是中國傳統樂曲與西方器樂完美結合的典範。在何佔豪看來,創作《梁祝》的最初動因來自農民。“當年我們下鄉給農民朋友們演出,他們聽不懂什麼交響樂,都愛聽越劇、滬劇。後來,我們從越劇中獲得靈感,寫了四重奏的小梁祝,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版本的雛形。”

何佔豪作品眾多,它們中西交融、雅俗共賞,旋律優美感人,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經常被國內外許多交響樂團、民族樂團演奏。而膾炙人口的《梁祝》已成為世界上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管絃樂。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

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何佔豪,我國傑出的音樂家,著名作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絃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我”與《梁祝》

“大湖之約”現場,何佔豪回憶說,《梁祝》是1958年自己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與同學一起創作的。“當時也沒想到這支曲子能風靡大江南北。《梁祝》裡非常美的旋律都來自我們民族傳統的戲曲,是用情至深之音。”

何佔豪是浙江諸暨人,從小聽越劇和紹劇長大。在家鄉音樂的薰陶下,他12歲進到浙江文工團當演員,後來轉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1957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成為管絃系小提琴專業的一名學生,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梁祝》一曲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精華,輔以西方音樂作曲技巧,曲調悽美婉轉,以情動人,是中國傳統樂曲與西方器樂完美結合的典範。在何佔豪看來,創作《梁祝》的最初動因來自農民。“當年我們下鄉給農民朋友們演出,他們聽不懂什麼交響樂,都愛聽越劇、滬劇。後來,我們從越劇中獲得靈感,寫了四重奏的小梁祝,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版本的雛形。”

何佔豪作品眾多,它們中西交融、雅俗共賞,旋律優美感人,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經常被國內外許多交響樂團、民族樂團演奏。而膾炙人口的《梁祝》已成為世界上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管絃樂。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記者: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回首這60年的創作與傳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何佔豪:我創作《梁祝》時的出發點就是讓更多老百姓喜歡,讓老百姓能聽懂。我越來越感到,中國音樂是有魅力的,我們的先輩是有創作才能的。這些美好的音樂都是老百姓創作出來的。幾十年最深的體會就是,這部作品是中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的勞動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記者:您多次強調,要創作讓老百姓“聽得懂”的音樂,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

何佔豪:音樂本身是美,是情,是用美的音樂來抒發感情。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有特色的音樂。中國音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會受人喜歡。所謂百花齊放,我們也是花,是一朵大花。《梁祝》受到世界的喜愛只是因為它有特色。

記者:有人說,60年來,《梁祝》的影響力依然代表著中國音樂的巔峰水平?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何佔豪:60年了,《梁祝》還那麼紅,其實我並不開心。如果十年能出一個精品,60年可以出6個精品。為什麼好的作品出不來?真正的經典老百姓才會傳唱。所謂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最好的評委是人民大眾。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

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何佔豪,我國傑出的音樂家,著名作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絃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我”與《梁祝》

“大湖之約”現場,何佔豪回憶說,《梁祝》是1958年自己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與同學一起創作的。“當時也沒想到這支曲子能風靡大江南北。《梁祝》裡非常美的旋律都來自我們民族傳統的戲曲,是用情至深之音。”

何佔豪是浙江諸暨人,從小聽越劇和紹劇長大。在家鄉音樂的薰陶下,他12歲進到浙江文工團當演員,後來轉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1957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成為管絃系小提琴專業的一名學生,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梁祝》一曲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精華,輔以西方音樂作曲技巧,曲調悽美婉轉,以情動人,是中國傳統樂曲與西方器樂完美結合的典範。在何佔豪看來,創作《梁祝》的最初動因來自農民。“當年我們下鄉給農民朋友們演出,他們聽不懂什麼交響樂,都愛聽越劇、滬劇。後來,我們從越劇中獲得靈感,寫了四重奏的小梁祝,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版本的雛形。”

何佔豪作品眾多,它們中西交融、雅俗共賞,旋律優美感人,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經常被國內外許多交響樂團、民族樂團演奏。而膾炙人口的《梁祝》已成為世界上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管絃樂。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記者: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回首這60年的創作與傳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何佔豪:我創作《梁祝》時的出發點就是讓更多老百姓喜歡,讓老百姓能聽懂。我越來越感到,中國音樂是有魅力的,我們的先輩是有創作才能的。這些美好的音樂都是老百姓創作出來的。幾十年最深的體會就是,這部作品是中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的勞動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記者:您多次強調,要創作讓老百姓“聽得懂”的音樂,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

何佔豪:音樂本身是美,是情,是用美的音樂來抒發感情。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有特色的音樂。中國音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會受人喜歡。所謂百花齊放,我們也是花,是一朵大花。《梁祝》受到世界的喜愛只是因為它有特色。

記者:有人說,60年來,《梁祝》的影響力依然代表著中國音樂的巔峰水平?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何佔豪:60年了,《梁祝》還那麼紅,其實我並不開心。如果十年能出一個精品,60年可以出6個精品。為什麼好的作品出不來?真正的經典老百姓才會傳唱。所謂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最好的評委是人民大眾。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記者:其實您從學生時代就在做中西音樂合璧的探索,《梁祝》就是這種探索的產物,可你似乎並不以它為傲,為什麼?

何佔豪:有一次在香港接受採訪,記者問我對《梁祝》的感受,我直接告訴對方:《梁祝》讓我遺憾了一輩子。其實《梁祝》之後我的很多作品,交響樂《龍華塔》、二胡協奏曲《蝶戀花》、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陸游與唐婉》等,在思想性上都比《梁祝》深刻。《梁祝》不過是兩個知識不全面的學生的初級探索作品,現在卻被“神化”了,《梁祝》只是“久演不衰的作品”而已。

記者:可為什麼偏偏《梁祝》能久演不衰?

何佔豪:因為《梁祝》中的音調就是人民群眾中的音調,就是群眾的語言,這個東西不用去宣傳,去炒作。我們當學生的時候去農村演奏,拉國外的曲子,拉完以後問,好聽嗎?大家都說好聽,可是問聽懂了沒有,大家都說聽不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梁祝》曲子的譜寫其實也是從大量地方戲曲中獲取的靈感,你能在《梁祝》中發現很多戲曲名段的影子,那些音樂語言我非常熟悉。

記者:您常說“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音樂領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您怎麼理解?民族音樂的出路一定要和西洋樂接軌嗎?

何佔豪:在藝術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優秀的藝術品種。我們聽交響樂、聽美聲,外國人也在聽我們的京劇。當年,我用小提琴演奏《梁祝》,國內很多人都不知道小提琴這種樂器,他們聽了《梁祝》,就覺得能夠演奏出如此動聽樂曲的樂器肯定好。以前我們還沒有合唱的形式,但是《黃河大合唱》多雄壯;以前我們還不會跳芭蕾舞,但是《紅色娘子軍》跳得多好看。

我們的國家是音樂之鄉,但我們的音樂技巧這些年落後了,這必須承認。今天把南音現代化交響化,成不成功大家都可以評論,關鍵是要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音樂成功之路,讓大家都來改革創新,讓傳統音樂被更多的現代人喜歡。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

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何佔豪,我國傑出的音樂家,著名作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絃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我”與《梁祝》

“大湖之約”現場,何佔豪回憶說,《梁祝》是1958年自己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與同學一起創作的。“當時也沒想到這支曲子能風靡大江南北。《梁祝》裡非常美的旋律都來自我們民族傳統的戲曲,是用情至深之音。”

何佔豪是浙江諸暨人,從小聽越劇和紹劇長大。在家鄉音樂的薰陶下,他12歲進到浙江文工團當演員,後來轉入浙江省越劇團樂隊。1957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成為管絃系小提琴專業的一名學生,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梁祝》一曲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精華,輔以西方音樂作曲技巧,曲調悽美婉轉,以情動人,是中國傳統樂曲與西方器樂完美結合的典範。在何佔豪看來,創作《梁祝》的最初動因來自農民。“當年我們下鄉給農民朋友們演出,他們聽不懂什麼交響樂,都愛聽越劇、滬劇。後來,我們從越劇中獲得靈感,寫了四重奏的小梁祝,這就是小提琴協奏曲版本的雛形。”

何佔豪作品眾多,它們中西交融、雅俗共賞,旋律優美感人,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經常被國內外許多交響樂團、民族樂團演奏。而膾炙人口的《梁祝》已成為世界上演出和錄音版本最多的中國管絃樂。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記者: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回首這60年的創作與傳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何佔豪:我創作《梁祝》時的出發點就是讓更多老百姓喜歡,讓老百姓能聽懂。我越來越感到,中國音樂是有魅力的,我們的先輩是有創作才能的。這些美好的音樂都是老百姓創作出來的。幾十年最深的體會就是,這部作品是中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的勞動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記者:您多次強調,要創作讓老百姓“聽得懂”的音樂,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

何佔豪:音樂本身是美,是情,是用美的音樂來抒發感情。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有特色的音樂。中國音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會受人喜歡。所謂百花齊放,我們也是花,是一朵大花。《梁祝》受到世界的喜愛只是因為它有特色。

記者:有人說,60年來,《梁祝》的影響力依然代表著中國音樂的巔峰水平?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何佔豪:60年了,《梁祝》還那麼紅,其實我並不開心。如果十年能出一個精品,60年可以出6個精品。為什麼好的作品出不來?真正的經典老百姓才會傳唱。所謂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最好的評委是人民大眾。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記者:其實您從學生時代就在做中西音樂合璧的探索,《梁祝》就是這種探索的產物,可你似乎並不以它為傲,為什麼?

何佔豪:有一次在香港接受採訪,記者問我對《梁祝》的感受,我直接告訴對方:《梁祝》讓我遺憾了一輩子。其實《梁祝》之後我的很多作品,交響樂《龍華塔》、二胡協奏曲《蝶戀花》、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陸游與唐婉》等,在思想性上都比《梁祝》深刻。《梁祝》不過是兩個知識不全面的學生的初級探索作品,現在卻被“神化”了,《梁祝》只是“久演不衰的作品”而已。

記者:可為什麼偏偏《梁祝》能久演不衰?

何佔豪:因為《梁祝》中的音調就是人民群眾中的音調,就是群眾的語言,這個東西不用去宣傳,去炒作。我們當學生的時候去農村演奏,拉國外的曲子,拉完以後問,好聽嗎?大家都說好聽,可是問聽懂了沒有,大家都說聽不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梁祝》曲子的譜寫其實也是從大量地方戲曲中獲取的靈感,你能在《梁祝》中發現很多戲曲名段的影子,那些音樂語言我非常熟悉。

記者:您常說“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音樂領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您怎麼理解?民族音樂的出路一定要和西洋樂接軌嗎?

何佔豪:在藝術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優秀的藝術品種。我們聽交響樂、聽美聲,外國人也在聽我們的京劇。當年,我用小提琴演奏《梁祝》,國內很多人都不知道小提琴這種樂器,他們聽了《梁祝》,就覺得能夠演奏出如此動聽樂曲的樂器肯定好。以前我們還沒有合唱的形式,但是《黃河大合唱》多雄壯;以前我們還不會跳芭蕾舞,但是《紅色娘子軍》跳得多好看。

我們的國家是音樂之鄉,但我們的音樂技巧這些年落後了,這必須承認。今天把南音現代化交響化,成不成功大家都可以評論,關鍵是要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傳統音樂成功之路,讓大家都來改革創新,讓傳統音樂被更多的現代人喜歡。

「風範」| 何佔豪 今年是《梁祝》創作60週年 民族音樂要符合當代審美情趣,過分炫技是致命傷

有感情,有生活,才有音樂

記者:近年來,一些活躍在國際樂壇的“海歸”音樂人回國後卻遭遇“水土不服”,很多觀眾對於他們身上的“先鋒”標籤並不買賬,為什麼?

何佔豪:改革開放後,有一批音樂學生從學校裡跑出去,接觸國外先進的音樂創作。這代人很有才華,但他們在最長知識的時候卻脫離了中國的土壤,民族音樂的底子薄弱。他們被稱為著名音樂家,可他們有哪一部作品在群眾中生根開花?有感情,有生活,才有音樂;而現在,樂團不想演奏、指揮不願意執棒、觀眾不喜歡聽的“三不作品”卻充斥市場。一些“學院派”總認為,只有在音樂學院、只有靠音樂技巧才能產生音樂,這樣想就是本末倒置。真正了不起的音樂,不是出自哪個音樂家之手,而是來自民間。

記者:您向來倡導民族音樂現代化,在這個多元社會,現代化突破口在哪?

何佔豪:一是指題材的現代化。民族音樂要為現代社會服務,比如反映和諧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尚。我們也可以選擇反映民族英雄思想、對國家的責任感、對人民的熱愛等歷史題材。

記者:能否用一個具體的題材來做說明?

何佔豪:我一直想寫為建立新中國付出生命的人們,如我從小就崇拜的民族女英雄秋瑾,為什麼她被清軍殺害前會寫出“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我儘可能正確地解讀她,將她憂國憂民的思想用音樂表達出來。將先輩多麼希望人們覺醒,建立民主社會的願望寫出來,使當代青年理解和產生共鳴,那實際上就是現代化。

記者:除了題材,還應該在哪些方面有現代化的突破?

何佔豪:要適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尤其是青年。人們對音樂的欣賞習慣在改變,過去工業不發達,樂器也簡單,像古樂南音的代表曲目《八駿馬》主要用琵琶、二胡、簫等四種樂器來演奏。而如今,用交響樂能表現出萬馬奔騰、疾馳如風之感,現代人聽覺系統變得更為豐滿,古人的標準顯然滿足不了了,大家不喜歡嘛。所以要將先輩的音樂思想用現代技巧來表達。

聲明:

部分所載內容來源於各大網絡平臺,對此觀點我們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