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新時代大猜想:1650億規模市值合理嗎?君實、信達、恆瑞、百濟等將各佔多少?

  • 本土PD-1市場將達到什麼樣的規模?估值可以達到什麼水平?在以PD-1單抗為代表的新藥越來越多出現之後,生物技術企業與大型製藥公司的業務模式將發生怎樣轉變?

*本文編輯自興業證券研究報告《PD-1新時代的猜想》。

過去的一個月中,恆瑞醫藥 PD-1 單抗SHR-1210(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的獲批可以說是醫藥研發領域最熱議的話題之一。截至目前,NMPA已批准了5款抗PD-1類藥物,包括 BMS 的Opdivo、默沙東的Keytruda、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和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後續百濟神州的 PD-1亦在審評審批當中。

整體來看,國內的PD-1市場已基本形成了2外資+4本土的競爭格局。這個市場將達到什麼樣的規模?估值可以達到什麼水平?在以PD-1單抗為代表的新藥越來越多出現之後,生物技術企業與大型製藥公司的業務模式將發生怎樣轉變?此文將一一作答。

01

PD-1產品總市值是否合理?如何估值?

在海外,PD-1單抗市場已經是百億美金級別的大領域,投資人對該領域的整體市場估算也已較為清晰。因此在兩大主力藥物Keytruda和Opdivo的競爭中,往往會出現股價此消彼長的情況,例如默沙東公佈Keytruda在聯合用藥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臨床3期試驗中,整體生存率(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數據理想時,其股價會出現上漲,而BMS的股價則相應出現下跌。

在中國市場,PD-1及PD-L1單抗的市場才剛剛起步,因此回答多年後該領域能夠做到多大空間的問題依然有較大難度,在此也只能拋磚引玉予以定性討論。

假設未來n年後(預計n>5)中國國內PD-1及PD-L1抗體的年治療費用降低至4萬元人民幣(目前君實生物PD-1單抗含贈藥年費用不足10萬元)。且暫不考慮聯合用藥中各類產品的分配比例問題(即將聯用中的PD-1單抗定價確認為與單藥相同),也不考慮未來包含PD-1/PD-L1靶點的雙抗、其他新靶點腫瘤免疫療法對現有PD-1/PD-L1單抗的分流效應,不考慮國產PD-1/PD-L單抗藥物在海外的銷售情況。

此外,假設屆時在中國每年腫瘤新發病人數為500萬,存量病人1500萬,在上述價格的前提下,20%新發病人和5%存量病人會使用PD-1/PD-L1單抗,則對應年用藥病患人數約為175萬人,市場規模預計約700億元人民幣。

那麼,對於這個700億元的市場應該給予多少估值?

如果參考成熟的生物醫藥資本市場(如美股)的收購價格,近期較受關注的收購便是BMS對於擁有重磅藥來那度胺的新基藥業的收購,考慮到來那度胺市場已進入成熟期,其收購定價可以作為未來PD-1/PD-L1成熟市場估值的參考。

以新基公佈2018 年全年實現的總收入152.81億美元、被收購價740億美元為參考,則其PS(市銷率估值法,即總市值/銷售額)約為4.8倍,對應中國PD-1/PD-L1在成熟期的市場價值約為3360億元人民幣。

根據對中國市場未來競爭格局的理解,再假設成熟期PD-1、PD-L1單抗的市佔率分別為70%和30%,PD-1單抗國產產品和進口產品的市佔率分別為70%和30%(在4萬元的年費用基礎下國產產品將會是主流),則對應成熟期中國PD-1單抗的合理市值應在1650億元左右。

目前,君實、信達、恆瑞、百濟神州四家國產PD-1龍頭企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假設目前恆瑞市值中約20%的份額給予了PD-1 單抗,即約550億元;其他三家公司市值中PD-1的比例會更大,假設目前其市值中體現的對應PD-1 的部分各自約在200億左右規模左右。則目前資本市場上預期的PD-1單抗市值已經達到 1150 億元。總體來說,這一市值仍處在合理區間範圍內,長期來看仍然具有一定成長空間,但考慮到目前 PD-1 距離成熟期還有較長的時間,當下給予的估值也已經體現了相當的市場預期。

需要強調的是,創新藥的價值估算具有相當不確定性,PD-1單抗現在在中國仍處於快速成長期,無論是價格、遠期市場空間還是企業間的競爭格局,都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此推算方法也較為理想化,僅構成對市場空間與市值空間的數量級上的思考,不構成具體標的推薦。

02

國內大型製藥公司銷售能力佔優勢

如果說 PD-1 單抗在獲批之前,投資者的關注點在於何時獲批,那麼當陸續上市之後便開始關注對應品種的銷售情況了,企業的股價也會因為銷售的此消彼長出現分化。

在這方面,大型製藥公司的銷售能力會有相當優勢。從以往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大型企業,在新產品上量方面確實有著小型biotech公司無法企及的天然優勢,而之於中國市場,銷售能力的重要性較國外甚至更突出。

近年來,無論是阿斯利康的泰瑞莎、BMS 的O藥、默沙東的K 藥,還是恆瑞的阿帕替尼,在獲批後都實現了快速放量,一些大型藥企甚至在自身此前的非主打領域也取得了超預期的成果,中國生物製藥的安羅替尼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然,biotech依託優秀的產品也創造過不少突出的成績,例如貝達的埃克替尼。這就需要生物技術公司尋找到理想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例如同靶點進口藥可及性不足的、價格偏高的、或是針對中國特色的適應症的產品。從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來看,君實、信達已獲得了不俗的成績(我們推測第一年的銷售體量都會在5~8億元級別)。

03

全球藥品交易“交叉購買”的新模式

可以預見,隨著越來越多的類似PD-1 單抗這樣的品種上市,無論是實業界還是投資界對於創新藥的理解都將會更加深入。在此趨勢下,中國與國際上的biotech和大型醫藥公司可能會發生“交叉購買”的情況。

對於本土的大型醫藥公司來說,可能會優先購買國外優秀 biotech 產品的中國區權益。一方面,購買產品中國區的權益相較於產品本身來說價格更便宜。中國大型藥企的銷售網絡僅在中國具有本土優勢,還沒有實現國際化,並且真正 first-in-class 產品的全球權益動輒數十億美金,對中國大型藥企而言依然難以支付。另一方面,在目前中國加入 ICH、承認國際多中心臨床數據的背景下,進口藥進入中國的速度也會較之前大大加快。中國的創新藥企業在成功資本化之後往往也走上了BD海外創新藥中國區權益的做法,從而使得產品組合更加豐富。

對於中國擁有best-in-class乃至 first-in-class 新藥的biotech而言,未來其產品除了在中國區的銷售價值之外,也將具備全球範圍內的交易價值。這部分優秀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商業價值有望遠超中國本土市場,從而將其核心品種的國際權益通過授權轉讓的方法給予跨國大藥企。相信這類產品會隨著中國研發能力提升而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