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力·阿布勒哈斯木:五十九載的紅色情懷

哈斯木 哈文 時政 人民網科普 2017-06-10

1953年首版印製的開國大典巨照、1958年毛主席接見庫爾班大叔的照片、1962年第一份阿勒泰哈文報紙、1963年蘭新鐵路開通的宣傳畫……新疆青河縣阿熱勒鄉布河壩村的“紅色書屋”陳列著這些歷史物件,書屋的主人叫恰力·阿布勒哈斯木。

五十九年來,恰力·阿布勒哈斯木收藏紅色報刊雜誌一萬餘份,並堅持把黨的聲音和紅色文化傳播給身邊的牧民群眾,無聲無息地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恰力老人出生於1944年,只讀了40多天書就被迫輟學,但對知識的渴望,激勵著他尋找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憑著刻苦自學,他漸漸可以閱讀哈薩克文報紙了。

五十年代,信息閉塞,瞭解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徑就是生產隊訂的一份哈文的《新疆日報》。恰力只要有時間,就會到生產隊去看報紙,回來後把學到的講給鄉親們聽。

1958年夏天,恰力連續一個月沒有借到生產隊的報紙,這時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自己定一份報紙吧。”那時訂一份哈文《新疆日報》一年12塊錢,對於一個有6口人的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恰力父母省吃儉用,給他訂了一份報紙,那是當地唯一一個訂報紙的家庭。就這樣,第一份報紙走進了恰力家。

恰力每次讀完報紙,都小心翼翼地裝在箱子裡,裝書刊的箱子從一開始的小皮箱到大木箱,再到後來的十幾個大箱子,轉場的時候,他寧可少帶一件傢俱,少裝一件衣服,也不落下一本雜誌,不丟掉一份報紙,像寶貝一樣把它們走到哪裡帶到哪裡。

一次轉場途中,路過一條河,馬蹄一滑,馬背上的箱子掉進河裡,水流湍急,眼看著箱子順水而下,遠牧的河水冰冷刺骨,恰力顧不上想這些,他跳下馬,衝進河裡抱住大木箱,使勁往岸上拖,他和家人七手八腳的把箱子拖到岸上,儘管報紙只浸溼了一小部分,恰力還是十分心疼。現在,那些帶著浸溼痕跡的報紙仍然擺放在他的“紅色書屋”裡。

無論是邊遠的牧區,還是鄉親的氈房,只要有恰力在的地方,大夥兒就喜歡盤腿圍坐在一起,聽他講故事、講政策、講外面的世界。他就像村民瞭解外界的一個“窗口”,“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新疆工作座談會”、“十八大勝利召開”……當這些令人振奮的消息通過恰力傳到牧區的時候,人們高興地彈起冬不拉、跳起黑走馬……每當這時,恰力的心裡感慨萬千,別人歡欣鼓舞,他卻眼含熱淚,在這一刻,他覺得幾十年的堅守與執著是值得的,因為他的堅持,對黨的這份恩情、這份認同在更多牧民心中紮下了根。

為了進一步弘揚恰力老人的精神,使“紅色文化”在青河縣發揚光大。2011年,青河縣委、政府投資45萬元,為老人新建了一座面積200平方米的“紅色書屋”,訂購了各類報刊雜誌繼續傳承紅色文化。

村民巴合提汗說:“我從恰力老人那裡瞭解到了不少黨的好政策,免收農牧業稅了,義務教育‘兩免一補了,新農合補助標準提高了。”

老人的“紅色書屋”在全縣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尤其是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紅色書屋”成為了黨員幹部接受紅色教育的主陣地,吸引了眾多縣內外黨員幹部前來參觀學習。先後被命名為“青河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地區廉政教育基地”和“地區黨員教育示範基地”,前來借閱、觀摩、學習的農牧民群眾、黨員幹部、中小學生及社會各屆人士已超過7萬人次。2016年,恰力老人被自治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

如今,72歲的恰力老人依然駐守在書屋,義務地承擔起傳播紅色文化的使命,他說:“我只是在履行一名黨員的職責,有義務和責任把黨的聲音傳遞給更多人。等有一天干不動了,我就把這些事交給孩子們,將黨的聲音繼續傳遞下去。”(張新梅 王麗娜)

(責編:楊睿、周雷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