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6)永久基本農田

本項目在臨江鎮桂林村片區段,廣泛分佈有永久基本農田,需完全避讓。其中,高鐵新城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可以快速疏導高鐵站交通,而快速疏導交通是本項目的重要功能,對快速疏導河源市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鐵新城高鐵站是本項目線路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本項目宏觀走向基本明確為:起點——高鐵站——終點。

08

嚴格控制區內設置互通立交理由

立交的設置對區域道路網至關重要,合理的立交設置才能使公路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能。本項目為國道205線改線工程,兼顧城市道路的功能。嚴格控制區範圍內所設3處立交,均為本項目與沿線重要幹道相交而設置,是河源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路網功能的需要,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的需要。通過合理設置立交,將沿線人口集中的城鎮、旅遊景點與外界連通,改善交通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沿線城鎮、開發區及幹線公路的分佈及交通量需求情況選取互通位置,考慮轉向交通量、地形、環境、佔地等因素,最終擬定了本項目立交工程的位置設置。

(1)建設大道交叉工程

建設大道交叉工程主要服務源南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被交路為建設大道。建設大道為現狀城市主幹道,是目前連接市區中心與江東新區的唯一過江通道,遠期往東連接東環高速。雙向六車道,路面寬度40m,水泥砼路面。互通立交範圍內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市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是市區與江東片區聯繫的關鍵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4。

該交叉工程遠期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建設大道,匝道與建設大道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佔地較少,實現建設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見圖 4.5-15。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6)永久基本農田

本項目在臨江鎮桂林村片區段,廣泛分佈有永久基本農田,需完全避讓。其中,高鐵新城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可以快速疏導高鐵站交通,而快速疏導交通是本項目的重要功能,對快速疏導河源市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鐵新城高鐵站是本項目線路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本項目宏觀走向基本明確為:起點——高鐵站——終點。

08

嚴格控制區內設置互通立交理由

立交的設置對區域道路網至關重要,合理的立交設置才能使公路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能。本項目為國道205線改線工程,兼顧城市道路的功能。嚴格控制區範圍內所設3處立交,均為本項目與沿線重要幹道相交而設置,是河源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路網功能的需要,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的需要。通過合理設置立交,將沿線人口集中的城鎮、旅遊景點與外界連通,改善交通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沿線城鎮、開發區及幹線公路的分佈及交通量需求情況選取互通位置,考慮轉向交通量、地形、環境、佔地等因素,最終擬定了本項目立交工程的位置設置。

(1)建設大道交叉工程

建設大道交叉工程主要服務源南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被交路為建設大道。建設大道為現狀城市主幹道,是目前連接市區中心與江東新區的唯一過江通道,遠期往東連接東環高速。雙向六車道,路面寬度40m,水泥砼路面。互通立交範圍內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市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是市區與江東片區聯繫的關鍵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4。

該交叉工程遠期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建設大道,匝道與建設大道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佔地較少,實現建設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見圖 4.5-1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6)永久基本農田

本項目在臨江鎮桂林村片區段,廣泛分佈有永久基本農田,需完全避讓。其中,高鐵新城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可以快速疏導高鐵站交通,而快速疏導交通是本項目的重要功能,對快速疏導河源市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鐵新城高鐵站是本項目線路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本項目宏觀走向基本明確為:起點——高鐵站——終點。

08

嚴格控制區內設置互通立交理由

立交的設置對區域道路網至關重要,合理的立交設置才能使公路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能。本項目為國道205線改線工程,兼顧城市道路的功能。嚴格控制區範圍內所設3處立交,均為本項目與沿線重要幹道相交而設置,是河源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路網功能的需要,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的需要。通過合理設置立交,將沿線人口集中的城鎮、旅遊景點與外界連通,改善交通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沿線城鎮、開發區及幹線公路的分佈及交通量需求情況選取互通位置,考慮轉向交通量、地形、環境、佔地等因素,最終擬定了本項目立交工程的位置設置。

(1)建設大道交叉工程

建設大道交叉工程主要服務源南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被交路為建設大道。建設大道為現狀城市主幹道,是目前連接市區中心與江東新區的唯一過江通道,遠期往東連接東環高速。雙向六車道,路面寬度40m,水泥砼路面。互通立交範圍內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市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是市區與江東片區聯繫的關鍵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4。

該交叉工程遠期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建設大道,匝道與建設大道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佔地較少,實現建設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見圖 4.5-1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河紫路互通立交

河紫路互通立交為主線與現狀河紫路相交,交叉樁號為K18+902.146,本互通立交主要實現河紫路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

河紫路(G355)為一級公路,是溝通紫金與河源城區的主要通道,是目前舊城區來往江東新區的唯一通道。河紫路按規劃斷面佈設,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60km/h,路基寬度33m。

互通立交區域內地貌以山地為主,立交東側有斬坑水庫,河紫路兩側有較密集的房屋。主要控制因素為拆遷以及立交與梧桐山隧道的間距,現狀地形、建築物,高鐵新城規劃、高鐵及高鐵站。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老城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也是作為新城區、東源縣來往高鐵站及紫金縣的重要轉換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6。

該互通立交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被交路,匝道與河紫路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南側通過規劃市政道路(輔道)進出主線,用地約為176.89畝。該方案佈設時儘量對現有建築物進行了避讓,以減少拆遷數量及佔地,見圖4.5-17。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6)永久基本農田

本項目在臨江鎮桂林村片區段,廣泛分佈有永久基本農田,需完全避讓。其中,高鐵新城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可以快速疏導高鐵站交通,而快速疏導交通是本項目的重要功能,對快速疏導河源市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鐵新城高鐵站是本項目線路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本項目宏觀走向基本明確為:起點——高鐵站——終點。

08

嚴格控制區內設置互通立交理由

立交的設置對區域道路網至關重要,合理的立交設置才能使公路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能。本項目為國道205線改線工程,兼顧城市道路的功能。嚴格控制區範圍內所設3處立交,均為本項目與沿線重要幹道相交而設置,是河源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路網功能的需要,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的需要。通過合理設置立交,將沿線人口集中的城鎮、旅遊景點與外界連通,改善交通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沿線城鎮、開發區及幹線公路的分佈及交通量需求情況選取互通位置,考慮轉向交通量、地形、環境、佔地等因素,最終擬定了本項目立交工程的位置設置。

(1)建設大道交叉工程

建設大道交叉工程主要服務源南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被交路為建設大道。建設大道為現狀城市主幹道,是目前連接市區中心與江東新區的唯一過江通道,遠期往東連接東環高速。雙向六車道,路面寬度40m,水泥砼路面。互通立交範圍內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市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是市區與江東片區聯繫的關鍵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4。

該交叉工程遠期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建設大道,匝道與建設大道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佔地較少,實現建設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見圖 4.5-1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河紫路互通立交

河紫路互通立交為主線與現狀河紫路相交,交叉樁號為K18+902.146,本互通立交主要實現河紫路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

河紫路(G355)為一級公路,是溝通紫金與河源城區的主要通道,是目前舊城區來往江東新區的唯一通道。河紫路按規劃斷面佈設,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60km/h,路基寬度33m。

互通立交區域內地貌以山地為主,立交東側有斬坑水庫,河紫路兩側有較密集的房屋。主要控制因素為拆遷以及立交與梧桐山隧道的間距,現狀地形、建築物,高鐵新城規劃、高鐵及高鐵站。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老城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也是作為新城區、東源縣來往高鐵站及紫金縣的重要轉換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6。

該互通立交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被交路,匝道與河紫路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南側通過規劃市政道路(輔道)進出主線,用地約為176.89畝。該方案佈設時儘量對現有建築物進行了避讓,以減少拆遷數量及佔地,見圖4.5-17。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6)永久基本農田

本項目在臨江鎮桂林村片區段,廣泛分佈有永久基本農田,需完全避讓。其中,高鐵新城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可以快速疏導高鐵站交通,而快速疏導交通是本項目的重要功能,對快速疏導河源市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鐵新城高鐵站是本項目線路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本項目宏觀走向基本明確為:起點——高鐵站——終點。

08

嚴格控制區內設置互通立交理由

立交的設置對區域道路網至關重要,合理的立交設置才能使公路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能。本項目為國道205線改線工程,兼顧城市道路的功能。嚴格控制區範圍內所設3處立交,均為本項目與沿線重要幹道相交而設置,是河源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路網功能的需要,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的需要。通過合理設置立交,將沿線人口集中的城鎮、旅遊景點與外界連通,改善交通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沿線城鎮、開發區及幹線公路的分佈及交通量需求情況選取互通位置,考慮轉向交通量、地形、環境、佔地等因素,最終擬定了本項目立交工程的位置設置。

(1)建設大道交叉工程

建設大道交叉工程主要服務源南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被交路為建設大道。建設大道為現狀城市主幹道,是目前連接市區中心與江東新區的唯一過江通道,遠期往東連接東環高速。雙向六車道,路面寬度40m,水泥砼路面。互通立交範圍內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市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是市區與江東片區聯繫的關鍵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4。

該交叉工程遠期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建設大道,匝道與建設大道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佔地較少,實現建設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見圖 4.5-1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河紫路互通立交

河紫路互通立交為主線與現狀河紫路相交,交叉樁號為K18+902.146,本互通立交主要實現河紫路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

河紫路(G355)為一級公路,是溝通紫金與河源城區的主要通道,是目前舊城區來往江東新區的唯一通道。河紫路按規劃斷面佈設,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60km/h,路基寬度33m。

互通立交區域內地貌以山地為主,立交東側有斬坑水庫,河紫路兩側有較密集的房屋。主要控制因素為拆遷以及立交與梧桐山隧道的間距,現狀地形、建築物,高鐵新城規劃、高鐵及高鐵站。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老城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也是作為新城區、東源縣來往高鐵站及紫金縣的重要轉換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6。

該互通立交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被交路,匝道與河紫路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南側通過規劃市政道路(輔道)進出主線,用地約為176.89畝。該方案佈設時儘量對現有建築物進行了避讓,以減少拆遷數量及佔地,見圖4.5-17。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沿江路互通立交

沿江路互通立交位於紫金縣臨江鎮,主要服務於臨江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互通所在區域既有道路為沿江路。沿江路為二級公路,雙向兩車道,路面寬9m,路基10m,是臨江片區往返汕湛高速的主要通道。互通立交所在區域為山地丘陵地貌,山地與被交路沿江路高差較大,立交西側為東江。

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高新區與江東新區、高鐵站及古竹鎮的交通轉換,也是江東新區南部過江的唯一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8。該立交為部分苜蓿葉形,採用兩個匝道與沿江路平交,實現了沿江路往返到埔前方向的交通轉換,用地約為361.815畝。同時,該立交方案設計時已充分避讓了基本農田,見圖4.5-19。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6)永久基本農田

本項目在臨江鎮桂林村片區段,廣泛分佈有永久基本農田,需完全避讓。其中,高鐵新城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可以快速疏導高鐵站交通,而快速疏導交通是本項目的重要功能,對快速疏導河源市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鐵新城高鐵站是本項目線路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本項目宏觀走向基本明確為:起點——高鐵站——終點。

08

嚴格控制區內設置互通立交理由

立交的設置對區域道路網至關重要,合理的立交設置才能使公路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能。本項目為國道205線改線工程,兼顧城市道路的功能。嚴格控制區範圍內所設3處立交,均為本項目與沿線重要幹道相交而設置,是河源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路網功能的需要,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的需要。通過合理設置立交,將沿線人口集中的城鎮、旅遊景點與外界連通,改善交通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沿線城鎮、開發區及幹線公路的分佈及交通量需求情況選取互通位置,考慮轉向交通量、地形、環境、佔地等因素,最終擬定了本項目立交工程的位置設置。

(1)建設大道交叉工程

建設大道交叉工程主要服務源南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被交路為建設大道。建設大道為現狀城市主幹道,是目前連接市區中心與江東新區的唯一過江通道,遠期往東連接東環高速。雙向六車道,路面寬度40m,水泥砼路面。互通立交範圍內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市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是市區與江東片區聯繫的關鍵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4。

該交叉工程遠期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建設大道,匝道與建設大道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佔地較少,實現建設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見圖 4.5-1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河紫路互通立交

河紫路互通立交為主線與現狀河紫路相交,交叉樁號為K18+902.146,本互通立交主要實現河紫路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

河紫路(G355)為一級公路,是溝通紫金與河源城區的主要通道,是目前舊城區來往江東新區的唯一通道。河紫路按規劃斷面佈設,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60km/h,路基寬度33m。

互通立交區域內地貌以山地為主,立交東側有斬坑水庫,河紫路兩側有較密集的房屋。主要控制因素為拆遷以及立交與梧桐山隧道的間距,現狀地形、建築物,高鐵新城規劃、高鐵及高鐵站。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老城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也是作為新城區、東源縣來往高鐵站及紫金縣的重要轉換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6。

該互通立交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被交路,匝道與河紫路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南側通過規劃市政道路(輔道)進出主線,用地約為176.89畝。該方案佈設時儘量對現有建築物進行了避讓,以減少拆遷數量及佔地,見圖4.5-17。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沿江路互通立交

沿江路互通立交位於紫金縣臨江鎮,主要服務於臨江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互通所在區域既有道路為沿江路。沿江路為二級公路,雙向兩車道,路面寬9m,路基10m,是臨江片區往返汕湛高速的主要通道。互通立交所在區域為山地丘陵地貌,山地與被交路沿江路高差較大,立交西側為東江。

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高新區與江東新區、高鐵站及古竹鎮的交通轉換,也是江東新區南部過江的唯一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8。該立交為部分苜蓿葉形,採用兩個匝道與沿江路平交,實現了沿江路往返到埔前方向的交通轉換,用地約為361.815畝。同時,該立交方案設計時已充分避讓了基本農田,見圖4.5-19。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

01

項目背景及概況

現狀國道G205線貫穿河源規劃城區範圍,北起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南至高新技術開發區,長約33km。國道G205線在解決交通運輸、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河源城區的不斷髮展,國道G205線兩側街道化較嚴重,特別是東源縣城、河源新城區、舊城區及高新技術開發區路段,已基本成為這些區域的城市主幹道在使用。作為以通達幹線功能為主的國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重疊,既影響了過境交通的通達需求,也對市區內部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干擾。因此,為緩解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的交通壓力,完善河源市區幹線路網,促進市區擴容提質,推動江東新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2017年,河源市政府提出對穿過市區的國道G205線進行改移,以滿足沿線發展需要。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以下簡稱“本項目”)位於河源市區東部,路線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起點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的赤徑村,止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項目的建設可串聯沿線重要開發區,進一步優化河源市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對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河源市幹線公路網總體規劃佈局圖(2009-2030)

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年)》,從河源市路網層面看,河源市城區幹線道路網由“六縱十三橫”十九條線路組成。本項目是“六縱”中的一縱(見圖1-2),與規劃西環路組成河源市區快速環路,同時通過聯絡線與粵贛高速、河紫高速、汕湛高速、東環高速銜接,溝通廣州、東莞、深圳、惠州以及江西、福建等地區的運輸通道,積極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同時加強該地區與湖南、江西的交通聯繫;以幹線公路為骨架,以主城為中心、東源縣為市級次中心,將仙塘鎮、臨江鎮、古竹鎮為片區中心和其他各鎮聯繫起來,加快形成河源市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體系。

總之,本項目建設能更好地貫徹河源市中心區“東拓西優,南擴北連,中心提升”的發展戰略,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步伐,進一步拓展和優化城市空間佈局,改善投資環境,為江東片區及高鐵新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辦公室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8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8]144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8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2019年3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廣東省2019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粵發改投資[2019]98號),本項目被列為廣東省2019年基礎設施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在此背景下,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8年10月完成工可報告編制。隨後,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9年4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編制。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途經河源市的東源縣、紫金縣及源城區,路線走廊總體呈南北-東西走向,路線北側起點位於東源縣仙塘鎮赤徑村,設置蝴蝶嶺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對接規劃西環路,南側終點位於源城區龍嶺工業園,設置龍嶺五路互通與既有國道G205相接,同時與現狀龍嶺五路對接。項目全線均位於河源市內,全長約36.169km。

本項目總體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部分路段根據功能需要,橫斷面佈置增加了配套市政工程設計。

本項目全線設置橋樑7919m/15 座(含互通主線橋),佔路線總長21.89%,其中特大橋4161m/3座,大橋3758m/12座;設隧道3050.5m/3座,其中長隧道1725m/1座(雙洞平均長),中隧道980m/1座(下沉式隧道),短隧道345.5m/1座(雙向8車道)佔路線總長8.43%;橋隧比共計30.32%。現階段全線共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 8 座互通式立交;設建設大道、濱江大道程和興業大道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設置菱形立交條件。設天橋3座,涵洞67道。

本項目永久佔地為3717.2畝,拆遷建築物共約113184㎡,本項目估算總投資482081.70萬元,建設計劃為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02

工程特點

本項目為新建公路,項目主要工程特點為:

1)本工程為現有G205的改線工程,為一級公路新建工程,不設附屬設施。部分路段兼顧城市主幹路功能並增設了市政配套工程。全線位於河源市境內,從北至南途經東源縣、江東新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對於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完善河源市幹線公路網和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本工程為靠近城區的一級公路,在城區公路中屬於隧橋比較高的工程,達到了30.32%。共設置橋樑7919m/15座,隧道隧道3050.5m/3座。

3)本工程全線互通立交數量多,共計8處,另設3處平面交叉,預留遠期立交設置條件。

4)本工程全線貫徹土石方平衡利用、集中取土棄渣原則,初設階段全線設置棄渣場15處,均不位於嚴控區範圍內;共設置4處施工生產生活區包括項目駐地、鋼筋加工廠、攪拌站和預製場等臨時用地,均不在嚴控區範圍內。此外,本項目全線不設置取土場,施工便道的設置全部位於項目紅線範圍內。

03

環境特點

1)項目地處廣東省東部,沿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部分路段為山間溝谷或平地,所經區域耕地資源緊張。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林地和農田生態系統,公路沿線人為活動頻繁,工程佔地類型以林地、農田及魚塘為主。

2)本項目生態評價範圍內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敏感區。受規劃及地形地貌的制約,項目以全隧道形式經過梧桐山森林公園,穿越長度約774.1m;此外,本項目穿越兩處廣東省生態嚴格控制區,涉及長度共約10.49km,佔項目總里程的29.0%。本項目鄰近2處森林公園和1處溼地公園,分別為蝴蝶嶺縣級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40m)、廣東東江森林公園(最近距離約120m)和東江國家溼地公園(最近距離約850m)。

3)本項目不涉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沿線跨越2處水質保護要求較高的水體,分別為東江和柏埔河,水質保護要求為II類。

4)沿線聲環境保護目標較多,共42處(學校4處,1處養老院,3處居民小區,農村住宅34處),平均每0.86公里分佈1處。保護目標以農村住宅為主,總體規模較小,分佈相對零散。現狀噪聲源主要為國道G205、省道S242、東環路等交通幹線。

04

路線走向

本項目整體呈南北走向,推薦方案(K+B+K 線)起點位於國道G205東源縣赤徑村路段,向東穿越蝴蝶嶺後下穿廣梅汕鐵路,沿蝴蝶嶺工業園科技路跨越東江;隨後向南沿規劃東環快速路佈線,經古云、桐子園、田坑後穿越梧桐山,跨越河紫路(G355)後於贛深高鐵西側共走廊佈線;向南穿越高鐵站前廣場後,經塢塘水庫、上田後跨越柏埔河,沿規劃東環路佈線;經江東新區產業園區、桂林、東江林場、石湖、月坡後向西跨過東江,沿規劃高新大道向西佈線,經塘卡、新陂跨越廣梅汕鐵路,對接龍嶺五路與G205交叉,路線全長約36.169km。

05

主要技術指標

本項目採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速度為80km/h,整體式路基寬33m,中央分隔帶寬2m,分離式路基寬16.5m。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本項目所採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4-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6

建設規模

本項目路線全長36.169km,初步設計設橋樑7919.4m/15座,隧道3050.5m/3座,設蝴蝶嶺、東源大道、新河大道、河紫路、迎客大道、東環南路、沿江路、龍嶺五路共8 處立交;建設大道、濱江大道及興業大道執行近期平交,遠期立交方案,無附屬設施。本項目主要工程數量表見表2.4-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07

項目走廊帶的選擇

本項目為國道G205改線工程,根據《河源市公路網規劃報告(2013~2030 年)》 以及本項目區域內的交通量,改線段主要集中於東源縣仙塘工業園至河源市區南側的 高新區,該段交通量大,混合交通複雜,通行能力低,改線主要是為繞開城區的擁堵 路段或者解決現狀的擁堵狀況。

受地形地貌條件的制約,河源中心城區佈局為南北向狹長走廊,南北長約33km,東西寬約7km。西有華南地區第一大湖新豐江水庫,東有梧桐山、大魯嶂山,中間有東江從北至南貫穿河源市區,將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粵贛高速為市區西部邊緣線,廣梅汕鐵路從市區西部中間穿過。受粵贛高速、廣梅汕鐵路及新豐江水庫的影響,東江西側的狹長地帶已無大的發展空間。根據《河源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年)》,城市的總體發展方向為向東江東側發展,並於2012年成立江東新區管委會。

根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關於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可行性 研究報告審查意見的函》(2018年10月15日):“2017年12月,河源市進一步優化 調整了江東新區的發展佈局,為進一步快速解決市區過境交通問題,加快推進中心城 區‘東拓’戰略,河源市重新提出將省發改委已批覆立項的國道G205線河源市熱水 至埔前段改線工程利用東環路的路段,東移調整至贛深高鐵的西側佈線,同時要求設 置互通立交與地方道路銜接,打造市區東部快速通道。調整後,該項目作為主幹道從 北至南穿越江東新區,連接新區內的新型產業園區,對打造高鐵綜合樞紐,推動高鐵新城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路網結構,提高過境交通的運輸效率,促進河源市城市擴容提質、拉動新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項目前期同深度比選路線方案研究主要通過對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因素、主要需考慮銜接的城鎮等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地形、地質條件,考慮路線總體走向,在較為明確的走廊帶下擬定 K+B+K 線方案。路線比選階段考慮的幾個宏觀走向控制因素如下。

(1)蝴蝶嶺工業園

蝴蝶嶺工業園位於縣城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將以求,見圖4.5-1。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濱江新城

濱江新城位於東源縣南部,與東源縣城隔江相望,由東江、東環快速路、博文路圍合而成的區域。本項目位於濱江新城邊緣,符合新城規劃要求,見圖4.5-2。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位於河源市區東部,包括源城區源南鎮勝利村、和平村、河紫路居委會紫金縣臨江鎮、古竹鎮,規劃將江東新城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強、人民幸福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濱江新城。本項目結合城市規劃及路網結構,對江東新區南部路段,推薦避讓基本農田,遠離贛深高鐵,對產業園區帶動更好的K+B+K線方案,見圖4.5-3。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4)高鐵新城

高鐵新城規劃範圍主要為東江、柏埔河及河紫路包絡區域,包括臨江工業園、高望、高橋、澄嶺、江口等範圍,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與東環路距離較遠,佈局較合理;路線進入高鐵站場,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見圖4.5-4。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5)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

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區位於河源市中心城區的南部,是廣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區域。本項目經過高新區時利用新區規劃高新大道走廊,路線方案符合園區規劃,同時與高新區兩條主要幹道(濱江大道,興業大道)均採用立交方式,滿足新區交通需求,見圖4.5-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6)永久基本農田

本項目在臨江鎮桂林村片區段,廣泛分佈有永久基本農田,需完全避讓。其中,高鐵新城主要是圍繞贛深客專+深河城際+廣河客專在該區設立綜合交通樞紐而規劃,本項目利用河源東站,與高鐵共走廊,綜合交通轉換集中、便利,可以快速疏導高鐵站交通,而快速疏導交通是本項目的重要功能,對快速疏導河源市交通擁堵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高鐵新城高鐵站是本項目線路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本項目宏觀走向基本明確為:起點——高鐵站——終點。

08

嚴格控制區內設置互通立交理由

立交的設置對區域道路網至關重要,合理的立交設置才能使公路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能。本項目為國道205線改線工程,兼顧城市道路的功能。嚴格控制區範圍內所設3處立交,均為本項目與沿線重要幹道相交而設置,是河源城市總體規劃的需要,是充分發揮路網功能的需要,是方便沿線群眾出行的需要。通過合理設置立交,將沿線人口集中的城鎮、旅遊景點與外界連通,改善交通條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沿線城鎮、開發區及幹線公路的分佈及交通量需求情況選取互通位置,考慮轉向交通量、地形、環境、佔地等因素,最終擬定了本項目立交工程的位置設置。

(1)建設大道交叉工程

建設大道交叉工程主要服務源南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被交路為建設大道。建設大道為現狀城市主幹道,是目前連接市區中心與江東新區的唯一過江通道,遠期往東連接東環高速。雙向六車道,路面寬度40m,水泥砼路面。互通立交範圍內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市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是市區與江東片區聯繫的關鍵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4。

該交叉工程遠期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建設大道,匝道與建設大道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佔地較少,實現建設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見圖 4.5-15。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2)河紫路互通立交

河紫路互通立交為主線與現狀河紫路相交,交叉樁號為K18+902.146,本互通立交主要實現河紫路與本項目的交通流轉換。

河紫路(G355)為一級公路,是溝通紫金與河源城區的主要通道,是目前舊城區來往江東新區的唯一通道。河紫路按規劃斷面佈設,為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60km/h,路基寬度33m。

互通立交區域內地貌以山地為主,立交東側有斬坑水庫,河紫路兩側有較密集的房屋。主要控制因素為拆遷以及立交與梧桐山隧道的間距,現狀地形、建築物,高鐵新城規劃、高鐵及高鐵站。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老城區與江東新區及高鐵站的交通轉換,也是作為新城區、東源縣來往高鐵站及紫金縣的重要轉換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6。

該互通立交採用菱形立交方案,主線上跨被交路,匝道與河紫路平交,採用信號燈控制,南側通過規劃市政道路(輔道)進出主線,用地約為176.89畝。該方案佈設時儘量對現有建築物進行了避讓,以減少拆遷數量及佔地,見圖4.5-17。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3)沿江路互通立交

沿江路互通立交位於紫金縣臨江鎮,主要服務於臨江鎮及其附近區域的交通流。互通所在區域既有道路為沿江路。沿江路為二級公路,雙向兩車道,路面寬9m,路基10m,是臨江片區往返汕湛高速的主要通道。互通立交所在區域為山地丘陵地貌,山地與被交路沿江路高差較大,立交西側為東江。

該立交的設置可解決高新區與江東新區、高鐵站及古竹鎮的交通轉換,也是江東新區南部過江的唯一節點,其建設是必要的,見圖4.5-18。該立交為部分苜蓿葉形,採用兩個匝道與沿江路平交,實現了沿江路往返到埔前方向的交通轉換,用地約為361.815畝。同時,該立交方案設計時已充分避讓了基本農田,見圖4.5-19。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重磅!國道G205線河源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計劃9月動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