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怎麼給新朝公務人員發工資的?與老百姓收入掛鉤,遇災害減

提示:公元16年6月,王莽按照他制定的新工資標準給新朝公務人員發了一次工資。為此,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你們要知道自己都是天下老百姓供養的……所以,不能把這個東西定成死標準。你們要與百姓同甘共苦,年景好了,百姓收入多了,你們就拿多一些;年景不好了,老百姓收入少了,你們就要拿少一些……”


王莽是怎麼給新朝公務人員發工資的?與老百姓收入掛鉤,遇災害減

王莽幣

公元8年,王莽稱帝,隨後開始了理想主義的改制,史稱王莽改制。今天,當人們翻閱這方面的古籍,就會發現從客觀上講,王莽的運氣分明不是非常好。公元初前後這一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階段之一,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且災區範圍大、持續時間長。這也是王莽改制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應該看到,王莽只要把能改或者說是有時間和精力去改的,都給改了,把很多東西都改了個亂七八糟,造成了許多完全沒必要的混亂。

比方說,王莽更名大司農為羲和(後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太常為秩宗……改太守為大尹(或卒正、連率)、改都尉為太尉、改縣令為宰縣。等等。還有,更改了許多地名,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連一些官吏也弄不清楚新改的地名在哪裡。反正是改了個亂糟糟,讓人不知所云。另外,改革幣制,王莽先後共進行了四次,一會兒大錢、一會兒小錢、一會兒刀幣,每次都是以小換大,以輕換重,錢越改越小,價越作越大,搞得人們無所適從、厚此薄彼、怨聲載道。而他的工資(官吏俸祿)制度也非常複雜,共有十五個等級,且時高時低,甚至有些地方還拿不到手,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公元16年二月,發生地震,震後大雪,尤關東最為嚴重,積雪深的達一丈,一些竹子和柏樹都枯死了。朝中主管治理水土官員(大司空)提出辭呈,聲稱自己到職數年,啥事也沒幹成,還使國家現了地震的災變,要辭官還鄉。王莽說:“地震有大有小,大震有害,小動無害;動時張開,靜時合攏,萬物由此產生。而災害和怪異現象的發生,各有不同的寓意和作用。天地表示威嚴,用來警戒我,怎麼能怪你呢?”隨後,他手頭可能有了些寬裕,便改革了工資制度,並以此為標準給國家公務人員發了一次工資。

王莽是怎麼給新朝公務人員發工資的?與老百姓收入掛鉤,遇災害減

王莽幣2

據《漢書》記載,同年5月,王莽在頒佈官吏俸祿制度同時說:“我遭遇不幸的命運和災難的週期,國家財力不足,民眾騷動,公卿以下官員,一個月的俸祿只有十鵅布二匹絹或帛一匹。每每想到這事兒,我既心酸又憂慮。,不過現在好了,難關已經過去,雖然國庫還不充足,但給大家發工資的錢是有了。因此,我決定從6月1日起,全國各地都按照新的標準發工資。”

王莽自四輔(皇帝身邊的四個輔佐)到公、卿大夫、士,再到眾僚(百官),一共劃分了15個等級。

百官的工資一年是六十六斛,逐步向上遞增,直到四輔每年為一萬斛。

我們在這裡參考西漢標準,丞相俸祿最高為萬斛,一斛為120斤,每漢斤約等於現代0.34市斤,一萬斛約40多萬斤,可養活600多口人。王莽有自己的計量單位,但通過最高級別的官員年薪萬斛,可見新朝工資標準與西漢是基本一致的。

也許是讓大家拿到了工資,王莽的腰桿子也硬了,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你們要知道自己都是天下老百姓供養的(蓋以天下養焉)……所以,不能把這個東西定成死標準。你們要與百姓同甘共苦,年景好了,百姓收入多了,你們就拿多一些;年景不好了,老百姓收入少了,你們就要拿少一些(歲豐穰則充其禮,有災害則有所損,與百姓同憂喜也)。”

王莽還規定,各地收入的數據,均以在年底官員赴京彙報時的總數為準,為此,他還向各地派出了數量眾多的監察和審計小組,使工資“增減”的核算工作變得龐大而瑣碎,難以處理(課計不可理)。

王莽是怎麼給新朝公務人員發工資的?與老百姓收入掛鉤,遇災害減

王莽幣3

王莽的這種工資制度讓人不禁起了我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如遇天災,糧食減產,都要把罪過推給諸王,有的說這個王該替換了,也有的說這個王甚至該殺了(水旱不調,五穀不熟,輒歸咎於王,或言當易,或言當殺)。

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王莽的做法雖然有其“科學”的一面,但顯然是不可取的。果然,其後出現了有一些官員因為自然災害而拿不到工資,只好靠收受賄賂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的現象(吏終不得祿,各因官職為奸,受取賕賂以自共給)。

這件事讓我們看到,即使今天依然被很多人認為是“金飯碗”的國家公務人員,打破頭去爭去搶的這一職業,在王莽那裡是不好乾的,是不“保險”的,沒有旱澇保收之概念。它同時告訴我們,大到國家,小到公司、個體戶,無論如何都要給自己的工作人員以穩定的收入。就是自己吃不上飯,也不能拖欠員工的工資!(文/路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