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甘肅省博物館保存幾件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牛。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所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人們在武威的磨嘴子、雷臺、旱灘坡、清源鎮、長城鄉等地方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漢代木雕。那些木牛一個個憨直樸實,兩腿使勁,奮力向前。

這是拉車之牛。整個牛車通長60釐米,其中牛高21釐米,長35.7釐米,寬7.1釐米;車高24.5釐米,長67釐米 ,寬 24.9釐米。由牛、車兩件組成。牛通體呈黑色,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線描摹,尖直的長角斜上伸出,小耳兩側平展,四肢直立。 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難得是,牛目光很平靜,眼睛盯著前面的路。車為松木本色,木板作軨和軧,軧高聳,兩輪巨大,車輪尚能轉動,這種高輪車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樣式。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甘肅省博物館保存幾件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牛。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所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人們在武威的磨嘴子、雷臺、旱灘坡、清源鎮、長城鄉等地方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漢代木雕。那些木牛一個個憨直樸實,兩腿使勁,奮力向前。

這是拉車之牛。整個牛車通長60釐米,其中牛高21釐米,長35.7釐米,寬7.1釐米;車高24.5釐米,長67釐米 ,寬 24.9釐米。由牛、車兩件組成。牛通體呈黑色,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線描摹,尖直的長角斜上伸出,小耳兩側平展,四肢直立。 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難得是,牛目光很平靜,眼睛盯著前面的路。車為松木本色,木板作軨和軧,軧高聳,兩輪巨大,車輪尚能轉動,這種高輪車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樣式。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是耕地之牛。牛高23.5釐米,長29.5釐米,寬8.6釐米;犁高16.6釐米,長35.6釐米,寬2.7釐米。牛通體黑彩,白彩勾繪眼及絡頭,雙角彎揚,碩頸屈背,四足蹬地。犁由犁、轅、扶手等三部分組成,轅較長,鏵頭寬大,墨繪。犁與轅之間有支撐,鉚眼套合。這頭耕地之牛,肌肉突出,全身出力,四肢踩住地面,脖子略往前伸,尾巴突出而有力,正是一頭在農田中奮力耕作的老牛。

這些犁地之牛,拉車之牛,和它們的主人,才是大漢王朝向西開拓進取的根基。

2.武威之南,有山有坡,名曰磨嘴子

出武威市南門,向南沿柏油路行進大約15公里的路程,便是涼州區新華鄉了,汽車離開柏油路向西拐入一條沙石路,道邊是兩排整齊的白楊。我們沿著沙石路前行,過滔滔的雜木河,磨嘴子漢墓群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磨嘴子是武威市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許多武威人甚至不知道在祁連山邊有這樣一個小山包。然而,對國內史學界、考古學界,乃至世界史學界而言,這是一個讓他們震撼的地方。

從1956年至今,這裡出土了一大批國寶級文物,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向人們展示了兩漢時期,武威地區的昂揚向上的氣息,絲綢之路商旅的繁忙。千年後,如今只剩下了夕陽中的累累荒冢。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甘肅省博物館保存幾件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牛。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所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人們在武威的磨嘴子、雷臺、旱灘坡、清源鎮、長城鄉等地方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漢代木雕。那些木牛一個個憨直樸實,兩腿使勁,奮力向前。

這是拉車之牛。整個牛車通長60釐米,其中牛高21釐米,長35.7釐米,寬7.1釐米;車高24.5釐米,長67釐米 ,寬 24.9釐米。由牛、車兩件組成。牛通體呈黑色,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線描摹,尖直的長角斜上伸出,小耳兩側平展,四肢直立。 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難得是,牛目光很平靜,眼睛盯著前面的路。車為松木本色,木板作軨和軧,軧高聳,兩輪巨大,車輪尚能轉動,這種高輪車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樣式。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是耕地之牛。牛高23.5釐米,長29.5釐米,寬8.6釐米;犁高16.6釐米,長35.6釐米,寬2.7釐米。牛通體黑彩,白彩勾繪眼及絡頭,雙角彎揚,碩頸屈背,四足蹬地。犁由犁、轅、扶手等三部分組成,轅較長,鏵頭寬大,墨繪。犁與轅之間有支撐,鉚眼套合。這頭耕地之牛,肌肉突出,全身出力,四肢踩住地面,脖子略往前伸,尾巴突出而有力,正是一頭在農田中奮力耕作的老牛。

這些犁地之牛,拉車之牛,和它們的主人,才是大漢王朝向西開拓進取的根基。

2.武威之南,有山有坡,名曰磨嘴子

出武威市南門,向南沿柏油路行進大約15公里的路程,便是涼州區新華鄉了,汽車離開柏油路向西拐入一條沙石路,道邊是兩排整齊的白楊。我們沿著沙石路前行,過滔滔的雜木河,磨嘴子漢墓群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磨嘴子是武威市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許多武威人甚至不知道在祁連山邊有這樣一個小山包。然而,對國內史學界、考古學界,乃至世界史學界而言,這是一個讓他們震撼的地方。

從1956年至今,這裡出土了一大批國寶級文物,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向人們展示了兩漢時期,武威地區的昂揚向上的氣息,絲綢之路商旅的繁忙。千年後,如今只剩下了夕陽中的累累荒冢。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裡出土的漢簡震撼世界,王杖詔書令簡、儀禮簡記載近兩千年前的中華民族的禮儀和法令;幾百件漢代木雕成為全國罕見的木雕珍品,記錄了當時生活狀況;做工精湛的漢代木軺車,成為難得的珍品。這種只有高級管員才能乘坐的車輛,讓我們看到了漢代的車輛形制;完好無缺的漢代白馬作毛筆、神采奕奕的六博俑,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漢代武威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3.簡樸大氣,昂揚向上的大漢雄風

這些木牛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呢?那些工匠是如何表現出, 漢代的“牛”,昂揚堅韌,執著向前氣韻的呢。

工匠們先將木頭鋸成一個個小木塊,大的是牛身子,小的是牛頭,長條的是牛腿。牛頭最精湛,由長短兩個梯形臺組成,短梯形臺構成牛頭的上半部分,長梯形臺構成了牛的下半部分。然後依次是牛眼牛鼻。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甘肅省博物館保存幾件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牛。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所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人們在武威的磨嘴子、雷臺、旱灘坡、清源鎮、長城鄉等地方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漢代木雕。那些木牛一個個憨直樸實,兩腿使勁,奮力向前。

這是拉車之牛。整個牛車通長60釐米,其中牛高21釐米,長35.7釐米,寬7.1釐米;車高24.5釐米,長67釐米 ,寬 24.9釐米。由牛、車兩件組成。牛通體呈黑色,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線描摹,尖直的長角斜上伸出,小耳兩側平展,四肢直立。 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難得是,牛目光很平靜,眼睛盯著前面的路。車為松木本色,木板作軨和軧,軧高聳,兩輪巨大,車輪尚能轉動,這種高輪車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樣式。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是耕地之牛。牛高23.5釐米,長29.5釐米,寬8.6釐米;犁高16.6釐米,長35.6釐米,寬2.7釐米。牛通體黑彩,白彩勾繪眼及絡頭,雙角彎揚,碩頸屈背,四足蹬地。犁由犁、轅、扶手等三部分組成,轅較長,鏵頭寬大,墨繪。犁與轅之間有支撐,鉚眼套合。這頭耕地之牛,肌肉突出,全身出力,四肢踩住地面,脖子略往前伸,尾巴突出而有力,正是一頭在農田中奮力耕作的老牛。

這些犁地之牛,拉車之牛,和它們的主人,才是大漢王朝向西開拓進取的根基。

2.武威之南,有山有坡,名曰磨嘴子

出武威市南門,向南沿柏油路行進大約15公里的路程,便是涼州區新華鄉了,汽車離開柏油路向西拐入一條沙石路,道邊是兩排整齊的白楊。我們沿著沙石路前行,過滔滔的雜木河,磨嘴子漢墓群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磨嘴子是武威市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許多武威人甚至不知道在祁連山邊有這樣一個小山包。然而,對國內史學界、考古學界,乃至世界史學界而言,這是一個讓他們震撼的地方。

從1956年至今,這裡出土了一大批國寶級文物,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向人們展示了兩漢時期,武威地區的昂揚向上的氣息,絲綢之路商旅的繁忙。千年後,如今只剩下了夕陽中的累累荒冢。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裡出土的漢簡震撼世界,王杖詔書令簡、儀禮簡記載近兩千年前的中華民族的禮儀和法令;幾百件漢代木雕成為全國罕見的木雕珍品,記錄了當時生活狀況;做工精湛的漢代木軺車,成為難得的珍品。這種只有高級管員才能乘坐的車輛,讓我們看到了漢代的車輛形制;完好無缺的漢代白馬作毛筆、神采奕奕的六博俑,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漢代武威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3.簡樸大氣,昂揚向上的大漢雄風

這些木牛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呢?那些工匠是如何表現出, 漢代的“牛”,昂揚堅韌,執著向前氣韻的呢。

工匠們先將木頭鋸成一個個小木塊,大的是牛身子,小的是牛頭,長條的是牛腿。牛頭最精湛,由長短兩個梯形臺組成,短梯形臺構成牛頭的上半部分,長梯形臺構成了牛的下半部分。然後依次是牛眼牛鼻。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木牛的雕刻,雖不是漢八刀的技法,但卻繼承了簡樸大氣的特點。一把雕刀,線條和麵的組合,就給人們雕刻出一頭頭栩栩如生的動物。普通的松木、楊木,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聊聊幾刀,就增添了生命的色彩。雄風大度的氣韻,簡潔樸拙造型,濃郁的生活氣息,讓河西木雕帶著,與眾不同的風格。

這便是漢八刀的風格了。 漢代木雕普遍有“漢八刀”的風格特點。漢八刀其實是個虛指,也是一種八字形的雕刻技法。《說文解字》中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刀工”的雕刻嗎,下刀穩而準,運刀乾淨利落。大多是斜面施刀,形成一面淺,一面深的刀痕。

最後一步是彩繪。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甘肅省博物館保存幾件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牛。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所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人們在武威的磨嘴子、雷臺、旱灘坡、清源鎮、長城鄉等地方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漢代木雕。那些木牛一個個憨直樸實,兩腿使勁,奮力向前。

這是拉車之牛。整個牛車通長60釐米,其中牛高21釐米,長35.7釐米,寬7.1釐米;車高24.5釐米,長67釐米 ,寬 24.9釐米。由牛、車兩件組成。牛通體呈黑色,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線描摹,尖直的長角斜上伸出,小耳兩側平展,四肢直立。 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難得是,牛目光很平靜,眼睛盯著前面的路。車為松木本色,木板作軨和軧,軧高聳,兩輪巨大,車輪尚能轉動,這種高輪車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樣式。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是耕地之牛。牛高23.5釐米,長29.5釐米,寬8.6釐米;犁高16.6釐米,長35.6釐米,寬2.7釐米。牛通體黑彩,白彩勾繪眼及絡頭,雙角彎揚,碩頸屈背,四足蹬地。犁由犁、轅、扶手等三部分組成,轅較長,鏵頭寬大,墨繪。犁與轅之間有支撐,鉚眼套合。這頭耕地之牛,肌肉突出,全身出力,四肢踩住地面,脖子略往前伸,尾巴突出而有力,正是一頭在農田中奮力耕作的老牛。

這些犁地之牛,拉車之牛,和它們的主人,才是大漢王朝向西開拓進取的根基。

2.武威之南,有山有坡,名曰磨嘴子

出武威市南門,向南沿柏油路行進大約15公里的路程,便是涼州區新華鄉了,汽車離開柏油路向西拐入一條沙石路,道邊是兩排整齊的白楊。我們沿著沙石路前行,過滔滔的雜木河,磨嘴子漢墓群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磨嘴子是武威市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許多武威人甚至不知道在祁連山邊有這樣一個小山包。然而,對國內史學界、考古學界,乃至世界史學界而言,這是一個讓他們震撼的地方。

從1956年至今,這裡出土了一大批國寶級文物,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向人們展示了兩漢時期,武威地區的昂揚向上的氣息,絲綢之路商旅的繁忙。千年後,如今只剩下了夕陽中的累累荒冢。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裡出土的漢簡震撼世界,王杖詔書令簡、儀禮簡記載近兩千年前的中華民族的禮儀和法令;幾百件漢代木雕成為全國罕見的木雕珍品,記錄了當時生活狀況;做工精湛的漢代木軺車,成為難得的珍品。這種只有高級管員才能乘坐的車輛,讓我們看到了漢代的車輛形制;完好無缺的漢代白馬作毛筆、神采奕奕的六博俑,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漢代武威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3.簡樸大氣,昂揚向上的大漢雄風

這些木牛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呢?那些工匠是如何表現出, 漢代的“牛”,昂揚堅韌,執著向前氣韻的呢。

工匠們先將木頭鋸成一個個小木塊,大的是牛身子,小的是牛頭,長條的是牛腿。牛頭最精湛,由長短兩個梯形臺組成,短梯形臺構成牛頭的上半部分,長梯形臺構成了牛的下半部分。然後依次是牛眼牛鼻。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木牛的雕刻,雖不是漢八刀的技法,但卻繼承了簡樸大氣的特點。一把雕刀,線條和麵的組合,就給人們雕刻出一頭頭栩栩如生的動物。普通的松木、楊木,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聊聊幾刀,就增添了生命的色彩。雄風大度的氣韻,簡潔樸拙造型,濃郁的生活氣息,讓河西木雕帶著,與眾不同的風格。

這便是漢八刀的風格了。 漢代木雕普遍有“漢八刀”的風格特點。漢八刀其實是個虛指,也是一種八字形的雕刻技法。《說文解字》中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刀工”的雕刻嗎,下刀穩而準,運刀乾淨利落。大多是斜面施刀,形成一面淺,一面深的刀痕。

最後一步是彩繪。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它通常採用牛頭部位是彩繪的重點地方。牛頭上採用黑白而色進行裝點,工匠們非常醒目的八色粗線,勾勒出一個十字和圓圈,就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和簡潔的筆法,將一頭牛便從毫無生機的木塊中走了出來。

那些木牛,看起來栩栩如生,氣韻生動,雕刻技法卻很簡單。大道至簡,就是這個意思。

武威不僅出土木牛,而且保存了很多古老和牛有關的習俗。 以前,每年春節,武威還保存著,打春牛的習俗。據記載,武威的打春牛活動一般選擇在東郊舉行。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敲鑼打鼓,組織起盛大的參加隊伍。活動開始前,人們先根據芒神春牛上顯示來占卜一年收成的好壞,然後是縣長等頭面人物祭祀芒神,祭祀結束後,人們就把土牛芒神迎到縣衙,安置在大堂上。當立春的時辰到了後,縣長便拿著竹鞭把春牛打碎,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打春牛。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甘肅省博物館保存幾件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牛。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所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人們在武威的磨嘴子、雷臺、旱灘坡、清源鎮、長城鄉等地方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漢代木雕。那些木牛一個個憨直樸實,兩腿使勁,奮力向前。

這是拉車之牛。整個牛車通長60釐米,其中牛高21釐米,長35.7釐米,寬7.1釐米;車高24.5釐米,長67釐米 ,寬 24.9釐米。由牛、車兩件組成。牛通體呈黑色,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線描摹,尖直的長角斜上伸出,小耳兩側平展,四肢直立。 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難得是,牛目光很平靜,眼睛盯著前面的路。車為松木本色,木板作軨和軧,軧高聳,兩輪巨大,車輪尚能轉動,這種高輪車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樣式。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是耕地之牛。牛高23.5釐米,長29.5釐米,寬8.6釐米;犁高16.6釐米,長35.6釐米,寬2.7釐米。牛通體黑彩,白彩勾繪眼及絡頭,雙角彎揚,碩頸屈背,四足蹬地。犁由犁、轅、扶手等三部分組成,轅較長,鏵頭寬大,墨繪。犁與轅之間有支撐,鉚眼套合。這頭耕地之牛,肌肉突出,全身出力,四肢踩住地面,脖子略往前伸,尾巴突出而有力,正是一頭在農田中奮力耕作的老牛。

這些犁地之牛,拉車之牛,和它們的主人,才是大漢王朝向西開拓進取的根基。

2.武威之南,有山有坡,名曰磨嘴子

出武威市南門,向南沿柏油路行進大約15公里的路程,便是涼州區新華鄉了,汽車離開柏油路向西拐入一條沙石路,道邊是兩排整齊的白楊。我們沿著沙石路前行,過滔滔的雜木河,磨嘴子漢墓群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磨嘴子是武威市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許多武威人甚至不知道在祁連山邊有這樣一個小山包。然而,對國內史學界、考古學界,乃至世界史學界而言,這是一個讓他們震撼的地方。

從1956年至今,這裡出土了一大批國寶級文物,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向人們展示了兩漢時期,武威地區的昂揚向上的氣息,絲綢之路商旅的繁忙。千年後,如今只剩下了夕陽中的累累荒冢。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裡出土的漢簡震撼世界,王杖詔書令簡、儀禮簡記載近兩千年前的中華民族的禮儀和法令;幾百件漢代木雕成為全國罕見的木雕珍品,記錄了當時生活狀況;做工精湛的漢代木軺車,成為難得的珍品。這種只有高級管員才能乘坐的車輛,讓我們看到了漢代的車輛形制;完好無缺的漢代白馬作毛筆、神采奕奕的六博俑,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漢代武威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3.簡樸大氣,昂揚向上的大漢雄風

這些木牛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呢?那些工匠是如何表現出, 漢代的“牛”,昂揚堅韌,執著向前氣韻的呢。

工匠們先將木頭鋸成一個個小木塊,大的是牛身子,小的是牛頭,長條的是牛腿。牛頭最精湛,由長短兩個梯形臺組成,短梯形臺構成牛頭的上半部分,長梯形臺構成了牛的下半部分。然後依次是牛眼牛鼻。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木牛的雕刻,雖不是漢八刀的技法,但卻繼承了簡樸大氣的特點。一把雕刀,線條和麵的組合,就給人們雕刻出一頭頭栩栩如生的動物。普通的松木、楊木,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聊聊幾刀,就增添了生命的色彩。雄風大度的氣韻,簡潔樸拙造型,濃郁的生活氣息,讓河西木雕帶著,與眾不同的風格。

這便是漢八刀的風格了。 漢代木雕普遍有“漢八刀”的風格特點。漢八刀其實是個虛指,也是一種八字形的雕刻技法。《說文解字》中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刀工”的雕刻嗎,下刀穩而準,運刀乾淨利落。大多是斜面施刀,形成一面淺,一面深的刀痕。

最後一步是彩繪。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它通常採用牛頭部位是彩繪的重點地方。牛頭上採用黑白而色進行裝點,工匠們非常醒目的八色粗線,勾勒出一個十字和圓圈,就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和簡潔的筆法,將一頭牛便從毫無生機的木塊中走了出來。

那些木牛,看起來栩栩如生,氣韻生動,雕刻技法卻很簡單。大道至簡,就是這個意思。

武威不僅出土木牛,而且保存了很多古老和牛有關的習俗。 以前,每年春節,武威還保存著,打春牛的習俗。據記載,武威的打春牛活動一般選擇在東郊舉行。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敲鑼打鼓,組織起盛大的參加隊伍。活動開始前,人們先根據芒神春牛上顯示來占卜一年收成的好壞,然後是縣長等頭面人物祭祀芒神,祭祀結束後,人們就把土牛芒神迎到縣衙,安置在大堂上。當立春的時辰到了後,縣長便拿著竹鞭把春牛打碎,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打春牛。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芒神是民間傳說中主管春天的神靈,他的形狀像一個頑皮可愛的小牧童。打春的儀式結束後,莊戶人們便把春牛的土帶回家,摻到其他的泥土中用來泥牲口槽,據說這樣就能夠是六畜興旺。

在這個儀式中最為重要的春牛的製作。春牛制是非常有講究的。每年的秋末初冬,人們依據陰陽五行學說,在冬至後選擇一個吉日,按照“年幹”的方位取土,然後塑成泥牛。春牛的尺寸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含義,一般來講春牛高四尺,象徵著一年四季;身長3尺6寸,象徵著一年360日;春牛的尾巴長1尺二寸,象徵著一天12個時辰。

這是一個典型到農耕民族的春節活動,所有的內容和農業密切相關。牛是農耕民族離不開的夥伴。普通牛的馴化,距今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西北是中國原始畜牧業農業最早起源的地方。酒泉西河灘的考古發掘證明,至少在四千年前,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的人們就已經養牛了,過著是農牧兼營的生活。

可見,牛和牛耕與甘肅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武威出土的牛正是這種淵源的反映。漢王朝佔據河西走廊後,能夠繼續西進,開拓西域,武威的牛,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

武威木牛: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


牛是不發脾氣的。家畜中,驢倔強,羊認主,狗護家,馬有靈,牛則無言。

過去,牛在鄉村中常見,如今牛在博物館常見。假日裡去博物館,總是能見到那些穿越時空而來的木牛。

1.乾旱的西北,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木雕

西北乾旱,大批漢唐的木雕作品得以保存下來,其中常見的有馬、牛、羊、雞、鴨、狗等家畜家禽,一個個栩栩如生。一見,就歡喜的不得了。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甘肅省博物館保存幾件武威出土的漢代木牛。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大漢王朝開拓進取的根基所在。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人們在武威的磨嘴子、雷臺、旱灘坡、清源鎮、長城鄉等地方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漢代木雕。那些木牛一個個憨直樸實,兩腿使勁,奮力向前。

這是拉車之牛。整個牛車通長60釐米,其中牛高21釐米,長35.7釐米,寬7.1釐米;車高24.5釐米,長67釐米 ,寬 24.9釐米。由牛、車兩件組成。牛通體呈黑色,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線描摹,尖直的長角斜上伸出,小耳兩側平展,四肢直立。 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難得是,牛目光很平靜,眼睛盯著前面的路。車為松木本色,木板作軨和軧,軧高聳,兩輪巨大,車輪尚能轉動,這種高輪車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樣式。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是耕地之牛。牛高23.5釐米,長29.5釐米,寬8.6釐米;犁高16.6釐米,長35.6釐米,寬2.7釐米。牛通體黑彩,白彩勾繪眼及絡頭,雙角彎揚,碩頸屈背,四足蹬地。犁由犁、轅、扶手等三部分組成,轅較長,鏵頭寬大,墨繪。犁與轅之間有支撐,鉚眼套合。這頭耕地之牛,肌肉突出,全身出力,四肢踩住地面,脖子略往前伸,尾巴突出而有力,正是一頭在農田中奮力耕作的老牛。

這些犁地之牛,拉車之牛,和它們的主人,才是大漢王朝向西開拓進取的根基。

2.武威之南,有山有坡,名曰磨嘴子

出武威市南門,向南沿柏油路行進大約15公里的路程,便是涼州區新華鄉了,汽車離開柏油路向西拐入一條沙石路,道邊是兩排整齊的白楊。我們沿著沙石路前行,過滔滔的雜木河,磨嘴子漢墓群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磨嘴子是武威市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許多武威人甚至不知道在祁連山邊有這樣一個小山包。然而,對國內史學界、考古學界,乃至世界史學界而言,這是一個讓他們震撼的地方。

從1956年至今,這裡出土了一大批國寶級文物,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向人們展示了兩漢時期,武威地區的昂揚向上的氣息,絲綢之路商旅的繁忙。千年後,如今只剩下了夕陽中的累累荒冢。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這裡出土的漢簡震撼世界,王杖詔書令簡、儀禮簡記載近兩千年前的中華民族的禮儀和法令;幾百件漢代木雕成為全國罕見的木雕珍品,記錄了當時生活狀況;做工精湛的漢代木軺車,成為難得的珍品。這種只有高級管員才能乘坐的車輛,讓我們看到了漢代的車輛形制;完好無缺的漢代白馬作毛筆、神采奕奕的六博俑,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漢代武威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3.簡樸大氣,昂揚向上的大漢雄風

這些木牛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呢?那些工匠是如何表現出, 漢代的“牛”,昂揚堅韌,執著向前氣韻的呢。

工匠們先將木頭鋸成一個個小木塊,大的是牛身子,小的是牛頭,長條的是牛腿。牛頭最精湛,由長短兩個梯形臺組成,短梯形臺構成牛頭的上半部分,長梯形臺構成了牛的下半部分。然後依次是牛眼牛鼻。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木牛的雕刻,雖不是漢八刀的技法,但卻繼承了簡樸大氣的特點。一把雕刀,線條和麵的組合,就給人們雕刻出一頭頭栩栩如生的動物。普通的松木、楊木,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聊聊幾刀,就增添了生命的色彩。雄風大度的氣韻,簡潔樸拙造型,濃郁的生活氣息,讓河西木雕帶著,與眾不同的風格。

這便是漢八刀的風格了。 漢代木雕普遍有“漢八刀”的風格特點。漢八刀其實是個虛指,也是一種八字形的雕刻技法。《說文解字》中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八刀工”的雕刻嗎,下刀穩而準,運刀乾淨利落。大多是斜面施刀,形成一面淺,一面深的刀痕。

最後一步是彩繪。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它通常採用牛頭部位是彩繪的重點地方。牛頭上採用黑白而色進行裝點,工匠們非常醒目的八色粗線,勾勒出一個十字和圓圈,就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這種強烈的色彩對比,和簡潔的筆法,將一頭牛便從毫無生機的木塊中走了出來。

那些木牛,看起來栩栩如生,氣韻生動,雕刻技法卻很簡單。大道至簡,就是這個意思。

武威不僅出土木牛,而且保存了很多古老和牛有關的習俗。 以前,每年春節,武威還保存著,打春牛的習俗。據記載,武威的打春牛活動一般選擇在東郊舉行。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敲鑼打鼓,組織起盛大的參加隊伍。活動開始前,人們先根據芒神春牛上顯示來占卜一年收成的好壞,然後是縣長等頭面人物祭祀芒神,祭祀結束後,人們就把土牛芒神迎到縣衙,安置在大堂上。當立春的時辰到了後,縣長便拿著竹鞭把春牛打碎,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打春牛。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芒神是民間傳說中主管春天的神靈,他的形狀像一個頑皮可愛的小牧童。打春的儀式結束後,莊戶人們便把春牛的土帶回家,摻到其他的泥土中用來泥牲口槽,據說這樣就能夠是六畜興旺。

在這個儀式中最為重要的春牛的製作。春牛制是非常有講究的。每年的秋末初冬,人們依據陰陽五行學說,在冬至後選擇一個吉日,按照“年幹”的方位取土,然後塑成泥牛。春牛的尺寸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含義,一般來講春牛高四尺,象徵著一年四季;身長3尺6寸,象徵著一年360日;春牛的尾巴長1尺二寸,象徵著一天12個時辰。

這是一個典型到農耕民族的春節活動,所有的內容和農業密切相關。牛是農耕民族離不開的夥伴。普通牛的馴化,距今至少已有6000年的歷史。西北是中國原始畜牧業農業最早起源的地方。酒泉西河灘的考古發掘證明,至少在四千年前,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的人們就已經養牛了,過著是農牧兼營的生活。

可見,牛和牛耕與甘肅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武威出土的牛正是這種淵源的反映。漢王朝佔據河西走廊後,能夠繼續西進,開拓西域,武威的牛,也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沒有它,就沒有大漢王朝的西進!武威漢代木牛,雕刻真的只要八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