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冤句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宛朐指冤句。《漢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於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縣,至金大定年間廢置,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冤句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宛朐指冤句。《漢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於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縣,至金大定年間廢置,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2007年6月,由菏澤市原人大副主任潘建榮帶隊,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勘探出東門甕城牆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於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雲: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冤句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宛朐指冤句。《漢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於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縣,至金大定年間廢置,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2007年6月,由菏澤市原人大副主任潘建榮帶隊,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勘探出東門甕城牆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於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雲: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宛朐故城一期效果圖

《山東省菏澤地名志》(1987年10月出版)對冤句縣的來歷變化有明確記載:

冤句縣建於秦朝。冤句亦作宛朐、宛句。句又讀作勾。《漢書·郊祀志》記載:黃帝得寶鼎於免候,即冤句。可見冤句一名由來已久。林傳甲著《大中華山東地理志》載:“境內有冤水(即古泲水,又名 水),縣以此得名。”

秦置縣年代無考,時屬東郡,漢初屬樑國。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公楚地(今河南省東境)置冤朐國,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兒子劉勢(《漢書·王子候表》作埶。顏師古曰:“埶音藝。”)封為冤朐候,都冤句。《山東通志·封建》載:“候之三年,候反伏誅,國除。”冤句復以縣屬樑國。景帝中元六年(公年前144年)改屬濟陰國,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又屬濟陰郡。王莽改名濟平亭。東漢複名冤句縣,仍屬濟陰郡,至晉不改。晉南遷後,“土宇分裂,郡縣之制更變繁多。”(《菏澤縣誌》),“至南朝宋無冤句縣”(《北周地理志》),或於“五胡”割據戰亂中廢置。北魏復置冤句縣,屬西兗州濟陰郡。北周改屬曹州濟陰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以縣直屬曹州。隋煬帝大業初又改州為郡,復屬濟陰郡。唐屬河南道曹州。宋屬京東西路興仁府。哲宗元祐年(1086年)改名宛亭縣。金屬南京路曹州。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黃河決口,宛亭圮於水患,併入濟陰縣(是年濟陰縣移治今市城),自此廢置。


"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冤句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宛朐指冤句。《漢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於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縣,至金大定年間廢置,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2007年6月,由菏澤市原人大副主任潘建榮帶隊,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勘探出東門甕城牆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於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雲: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宛朐故城一期效果圖

《山東省菏澤地名志》(1987年10月出版)對冤句縣的來歷變化有明確記載:

冤句縣建於秦朝。冤句亦作宛朐、宛句。句又讀作勾。《漢書·郊祀志》記載:黃帝得寶鼎於免候,即冤句。可見冤句一名由來已久。林傳甲著《大中華山東地理志》載:“境內有冤水(即古泲水,又名 水),縣以此得名。”

秦置縣年代無考,時屬東郡,漢初屬樑國。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公楚地(今河南省東境)置冤朐國,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兒子劉勢(《漢書·王子候表》作埶。顏師古曰:“埶音藝。”)封為冤朐候,都冤句。《山東通志·封建》載:“候之三年,候反伏誅,國除。”冤句復以縣屬樑國。景帝中元六年(公年前144年)改屬濟陰國,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又屬濟陰郡。王莽改名濟平亭。東漢複名冤句縣,仍屬濟陰郡,至晉不改。晉南遷後,“土宇分裂,郡縣之制更變繁多。”(《菏澤縣誌》),“至南朝宋無冤句縣”(《北周地理志》),或於“五胡”割據戰亂中廢置。北魏復置冤句縣,屬西兗州濟陰郡。北周改屬曹州濟陰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以縣直屬曹州。隋煬帝大業初又改州為郡,復屬濟陰郡。唐屬河南道曹州。宋屬京東西路興仁府。哲宗元祐年(1086年)改名宛亭縣。金屬南京路曹州。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黃河決口,宛亭圮於水患,併入濟陰縣(是年濟陰縣移治今市城),自此廢置。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東逕冤句故城南,又東逕魏冉冢南。魏冉冢即安平陵,俗名安陵堌堆,安陵即牡丹區大黃集鎮安陵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記,冤句與魏冉冢均處於濟水北,略成西北、東南向,兩地相距約十五里;《太平寰宇記》記載,冤句城東距曹州四十七裡,西北距文臺(古地名。《括地誌》:在冤句縣西北六十五里。即在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北,現高新區與東明縣交界處。)約六十里。《太平寰宇記》是北宋初年編著的,距黃巢起義不過一百年稍多一點,地理沿革變化不會太大。古曹州府址在今菏澤市城區內。上述地望勾勒出的地理方位,恰是現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南方向距城40多裡高新區馬嶺崗鎮轄區。


"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冤句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宛朐指冤句。《漢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於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縣,至金大定年間廢置,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2007年6月,由菏澤市原人大副主任潘建榮帶隊,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勘探出東門甕城牆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於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雲: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宛朐故城一期效果圖

《山東省菏澤地名志》(1987年10月出版)對冤句縣的來歷變化有明確記載:

冤句縣建於秦朝。冤句亦作宛朐、宛句。句又讀作勾。《漢書·郊祀志》記載:黃帝得寶鼎於免候,即冤句。可見冤句一名由來已久。林傳甲著《大中華山東地理志》載:“境內有冤水(即古泲水,又名 水),縣以此得名。”

秦置縣年代無考,時屬東郡,漢初屬樑國。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公楚地(今河南省東境)置冤朐國,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兒子劉勢(《漢書·王子候表》作埶。顏師古曰:“埶音藝。”)封為冤朐候,都冤句。《山東通志·封建》載:“候之三年,候反伏誅,國除。”冤句復以縣屬樑國。景帝中元六年(公年前144年)改屬濟陰國,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又屬濟陰郡。王莽改名濟平亭。東漢複名冤句縣,仍屬濟陰郡,至晉不改。晉南遷後,“土宇分裂,郡縣之制更變繁多。”(《菏澤縣誌》),“至南朝宋無冤句縣”(《北周地理志》),或於“五胡”割據戰亂中廢置。北魏復置冤句縣,屬西兗州濟陰郡。北周改屬曹州濟陰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以縣直屬曹州。隋煬帝大業初又改州為郡,復屬濟陰郡。唐屬河南道曹州。宋屬京東西路興仁府。哲宗元祐年(1086年)改名宛亭縣。金屬南京路曹州。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黃河決口,宛亭圮於水患,併入濟陰縣(是年濟陰縣移治今市城),自此廢置。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東逕冤句故城南,又東逕魏冉冢南。魏冉冢即安平陵,俗名安陵堌堆,安陵即牡丹區大黃集鎮安陵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記,冤句與魏冉冢均處於濟水北,略成西北、東南向,兩地相距約十五里;《太平寰宇記》記載,冤句城東距曹州四十七裡,西北距文臺(古地名。《括地誌》:在冤句縣西北六十五里。即在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北,現高新區與東明縣交界處。)約六十里。《太平寰宇記》是北宋初年編著的,距黃巢起義不過一百年稍多一點,地理沿革變化不會太大。古曹州府址在今菏澤市城區內。上述地望勾勒出的地理方位,恰是現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南方向距城40多裡高新區馬嶺崗鎮轄區。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曹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纂修)、《菏澤縣誌》(清光緒十一年出版)、《菏澤市志》(1993年出版),對冤句屬菏澤市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有清晰記載。

《曹州府志》卷之一圖考《曹州府圖》(清·劉藻撰),圖文並茂,清楚的示意出:冤句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內。《曹州府圖》說:北至莘縣235裡,西至東明縣縣界30裡,東至嘉祥縣界145裡,南至河南考城縣界20裡。曹州府座落於今菏澤。曹州府西有葭密城,西南30裡有呂都城,再10裡冤句城。這從古沿革至清說冤句在菏澤西南40裡十分吻合。更有圖示意:“此三座舊城皆在濟水之東,濟水之西有桃園,桃園在冤句城西南。皆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馬嶺崗境內。

《菏澤縣誌》記載:“菏澤實兼句陽、呂都、葭密三縣之地,而冤句在其西,又得其地之半。”


"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冤句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宛朐指冤句。《漢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於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縣,至金大定年間廢置,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2007年6月,由菏澤市原人大副主任潘建榮帶隊,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勘探出東門甕城牆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於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雲: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宛朐故城一期效果圖

《山東省菏澤地名志》(1987年10月出版)對冤句縣的來歷變化有明確記載:

冤句縣建於秦朝。冤句亦作宛朐、宛句。句又讀作勾。《漢書·郊祀志》記載:黃帝得寶鼎於免候,即冤句。可見冤句一名由來已久。林傳甲著《大中華山東地理志》載:“境內有冤水(即古泲水,又名 水),縣以此得名。”

秦置縣年代無考,時屬東郡,漢初屬樑國。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公楚地(今河南省東境)置冤朐國,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兒子劉勢(《漢書·王子候表》作埶。顏師古曰:“埶音藝。”)封為冤朐候,都冤句。《山東通志·封建》載:“候之三年,候反伏誅,國除。”冤句復以縣屬樑國。景帝中元六年(公年前144年)改屬濟陰國,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又屬濟陰郡。王莽改名濟平亭。東漢複名冤句縣,仍屬濟陰郡,至晉不改。晉南遷後,“土宇分裂,郡縣之制更變繁多。”(《菏澤縣誌》),“至南朝宋無冤句縣”(《北周地理志》),或於“五胡”割據戰亂中廢置。北魏復置冤句縣,屬西兗州濟陰郡。北周改屬曹州濟陰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以縣直屬曹州。隋煬帝大業初又改州為郡,復屬濟陰郡。唐屬河南道曹州。宋屬京東西路興仁府。哲宗元祐年(1086年)改名宛亭縣。金屬南京路曹州。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黃河決口,宛亭圮於水患,併入濟陰縣(是年濟陰縣移治今市城),自此廢置。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東逕冤句故城南,又東逕魏冉冢南。魏冉冢即安平陵,俗名安陵堌堆,安陵即牡丹區大黃集鎮安陵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記,冤句與魏冉冢均處於濟水北,略成西北、東南向,兩地相距約十五里;《太平寰宇記》記載,冤句城東距曹州四十七裡,西北距文臺(古地名。《括地誌》:在冤句縣西北六十五里。即在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北,現高新區與東明縣交界處。)約六十里。《太平寰宇記》是北宋初年編著的,距黃巢起義不過一百年稍多一點,地理沿革變化不會太大。古曹州府址在今菏澤市城區內。上述地望勾勒出的地理方位,恰是現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南方向距城40多裡高新區馬嶺崗鎮轄區。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曹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纂修)、《菏澤縣誌》(清光緒十一年出版)、《菏澤市志》(1993年出版),對冤句屬菏澤市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有清晰記載。

《曹州府志》卷之一圖考《曹州府圖》(清·劉藻撰),圖文並茂,清楚的示意出:冤句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內。《曹州府圖》說:北至莘縣235裡,西至東明縣縣界30裡,東至嘉祥縣界145裡,南至河南考城縣界20裡。曹州府座落於今菏澤。曹州府西有葭密城,西南30裡有呂都城,再10裡冤句城。這從古沿革至清說冤句在菏澤西南40裡十分吻合。更有圖示意:“此三座舊城皆在濟水之東,濟水之西有桃園,桃園在冤句城西南。皆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馬嶺崗境內。

《菏澤縣誌》記載:“菏澤實兼句陽、呂都、葭密三縣之地,而冤句在其西,又得其地之半。”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菏澤市志》記載:漢朝“市(牡丹區)境為句陽、冤句、成陽、離狐縣地。”“魏晉時期,仍為句陽、成陽、冤句、離狐縣地,屬兗州濟陰郡。”南北朝時期“北齊時,今市境大部屬乘氏,西南部屬冤句。乘氏和冤句先屬西兗州,後屬曹州。”隋朝時期,“牡丹區境絕大部分仍為乘氏縣地,東北一隅為雷澤縣的西南部,596年(開皇十六年),一說605年(大業元年),改曹州為濟陰郡,冤句、乘氏、濟陰等縣屬之。”唐朝時期,“南華縣,本離狐縣。因莊子在此地(漆園)寫《南華經》,而唐玄宗推崇道教,故在742年(天寶元年)改名為南華縣。”宋朝時期,“1086年(宋元祐元年),冤句改為宛亭縣,與乘氏、南華、濟陰屬曹州。”金朝時期,“南華、宛亭並於濟陰縣,仍屬曹州。”自此,原牡丹區境內僅一濟陰縣。

古代和現代歷史著作中均認定冤句故城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內。

《資治通鑑》註釋:“冤句,漢縣,唐屬曹州,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以政治中心來確定行政區域內某地的方位和距離,是我國古今相承的習慣作法。曹州城舊址在今菏澤城,距馬嶺崗鎮龍王廟村四十多裡,這與《資治通鑑》的記載吻合。

"

冤句縣始置於秦,廢於金,存續1300多年。冤句縣故城是古濟水流域的一座歷史名城。它的繁榮對周邊諸縣的經濟發展起了輻射帶動作用。由於黃河氾濫的影響,這座歷史名城至今還沉睡於地下,罕為人知。濟水、曹州故城、濟陽故城、漆園故城的存在,《括地誌輯校》和考古新發現,是探尋冤句故城的重要標誌物和左證材料。今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龍王廟一帶,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遺址的大致方位。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冤句是菏澤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宛朐指冤句。《漢書·郊祀志》:黃帝得寶鼎於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縣,至金大定年間廢置,作為縣級行政區劃延續一千四百多年。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2007年6月,由菏澤市原人大副主任潘建榮帶隊,菏澤市、牡丹區兩級文物部門對牡丹區馬嶺崗鎮龍王廟行政村一段廢城遺址進行了勘探,勘探出東門甕城牆347米,外廓234米,東城門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獻,又與《水經注》中關於冤句城在濟陽東,與戎城(今曹縣桃源鎮長岡廟遺址)為南北的記載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雲: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龍王廟村距菏澤城西南四十里許。該廢城遺址被考古專家一致認為就是漢、魏、晉、唐、宋之冤句故城。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宛朐故城一期效果圖

《山東省菏澤地名志》(1987年10月出版)對冤句縣的來歷變化有明確記載:

冤句縣建於秦朝。冤句亦作宛朐、宛句。句又讀作勾。《漢書·郊祀志》記載:黃帝得寶鼎於免候,即冤句。可見冤句一名由來已久。林傳甲著《大中華山東地理志》載:“境內有冤水(即古泲水,又名 水),縣以此得名。”

秦置縣年代無考,時屬東郡,漢初屬樑國。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公楚地(今河南省東境)置冤朐國,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兒子劉勢(《漢書·王子候表》作埶。顏師古曰:“埶音藝。”)封為冤朐候,都冤句。《山東通志·封建》載:“候之三年,候反伏誅,國除。”冤句復以縣屬樑國。景帝中元六年(公年前144年)改屬濟陰國,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又屬濟陰郡。王莽改名濟平亭。東漢複名冤句縣,仍屬濟陰郡,至晉不改。晉南遷後,“土宇分裂,郡縣之制更變繁多。”(《菏澤縣誌》),“至南朝宋無冤句縣”(《北周地理志》),或於“五胡”割據戰亂中廢置。北魏復置冤句縣,屬西兗州濟陰郡。北周改屬曹州濟陰郡。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以縣直屬曹州。隋煬帝大業初又改州為郡,復屬濟陰郡。唐屬河南道曹州。宋屬京東西路興仁府。哲宗元祐年(1086年)改名宛亭縣。金屬南京路曹州。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黃河決口,宛亭圮於水患,併入濟陰縣(是年濟陰縣移治今市城),自此廢置。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據《水經注》記載:濟水東逕冤句故城南,又東逕魏冉冢南。魏冉冢即安平陵,俗名安陵堌堆,安陵即牡丹區大黃集鎮安陵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記,冤句與魏冉冢均處於濟水北,略成西北、東南向,兩地相距約十五里;《太平寰宇記》記載,冤句城東距曹州四十七裡,西北距文臺(古地名。《括地誌》:在冤句縣西北六十五里。即在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北,現高新區與東明縣交界處。)約六十里。《太平寰宇記》是北宋初年編著的,距黃巢起義不過一百年稍多一點,地理沿革變化不會太大。古曹州府址在今菏澤市城區內。上述地望勾勒出的地理方位,恰是現菏澤市原牡丹區西南方向距城40多裡高新區馬嶺崗鎮轄區。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曹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纂修)、《菏澤縣誌》(清光緒十一年出版)、《菏澤市志》(1993年出版),對冤句屬菏澤市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有清晰記載。

《曹州府志》卷之一圖考《曹州府圖》(清·劉藻撰),圖文並茂,清楚的示意出:冤句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內。《曹州府圖》說:北至莘縣235裡,西至東明縣縣界30裡,東至嘉祥縣界145裡,南至河南考城縣界20裡。曹州府座落於今菏澤。曹州府西有葭密城,西南30裡有呂都城,再10裡冤句城。這從古沿革至清說冤句在菏澤西南40裡十分吻合。更有圖示意:“此三座舊城皆在濟水之東,濟水之西有桃園,桃園在冤句城西南。皆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馬嶺崗境內。

《菏澤縣誌》記載:“菏澤實兼句陽、呂都、葭密三縣之地,而冤句在其西,又得其地之半。”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菏澤市志》記載:漢朝“市(牡丹區)境為句陽、冤句、成陽、離狐縣地。”“魏晉時期,仍為句陽、成陽、冤句、離狐縣地,屬兗州濟陰郡。”南北朝時期“北齊時,今市境大部屬乘氏,西南部屬冤句。乘氏和冤句先屬西兗州,後屬曹州。”隋朝時期,“牡丹區境絕大部分仍為乘氏縣地,東北一隅為雷澤縣的西南部,596年(開皇十六年),一說605年(大業元年),改曹州為濟陰郡,冤句、乘氏、濟陰等縣屬之。”唐朝時期,“南華縣,本離狐縣。因莊子在此地(漆園)寫《南華經》,而唐玄宗推崇道教,故在742年(天寶元年)改名為南華縣。”宋朝時期,“1086年(宋元祐元年),冤句改為宛亭縣,與乘氏、南華、濟陰屬曹州。”金朝時期,“南華、宛亭並於濟陰縣,仍屬曹州。”自此,原牡丹區境內僅一濟陰縣。

古代和現代歷史著作中均認定冤句故城在原牡丹區,今高新區境內。

《資治通鑑》註釋:“冤句,漢縣,唐屬曹州,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以政治中心來確定行政區域內某地的方位和距離,是我國古今相承的習慣作法。曹州城舊址在今菏澤城,距馬嶺崗鎮龍王廟村四十多裡,這與《資治通鑑》的記載吻合。

菏澤冤句古城考,黃帝在此得寶鼎


現代歷史著作中,論及黃巢大起義時,對黃巢的籍貫的研究,最佔優勢的是以中國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中國通史》為代表,即冤句在“今山東省菏澤(注:原牡丹區,2001年1月撤小菏澤市設區歸屬牡丹區,2018年8月馬嶺崗鎮劃歸菏澤市高新區)西南”的說法。另外,1979年版《辭海》記載“黃巢”一條中也這樣寫到:“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人”。現代的歷史學家們和具有權威性的辭書,均認定冤句縣城址在菏澤市牡丹區內,足以代表當前史學界對黃巢及其故里的研究成果。

總之,各類歷史文獻和近期考古證明,冤句故城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高新區馬嶺崗鎮境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