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采風錄丨層累的阿特勞:一座哈薩克斯坦城市的歷史風情

這已是第二次來阿特勞了(編注:哈薩克斯坦阿特勞州的首府),若說有什麼特別印象,那就是覺得到了一座全無海濱氣息的海濱城市。

阿特勞4月份還不是很熱。但因過於乾燥,在太陽底下多呆那麼一會兒就會覺得炙烤難耐。夏季乾燥炎熱,冬季乾燥寒冷,阿特勞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說好的濱海而居呢?

的確,阿特勞瀕臨裡海。不過,它更廣闊的地理大背景卻是遠離海洋的歐亞內陸。而且,裡海名雖曰“海”,實則為湖。在世界地圖上,這一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封閉內陸水體不過是碧波一汪。

與通常想象中的一般海濱城市不同,阿特勞實際是建在烏拉爾河入海口的一片灘塗上,市中心離真正的海大概還有30來公里。據當地人介紹,要到海上去,還得先坐一段清淤船。

異域采風錄丨層累的阿特勞:一座哈薩克斯坦城市的歷史風情

阿特勞市內的聖母昇天教堂 本文圖片均來自滄溟

阿特勞的前身

如今,阿特勞是哈薩克斯坦重要的石油工業城市,甚至被哈首任總統、民族領袖冠名為“石油之都”。這當然得益於裡海海底的豐富油氣礦藏。如今人們提起阿特勞,前邊也總是添上定語“裡海沿岸城市”。可若回到歷史的起點,阿特勞並非濫觴於裡海,而是發軔於烏拉爾河。

提起烏拉爾河,在此務工的中國人著實興奮:河中魚既多且大,“這在國內相當少見”,“用漁網撈最省勁,幾乎網網都有斬獲”。不過,當地法律並不允許下網捕撈,無捕撈許可證者只准用鉤來釣,“即便這樣也不賴,隔二十來分鐘就會有魚咬鉤”。今天,漁業是阿特勞除石油外的另一支柱產業,這裡有哈薩克斯坦最大的魚類罐頭廠。

事實上,在中亞這片乾旱之地,完全不用憑藉其他什麼,僅僅烏拉爾河中的淡水就足以吸引人們在此落腳聚居。

一般來說,阿特勞建市可追溯到1645年。這一年,雅羅斯拉夫爾商人古裡·納扎羅夫在烏拉爾河口建立起了一座木製城堡,取名下烏拉爾堡。從納扎羅夫這個姓上可以看出,古裡是一名俄國人,他靠在當時的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間進行貿易經營起一個強大的家族。

在那個年代,財富常常招致劫掠,下烏拉爾堡多次受到烏拉爾河哥薩克人的襲擾,甚至摧毀。1647-1662年間,古裡耶夫家族又用石材重建了這座城堡。為防範哥薩克的侵襲,及出於其他軍事考慮,當時在位的沙皇阿列克謝曾派軍駐紮在城堡裡。此後,時移世易,城堡的戰略意義逐步減退。到了1810年城堡被拆除,城堡的周圍則已自發生長出一個城市來。

自1708-1991年的兩百多年時間裡,這座城市一直叫古裡耶夫。顯然,這源於古裡家族。1991年10月古裡耶夫才更名為阿特勞,意為“河流三角洲”。翻檢過這段歷史,我才明白,為什麼深夜酒館裡傳出的音樂與歌聲裡總有那麼幾絲俄國情調。

異域采風錄丨層累的阿特勞:一座哈薩克斯坦城市的歷史風情

阿特勞市中心公園內關於蘇聯-阿富汗戰爭的雕塑

列寧像與勝利日宣傳畫

蘋果手機的世界時鐘不知為何仍在沿用舊名,但哈薩克斯坦人不願這樣懷舊,甚至試圖抽掉這一歷史片段。

在對民眾的歷史記憶具有塑造功能的博物館裡,古裡建城的這段歷史被淡淡帶過了。若非特別注意,我在參觀時幾乎錯過。

阿特勞博物館是一座小樓,門前搭著一座哈薩克族的傳統氈房。館員大嬸兒們個個體格壯碩,身著裙裝工作服。從耷拉著不願抬一下的眼皮子到稜角生硬的官方語氣,大嬸兒們還依舊都是蘇聯老電影中的做派。

對於阿特勞市的起源,阿特勞博物館往前追溯到了薩萊楚克城(Сарай-Жүк)。能看出來,博物館對此用了心。既有薩萊楚克出土的石碑、棺槨、器物等“實物為證”,也有遺址沙盤和相關題材的油畫對歷史進行“現場還原”。

在阿克套城外向北50公里處的確存在一個薩萊楚克城的遺址。關於該城歷史,已有研究並未達成一致看法。一說系建於16至17世紀。一說在10世紀已存在,是金帳汗國中的一個重要商業城市,1430-1440年重建後成為諾蓋汗國首都,後併入哈薩克汗國,在1580年成為在烏拉爾河上俄羅斯哥薩克的據點。

驅車出城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薩萊楚克遺址,那裡建了一個很小的博物館,主建築是一棟大平房,約有200來平方米。第一次來阿特勞時,我曾到過那裡,館長對我們的到來十分歡迎,熱情地邀請我們在訪客登記簿上留言。館長還向我們介紹,俄羅斯總統普京等曾來訪問,但我們仔細看了館長展示的照片,背景分明是另一座城市阿克套的裡海港口。館長於是又向我們解釋,普京當時本來說好要來,但因天氣原因未能成行。

一方面對中古時期尚未坐實的歷史大書特書,另一方面對俄國人建城的歷史避而不談。博物館中的敘事無非是想通過對歷史的重塑表明這座城市自古以來就屬於哈薩克人。阿特勞地處哈薩克斯坦邊緣,遠離中心,歷史敘述者的這番作為自是有其政治考慮。關於這一點,外人不必置喙。但是,歷史有時或許會被“塗脂抹粉”,而有很多痕跡卻也難以抹掉。

異域采風錄丨層累的阿特勞:一座哈薩克斯坦城市的歷史風情

流過阿特勞的歐亞界河烏拉爾河

坐落在烏拉爾河畔的聖母昇天教堂如今仍是阿特勞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據記載,教堂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先為石頭砌成。1990年代由亞美尼亞的教會援助重建後,通體使用紅磚,基座、稜角和邊線則用塗成白色。教堂的主樓和鐘樓上共有七個金色的洋蔥頭樣式的尖頂。

阿特勞現在還保留著一尊巨型的列寧雕像。雕像顏色黝黑,雖談不上光彩熠熠,卻絕無破損,這在整個後蘇聯空間裡算是珍貴文物。居民樓牆壁上畫著的蘇聯“5·9勝利日”(編注:蘇聯衛國戰爭勝利日)的巨幅宣傳畫,色彩鮮豔。

市中央公園中的長明火終日不滅,一面黑色的大理石牆上鐫刻著蘇聯衛國戰爭中烈士的名諱。遊人絡繹不絕,常有人駐足默讀這些名字,或是憑弔或有感念。

異域采風錄丨層累的阿特勞:一座哈薩克斯坦城市的歷史風情

阿特勞市景一瞥,一位小童正在忘我地喂鴿子

阿特勞之前是古裡耶夫,而由古裡耶夫自然會念及當初建城的古裡。

從沙俄到蘇聯再到哈薩克斯坦,從古裡的木城堡到古利耶夫再到阿特勞,這座城市是層累造就的。或許在表面上粉刷塗改後一下難窺昨日模樣,但若層層剝開,數百年的風吹雨蝕又怎能痕跡全消?

(作者系中國媒體駐哈薩克斯坦記者)

無論你是經行異域的學者,還是負笈海外的學子,或是在異邦打拼事業、追求夢想,只要你對別樣的文明有深入的瞭解和獨到的思考,能將所學所知與所見所聞相互印證,歡迎你來“異域采風錄”分享,有圖有真相更佳,我們將擇優刊出。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